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设计教学法名词解释【比较教学法在诗歌鉴赏指导课中的运用】
 

设计教学法名词解释【比较教学法在诗歌鉴赏指导课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9-01-25 05:01:18 影响了:

  比较教学法即依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间具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其异同关系,认识其本质差异。这就说明比较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在于“比较”、“对照”、“对比”、“参照”。比较教学法的这一特征,限定了运用比较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教学内容既有相关性、相似性,又有相差点、相异点。诗歌这种体裁因为短小、相似性的内容多,很适合采用比较赏读的方法。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寻找与课文相似或相关的诗作,进行对照赏读,是一种使教学内容精简化、综合化且高效、省时的教学方法。学生沉浸其中,能得到想象力、理解力和感悟力的多重解放,知识面亦能获得瞬间扩展。
  
  一.大处着眼,选择比较对象
  
  这里讲的“大处着眼”就是选择怎样的作品进行比较,这是比较赏读的第一步。从宏观的方面说可以从作者、形式、内容三个方面来寻求比较内容。根据这三个方面,我梳理了以下六种比较对象:
  1.“同朝同人同题”。如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题菊花》与《菊花》。
  2.“同朝同人异题”。如唐代“诗佛”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山居秋暝》两首名篇。
  3.“同朝异人同题”。如唐代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与唐代徐凝的七绝《庐山瀑布》,盛唐王昌龄与晚唐马戴各自撰写的《出塞》。
  4.同朝异人异题”。如唐代王维的五绝《相思》与唐代杜甫的七绝《江南逢李龟年》。
  5.“异朝同人同题”。如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北宋)与《点绛唇・寂寞深闺》(南宋)。前者是是李清照早年的作品,从环境、氛围和情态看,主人公是一位大家闺秀,通过一连串具有特征的动作,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后者应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表达词人的寂寞愁、伤春愁,离别愁以及盼归愁。
  6.“异朝异人同题”。如杜牧与清代赵翼的各自写的《赤壁》小诗:前者一破传统观念,反面落笔,大胆假设“东风不在”,则“周郎兵败,二乔落难”,借史快吐胸中不平之气;而后者却是借用典故、工巧对仗,时空对照、昔今反差,以冷静幽远的笔墨自我抒怀“弃官归乡、淡于名利”的超凡心境。
  
  二.小处入手,确定比较点
  
  确定了比较对象后,就要从“小处着手”,即作品内部选择什么样的点进行比较。比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可以局部比较也可以全方位比较。局部比较就是抓住某一个角度进行对比、比较,如从形式上看可以是结构、构思、语言、表达技巧、风格等等;从内容上看可以是主题、感情、意象、意境等等。全方位比较是指对诗歌的每一个角度,如作者、题材、语言、内容、感情、技巧等多方面的对照。只要有可比性,对学生有启发,即使是很小的一个角度也能使学生受益。
  结构比较,如教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时,把他的另外一首同词牌名的《沁园春・长沙》拿来对比分析,通过讨论,学生了解这两首词的一些共同点: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写景的时候,都有一个领起的关键字:一个是“望”,一个是“看”。通过赏读学生,明白这两阕词在结构上极为相似。
  思想感情的比较,一个作者在不同的时期,因为环境、阅历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审美倾向、观念理想等肯定有差异。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可以联系她的前期词作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来比较词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感情的差别。
  风格比较,同一作家作品的风格也会不同。同样是李清照,既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柔婉感伤;也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洒脱豪放。同样是苏轼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浑壮观;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委婉细腻。
  意象运用的比较,这种比较应该是最常用的。意象就是当人在以审美理想观照事物时意识中所呈现的形象。意象实际上就是一种符号,一种蕴涵了个人审美情趣和文化倾向的表现符号。我们从作家作品中可以感受作家个人的意象,更重要的是从这些个人意象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了解深层的文化意象。例如,太阳、月亮、大海等是许多中外诗人喜欢吟咏的,我们透过不同作家的描绘,可以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诗人的不同的文化态度。高一课本中就选择了普希金的《致大海》,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大海在诗人笔下的意象是自由之魂,表达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舒婷有一首同名诗作,在舒婷的笔下大海的意象呈现出同样的特点,大海是荡涤一切的自由元素。所以,教师在教授普希金的《致大海》时,可以将舒婷的《致大海》拿来比较,会发现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诗人在意象的审美情趣上有时会近似或相同。
  当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不同时代的诗人在以审美意识观照事物时所呈现的形象的是差别。例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和舒婷的《致橡树》同为爱情诗,两首诗的意象性质和色彩明显不同。两首诗都用不同的意象来表现男性和女性:裴多菲用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来象征男性;用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象征女性。舒婷则用橡树象征男性;用木棉象征女性。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两位诗人不同的爱情观,裴多菲是从男性的角度来展现如何呵护爱人,如何甘为爱情献出一切的奉献精神;而舒婷则从女性的角度强调男女平等,蔑视泯灭自我的无条件的奉献,从而追求人格独立。这两首爱情诗都通过鲜明的意象来抒发真挚的情感,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和时代、性别的差异,使得两首诗风格迥然不同。由此可见,不同的民族不同时期的人的审美趣味、文化倾向存在明显差异。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借鉴不同民族的欣赏方式来进行比较,那势必会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探究原因,归纳新见解
  
  比较是我们改进诗歌教学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通过比较能使学生有新的见解,有系统的归纳,能举一反三,总结出使自己终生受益的好方法来指导自己以后的学习。通过比较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1.读诗必须“知人论世”。如对同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后,可以发现在许多方面的差异。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形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在哪里,探究根源所在。
  还是以苏轼为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从前首词来看,苏轼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建功立业的激情。而后一首是悼念其亡妻的词作,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去感受,并不难发现在其淡淡的悲伤中还夹杂着对祖国江山的美好憧憬和期望。要究其差异的原因,我们应该去关注苏轼一的生:他历经磨难和挫折,但在不幸的际遇面前,始终不改其乐。除去旷达豪迈的个性这一因素外,从思想角度分析,主要的,是儒家乐天知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感召。在阅读中有意识地联系人物的经历、思想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就更容易创造性地发现作品的内蕴,这就是“知人论世”。
  知道了苏轼的这一思想基础,就可以正确地理解作者在其他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很容易被理解成是苏轼消极颓废的内心世界的体现,其实未必,从苏轼一生的际遇和思想上看,这正是他内心积极上进的表现,只不过是壮志未酬而已。
  2.读诗必须“设身处地”。把自己幻化成作者,思其所思,想其所想,揣摩当时作者的心态,把握住他创作时的真正意图,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更为准确地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在教读李清照的《武陵春》这首词时,笔者找了温庭筠的《望江南》这阕词进行比较赏读。(下面是教学实录的片段)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望江南》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萍洲。
  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懂大意。然后设计了这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品读:假如你是诗人为什么会“日晚倦梳头”,为什么要“梳洗罢,独倚望江楼”?通过讨论,学生有的认为《望江南》中的女子“梳洗罢”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是为了等待心上人。虽然“过尽千帆皆不是”,愁得都“肠断白萍洲”了,可她毕竟还有人可以等待;而李清照是日晚了还“倦梳头”,连梳妆打扮都不想了,说明她很心灰意冷了,可能根本就没有人可以等,更为痛苦。通过以上的比较和整合,学生不仅完成了对两首诗的诗意解读,更重要的是明白了相似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感情深浅、轻重不同,感情表达的方式也不同。一般的比较阅读往往侧重于“辨同异”,这份教学设计不仅指导学生“辨同异”,辨“轻、重、深、浅”,更重要的是学生明白了读诗要“设身处地”,更容易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更容易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并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这样以点串线、由线到面,学生就可以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运用到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就是学生自己的财富。
  诗歌教学采用比较教学法不是新鲜的做法,实践证明,如果持之以恒,每册教材里如果选取的是20首诗歌,通过比较拓展赏读就能学到至少40首诗歌,这样三年下来达到“读诗300首”就不是空话。通过比较教学,能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学习的实用途径,受用终身。
  
  吴蔚萍,教师,现居浙江龙游。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