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走出高职专业设置的围城]高职专业设置
 

[走出高职专业设置的围城]高职专业设置

发布时间:2019-01-25 04:53:20 影响了:

  高职院校是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产物,具体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些年发展中的产物。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存在,它必然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特征,这种不同的特征也表现在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上。
  
  一些短期行为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这类院校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新问题,根据对一些高职院校的调查,面对这一新问题,确有一些学校进行了认真研究,做了细致、周密、有创造性的工作。但一些学校还未意识到专业设置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性,以至在专业设置上出现一些不自觉的短期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简单套用高校模式设置专业
  高职院校不同于过去办的精英教育,它的专业设置要更多地为学生考虑将来的就业问题;又不同于过去办的中专教育,只要求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它定位于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型、应用性人才。教育部2004年公布的《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已经考虑到这类学校与一般本科院校或中专学校的不同,但各校在理解和实施这一专业目录时,还应该依据各自的实际考虑到设计的具体不同之处。
  
  仅仅依据生源情况设置专业
  什么专业能招到学生就设什么专业,这是不少学校都信奉的一条专业设置原则。这一原则本身确实有其合理性,然而它的使用是有条件的。从学校方面来说,要在具备师资、课程、教学条件基础上运用这一原则;从社会角度考虑,要验证这种生源宽裕的情况是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还是一种由于某种因素导致的从众心理所产生的结果(例如近些年的艺术专业);从长远来看,还必须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里考虑这一专业设置是否符合本校发展的长期目标与规划。
  
  片面依据就业情况设置专业
  近年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使得包括高职高专在内的一些高校依据就业情况对校内的专业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本身是高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一种明智选择。然而当这种选择演变为一些学校仅仅依据就业情况走马灯似地变换专业时,便是违反教育内在本性的。这种现象在一些尚未形成自身明显的优势专业的学校中表现得比较明显。
  由于存在上述问题,使得不少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一方面出现急功近利的趋同现象,各校之间出现类似挤公交车那样的相互争抢;另一方面又随着不同年份热门专业的转换而频繁变换专业,大家都争着办快餐式的专业,各校自身缺乏特色,缺乏“百年老店”,这种状况既是一种资源浪费,也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简言之,各校根据自身条件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恰当设置专业是一条基本原则;但学校毕竟不同于工厂,理解和运用这条基本原则时应遵循学生发展、专业发展、学校发展的内在规律,从多个层面更为全面更为长远地加以考虑。
  
  不能“随遇而安”
  
  高职院校是在社会对人才多样性需求在高等教育层面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高等教育的多层次发展使得某一类高等院校发展受到的限制与制约性因素增多,这种限制与制约会作用于高职院校的各个方面,尤为明显地作用于专业设置。就专业设置而言,之所以出现上述所列的急功近利现象,多少与学校专业设置的决策者对这些制约与限制因素未能充分认识相关。新专业的设置必须具备专业教师、必要的经费投入等基本条件。在这些基本条件具备的前提下,这种制约与限制主要还表现为:
  生源特征高职院校接收的生源是处在同期各类院校生源整体中的某一区段的,这一区段学生的学业基础、个人期望、兴趣爱好具有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是学校专业设置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具体分析起来它可能成为学校专业设置的限制,即使某些专业在其他类学校可以设置,而在高职院校设置不起来或设置起来效果不好;又有可能使得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自身的优势,即某些专业在其他类院校设置不起来但在高职院校可以设置并且可能形成特色。
  质量优势多数学校只是在某一、两个专业上存在“人无我有”的优势,在多数专业上要靠质量优势吸引生源。当某一所学校在某一个专业上并不存在质量优势时,这个专业便成为这所学校发展的限制因素。所以,高职高专在专业设置上要依托并设法发挥自身在某些专业上的质量优势,果断抛弃其质量处于劣势的专业。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使对自身构成限制的教育质量转化为专业设置上的质量优势。
  师资结构师资结构在高职院校是一个相对变化较小的因素,即任何一所高职院校都不可能在一两年中大量更换教师,或者使自己的师资状况发生巨大的变化。当然学校可以考虑外聘教师,但外聘教师的来源和比例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才能保证专业的高质量和办学的高效益。
  在专业的相对稳定与人力资源市场变幻莫测之间,难以在短时间发生变化的师资结构是学校设置新的专业或抛弃没有社会需求的已设专业的制约因素,高职院校只能在发展中逐渐降低直至消解这种限制。
  
  发展之道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战略性思考既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长久战略,也体现学校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灵活性。
  以人为本高职院校虽然不同于普通高校,但在培养和发展人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专业设置上的以人为本就是设置一个专业必须以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学生的职业与生活改善为根本目的。学校是否做到这一点,学生是有评判权的,因此学校的专业设定及其发展一定要有了解并采纳学生意见的渠道,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尤其要注意这一点。一方面依据学生的合理要求修改现有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另一方面允许学生依据各自的人生目标、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对学校设置的课程进行挑选。
  可以说,学校教育若不在专业设置上体现“以人为本”,就不是彻底的“以人为本”,而在专业设置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在于学校所设置的专业确实能使学生通过这样的专业学习走上人生幸福与职业幸福之路。
  明确定位高职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在专业设置上的定位尚不甚明晰,尤其是在攀比心理或利益驱动的作用下,一些学校有意无意地“高攀”行为影响了专业设置的定位。高职院校要明确自身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技术人才的使命,人才的层次可以不同,但每个层次上的人才都必须有创造性。高职院校不必在层次上试图超越社会既有的设定,但高职院校一定要保持自身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最终表现为所培养人才的创造性,其中专业设置的创造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
  品牌战略高职院校既要看到自身与其他层次和类别的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又要看到各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后者更为激烈严峻,在这种竞争中,具有长久性的强有力的支撑便是自身有响亮品牌的专业。所以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与发展上必须实施品牌战略,使本校的专业与其他学校的同一专业相比,具有更高的含金量。
  找准依托概括地讲,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该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依托。各校需要认真分析,弄清这些依托中哪些与本校的专业设置存在真实的内在关联,哪些只是表面相关。此外还必须依靠学校与各行业间适当沟通,才能使这种真实的内在关联具有现实性。一所学校在明确了自身的行业依托后就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它,努力拓展学校的专业设置领域。
  简言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本质是寻找社会对特定区段的人力资源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转换为适合个体发展的当量形式在学校中加以设定,并通过这种形式与设定体现学校鲜明的特色,显示学校的质量水平。高职院校必须在明了专业设置内涵基础上,运用好专业设置的战略来为确立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服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