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制度的坚持与圆融】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
 

【制度的坚持与圆融】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

发布时间:2019-01-21 03:59:19 影响了:

     案例      最近,南方H1N1流感肆虐,尤其有学校学生感染的案例,因此当地教育管理部门都紧张起来,紧急部署各学校,要求每日晨检午检两次,并及时报告。各学校自然非常重视,比如有一所学校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制度,规定几点检查。发热多少度需要上报隔离,几点汇总,超过就要接受怎样的批评,等等。老师们也都非常重视,每天严格按照学校要求,了解学生身体变化情况,及时给孩子量体温。虽然是突发事情,但全校却井然有序。但到了第五天出了点小麻烦。学校有一李老师,工作一贯认真负责,每天给孩子量体温,及时提醒学生喝水。带着学生锻炼身体。这天早晨又到晨检时间,可是今天说发热的孩子比较多,她就让他们排队,她认真给孩子量体温,忙了一个早读课才量完,最后发现真正算得上发高烧的也就两个孩子。她赶忙填表上报,交到学校校园网上指定的文件夹。可还没到中午,同事就告诉李老师:“你被通报了”。打开校园网,通报赫然在目,上面说上报迟了。老李在当地是很有威望的一位老教师,做事一贯严谨,平时老师们也都很尊重她。可今天她却被通报批评了,心里很憋气。恰好负责此项工作的德育主任进来,她上前就责问:“你们这些人有没有了解情况,随便就通报了?不就耽误两分钟吗,到底耽误你们多少事情?影响多少国家大事了?”德育主任是个年轻人,觉得自己是领导,被一老师这么一顿泼头盖脸,脸上也挂不住了,说:“这是学校的规定,任何人都不例外,不服你去问校长!”这老李自然不怕见校长,一甩手,去找校长了。于是,这就闹到了校长那里了。
  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因小而大引发矛盾的情况却很普遍。生活中诸如带胸牌上班、早晨上班签到、上交材料要及时、卫生检查、活动纪律等,都属于细节管理的问题,都存在制度的执行问题。照说这些事情不大,事实上在管理实践中,真正造成矛盾冲突的往往并不是一些重大的事情,而恰恰是一些小事;许多问题矛盾不在于事情本身,而恰恰在于事情的处理上。处理好了,自能加强管理,增进友谊,提高组织凝聚力;处理不好,轻则留下裂痕,影响干群关系,重则埋下祸根,引发矛盾,甚至激化矛盾,伤害到组织的和谐团结。
  当前,提倡精细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普遍趋势。管理的精细化必然带来制度的精细化,过于细致的规定要求与组织成员追求个性自由的需要必然发生矛盾。回顾多年前,提倡制度管理成了全国上下的一致呼声,“依法管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何等振奋人心。到今天,如果采访校长,几乎每位校长都能从摊开的手上数出几十项规章制度。有制度就说明有管理,这似乎成了管理者无须言说的理由。然而,制度真的能代替管理吗?怎样的制度才能真正起到管理的作用呢?怎样执行制度才能达到管理的目的呢?这在现实的管理中都需要理清和考量的问题。回想当年倡导制度管理的时候,面临的现实背景是学校严重人治,长官意志,专制独裁,强调集中,忽视民主是普遍的现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呼吁要“法治”,提出人人要依照制度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事过境迁,随着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推进,依靠制度管理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大势,制度管理也成为不少学校管理者的自觉意识,甚至不乏奉为圭臬、不二法度的。悄然间,制度渐渐成为管理者领导管理一个集体的唯一方式。管理中将人“物化”,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并不少见,或者有些不谙管理精髓的人尚停留在管理是将人管住,而不是将人心“管”住,管理中出现简单粗暴的现象屡见不鲜。也因此,使得制度管理走向了异化,并逐渐成了钳制思想的绳索、伤害组织成员情感的利刃。
  那么,学校管理中如何科学有效利用制度进行管理呢?
  首先,应该弄清制定制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辞海中对“制度”这样解释: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现代学校制度”则赋予了制度更新的内涵,认为学校制度是促进民主科学管理的途径与平台,是促进师生成长的推手与杠杆。将制度从权力的圣坛下放到教师可以平视的高度,甚至放低姿态到教师的脚底,让教师借此而更加健康快速地成长。这不仅是制度最理想的形态,又恰好是其最深刻最本质的意义所在。制度是在保护员工的根本利益,而绝不是在伤害员工的利益。学校管理制度需要的是广大教职工人人都是参与者、建议者、表决者、意识上的主人公,而绝不是制度的排斥者、对抗者。
  其次,应该谈到如何执行制度的问题。许多制度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当然也有一定的区域和时效,适应一定的情境。既然如此,往往在不同的情境下执行同样的制度就有相当大的难度,需要一定的管理艺术。所以,许多学校在形成规章制度时,更艰巨的任务就是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提高他们的管理艺术和水平。制度是一柄双刃剑,用的好,可以给学校管理插上腾飞的翅膀,帮助学校在健康的轨道上快速滑行;但要是用不好,过分教条僵化地用制度管理,则会伤害成员的心,反而使得管理者孤立,削弱管理者的威信,使得管理者面目狰狞,群众恭肃有余,亲近不够,结果只会令其敬而远之。
  回看前文中的案例,比如那位德育主任统计时发现少了一个班,可以主动找李老师当面问一问情况,要是知道谁在玩忽职守自然要严肃处理,当了解李老师是在认真负责地帮学生检测体温,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了,不能因为有一个制度在那,就简单教条地死搬硬套。甚至还应该表扬李老师认真负责,工作严谨,然后提出下次尽量快一点,以免影响学校统计和上报。这样,客观上没有造成严重后果,耽误统报大事,又可以赢得李老师的感激。这岂非一举两得的好事吗?在高明的管理者那里,员工出现问题不是坏事,处理好了,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增进干群感情的好机会。可见,如果从管理的角度看,德育主任的简单教条是造成矛盾激化的根源。
  最后,制度的坚持与圆融。制度是严格的,是制约人们行为的标准和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执行制度必须公正严明,人人平等。而人文关怀则强调情感和自律,通过管理者与广大教师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使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能够被教师所接受并且自觉遵守,从而推进学校事业的良性发展。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即教职工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对“人”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显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管理。这不仅因为人是“活”的,物是“死”的,更重要的是活着的人,具有丰富的 情感和巨大的主观能动性,它不可能像机器和商品一样,无条件地接受管理者的一切指令。管理者的指令只有经过被管理者头脑的加工、消化并得到认可以后,才能自觉地付诸行动。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这于教育工作是何等重要啊!
  那么,如何实现将制度的严肃神圣与人性的关爱有机融合呢?这要涉及许多方面的事。制度的产生需要群众的参与,将制度真正做成全民公约,将苛刻的不合理的非人性的条目细则剔除掉,留下真正重要和紧要的,而不是管理者一厢情愿用来捆绑员工的绳索。制度是组织成员自己参与制定的,代表着绝大多数成员的根本利益,因此每个人都会积极主动去执行。人人都是制度的执行者,人人都是制度的监督者,人人更是制度的考核者,这实际上将制度内化成组织成员自身的自律要求,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良好的教风校风,积淀下来,这才真正成为学校的文化,无影无形但却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个人。制度的公正与威严不容折扣,没有特区。制度的施行是刚性的,严肃的,它涉及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使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依。学校既然制定出制度来,说明这项工作非常重要,是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学校管理者在执行这些规章制度时,要顶真碰硬,让每一项制度落到实处。强调制度的同时就是在强调学校的价值观,学校的方向性的原则。通过坚持,让员工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纲梁。制度推行初始难免有阵痛,有抵触,那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弥补,但原则性的东西一定要坚持。要明确制度不是万能的,不能涵盖学校管理的全部。因此,学校管理制度的施行,应该包含刚的处理、柔的关心、爱的补充。即便用制度去处理人,根本目的却是为了教育人、激励人,学校制度管理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人文关怀使学校规章制度的内涵、意义通过教师个体的理解,内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催化剂”,使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心灵相容,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和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由他律变成自律,体现出管理的真正意旨。
  当然,一所学校思想工作做得再细,管理制度再好,矛盾和不同意见总是存在的,不必大惊小怪。教职工的思想有多种多样,个性也是各不相同的,根本的问题在管理者能否坚持在大事上讲原则讲求同,不怕得罪一些人;在小事上,容人之短,谅人之过,允许存异。在学校管理中既要坚持制度管理的严肃与神圣,又要在管理的执行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这样有坚持,有圆融,既有原则又有融通,方圆结合,实现管理的理想境界。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