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学生素质教育平台登录 [关于语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学生素质教育平台登录 [关于语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9-01-24 03:46:47 影响了:

  [摘要]素质教育提出了以人为本、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全新理念。本文通过对现行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反思,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反思对策
   当前,国人语文能力普遍低下已成为社会共识,无怪乎有人发问:语文,学了十几年,都教给我们什么,使我们学会了什么?其二,素质教育树立了以人为本、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全新理念,而语文学科在其中应担当什么样的角色?语文教师应如何履行自己的使命?由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反思
  反思一:语文学科的传统定位
  1、割裂知识、能力和技能的有机联系。知识的传授虽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但却不是语文教育的惟一、最终目的,但重知识、轻能力、忽视素质的应试教育的做法却是今天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表现为:视学生的考试分数高低为衡量语文教学成败的惟一标准。
  2、技能的培养不全面,厚此薄彼。“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的四个方面,然而,重读写、轻听说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为,读和写是传统考试必考的内容,听和说却是“被遗忘的角落”。
  3、入文素质教育在语文课中遭受排斥。语文是人文教育学科,和其他学科比较起来,它具有更有利的“育人”因素。比如,教材中以课文为主,每一篇章。均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佳作,“文以载道”,不仅形式精美,内容更是饱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但遗憾的是,这一有利条件却被我们忽略了,我们已习惯的课文分析只侧重于知识性的字词释义、段落划分、归纳中心、分析写作特点等千篇一律的老一套。于是,教师析文不讲道,学生又何以学文懂人情?
  4、割裂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语文的源头活水是生活,是社会实践,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却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挤到单调简单的教科书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不接触大自然,不接触社会,这样一来,学语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了,积淀储存少得可怜,又怎么学得好语文,写得好作文呢?
  反思二: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透视
  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是如何开展教学活动的呢?是以教师为中心。自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提出学生本位论以来,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口号也倡导了多年,但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作祟,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颠覆了,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独裁行为。教师“满堂灌”,课堂教学模式僵化枯燥。教师不能充分发挥教学机智,不能根据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灵活地因势利导,更谈不上因材施教。
  以上列出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与素质教育的精神大相径庭,是势在必行需要革除的痼疾。那么,以何为对策?以下我就谈几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对策
  对策一:打破传统的封闭式语文教育方式。走“大语文”教学之路
  1、扩展阅读,突破狭窄的语文教材。
  每一学期我均给学生列出必读书目,从中外名著到现代传世佳作,从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到文化散文、警句格言等,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晚自习时间(在完成其他学科作业及复习、预习功课之后)、放假时间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作笔记,写心得体会,还定时开展讨论会,就人物、情节、语言,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学生开阔了眼界,获取了丰富的知识,感悟了生活,并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从而加强自己的文化积淀,增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素质。
  2、借助视听媒介突破封闭的教学机制。
  学生爱看电视,爱听广播,教师引导得当,这两种视听媒介正好成为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上佳辅助教学手段。比如,要求学生收看收听新闻时事报道,一举打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真正营造了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学生在新闻时事中,日熏月陶,耳濡目染,不再局限于个人的鸡毛蒜皮的琐事,而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国际风云、改革大潮、百姓冷暖,从而思想觉悟提高了,精神境界完善了。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它不仅使学生能从中获取知识和信息,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发展个性与能力,形成技能,养成良好的品质。如,指导学生办好板报、校园刊物,通过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反映学生心声,以提高学生语文应用技能;组织各种兴趣小组或社团,如文学社、广播通讯小组等等,开展生动活泼的演讲比赛、创作比赛、朗诵会、知识抢答赛等等,这些丰富的、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施展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产生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4、广泛开展语文社会实践性教学活动。
  把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走出去。如组织学生就诸如“公民的法制观念”、“消费观点”等社会热点问题展开实际调查,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直观感受,思考人生真谛,领悟生活要旨,贮存大量鲜活生动的“直接经验”。
  对策二:人文素质教育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1、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蕴含着丰富的育人素材,有的是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教育的极好素材,有的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教师在授课中讲解字词句含义、分析篇章结构时,还应引导学生挖掘其内在的人文因素,从而使学生得到精神的陶冶,人格的升华。
  2、在技能训练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在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比如我的一次听说练习课,在训练学生听辨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其讲求诚信的人格。听力材料是两则关于诚信的故事,接着进行讨论,学生逐个发言,或抒发感想,或另举例说明,大家畅所欲言。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听辨能力,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做人要讲求诚信的重要性,对其高尚人格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教师在施教活动中育人。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作为施教者的教师,应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做到教书育人。如果教师具有高尚的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豁达的为人观,宽广的胸怀,身教胜于言教,这些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楷模,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道德品性的完善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反之,如果教师在施教活动中反映出不健康的思想言论,则会给学生以负面影响。
  对策三:优化教法。教给学法。变学会为会学
  教与学是互动的双边关系,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整体。现代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而且还要致力于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孙子兵法》云:“授人鱼,供一餐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法的传授比教法的使用要重要得多。因为学法能让学生“管用一生”,并能为其“终身教育”服务,这应是教师必定担起的责任。教师就必须在“授人渔”,即在指导学生掌握学法上下功夫,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学生一旦会学,就可以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将来走上社会即使没有教师这根“拐杖”,也能独立走自己的路,不仅在学习上能够自主,而且在人格上、意志上、性格上都能成为独立自主的人,从而在学力、能力、智力上都能得到同步发展,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师也才能真正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的目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