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如何在语文中构建和谐平等的关系_构建语文教学的和谐空间
 

如何在语文中构建和谐平等的关系_构建语文教学的和谐空间

发布时间:2019-01-25 05:03:30 影响了: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进了《党章》,并以之作为指导中国各项事业的重要战略思想。同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这个培养人的特殊行业,“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往,高度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互动与合作交流。因此,必须构建“以人为本,以学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和谐空间。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的教学空间呢?
  
  一.密切师生关系,追求和谐境界。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应当把爱心分给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快乐和苦恼。”教师要想让学生接受自己对他的教育,首先要树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真诚地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师生之间真正建立起民主、和谐、宽松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常言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真正地尊重、理解、关心、赏识每一位学生,才能使他们自觉地接受教育。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一点尤为重要。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严重影响,“师道尊严”在我们一些教师中根深蒂固,现已成为新时代下师生沟通和交流的桎梏,它与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格格不入。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教师转换角色,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与学生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实践中共同发展。第三,关爱学困生。从心理上来说,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差,家长、同学、甚至有的教师歧视他们,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他们心理上的缺陷。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教师对他们诚挚的爱和信任,才能补平他们心理上的缺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位学生的心田,才是教育艺术的最佳表现”。第四,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困惑是学生的学习很被动,就像死水一潭。向他们了解原因时,他们有的不愿说,有的说不出,有的说不准,这就使教师无法对症下药。细细反思,这主要是教师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流少,学生对教师缺乏信任的原因。有的教师除了课堂上与学生相处几十分钟外,很少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就连在课堂上也是足不下讲台,师生之间根本不了解、不信任,学生不愿对教师说出心理话;有的学生当教师问他时,他一时想不到问题,而当遇到问题需要教师帮助时,教师又不在他身边,时过境迁也就忘了;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再加上怕老师,心中有问题,嘴里说不明白。“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针对以上原因,教师就要与学生多交往。不论课内课外,还是校内校外,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多与学生接触,并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与他们同学习、同活动,才能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他们,结交他们,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由于课外、校外的活动不像课堂上那么严肃,所以更有利于学生放松,更有利于学生质疑。第五,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勤奋好学、严于律己,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奋的求知精神来感染学生,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一切按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育的规律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同时,教师要有明察秋毫的能力,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地帮助、引导和鼓励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如泛舟。
  
  二.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实现教师与教材的和谐。
  课本是课程的一种载体,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叶方舟,教师只有与学生同舟共济,灵活驾驭,方可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熟悉并内化教材,认真、仔细地研究和揣摩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弄清课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每册课本中所编排的课文内容、体裁、目标要求、重点、难点都必须烂熟于心,实现教材阅读者的阅读意图与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合拍。
  目前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所选编的文章不仅内容十分广泛,而且体裁多样,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优秀篇章。有的书写美好人生,关爱生命,讴歌理想,论说人生修养;有的描写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歌颂祖国的美好河山;有的传播科学知识,激发求知欲望,培养科学精神;有的抒发浓浓亲情,教育人们学会和睦相处、学会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好教材;科学作品,更有利于激活青少年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课文的每个单元之前都有内容提要、学习要求和阅读指导,课后又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内容,教师一定要依托课本,对课本提供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按要求所要达到的层次做到成竹在胸,使备课达到深入。
  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课文内容、体裁,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学校的教学条件、社会环境,恰当地设计和运用既新颖又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方法。在每一节课上使用的教法益精不益多,益灵活不益死板,切忌贪多杂乱,力求直观明了。要高度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自己阅读教材,会自己利用教材来学习。这样才能达到教师教会学生一本书,学生自己就能读更多的书,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爱书、爱读书的习惯,实现学生与课本的和谐。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最早传播科学知识的有效载体。从古到今,人们都把读书作为获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丰富精神世界的主要途径。所以古人撰联“青灯是严师朝朝催吾早起,黄卷是良友夜夜伴我迟眠”。但时代发展到电视、电脑、网络普及的今天,我们往往发现优秀学生尚可坚持读书,中间学生基本不读书,学困生更是畏书如虎。古人讲,“开卷有益”。不爱书、不读书怎么能学到大量的知识呢?因此我们在教学及与学生的交往中,可通过给学生讲《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古人发奋读书的故事和马克思为写《资本论》天天到图书馆读书查阅资料、毛泽东同志在炮火连天的战斗岁月身不离书并经常让警卫员搜集报纸读书读报的感人事迹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养成爱书、爱读书、爱课本、读课本的良好学习习惯。其次,可通过教师有声有色地介绍课本中所选文章的作者创作的艰辛历程,作者在创作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所揭示的深刻哲理,作品对读者的重大影响和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显示的具大作用等,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欣赏作品及从作品中汲取知识营养的欲望。
  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就是说读书还要讲究方法。我们在教育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还要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除了朗读、默读、泛读、精读、记读书笔记等方法外,要教给学生抓关键、抓文眼的方法。即让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段落和关键词语来读文章和理解文章。这样读文章才能记得准、记得牢、理解得深刻。因为作者在写文章时为了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得准确明了,都把功夫花在谋篇和用词上。那么读者要能够真正读懂文章,理解文章也必须在读文章时把精力花在抓关键段落和关键词语上。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使其内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校本教研,实现师师和谐。
  教师要赢得学生的敬佩,使自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必须在学习、研究、探索与同事相处等方面都成为学生的表率。
  教师要养成勤奋学习、深钻业务、相互交流的良好习惯,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要打破长期以来教师之间相互封闭的局面,自觉、主动、积极地开展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和教学活动,使自己由经验型转变为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为学生间开展相互沟通和合作学习做出榜样。语文学科教师之间要共同研究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的衔接和侧重点,同一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学情及特征。通过交流、研究、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做到因材施教。还应加强与不同学科教师间的交流,了解自己所教学生对其它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和学习效果,借鉴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为己所用。这样不仅可使学科之间优势互补,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可以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偏科现象,及时弥补“短腿”学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加强与班主任的交流,一方面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自己任课班级学生的学情和班风,在班主任的协助下,培养优秀生、转化学困生,促进中间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协助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更有效地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创建和谐班级。
  
  五.培养合作精神,实现生生和谐。
  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家庭。只有让全班学生紧密团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加强交流与合作,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竞争氛围,提升全班同学的学习效率。但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不理想,尤其学习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更为少见。出现最多的却是“哥们意气”的不良合作,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班级建设。其原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孤芳自赏,蔑视其他同学,甚至认为与中等生或学困生交往会影响自己的学习,使自己失去“霸主”的地位,也就谈不上帮助学困生。二是学困生自卑感太强,要么独处,要么破罐子破摔不愿与其它同学交流。三是中间学生两极分化。有的暗地里单枪匹马地拼命追逐优秀生,为防被别人发现,不愿与同学交流;有的与学困生、“问题生”打得火热、形影不离,他们之间的交往不是帮助学困生和“问题生”进步,而是与他们同走下坡路。总之,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是交往少,就是不利于学习和成长的交往占了上风,造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不和谐,严重影响全班甚至全校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描写亲情、友情的文章、寓言故事,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所表现出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和平建设时期表现出来的航天精神、抗灾精神、奥运精神等来教育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使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真诚相待、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营造合作境界,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安排参与人员比较多、并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就像一项比较宏大的工程需要较多的人共同协作才能完成。教师可有意识地给优秀生创设困境,置他们于被动之地,而让中间生或“学困生”帮他们“解围”。通过事实让学生认识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人都会遇到困难,任何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促使学生之间主动交流,主动合作,并教给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方法:在合作学习小组内,让小组内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入情入境地学习。刚开始,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学习情况、爱好、特长等或指定或引导学生推选让其扮演比较适合自己情况的角色。过一段时期再扮演其它角色,让人人都有角色,人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给每位学生都提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合作学习进入最佳状态。合作方式要灵活多变,再好的饭菜,顿顿吃也会吃腻的。所以合作学习必须不断改变方式,如可采用表演式、讨论式、专访式、追踪调查式、探索研究式、竞赛式等等,不断给学生以新奇感,刺激他们动手动脑,让他们在新鲜、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加强指导,确保合作学习有实效。不论全班范围内的学习讨论,还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都要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共同探究和讨论问题。对学生交流讨论中提出的新观点、新问题要及时发现,给予充分肯定,并抓住良机,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对学生交流讨论中可能遇到的弯路或障碍,教师要有预见,并通过巧设“路标”或提供启示性的建议,帮助学生经过换位思考、再想办法等努力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重视总结,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每次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行认真总结。总结时除了总结本次合作学习取得的成果和以后需要改进的方面外,要实现成果共享,肯定每位参与者在成果取得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更要有意识地肯定中间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克服困难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做出的贡献,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密切优秀生、中间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关系,也让优秀生体验到学困生是可以进步的,帮助学困生进步也是自己的荣耀;让学困生体验到自己是能够进步的,老师和同学都在十分热情地帮助他,从而鼓励学困生建立起必胜的信念,扬起破浪的风帆。
  
  六.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实现校内与校外的和谐。
  “生活处处皆学问。”社会生活是最厚实的百科全书。语文知识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想让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学得有趣、学得有味、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小到个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琐事、校园生活,大到社会变迁、科学发现、创造发明、国际争端都是每个人应关注、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如2008年发生在国内的抗冰雪灾害、“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和震后全国人民的抗震救灾行动、献爱心活动,哪一件不显示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伟大英明,不显示我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团结精神?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哪一桩又不是我国人民团结协作、英勇拼搏的结果?援助世界受灾国家、帮助外国打击恐怖势力、维护世界安定、与发达国家联手共同应对和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等等,哪一件又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一件不能触动我们的心弦?作为学生,目前还不能做出什么惊人的贡献,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心、我们的嘴、我们手中的笔为灾区人民送去温暖,增强他们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信心。同样可以用书信、诗歌、散文等为捍卫世界和平和祖国建设做出贡献的英雄们献上一曲壮丽的赞歌。通过以上活动,引导学生从单一的小课堂步入综合性的大课堂。
  
  七.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师生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和谐。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传统的教学手段已难以满足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所以教师要尽快掌握和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增添新的气息和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接触和使用新设备,学习和运用新技术,不断开拓知识视野,增强学习兴趣,让广大师生在充满和谐、撒满阳光的学习道路上不断追求、不断进步。
  
  赵忠义,教师,现居甘肃天水。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