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长亭送别》课堂实录及点评] 长亭送别课堂实录
 

[《长亭送别》课堂实录及点评] 长亭送别课堂实录

发布时间:2019-01-25 05:13:16 影响了:

  一.导入   师:前天我的学生为我送行的时候说:“王老师,我们想送你一株四叶草,可是在操场上找了很久都没找到。”我说:“谢谢,你们的四叶草我已经收到了。”今天,我捧出心中的四叶草送给大家,愿幸福与幸运永远与你们相伴。
  南朝诗人江淹在他的《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朋友之间的离别就已令人神伤。“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恋人之间的离别更是催人泪下。那么,“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新婚夫妻之间,他们的离别,又该是怎样的痛断肝肠呢?让我们走进《西厢记》,赶往十里长亭,去感受莺莺那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吧!
  点评:没有收到四叶草,却收获了一份真情。由自己的亲身经历(师生分别)过渡到古诗文中的送别之情,聚焦离情,贴近文本,导入自然而巧妙。
  二.离愁别恨的绝唱
  师:《长亭送别》被誉为“离愁别恨的绝唱”,大家看教材,在这19支曲词中,哪一支可称为绝唱中的绝唱?
  生:[端正好]。
  师:对,这是一个精美的凤头,还有一条响亮的豹尾,那就是――[收尾],在中间离愁别恨的“恨”字反复出现,大家找找看,哪几支曲词写到了“恨”字?
  生:[滚绣球][朝天子][四煞]。
  师:请大家在这五支曲词前面打钩。虽然19支曲词支支含恨,但今天,我们仅以这五支为例,来解读“离愁别恨的绝唱”。
  点评:19支曲词,只选5支,这是典型的点式教学,整体把握,精选典型,教会方法,留下空间,窥一斑而知全豹,以有限而求无限。倘若面面俱到就有可能蜻蜓点水以致面面不到。
  三.范读和自由诵读
  师:首先,老师朗读一遍,同学们注意听老师对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师配乐配画面诵读五支曲词)
  师:读王实甫曲词,满口余香。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五支曲词,把自己想象成莺莺,读出离愁别恨的味道来。
  (生自由诵读)
  点评:提请注意――教师示范――自由朗读,特别强调走进角色,体验情感。指导如何听,教会怎样读,这就是有效指导。
  四.读[端正好]并鉴赏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端正好]。
  一生主动起来读文本。
  师:读得真好,为什么语速这么慢呢?下面,请按照屏幕上的节奏和重音齐读[端正好]。(生读)
  师:清代学者金圣叹说,[端正好]是绝妙好词,我们不妨来品一品。
  “碧云天,黄花地”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这里的“黄花”和“黄叶”能不能交换位置?大家思考一下。
  点评:这一问,问得具体,具有很强的动作性,它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体现出语文的学科特点。一字之别,而情味迥异,一花一叶总关情呐。从下面的回答来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生:不能交换,黄花比黄叶更有美感,更富有诗情画意。
  生:有个电视剧叫“幸福像花儿一样”,我想“黄花”可以表现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像花儿一样美丽。另外,黄花是菊花,能傲风霜,可以象征两人的爱情坚贞不渝。
  师:说得真好!你见过写黄花的诗词吗?
  生:见过。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生:还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师:可见,“黄花”常用来表现一个女子因离别而憔悴忧伤。那《苏幕遮》为什么要用“黄叶”呢?
  生:《苏幕遮》要表现的是游子的乡愁。而“黄叶”飘零就像是游子在漂泊。
  生:落叶归根,象征着游子对家的依恋。
  师:是啊!“黄叶”表现了游子漂泊的孤苦和归家的渴望。由此看来,景物的选择要以什么为依据?
  生:感情。
  师:清代学者王国维怎么说的?
  生:一切景语皆情语。
  点评:“黄叶”、“黄花”这两个意象有何不同,经过引申拓展,比较分析,学生很轻松很清晰地掌握了,教师的视野开阔,教学资源丰富。这里运用了溯源比较法。另外,教师引导转换很自然,点拨点评也很精到。
  师:你知道的真多。王实甫改一个字,就成就了自己的千古绝唱,我王静改三个字看看如何,“晓来谁滴霜叶红,总是离人泪”,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改得一点韵味也没有。原来的“醉”、“泪”是押韵的。
  生:霜林的范围比霜叶大得多。离人的眼泪把整个树林都染红了,而不仅仅是染红了一片树叶,这强调了眼泪的多。
  师: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离情之浓,离愁之深。
  生:“醉”字不仅有“红”的意思,而且把霜林拟人化了,好像霜林也被这对有情人感动得一塌糊涂。
  师:你的感觉很到位。
  生:“染”字比“滴”字更形象,更有美感。
  师:那是因为“染”出来的颜色更鲜亮,更均匀。
  生:“染”字表现了颜色的动态变化过程,而“滴”字没这效果。
  师:而且“滴”也没这么快的速度,一夜之间枫林变色,多神奇啊!另外,从造字法上看,“染”是个会意字,把植物中提取的染料放进水中,再把白色的布帛放进去反复多次浸泡,使颜色牢固。所以,“染”字有浸泡、浸透之意。漫山遍野的枫树林浸泡在离人的血泪之中,那是多么浓重的悲哀啊!
  看来,王实甫写[端正好]用了两大法宝,一是情景交融,一是化用诗词。下面,我们用这两大法宝来品读最后一支曲词[收尾]。
  点评:先改文句,再比较分析,孰优孰劣,一品得之。这是鉴赏语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提高语感能力的有效方式。这里着重比较品味“滴”与“染”、“霜林”与“霜叶”、“醉”与“红”这三组词语在句中的表达效果,很有语文味。学生字斟句酌,思维活跃而灵动,教师的适时补充并归纳,简洁而有条理。这里运用了改写比较法。
  五.品读[收尾]
  师:请齐读[收尾](生齐读)
  师:请把“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这句话改写成情景交融的句子,来表现莺莺送别张生之后的内心感受。注意用这样的格式:四周的山峦笼罩在暮色之中,那苍茫的烟霭就像( )。看到张生的马鞭打在马身上,莺莺感觉(),那西天的残阳,就是( )。
  生:四周的山峦笼罩在暮色之中,那苍茫的烟霭就像莺莺那灰色的心情,看到张生的马鞭打在马身上,莺莺感觉疼在自己心上,那西天的残阳,就是莺莺那颗破碎的心。
  师:暮霭沉沉就像灰色心情,残阳就像破碎的心,很形象!谁还有别的创意?
  生:四周的山峦笼罩在暮色之中,那苍茫的烟霭就像莺莺离别的忧伤,看到张生的马鞭打在马身上,莺莺感觉像打在自己心上,那西天的残阳,就是莺莺的心在滴血。
  师:残阳如血!不过“滴”字不好。没气势。换一个试试!
  生:流血。
  师:俗了。
  生:淌血。
  师:好。西天的残阳,就是莺莺的心在“淌”血,那是何等深广的伤痛啊!谁还有别的想法?
  点评:让学生来改写诗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语感。从滴血,到流血,直至淌血,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越改越好。这是采用想象再造法,生生交流其实就是学生教学生,一经比较,就可以品味出谁的想象更生动,谁的语言更有表现力。
  生:四周的山峦笼罩在暮色之中,那苍茫的烟霭就像莺莺对未来的无限担忧,看到张生的马鞭打在马身上,莺莺感觉像打在自己心上,那西天的残阳,就是莺莺那颗焦灼的心。
  师:真好!对于残阳,同学有的从形状上比,有的从颜色上比,还有的从温度上比,都把握住了莺莺的情感。那苍茫的烟霭除了像莺莺的愁绪,还可以像莺莺那无法掌控的命运,像莺莺和张生那前途未卜的爱情。下面思考另一个问题:[收尾]中有化用诗词的句子吗?
  点评:三名学生的回答,一句话概括点评,从形状、颜色、温度点出了他们的思考的侧重点和思维的方法,体现出教师高屋建瓴般的概括能力。
  生:有。“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了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他们写愁妙在哪里?
  生:他们都把无形的愁写得有了重量,表现了愁之多。
  师:这叫化虚为实,赋予离愁以重量,突出了离愁的浓重。有谁愿意把[收尾]朗读一遍?
  (生读)
  六.讨论学习[滚绣球][朝天子][四煞]
  师:三支直接写“恨”的曲词,我们用分组讨论的方法来学习,一二排的同学负责[滚绣球],三四排的同学负责[朝天子],后面的同学负责[四煞],要求:(1)诵读本组讨论的曲词。(2)从中选一句,说说哪些词语应该重读,为什么?(3)在本组讨论的曲词中,莺莺“恨”什么?三个小组的同学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出色。
  (生诵读,讨论)
  点评:如果说上面是师生合作的话,那么这里主要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便于建立学习模型(把握学习途径,掌握学习内容),分组学习便于运用所学方法,展开思维碰撞,学会分享。注意从这里体会合作学习的要领: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充分激发其活动兴趣。
  师:下面一组同学来交流一下[滚绣球]。先请代表来朗读一遍。
  (生读)
  生:“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句话重读“松”和“减”,因为这两个字夸张地写出了莺莺舍不得分离的痛苦和她身心所遭受的巨大折磨。这支曲词中,莺莺恨的是相见得迟、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疏林挂不住斜晖。
  师:简单的说,莺莺恨的是什么?
  生:恨离别来得太快。
  师:很好。“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这就叫“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处的莺莺,就像一枝在秋风中摇落的黄花。
  点评:学生交流,其实就是学生教学生,那么教师的追问(简单的说,莺莺恨的是什么?)就是让他表述清晰,或者突出重点,这就促成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让学生学会精练表达。
  师:下面请二组代表来朗读[朝天子] 。
  (生读)
  生:我觉得“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要重读,它表现了崔莺莺对功名利禄的极度蔑视,表明她只看重爱情,不看重名利。所以,这支曲词中,莺莺恨的是功名利禄。
  师:莺莺,你好!请问,你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
  点评:不叫某某同学,而称呼为莺莺,促使她走进角色的心理情感世界,显得幽默诙谐,这就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又追问她的爱情观,引发其思考。
  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师:如果莺莺真这么想,那她就不用难过了。
  生:哦!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点评: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后,并没有简单否定,而是及时引申,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一下子点醒了学生,让其自我修正。点出矛盾,点醒学生,可见语文教师的点评功夫该有多么重要啊!
  师:好。简单,纯粹,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宁做野中之双凫,不做云间之别鹤”。此处的莺莺,就像一枝在山野间怒放的黄花,清雅高洁,淡泊名利。
  师:现在请三组代表朗读[四煞]。
  (生读)
  生:我觉得“到晚来闷把西楼倚”的“闷”字应该重读,因为它表现了莺莺思念张生、百无聊赖的愁闷心情。还有“衰柳长堤”的“衰”、“长”也要重读,“衰”字表面上写柳树衰败,其实是写自己容颜一天天衰老,“长”字表面上写河堤很长,其实是写自己漫长的等待。这里,莺莺恨的是相思之苦。
  师:莺莺为什么要独倚西楼呢?
  生:为了看张生回来没有。
  师:过尽千帆皆不是――
  生: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师:她还可能在等什么?
  生:等邮差送来张生的书信。
  师:云中谁寄锦书来――
  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师:此处的莺莺,更像一枝在雨中哭泣的黄花,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点评:这里教师巧设疑问,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联系古诗词,拓展教学空间,从而达到体验主人公的情感这一目的。
  解析三支曲词,从重读这个角度切入,直击人物的情感,让学生明白重读与情感的关系,显得巧妙而便于操作。
  七.总结
  《长亭送别》作为“离愁别恨的绝唱”,用了两种抒情方法,一是情景交融,一是直抒胸臆。莺莺的三恨,分别是恨离别、恨功名、恨相思。
  点评:总结学生交流成果,以精到的语言来概括,留给学生以整体的印象。
  八.背诵[端正好]
  王实甫用花间美人般典雅的曲词为我们塑造了花间美人崔莺莺的形象,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一段花间美人般动人的爱情传奇。最后,让我们在弘一大师《送别》的音乐中齐声背诵[端正好],用声音传达心底的感动吧!
  点评:学生在具体且饶有兴味地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也自然产生背诵的欲望。优美的音乐与优美的曲词相映成趣,师生共同享受了一次美的盛宴。
  总评:这是一堂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24届年会教学大赛一等奖的课堂实录。课堂渗透了新课程的理念,师生互动、合作对话既频繁,又有效。这堂课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聚焦离愁别绪,精选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教学目的统率教学内容,内容的选择又凸现对全文的整体把握,体现出选择的智慧。同时又激发学生的联想,善于引导学生联系所学古典诗文,讲一篇连一片,前后勾连,左右逢源,这样就拓展了教学空间,起到了强化认识、深化理解的作用,让语文课上得极为厚实。二是巧设教学切口,品评文本语言。本课的重点是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及抒情方法,而教学的突破口却是从品味语言开始的,如“黄花”与“黄叶”的比较,教者本人的改句与原文的差别(重点是品评“滴”与“染”、“霜林”与“霜叶”、“醉”与“红”的细微差别),这样就把教学落到了实处。学生合作学习的三支曲词,又另辟蹊径,从重读入手,解析方法显得灵活多样。三是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教法显得灵活多变。师生合作,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完成第一支和最后一支曲词的赏析,接着生生合作,在提出学习要求的前提下,放手让他们自主合作完成中间三支曲词的鉴赏,最后师生在背景音乐中饶有兴致地背诵精彩曲词。单是品味语言,就采用了朗读法与语义分析法。前者以确定重读方式推进,后者又分别采用了溯源比较法(将文本化用句与原句比较)、改写比较法(文本句子与教师改写句子比较)、想象再造法(比较学生根据原文而创造的句子)等等方法。
  总之,这是一堂扎实(有意义)而又丰实(有生成性)的好课。
  注:执教者为王静,点评者为汪鉴利。
  
  王静,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汪鉴利,语文教研员,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石在中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