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教材本无言,处处有良师_无言老师
 

教材本无言,处处有良师_无言老师

发布时间:2019-02-05 04:00:19 影响了:

  湖北省课改后高中教材选用了人教版教材,该教材在编写体例上突破了传统教材读写分离的格局,它设置的表达交流板块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既有内容方面的指导,也有技巧方面的训练,使整个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有了总体上的规划,为语文教师有序推进作文教学规划了总体蓝图。不仅如此,教材选择的范文也处处隐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案例。下面以必修一的几篇文章为例,谈谈作文教学如何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一、张弛有度,跌宕多姿――《鸿门宴》的叙事波澜
  事件的波澜就是事件的曲折变化,从客观上讲,社会事物本身是多面的和多变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事物的复杂性;从主观上说,读者的阅读心理是“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写文章也是这样,忌平铺直叙。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则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鸿门宴》的叙事技巧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整个故事的情节是:刘邦谢罪�范增举��项羽不应�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赐壮士座。情节三起三落,悬念乍解还生,意外险象迭出,扣人心弦。
  写记叙文要做到有波澜,在结构安排上要学习《鸿门宴》,使用悬念法、抑扬法、意外法、张弛法等方法,有时“卖个关子”,有时“引而不发”,有时宕开一笔,舒缓一下节奏,这种“咫尺千里”、“尺水兴波”的技巧便能做到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二、壮士悲歌,秦廷溅血――《荆轲刺秦王》的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荆轲刺秦王》的场面描写就相当成功。
  如“易水送别”中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各种场景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等知己者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又如,荆轲刺秦王时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三、掩面顿足,见微知著――《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传神细节
  细节描写是对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细小无意的地方作较为突出的描写,它能够突出人物性格,展示环境,间接或直接深化文章主题。作家的真功夫常常表现在细节上,好的记叙文离不开细节,没有细节就不能感动读者。比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借一次演讲的若干片段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的敬仰之情、欣赏之情、赞美之情。但作者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如形貌、表情、声音、动作、气质等,表现先生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的性格。人物登场亮相“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寥寥数语,已经气势不凡;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更是精彩至极,堪称文章小高潮;接下来如背诵时用手指敲打秃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的精彩描写,如同摄像,几个精彩的镜头,使“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细节是与人物个性、命运密切相关的,它可以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能够平中见奇,以小见大。要想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就要善于观察生活,对从中提炼出的真实、生动的细节加以细腻描绘,这样,就能达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四、巧言善辩,婉而有致――《烛之武退秦师》的个性化语言
  俗话说得好:“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正因为如此,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都非常重视人物个性化语言的描写,表现人物独特的身份、心理状态、文化教养等。《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话就极富个性色彩,说辞虽仅125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他的坦言“知亡”,示弱臣服,不卑不亢。然后指出“亡郑”的结果是“邻之厚,君之薄也”。再从正面来说若“舍郑”,郑国则愿作为秦国“行李之往来”的东道主,对秦“亦无所害”。烛之武奉命去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在说辞中,表现的却是处处为秦打算。接着直陈往事,于温文尔雅的劝诫中勾勒出晋国言而无信的贪婪嘴脸,使秦穆公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以此来瓦解秦晋联盟。最后指出晋国灭郑之后,必然“阙秦”。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语气激切,字挟风霜,向秦伯指明了谁是真正的盟友,谁是笑里藏刀的敌人,谁是你争霸天下的障碍……烛之武抓住秦伯的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使“秦伯说,与郑人盟”。真可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烛之武的这段说辞,举重若轻,他能揣度时事,抓住矛盾的焦点,深入秦伯的内心;字辞端正委婉,既坦言事实,又不刺激秦伯,也不丧失本国尊严,不卑不亢,理由充分,使“辞令”呈现出雄辩的逻辑力量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充分显示了“行人辞令之美”。
  本册选文语言极富个性色彩的还有大智若愚、临机敢断的“粗人”樊哙,他的语言中既表现了他的彪悍豪爽视死如归,又表现了他的临机果敢睿智可爱。他与项王的对答处处闪耀着他睿智的光芒。这种糊弄人的假话从他口中说出,其分量和真实程度要比从刘邦口中说出要大得多,貌似头脑简单的武夫假戏真唱的个性化语言,表现了樊哙攻城杀敌之外的另一种外交智慧。
  好的文章是要求反映社会人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唯有真实生动,才能动人,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最能体现“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则的。学生写作应该锤炼人物语言,传神刻画社会众生相,更好表达文章主题。
  五、不是“新闻”,胜似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独特视角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不能算是一篇新闻,它在内容上不具备新闻的诸要素,除了地点、事件这两个要素之外,其他的要素如参观的人、参观的地点都是模糊不清的,连最起码的新闻要素都不具备的稿子,你能说它是“新闻”吗?
  然而,不像新闻的新闻,“没有新闻”的新闻,却成为“名作”,主要原因正是作者的别出心裁和独特视角。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标题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却是发生在奥斯维辛的最大的事实。这里除了每日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者,让人们了解当年**犯下的滔天罪行这些几乎千篇一律的“旧闻”之外,确实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虽然没有什么新闻,却有许多当年**留下的用于迫害囚犯们的“旧物”,比如毒气室、牢房、绞刑室,比如鞭刑柱、焚尸炉,比如数以千计的死难者的照片……它们都是当年**犯下的滔天罪行的铁证。参观者在这些“旧物”面前的各种反应,才是作者所要发掘的新闻意义。从对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步履不由地慢了下来”“表情茫然”“停下脚步”“浑身发抖”“惊惧万分”“跪了下去,在自己的胸前画十字”等神情举止的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这些“旧物”已经对参观者的心灵造成极大的震撼。作者发掘“旧物”的新闻意义这一目的已经达到了。
  然而,敏锐的记者罗森塔尔还是发现了一些可以说是与笼罩在奥斯维辛的肃穆气氛不协调的东西,比如“阳光明媚”“碧绿的草地”“孩子们的嬉笑”“雏菊花在怒放”等等。它们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可怕的,这就是对**罪行的淡忘。如果说发掘“旧物”中的新闻意义是重要的话,那么,警示世人如果淡忘了**的罪行,发生在奥斯维辛的悲剧就可能重演,就是重中之重的了。
  学生由于生活阅历肤浅,视野范围狭窄,对生活中的事情往往视若无睹,因此表现在写作中就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平铺直叙,视角单一。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奥》文后一改这种状况,在平淡中发掘新意、于旧闻中写出“新闻”,那么富有创意的作品就应运而生了。
  六、按层设景,动静结合――《荷塘月色》的布景艺术
  《荷塘月色》就像是“以文字作画”,它不仅很好地处理了远近、高低、疏密的层次关系,还巧妙地做到了虚与实的穿插、动与静的结合,让月光和荷塘融合成一副朦胧和谐的艺术画面。
  比如第四自然段写月下荷塘。描写层次是先写叶,再写花,后写清香;先写静态,但静中有动,后写动态。第六自然段从里到外,写荷塘四周。描写层次是先树、次山、再灯光,最后从视觉转为听觉,写蝉声哇鸣;大体上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回到荷塘。画面主体景物不仅具有多样的形态、高低层次,而且充满了色彩的斑斓和深浅层次。
  《荷塘月色》采用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的方法来写景。如月下的荷塘是“静”的,作者抓住“风”写出了动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月光是“静”的,但在作者笔下,“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在荷塘的“宁静”中,作者捕捉到了“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形象生动地传达出月下荷塘的风韵和神态,而且将动物的“感受”与作者本人的心情相对照,达到更鲜明的抒情效果。
  我们常说文无定法,但探索一些章法、总结一点技巧,会使学生写作文时觉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作文教学固然需要进行“表达交流”板块设置的专门指导,但写作其实又渗透在我们的新课教学中。因为我们的教材选文包含了丰富的写作资源,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信手拈来,灵活对学生进行作文“点”上的指导,那么,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以渐进式提高。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