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怎一个愁字了得【怎一个“品”字了得】
 

怎一个愁字了得【怎一个“品”字了得】

发布时间:2019-02-05 04:00:16 影响了:

  语文教学是语言文字的训诂,语言文学的浸润,也是语言文化的传承。不管我们如何定义语文教学的内涵,语言是其根本。一切语文活动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根本,通过对语言的诵读、欣赏、揣摩,来体味作品的情思、情趣、情味。因此,对语言的品味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把握得好,必然会构建一个高效开放而和谐的课堂。
  一、为什么要品味语言
  首先,是语文本身的特点的要求。汉语讲究音节的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协调,韵脚的和谐自然,具有音乐的美感和节奏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如水银泻地,一泻千里;如春潮涌动,势不可挡。句式整齐,音韵铿锵,旋律优美,易读易记。同时,汉语词汇的多义性和丰富性,又使汉语言文字显示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一个很寻常的词语只要调遣得当,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就如万花筒中的图案一经组合,就会平中见奇,拙中寓巧。经由语言,我们看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鲜艳色彩和生命力量,听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的动听乐音和内在情趣,嗅到“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的高洁淡雅和清新可人。经由语言,我们触摸到生命的温度,感受着生命的激情,聆听着生命的教导。美妙和丰富的语言让读者和作者的心灵彼此贴近,产生共鸣。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所说:“如果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缺乏敏锐的关注和好奇,你就不会在学科研究上有什么出息。因为在人们周围,没有一件事情是毫无意义的。”①而语言就是一座桥梁,沟通彼此。
  其次,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学生在文本学习过程中,从肤浅的感知到深入的理解,从被动的接受到自如的倾吐,从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到积淀素养,必须靠语言学习来完成。通过反复咀嚼,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深入理解词语的内涵,丰富了学生的词汇积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语言感觉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当语言积累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刻智慧的思想便如火山喷发般在学生头脑中涌动,在学生的笔下汩汩流淌。学生的作文便能妙笔生花。这正如香菱苦吟诗,正是熟读了《王摩诘全集》,体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的无理,“圆”的太俗,领会了诗的“三味”,才会在短时间内写出了意趣新巧的诗作来。
  最后,语文教学中阐发过度的现状呼唤我们回归到语言活动中去。目前,一些语文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片面解读,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人文性”,过分追求跨学科的学习,错误理解“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语文课上,围绕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轴心,令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纷纷上演。但语文课堂缺少了沉静和思考,有背离语言特点的趋势。例如,上《散步》一课,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尊老爱幼”的主题,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学唱《常回家看看》,一会儿又让学生在母亲节为母亲献花,这样的语文课多么令学生激动啊!可学生的思维凝固了,语文能力退化了!这样的语文课必然消散了语言打动人心的魅力!语文是唯一以“语言形式”教学的学科,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语文姓语”。再说《散步》,如果是政治课,我们必须讲“尊老爱幼”,可语文课强调的是,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来表达“尊老爱幼”的主题的。古人强调“文以载道”,文是基础,道是蕴含在文中的,并不能脱离文而独自悬浮。王尚文先生说“语文虽然在品味形式的同时也在理解内容,但它的主要目的不在把握内容,而是学习特定的形式如何表达特定的内容。”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树立语言观,把重点放在语言形式上。
  二、品味语言的具体方法
  语言的丰富多彩,也决定着品味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应根据自身的学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确定适合教学的品味方法。下列方法可以作为参考。
  (一)置换比较法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一字精彩,则意境顿时皆出。”古今中外的文学家都重视炼字、炼句,面对无限丰富的语汇海洋,他们总是精心选择最形象、最恰当的“这一个”来表现生活,甚至所用词语达到了不可更易的程度。我们在品味语言时,就可用“置换比较法”。即通过增、删、移、换的方式把原句和改句进行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理解词语的特定用法和特殊含义,才能明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具。
  教师可先介绍置换比较的典型例句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认同感。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原先是作“满”、“到”、“如”的,最后反复揣摩才确定“绿”字最佳。通过教师的引导、比较,学生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诗中所表现的春到江南,绿遍天涯,生机盎然的景象。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教师问:“‘顶’能不能换成‘戴’?”学生经过比较后明确,顶的东西比较小,而且是在头顶上,而戴仅表示了一个动作。因为是一髻儿白花在树尖上,所以“顶”字准确地表现了白花的位置和形状,也表达出作者对小雪的喜爱之情。学习《散步》一文时,可引导学生品味这样的句子:“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能不能换成“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学生联系后文得知,这句话强调了我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了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置换比较中,词句的优劣高下立刻明了,达到了选词知文的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感觉能力。
  置换比较法可以说是一种最基本的品味方法。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老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而是在于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于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自己。”②它易学易用,如果运用得好,将会终身受用。
  (二)生活体验法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文章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章好比鲜花,生活如同沃土,失去沃土的鲜花会枯萎死亡,失去生活感悟的作家会文思枯竭,失去创作的生机。优秀的作品无不蕴涵着博大深厚的生活关怀。因此,我们在赏析语言的时候,就要善于从生活的源泉中汲取养分,用生活经验来理解、类比和扩张、丰富语言的内涵。如《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长”字用得好不好?学生的回答各尽其妙。“这个长字说明了孔乙己很懒,很长时间没剪了。突出了孔乙己好喝懒做的特点。”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短衣帮做工,在做工时会损伤指甲,所以短衣帮是绝对养不成指甲的。因此长指甲和长衫一样,是他作为读书人,不劳动的标志。长指甲突出了孔乙己以读书人自居,死要面子的特点。”另一个学生也不甘落后地补充,其他学生也踊跃举手。学生的思维在活跃,激情在燃烧,灵性在流淌,教师的内心也充满了无限的喜悦和感动。学生通过将文本语言和生活进行对接,更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妙趣横生。生活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在欣赏语言的同时,学生不自觉地打通了和生活之间的一条通道,用生活来阐释语文,用经验来拓展思维。这是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大语文;这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大智慧!
  叶圣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检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③语言来源于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才具有恒久的魅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言教学只有深深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三)情境再现法
  喷薄的朝阳,流动的晚霞,潺潺的溪水,奔腾的浪花,自然界中绚丽多彩的万物构成了文学作品中的“景”,只有这“景”融入了作者喜怒哀乐的感情,才能趣味无穷,引人入胜。
  我们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要善于敞开心智的大门,根据事物的特质,发挥联想和想象,跃入审美的时空,再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实现与作者的亲密对话。上《再别康桥》一课时,“那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油油’是什么意思?‘招摇’和‘甘做’这两个词好在哪里?”一生提出疑问,我把问题抛给了全班学生,并启发学生由“油油”和“招摇”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绿油油”和“招摇撞骗”,一生脱口而出,全班哄堂大笑,我也笑了。“有一定的道理!”一生略假思索回答道:“油油是从颜色上写出了水草的生机,招摇是从动作上写出了水草的柔美和对我的召唤力,让我心旌摇荡,不能自已。我呆呆地立着,痴痴地看着,忘记了自我,忘记了外物,对康河的爱恋之深、之浓、之切,使我恨不能变成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犹如摄像机般,学生不仅捕捉到了康桥的旖旎风光,还深入了诗人内心细腻的情愫。当学生披文入情时,静态的文本生成了动态的注脚,有限的文字蕴含着绵绵的情思和无穷的张力。与其说志摩赏景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不如说康桥、诗人和读者水乳交融成一体。含英咀华,咂摸品味,让学生感受到体验的快乐,成功的愉悦。而精神的快感,自信的膨胀,又促使学生回归文本,品味语言,对语言爱不释手,对语文爱不释手。长此以往,何愁语文素养不能提高呢?
  三、品味语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的品味要先于学生。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一切的课堂行为都是围绕着为学生服务的。但学生对语言的品味要靠教师的点拨、启发、诱导。只有教师的高屋建瓴,才有学生的水到渠成。教师在备课时要反复吟咏回味,只有自己品出了味道,品出了心得,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品得深入透彻,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高品质的语言积淀。
  (二)品味语言要成为常规的教学内容。
  小说的语言传神,诗歌的语言精练,散文的语言优美,就是说明文的语言也是准确平实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因此,语言的品味不能只附属于写作特点,一带而过。教师要把语言的品味作为常规的教学内容,要善于根据课文的特点,从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品味;要善于从语言的角度处理和运用课文,使学生真正沉浸在语言文字的百花园中,观其形、察其色、嗅其味,达到“其言若出我之口,其意若出我之心”的境地。
  (三)品味语言要与时代同步
  丰富的现实生活让语言有了更深刻的内涵,语言也就有了更多的时代烙印。教师如果只是埋头于书本之中,即便搜肠刮肚,这种教学也是干瘪无味的,学生对语言的感觉自然也平淡无味。所以教师必须把眼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那里才能见到斑斓多彩的语言现象。如美国总统奥巴马究竟是译为“奥巴马”还是“欧巴马”,就可让学生分析比较,为什么中文翻译最后定为“奥巴马”?虽然“奥”和“欧”只是一字之差,但其中蕴含的文化现象却值得深思。“奥”有“深奥”的意思,让人有了遐想有了神往,而“欧”却让人想起了欧洲,想起了欧巴桑。再如媒体关于地震报道2008年汶川地震用“全国致哀”,而2010年玉树地震则用的是“全国志哀”,后者更侧重于内心深处的哀思,庄严肃穆。这种比较能直击学生的心灵,让人经久难忘。长此以往,学生对语言现象就会有更多的关注和理解,教师也才能真正起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语言是传递思想的媒介,交流情感的桥梁,展现生活的舞台,开启智慧的钥匙。品味语言才会让我们的语文之路更加宽广,让我们的人生之路更加精彩!
  ――――――――
   注释:
   ①《光明日报》,2007年7月10日,第12版。
   ②约翰・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56页。
   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第267页。
  [作者通联:安徽无为县无为四中]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