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风雨天关接舟从地窖行 “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窖行”
 

风雨天关接舟从地窖行 “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窖行”

发布时间:2019-02-07 04:11:01 影响了: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本文又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为此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着重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体会文章的意境。
  难点:把握文章写景脉络,明确文章布局和思路。
  【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求知欲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文诵读及文意疏通的方法。基于此,可以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培养语感,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山水景物的感悟、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师: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流淌着一条养育了无数代人的河流――长江。在长江的上游,有一段地形险峻的峡谷,它就是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千百年来,三峡以其绚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一起走进《三峡》,共同体验“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窖行”的奇妙感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师:《三峡》是一篇千古传诵的游记散文,现在让我们一起畅游1500年前的三峡,请大家看屏幕,听读课文,并注意把握语速、重音和感情基调。(大屏幕显示课文画面与字幕,教师配乐范读课文。)《三峡》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放声自由读课文。(生读。)
  师:现在,请大家帮忙推荐4名最擅长朗读的同学,分段读课文。(生推荐4位同学。)听了4位同学的朗读,你觉得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哪些地方还需要注意?你更欣赏哪位同学的朗读?请简要评议一下。
  生:我觉得第一位同学读得很好,感情饱满,语调也很适中。
  …………
  (说明:朗读是语文学科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范读起示范指导作用;学生通过自由读与仿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地融入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作品中。学生的自评与他评不仅加强了听和说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自主、合作、探究
  
  1.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师:《三峡》的作者郦道元一生好学,留心水道等自然现象。本文的出处《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一书做的注释。(大屏幕出示《水经注》及其介绍。)
  《三峡》一文虽属节选,字数虽少,但思路清晰,音韵和谐。郦道元是如何用凝练的笔墨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的呢?带着这个疑问,请前后桌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思考:作者着重描写了三峡哪两种自然景观?(生讨论合作,翻译课文,师到台下巡视,与生交流。)
  师:不少小组的同学已经疏通了文意,并明确了问题答案,我们先来看课文第一段描写了什么?(逐段理解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请大家想想刚才提出的问题。
  生:作者着重描写了三峡的山和水这两种自然景观。(师板书山、水。)
  师:文章就是按照先写山后写水这样的布局和思路展开行文的。现在让我们循着作者的思路,针对屏幕上的思考题,结合课文内容,前后桌同学展开研讨。
  (大屏幕出示探究思考题:1.课文开头写三峡的山,突出了什么特点?2.课文二至四段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3.夏季三峡的水有什么特点?4.春冬两季三峡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5.秋天的三峡有什么特点?6.文章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7.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生讨论合作,师走下讲台,参与交流。)
  师:在讨论过程中,不少小组的同学已经达成了共识,我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这篇文章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作者先总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请问: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
  生:三峡的山高、险峻而且连绵不断。
  师:你从哪儿看出这些特点的?
  生:“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这句表明山高而险峻,“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告诉我们三峡的山是连绵不断的。
  师:其中“略无阙处”的“阙”是个通假字。(师板书:高 、险 、连绵。)郦道元又是如何用生花妙笔有序地描写了三峡的景物的呢?课文二至四段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生:先写了夏天的景象,接着写了春冬两季的景色,最后写了秋天的景象。
  师:课文中没有直接提到秋季,你从哪句话中体味到是写秋天景象的?
  生:每至晴初霜旦。(师板书:夏季、春冬、秋季。)
  师:夏季三峡的景物很有特色,其中最突出的景物是什么?
  生:水。
  师:夏季三峡的水有什么特点?
  生:水流急,水势大。(师板书。)
  师:你又是从哪发现的?
  生:“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师:很好。春冬两季三峡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生:“清荣峻茂。”(师板书。)
  师:领略了三峡夏、春、冬三个季节的景象,我们再一同看看秋天的三峡又是怎样,请大家端起书齐读最后一段。(生齐读。)
  师:“林寒涧肃,高猿长啸,渔者悲歌”渲染了三峡秋天什么样的气氛?
  生:凄凉,寂静。
  师:三峡的山雄奇险峻,三峡的水清幽秀丽,文章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呢?
  生:因为有了高险、连绵不断的山,才会有三峡的水。
  生:我们小组认为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先写山,突出山高险、连绵的特点,是为下文写水做铺垫。
  师:很深刻。(师板书:铺垫。)这篇课文,仅用只言片语就勾画出三峡充满诗意的画面,请大家想想,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生:赞美三峡的山水风光,赞美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师板书: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2.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师: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请提出来,小组内探讨一下?很多小组已经迫不急待了,我也想听听大家的想法。
  生:写景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而要先写夏季呢?
  师:好,谁能解答。
  生:因为三峡的夏季,水流最急,水势浩大,最能突出三峡雄伟壮丽的特点,所以先写夏季。
  师:说得很好。所以今后写景一定要抓住景物特征,最能突出事物特征的内容要先写。
  生:课文第二段中先说“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后来又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样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不矛盾。我认为,“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间接写出了夏季水流的特点,所以说不矛盾。
  生:我还注意到,课文中有句“或王命急宣”,北魏时期是封建社会,那时王权至高无上,所以即使再危险,也得去传达圣命。
  师:既能联系上下文,又能结合时代背景思考问题,非常好!
  …………
  (说明:研讨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由老师组织学生研讨,第二个层次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研讨课文内容,这样既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新思路,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品味语言,拓展延伸
  师:好的文章往往有好的语言表达,请大家快速到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段,并说说理由。
  生:我最喜欢课文第四段,因为它把三峡冬天的凄凉气氛挥洒得淋漓尽致,让我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
  师:三峡风光美不胜收,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同学们,你们想去三峡吗?
  生:想去!
  师:不只你们想去,许多曾到过三峡的人,也都想再目睹她的芳容,因为那里有一个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同学们,1500年前,郦道元以地理学家的眼光探寻自然,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此时此刻,面对文中再现的三峡奇景,身为龙的传人,你有何感想?
  生: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景色非常壮美,而三峡工程建成后给我们带来的便利,让我们感到另一种美,那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创造美。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不仅了解了古时三峡的山水风光,四季景象;还懂得了写景要抓住特征的方法,明白了写作时用词要凝练。
  …………
  (说明:谈学习收获这处空白点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教师小结,结束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品味了古代散文的精美语言;领略了长江三峡的山水风光。我们赞赏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惊叹科学技术的神奇伟力。毛泽东“高峡出平湖”的宏愿已经实现,我们坚信,通过炎黄子孙的努力,三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大屏幕投影打出字幕:让三峡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课后反思】在教学中,无论是处理教材,还是设置问题,我遵循的原则就是不吝啬把读书权、思考权、讨论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探索者,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只要我们善于创设条件,大胆放手,学生一定会给我们惊喜,而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所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等也是我们教师无法给予的。如何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进行探究,开展有效合作,进而多层面感悟学习的乐趣和方法,则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作者单位:宁安市第3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