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世界的另一端 剧照_循环的另一端
 

世界的另一端 剧照_循环的另一端

发布时间:2019-02-12 03:59:14 影响了:

  在描述目前仍在进行中的第四次新军事变革时,人们常常会提到“信息化”是其核心,因此也将这次革命称为信息革命。虽然新军事变革的兴起已经过去20余年了,但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信息化”这三个字,却依旧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但与此同时理论也会随着实际行动慢慢发生改变,甚至是蜕变,因此我们要具体理解“信息化”这三个字就必须结合近来发生的局部战争。
  目前,法、英、美三国主导的针对利比亚的“奥德赛黎明”军事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未来随着有关这次行动的信息陆续公开,这或许也将成为人们理解“信息化”的新范本。在此之前发生的最大规模局部战争是在2003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伊拉克发动的“自由伊拉克”军事行动,这场军事行动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它被军事历史学家称为第一次全方位展示信息时代作战的样式。在那之后“网络中心战”很快成为军界最热门的词汇之一,这可以说是对“信息化”的最新概括和总结,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认为这是新军事革命的重要特点。
  
  拨开战争迷雾
  
  “网络中心战”的实现离不开高精尖技术的支撑,尤其在具体到操作层面上更是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忽略的。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追求“网络中心战”能力,但一些国家却只能望洋兴叹,因为它们不能进行相应的思想变革和具备相当的技术实力。有种普遍的看法认为“网络中心战”是现代空战和海战所具备的特点,但反对者则认为,真正的“网络中心战”是技术、战术与作战理念的综合体,它能够把各个军种整合在一起,这在十几二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网络中心战”的价值便如同挖掘机之于陆地,水手之于航船,飞行员之于战斗机。后者的理解无疑更加透彻。
  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网络中心战”相当于军事领域的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在过去十数年间,改变了工业、政府、教育及娱乐等各个领域:它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数字化”,也就是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中的广泛应用;第二个关键词就是“网络化”,也就是网络把所有的这些计算机连接了起来。信息革命为工业、政府、教育及娱乐等各个领域产生的生产力带来了巨大收益,这也促进了全球网络扩张和网络服务的增长。但即使是在这些民用领域,信息革命的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许多机构和组织因无法适应这种变革而承受着阵痛。
  如今“数字鸿沟”已经被广泛地用于描述已实现数字化或网络化的发达国家,同因缺乏信息革命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而未能实现这种跨越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在民用领域形成的这种落差,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也渐渐反映在军事领域中。为了更好的理解“网络中心战”,我们可以从战略和理念的影响、作战运用以及技术难题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首先,从战略和理念的角度来看,我们或许可以将“网络中心战”视为在战斗中为压缩锁定目标周期,进而加快行动节奏以更好的打击对手而生的。所有的战斗都是围绕个体或编队展开的,而这些战斗都依循观察、定位、决策和行动(OODA)四个要素循环展开,它因由原美国空军上校约翰・伯伊德在20多年前提出,也被称为“伯伊德循环”,我们可以认为压缩锁定目标周期中的锁定目标便是其中的一环。在任何战争中指挥员必须观察形势和收集信息,通过分析和理解这些信息从而了解自己所面临的局势,然后制定出有效的作战方案,并最终付诸实施。从一些典型例子看,像空战中的飞行员、与敌舰交战的舰长、还有深入敌方领空的轰炸机机组,他们的行为模式都脱离不了“伯伊德循环”。这是自第一次部落战争开始至今一直存在的客观事实,但遗憾的是,直到上世纪70年代人们对此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要在战争中获得关键优势,就必须领先于对手把握住交战的节奏,从而掌握主动权并破坏敌我之间平衡。迫使敌人进入被动状态,并剥夺他们获得优势的机会。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谁能够更快地进行“伯伊德循环”,谁就能通过先发制人挫败循环较慢的一方,这适用于各个层级间的战争。
  我们可以将“伯伊德循环”的四个要素分成两端:一端是与信息处理相关的三个要素,也就是观察、定位以及决策,它们以信息为中心;剩下的一个行动要素则与机动和火力的应用有关,代表另一端。从“伯伊德循环”的角度看过往的战争,我们发现20世纪的大部分作战手法和技术都是通过循环中“行动”这一要素着手,机动性能、精度和火力的不断增强就是这种尝试结果。具体事例就是,一个世纪前蒸汽战舰被涡轮动力战舰甚至核动力战舰所代替,此外还有庞大的超音速喷气战机和轰炸机编队代替老式的螺旋桨飞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次军事变革。然而“行动”这一要素中蕴含的机动和火力终究也是有极限的,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固然威力巨大,但诸多附带伤害是人们无法接受的;那些越来越快的作战平台和武器随之而来的则是高成本。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方向的发展在上世纪60年代之后就有放缓的趋势,目前使用的许多武器装备的技术和上世纪50年代的技术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并且在未来数十年或许依旧会在使用。
  当一条路走到尽头就面临重新抉择,这可以用现在流行的词语“拐点”来形容。如前文所述,依据“伯伊德循环”,当机动和火力应用为主的一端很难再发展时,如果依然还想更快的进行循环,那么就只能通过发展以信息为中心的观察、定位以及决策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简单的理解就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理解信息并最终利用信息的过程。如何加速这个过程就是从另一个方向加速“包以德循环”的过程,而这个目标正是“网络中心战”的核心内容,实现这个目标的进程就是我们正在进行的第四次新军事变革――信息革命。
  网络化和数字化正是用于加速“伯伊德循环”中观察、定位以及决策三要素的技术措施,从战略和理念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加快行动节奏,从而压迫敌人。信息网络是这一理念或者说战略的关键,它将为各层级指挥系统、指挥员和信息源之间搭建起一条快速可靠的沟通渠道。举个例子,重要的情报无论是来自隐藏在敌方基地外的特战队,还是卫星的热红外成像仪,抑或是战机上的合成孔径雷达,这些原始信息在没有经过处理并被指挥官理解之前都是没有用的。数字化传感器和网络化所带来的最大便利就是大大缩短了信息获取到最终实现对行动支持的时间,如果对远处敌方的行动和部署能够“实时”了解,那么这种优势是不言而喻的。此外,除了这种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递,“横向信息传递”在网络中心战的概念中也越来越受关注,这种传递方式可以更快地传递信息,可以更好的判别对手的行为,同时也能在更低层级间进行信息的传递。随着未来“网络中心战”的进一步发展,这有可能成为它的最本质的东 西,但要达到这一步将会面临~系列更加复杂的技术问题。
  
  作战运用
  
  关于作战理念和策略的讨论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从战略和整个军事力量的层面来理解和指导战争,但这还只是涉及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对于基础的操作层面,即进行直接作战的层面,“网络中心战”也将带来机遇并伴随着挑战。
  在个体或小规模的战斗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对所处态势的感知能力。不论是对于准备攻击敌方城市某个位置的小股作战部队,还是即将发射“鱼叉”导弹攻击敌军舰的舰长,或是即将投下一个炸弹或规避敌方导弹的战斗机飞行员,这都是适用的。其中,了解具体所处的形势和了解整个战场形势同样重要。想想上述的各种情况在缺乏态势感知的情况下会是什么样子,当己方未能判明这座城市布满了隐秘的狙击手、机关枪或是其他地方的优势火力,这些对于己方的小股作战部队来说都是毁灭性的;如果敌方军舰是在引诱己方军舰指挥官进入他们的空袭圈,或是岸基巡航导弹的攻击范围,那么这次攻击将会是灾难性的;而如果战斗机飞行员看不到敌人的据点而去轰炸人体盾牌,那么包括政治问题在内的一系列灾难性问题就将接踵而至。
  正在进行的“奥德赛黎明”军事行动在4月份的上旬就连续发生了两起误炸,造成了近20人死亡,这给北约与利反对派武装造成了不小的裂痕,而北约给出的解释正是“联络不畅”。总之,在直接作战的层面,每一位指挥官都必须面对千变万化的现实。要保证攻击行动获得成功,指挥官必须了解所处的环境。历史表明,这种了解一般是通过司令部提供的情报,结合对自身所处战术环境的实时观察综合而得的。
  历史上成功的战例都遵循了“指令控制”的模式,在这些战斗中,前线指挥官在得到具体的攻击目标或作战目的的同时,还最大程度的获得了行动计划和执行的自主权。成功的执行是指挥官在确定可支配的部队的条件下,通过对形势的理解以及将其转化成为战场上的优势来实现的。如果一位优秀的指挥官能够对更广泛的战场态势有更好的了解,那么他将会更好地掌握战场主动权并获得比预期设想更大的优势。二战中德军的“闪电战”是个很好的研究案例,这也是“指令控制”最早、最出色的实践。而“网络中心战”的出现,我们可以将它视为一种提高指挥官战场自主权的手段。试想,如果陆军作战单位的指挥官能够准确获悉敌军以及相应后勤和支援设施的具体部署,那么他肯定能够做出更好的决策;海军指挥官在知悉敌方5∞公里作战半径内行踪的话,这时他对所处环境的威胁程度会有准确的认识:空军飞行员在了解敌方防空导弹和防空高炮部署的情况下,他将更加自如地飞行,拥有更多的选择。
  在获取广阔地区或是所关心的核心区域的信息之后,通过数字化处理获取敌部队的信息,并迅速地将其传送给前线战斗人员,这将能使己方在各种层次的战斗中获得巨大的优势。比如一个步兵班或小队指挥官知道在哪个屋顶有狙击手,那他成功执行任务的几率将显著上升。这种情况下,“网络中心战”模式还有着更深层次的一面,那就是假如为前线的每名士兵都配备数字通信设备化,士兵将能够直接得到司令部的指令。这是前所未有的,总部里的将军们试图直接“干预”远处交战的欲望将能够得到满足。
  当然,在提到“网络中心战”时不能只简单地谈到技术所带来的便利,还应该注意到维持“网络中心战”平衡的另一个因素――人。很多事例证明,人和计算机的配合并不总会那么好。通常人们要么拒绝计算,要么过度依赖计算机。这两种极端的现象反应出处理和传递信息的机器和人到底还是不一样的,这些机器有着非常不同的信息交流方式。要把“网络中心战”成功地融入到军事领域,人们必须适当掌握相关操作技巧并了解机器的局限性。由传感器、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组成的“网络中心战”系统为我们的信息获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绝非信息获取的全部,最终仍然需要指挥官读懂这些信息,从中寻找战机并创造性地利用它们获取优势。这是至关重要的,迄今为止,没有更好的替代品能够代替人本身,而充分发挥“网络中心战”的巨大力量正需要这些。
  在进行具体作战的时候,“网络中心战”的本质决定了它能够在作战层面中将海、陆、空部队紧密结合起来。海军和陆军属于“平面型”的部队,这决定了他们观察周围环境的视野是有限的,因而只能看到广阔战场的一部分。而空军的视角则不会受到这种限制,但受限于目前传感器的性能,在超出一定高度之后它们的探测能力也将遇到瓶颈。相比于这些“平面型”部队,空军在远距离重型火力快速支援的威力和获得大区域实时信息上是拥有绝对优势的,但它毕竟不具备像一名狙击手那样的“点杀”能力,同时在攻击之后需要进行效果评估时,空军(包括轨道上的卫星)远没有地面上一支特战队来得灵活。因此,如果能将它们进行优势互补,例如,空中为陆、海军提供大区域范围内的总体态势信息,而“平面型”部队则为空军提供9000米高空无法获得的准确图像。那么对整个战场的观察以及整体作战效果都将有重大而飞跃式的提升,这也是军队梦寐以求的。而“网络中心战”的出现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通道,使得各种有价值的战术信息能够互联互通,从而获得可以即时显现的优势。
  通常认为“网络中心战”首先对空战和海战的益处最大,但陆军借此获得的优势也是不容忽视的。“自由伊拉克”行动中发回了大量值得注意的报道。此次行动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已经习惯于在网络中心战环境下,通过与美国海、空军以及盟军战机组织起成建制的近距离空中支援。相比于传统上海军陆战队与陆军进行的紧密配合,这取得了更良好的效果。其重大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消除现有军中文化中“专业化”以及训练体制的差异,从而向更好的适应一体化作战目标转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使你拥有出色的“网络中心战”体系,但如果你的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层面上,那么它将根本无法完全享受到技术所带来的重大机遇。
  
  技术挑战
  
  支持“网络中心战”的技术本质上是复杂的,但却也未必会比民用领域中用于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技术来得复杂。具备“网络中心战”能力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作战平台实现数字化,当战斗机、坦克或军舰拥有数字化作战系统之后,它们就能够通过数字无线电与其他作战平台实现无缝互联,这样也就初步形成了“网络中心战作战环境”;反之,要是缺乏数字化的作战系统、甚至计算机,“网络中心战”便无从谈起。目前美国和欧洲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欧洲人不愿大量地投资为自己的作战平台实现数字化。
  然而,作战平台之间通过数字无线电实现互联却是不小的技术挑战,而这却时常被忽视。民用计算机的联网,在很大程度地上可以依赖铜或光纤材质的电缆实现连接,并以无线连接作为辅助。 而在以移动平台为主体的军事装备环境中,无线连接却是信息传输的主要手段,在实际运用的过程当中,其所面临的困难是众所周知的,关键的几点可概括如下:
  1、传输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敌方肯定会竭力去窃听。因此,数字化连接的难点在于防止窃听和进行有效的加密以挫败任何窃听。不过即使信号不被成功解密,它也会给敌方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如你的存在、具体位置以及作战平台和部队的活跃信息等等。
  2、传输的稳定性同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为信息传输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像太阳耀斑、恶劣天气以及敌对干扰等一些情况。如果信号无法穿透阵雨等一些恶劣气象条件或对手的阻塞干扰,那么整个信息链就会中断,“网络中心战”模式也随之受到破坏。
  3、传输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进行数字化图像的传送时。如果要发送一幅10兆的侦察图像、或是需要以2兆比特每秒的速度回传侦察视频时,现有的传输速度为9600比特每秒的通道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4、信息和信号路径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只要是在“网络中心战”环境中,作战平台就必须有一个具体的地址并通过其他作战平台或系统的地址与之实现互联。好比民用网络中电子邮件地址,军事通讯也是如此。
  5、信号格式和通信协议的兼容性也是不容忽略的,这样才能确保不同的作战平台和系统间可以在网络中心战环境中实现互通。这个问题不仅包括了不同的信号调制和数字协议的使用,也包括部分表面上相似但实际上不兼容的信号调制或通信协议的使用。商用计算机运作中让人头痛的互不兼容,在充满挑战性的军事环境中更是巨大的麻烦。目前,几乎所有“网络中心战”中使用的数据链的传输速度,在民用领域几乎是不能达到的,这反映了无线通信的现实。此外,信号调制、工作频率、数字通信协议和名目繁多的标准协议,更是令人无所适从。
  为了实现这种互联,目前西方武装力量的武器系统采用了数目众多、种类繁杂的数据链,它们使用了现有和老式的一系列信号格式和通信协议: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1号数据链通常用于防空系统,传输速率为1200/2400比特每秒左右;60年代技术的主要代表有11/11B和4号数据链。11/11B号数据链采用TADIL-A数据链标准,它主要用于海军装备和陆基防空系统,采用老式调制技术的传输速率为1364比特每秒,采用新的编码技术之后传输速率为1800比特每秒。4号数据链采用TADIL-C数据链标准,在超高频波段中的传输速率为5000比特每秒,主要用于海军航空兵,如预警机与战机之间和F-14系列战机的数据链接;14号数据链主要用于海军战斗人员间的低速高频数据传输。
  16号数据链是在上世纪70年代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出现使得不同平台间数据链的通用性得到了大大的改善。16号数据链采用TADIL-J数据链标准,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各种应用终端不断扩展,其功能集通信、导航以及识别等于一身。16号数据链虽然运用十分广泛,但它无法用于传输侦察图像,一些先天上的技术缺陷也使得其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上述的一些数据链在美国及其盟友中都得到了广泛运用,也是北约框架下联合指挥和战斗的基础。美军也为自己量身打造一大批专用的数据链,如用于“霍克”和“爱国者”防空系统的“陆军1号数据链”(ATDL.1);用于“爱国者”防空系统的“爱国者数字信息链”(PADIL);用于战区反导系统的“战术信息广播系统”(TIBS)。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也有一系列用于部队追踪、敌我识别以及数据传输的数据链;为了满足卫星以及类似“全球鹰”这些大型无人机的高速数据传输需要,美国还研制了“通用数据链”(CDL)、“战术通用数据链”(TCDL)、“高整合数据链”(HIDL)以及“机载信息传输系统”(ABIT)等一批数据链。“通用数据链”系列使用范围广,可以使用传输速率为200千比特每秒的上行数据链对无人机等设备进行管理控制,也可以利用10.71/45/137/234兆比特每秒的高速数据链进行对卫星和无人机的控制以及数据的接收;“机载信息传输系统”是“通用数据链”的发展型号,传输速率可高达548兆比特每秒,并且具有出色的安全性,信息不易被截获。当然除了美国之外,像法国、英国等军事强国也都有自己的诸多数据链系统。
  总而言之,上述这些数据链以及它们使用的调制方式和协议并不代表全部,但它们反映了过去数十年间计算机工业取得的进展。如今,一些新的协议也在发展之中,像美国的“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JTRS),它试图把一些老式协议转化为可以在通用通道中传送的格式。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中,有一项技术是值得特别关注的,那就是Ad hoc网络协议,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国防部先期研究计划局在全球移动信息系统项目(GloMo)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并未取得任何重大突破,它仍是网络领域研发的高地。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它将是能够给未来“网络中心战”带来突破的一项关键技术。
  
  总结
  
  在目前这股迅速兴起的“网络中心战”浪潮中,掀起这股浪潮的美国无疑走在了最前端,在最近的几次局部战争中“网络中心战”所带来的巨大收益也日益凸显。而它的那些西方盟友们,虽然现在由于资金等种种原因未能迅速投身于这股浪潮当中,但是耳濡目染,加之强大的信息工业基础,它们完全可以比较容易的完成转型。
  值得关注的是另一个军事大国俄罗斯,从今年3月底至今俄罗斯军界掀起了一场重要的讨论,这源于3月26日俄军总长马卡罗夫在俄罗斯军事科学院的演讲,在演讲中马卡罗夫直陈军事学院没有为适应“网络中心战”和2008年以来开始的军事改革提供行之有效的办法。这虽然多少有些暗讽俄军目前改革的意思,但也确确实实道出俄军目前无法适应“网络中心战”的现状。俄罗斯军事科学院院长加列耶夫在十天之后淡淡地回应了马卡罗夫的言论,但他的回应是那么苍白,似乎在抱怨俄军在此之前并没有给他和他的军事科学院什么任务。要知道如今87岁高龄的加列耶夫在前苏联时期曾经拥有过辉煌的职业生涯,1995年以来一直领导着俄罗斯军事科学院,是俄军目前最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从他的苍白回应可以看出这位“二战”和“冷战”成长起来的老者对“网络中心战”这一新兴事物已经无法适从,这也反映出了俄军在面对“网络中心战”浪潮中已经集体“迷失”了。这或许也是俄军目前军事改革出现一些反复以及装备规划一直未能实现的关键原因之一。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军事强国和俄罗斯的例子给我国的启示在于,面对“网络中心战”的最大挑战在于要制定出相应的战略学说和政策,发展相应的技术和操作技巧,同时理解如何根据实际需要将这些技术与现有和未来的武器平台/系统相整合。从近些年以来公开的一些信息来看,我们欣喜的看到我军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一些可喜的变化,但可惜的是在最新发布的国防白皮书中我们未能见到相关的系统阐述。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能会更多的关注技术本身,因为在这方面我们和西方强国还有较大的差距。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人的作用,“网络中心战”一个特点在于它的智能属性,我们要娴熟地驾驭它,首先就在理念的层面上摸清它的本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