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如何当好一名医生【一辈子,当好一名医生足矣】
 

如何当好一名医生【一辈子,当好一名医生足矣】

发布时间:2019-04-01 03:48:10 影响了:

  她是发现中药五味子降酶作用的第一人,先后领衔研制十余种肝病治疗新药;  她扎根传染病防治一线63年,准确诊断并成功救治近60种感染性疾病患者达数十万人;  她独创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和方法进入传染病诊治规范,并创造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由85%以上降至38%的奇迹。
  2007年4月,在古都洛阳召开的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上,与会1500多名专家一致推荐,授予她“特别贡献奖”,以表彰她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重肝临床第一线作出的突出贡献。
  她就是解放军第302医院专家组组长、一级教授陈菊梅。
  “人如菊淡,品如梅清。”“菊梅”,这个幼年曾经让她觉得“很土”的名字,恰恰浓缩了她“平淡”而传奇的一生——一辈子,当一名好医生。
  使命如山——“为摘掉我国‘乙肝大国’的帽子,我宁愿摘掉身上的全部器官”
  新中国成立那一年,从浙江医学院毕业的陈菊梅被分到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科。时空的巧合,就这样把陈菊梅和新中国的传染病防治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5年后,作为新中国第一批传染病学留学生,陈菊梅赴苏联列宁格勒医学院攻读传染病博士。当她以全部功课满分5分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时,导师库斯科列娃风趣地说:“要是有6分的话,我们可以给她都打6分。”
  1958年,陈菊梅从莫斯科毕业返回祖国时,带回来的不是令人羡慕的冰箱、电视,而是几百公斤的图书资料。
  1969年,陈菊梅随医疗队去陕北黄龙县农村巡诊,接受1年多时间的“再教育”。在条件简陋、没有麻醉医生的情况下,为减轻术者痛苦,医疗队决定试用“硬膜外麻醉法”。谁先来试呢?病人吗?为确保病人安全,陈菊梅主动以身试验,结果头晕呕吐了两三天。苏醒后,她和大家一起总结经验,终获成功。
  从黄龙返回后,陈菊梅患了扁桃体炎。刚好些,又因抢救乙脑患儿不幸被乙型链球菌感染,全身浮肿,“下巴肿到脖子下面”。之后因积劳成疾,她又患了肾小球肾炎,“小便像酱油一样”。而此时,陈菊梅也正进入到攻克“乙肝病人转氨酶居高不下”这一临床难题的关键时刻,同时还承担起“降低慢重肝病死率”这一重大国家课题。
  一边是如山的使命,一边是“革命的本钱”,怎么办?
  身为医生的陈菊梅,开始打自己身体的“主意”:只有去除可能引发炎症的病灶,疾病才能不再发作。她说:“为摘掉我国‘乙肝大国’的帽子,我宁愿摘掉身上的全部器官。”
  扁桃体炎好办,摘掉扁桃体之后就好了,但肾炎很麻烦,一累就犯。陈菊梅索性割掉了阑尾。但好景不长,几个月之后又犯了。还有什么病灶呢?对了,牙齿!年仅47岁的陈菊梅,硬是分三次把满口牙齿一颗不剩地拔光了!
  清除了所有病灶之后,最终历时8年,陈菊梅成为国内首先发现并试用五味子成功降酶的第一人,造福无数肝病患者;同时,她也带领协作组创造了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由85%以上降至38%的奇迹。
  事业如磐——“这个技术也不保密,谁来都告诉”
  1958年11月,陈菊梅调入解放军第302医院。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传染病医院并不被社会所理解。302医院“国际肝病诊疗中心”主任赵平回忆,当初大学毕业得知自己分到传染病医院时,“眼泪就开始往下掉。”
  还有人为302医院编了段顺口溜:“开门用脚踹,对象吹得快,地上钱没人爱……”
  而陈菊梅,从1958年迈进302医院的大门起,便把自己的人生定格在了这个“传染病人离不开,许多工作人员不愿来”的“传染世界”。陈菊梅始终站在学术最前沿,每一项成果都是一个里程碑:
  中国被称为“乙肝大国”,病人转氨酶降不下来是困扰临床的核心难题。上世纪70年代起,陈菊梅着手攻克这一难题。
  她先是从转氨酶正常出院的病人身上找突破口,从700多份病历中筛选出50份,但50份病历50种治疗方法,完全没有线索;之后她又发了200多封信给低酶出院的病人,但只收到4封回信。
  后来,有一个肝硬化病人先后7次住院,转氨酶一正常就出院。陈菊梅找到他吃的药瓶一看,里面有五味子!陈菊梅经反复试验发现,五味子仁里的油是能够降酶的。
  1973年,陈菊梅以“302医院二科”的名义,在《新医药学》第9期上发表了试用五味子降低转氨酶的学术论文。
  “这个技术也不保密,谁来都告诉。”目前,在陈菊梅的成果基础上,国内已衍生出多项成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较多,数十种临床药物的疗效却无一得以确切验证,陈菊梅便着手组建全军第一个临床乙脑实验室。从在厕所里养小白鼠到把科室的会议室改装成实验室,经过2年努力,这个简陋的实验室产生了包括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一批重要成果。
  进入新世纪后,陈菊梅又提出用乙肝抗病毒疗法治疗慢重肝、肝衰竭病人等方法,使患者生存率提高20%;主导引进人工肝技术,使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降低20%。
  待患如亲——“往她对面一坐,病就好了一半”
  陈菊梅从不忌讳传染病人,刚去世的传染病人的病床,换一张床单,她就能躺在上面休息;哪怕是被判了“死刑”的病人,她也会想尽一切办法。
  ——上世纪60年代,一名叫查小萌的2岁麻疹患儿突发喉梗阻。以前这种紧急情况,都是请外科派医生来切开气管救人。可患儿危在旦夕,远水解不了近渴。陈菊梅当机立断:“切开气管救人,出了问题我负责!”孩子得以获救。
  类似这样的事例,只一次,对患者便是“再造之恩”;而在陈菊梅的职业生涯中,却有很多——
  今年77岁的退休军人陈克志,40年前转院到302医院时,肌肉全部萎缩,“连脚掌上的老皮都脱了”,单位准备给他开追悼会。是陈菊梅,从治疗到护理,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终于让他“起死回生”;
  今年41岁的河北商人王永山,2008年来到302医院之前,辗转几家医院花了十多万元,病没治好,但“后事已经交代好了”。也是陈菊梅,确诊了他患的只是“肝血管瘤”,仅需每年复查1-2次即可。“往她对面一坐,病就好了一半。”刚过不惑之年的王永山,恍如再生。
  “辨难释疑真国手,杏坛神技世无双。”这是一名患者对陈菊梅的褒奖,更是陈菊梅63年来行医生涯的写照。
  品格如梅——“83岁,我也是一名战士”
  几十年来,她为新中国的传染病事业作了那么多贡献,却从不计较名利、也不愿意被宣传报道;她出了那么多科研成果,却从不愿借《名人传》出名,甚至连科研奖项、学术论文也不计较署名;她成功救治了那么多疑难危重病人,也从不接受病人及家属的礼品……
  “我活着不希望出名,死后也不用留名。我和老伴都商量好了,我们死后,遗体都捐出来,供医院解剖研究用。”
  作为302医院的专家组组长,虽至耄耋之年,但每当国家和人民处于危难关头之际,陈菊梅永远是一名冲锋的“战士”——
  2003年初春,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在我国肆虐。短短3个月,陈菊梅连续创造了“非典”群防群治工作的五个“第一”:
  2月12日,她第一个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关于“非典”防治的专家访谈;3月6日,她镇定地走进非典隔离病房,主持了北京地区第一次对“非典”患者的专家会诊;3月19日,她连续作战两昼夜,主编全军第一本《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5月4日,她成为第一批在军队远程会诊中心讲授预防“非典”感染的专家;5月10日,她在专业杂志上开辟了第一个“非典”专栏。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陈菊梅坚持要去前线:“我同传染病打了一辈子交道,有经验。83岁,我也是一名战士!”
  302医院政委邢振湖说,如今已87岁高龄的陈菊梅因早期帕金森病,右脚抬不起来,右手关节不能伸直,但她依然坚守在传染病防治一线。
  已和陈菊梅携手度过了金婚之后第5个年头的老伴陈国仕,用了7个字“总结”她的人生:“挺苦,挺累,挺快乐!”
  摘自新华网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