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教师知识共享策略研究】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教师知识共享策略研究】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2019-04-03 04:58:02 影响了:

  【摘 要】教师知识共享有助于教师和学校组织的发展。但是主体障碍、对象障碍和手段障碍导致教师不能有效实现知识共享。本文在分析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障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索促进教师知识共享的策略。
  【关键词】教师 知识共享 过程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034-02
  教师知识共享是指教师之间运用语言、文字等沟通媒介,对知识进行双向传递、吸收和应用的过程。教师知识共享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累积或学得知识和技能,而是更侧重于将所学得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和科研中运用并产生新的知识,从而不断促进教师知识的创新和增值。教师知识共享可以使教师增长和创新知识。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和体会如果经常能得以交流,就可以使每位教师都有机会把他人“知识库”中的库存“化为己有”,丰富和扩充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不仅如此,教师通过不断沟通和相互交流,往往能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新知识。然而,教师知识共享存在多种障碍因素,严重制约着教师知识共享的有效实现。本文从教师知识共享过程的视角,分析了教师知识共享存在主体障碍、对象障碍和手段障碍,并提出了改善教师知识共享的对策。
  一、教师知识共享过程中的障碍因素
  1.知识共享主体障碍
  知识共享的主体——教师,是知识共享的承担者和发动者,离开了主体,知识共享就无法进行。但有很多因素使教师不愿意进行知识共享。
  (1)教师的知识垄断心理。知识垄断是指人们为了保护个人利益,限制知识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或控制知识的传播与扩散。斯蒂格利茨认为,“为了减少威胁,人们通常会有意隐藏知识以增加他们的不可或缺性。”教师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是保证他们在学校组织中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由于教师担心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知识,特别是个人引以为傲的知识会使自己失去竞争优势,从而对知识进行垄断,不愿将自己的知识与其他人共享,以此来确保或提升自己的地位。因此,长期从事知识管理研究的学者T.H.达文波特(T.H.Davenport)曾颇感无奈地说:知识分享并不符合人的本性。
  (2)教师知识共享成本收益不对称。知识创新和研究要耗费教师大量的精力,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达到,尤其是那些研究自然科学的教师,有时还要冒很大的成果风险,越高精尖的知识生产需要的投入就越大。这些成本回收往往不是薪水所能弥补的。
  (3)教师之间缺乏信任。每一个教师的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及其世界观、价值观都是不同的,他们对知识的意义、价值和使用的评价,得出的看法也是不同的。
  2.知识共享对象障碍
  知识共享的对象——知识,是知识共享活动的基础,没有它,知识共享活动就失去了支点。波兰尼(Michael Polanyi)于20世纪60年代曾将知识分为两类:即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能够精确、正式表达出来,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特点,易于被主体共享。而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人化的、很难规范化表达出来的知识,如教师的某种专长、学术研究经验等就不易交流与共享。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曾说:“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隐性知识的共享难度较大,这是因为:
  (1)难以收集与存储。众所周知,知识的收集与存储是知识共享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个前提,知识共享无从谈起。知识要能收集与存储,它自身必须能通过编码精确地表达出来。由于隐性知识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之中,植根于它赖以形成的环境与情境之下,难于通过编码用精确的语义表达,这就造成了隐性知识共享障碍。
  (2)难以传授与学习。隐性知识由于它的难言性,使得它不易被别人模仿和学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他的存在,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联系。”
  3.知识共享手段障碍
  知识共享手段——技术手段和交流平台,是知识共享的工具性要素,手段完备与得当,可以促进知识共享的顺利进行;而手段缺乏与不当,会对知识共享造成障碍。概括起来,这方面的障碍因素主要有:
  (1)技术手段薄弱。显性知识虽然可以通过书面文字公诸于众,或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传播或直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其共享要有共享的途径。
  (2)交流平台缺乏。隐性知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它的传播范围非常有限,只有在实际工作的直接接触中才能得到。
  二、克服教师知识共享障碍的策略
  1.培养合作精神、建立激励机制
  (1)培育共享的价值观与合作精神。传统观念崇尚个人成就,漠视和逃避合作,视个人对知识的掌握为个人获取竞争优势的资本,所以自发的共享很难产生。现代社会,知识是以加速度增长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握其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补救的办法是加强和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在竞争中加强合作的精神。过多强调竞争、强调人员等级差别、权力差别,就会强化教师对个人知识的防护心理,造成共享障碍。
  (2)建立相互信任的学校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共享是建立在人们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自愿合作。Putnam曾说,“信任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这个原则也同样适用于知识共享活动。就是说,相互信任是知识共享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之间彼此缺乏信任,知识共享就无从谈起。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能增强教师对于知识共享的良性预期,提高知识共享的意愿。而增加教师间的互信,则有赖于建立起教师之间亲密的关系,形成一种情感支持型的文化。
  (3)构建有利于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实现教师间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是一个理想状态,是所有学者的心愿,但它却与“人是自利的”本性相抵触。虽然无私奉献是我们所提倡的高尚品德,但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人们都会计算自己的付出与回报。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认为人际关系在本质上都是交换关系,社会交换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公正性期待,也就是当交换双方对于自己付出和回报的比例感到满意时,交换才能进行下去。学校如果要求教师自觉地将自己以很大代价获得的知识贡献出来而不给他们一定的补偿,那么要实现知识共享将非常困难。知识共享激励机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奖励。物质利益是人们的根本利益,如果在物质上“无利可图”,人们的行动就失去了动力,据此,应建立相应的机制如知识共享报酬补偿制度等,使人们在知识共享中确实能得到物质利益,从而激发进行知识共享的积极性。二是精神鼓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除了有生理、安全等低层次的需求外,还有受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求。人们的积极性不仅需要物质奖励来调动,而且还需要精神鼓励来调动,在某些时候精神鼓励甚至可以超过物质奖励的作用,所以在建立物质方面的激励机制同时也要建立精神方面的激励机制,如知识明晰机制、知识绩效机制、知识晋升机制等,对在知识共享中有贡献的人及时予以肯定、表彰、晋升等,使他们在精神方面获得认同感、荣誉感、成就感、自我实现的满足感等,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知识共享的积极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