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面对困惑的选择与创造|面对困惑
 

面对困惑的选择与创造|面对困惑

发布时间:2019-04-13 04:11:24 影响了:

  诗歌,是发自诗人心灵的声音。因此,一部诗集就应该是一个诗人内心世界的表征,读者完全可以通过对诗集的品鉴走进并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不过,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用比喻的说法可称之为是探险——心灵的探险。所以,读诗的人们除了对诗人和诗歌怀有热爱之心而外,还必须找到和掌握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当下,犁痕的第三部诗集《城市的困惑》摆上了我的案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犁痕的诗作。因此,怀着欣喜和好奇,开始了对犁痕和“他的世界”的探寻。
  一
  通览是必须的。通览的收获使我知道,《城市的困惑》由4辑134首诗组成。有20首除外,其余均有详细的创作时间标注。也由此可知,这是一部自1986年至2010年共25年间所创作的诗歌作品选集。读这样一部诗集,也恰是对犁痕至今为止诗歌创作全过程的一次大检阅。如此,能较准确地把握犁痕建造自己的诗歌王国,更能较真切地走进并认清他的内心世界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莫过于对《城市的困惑》做编年式的复读。
  通过对《城市的困惑》做编年式的复读,可以清晰地看出,犁痕25年的诗歌创作历程应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86年至1990年。仅从入选的作品看,计有1986年3首,1988年5首,1989年4首,1990年27首,是全部诗集中入选作品最多的时段。从作品表达的内容看,有如下几项:
  人生感悟:《人生舞台》、《黎明,地平线上的山》告诉人们:人生之路漫长,要不畏艰险地“以黑夜为起点”,通过艰苦的跋涉,才能终于迎来“清新的黎明”,并能冲破禁闭生命之《门》,《走向希望之湖》。而《喜剧短章》、《情感短章》,或抒情,或寄托,都是《人生短章》的记录。《想你》、《写给远方》、《等你的信》,则是每个人都曾向往、迷恋、拥有的《爱情短章》。
  睹物感怀。《流星短章》通过对“滴水穿石”、“知足者常乐”、“老黄牛”、“流星”四种自然或人生事物、现象的描摹,寄予着讲效率、求进取、要速度、希长久的情思,浸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写于1989年的读画记感之作《乱云》与没有写作时间标注的《关于树》连读互证,便在读者的眼前“兀自挺立”起一棵根深叶茂、遒劲、沧桑、雄浑、倔强的“老树”形象,由此引发你产生对国家、民族、历史及一切富有顽强生命力的事物的联想和赞美。《黄河口,历史的情思》、《山顶,那座废弃的烽火台》、《昌黎,那座蒙尘的古塔》与《乱云》及《关于树》有异曲同工之妙。
  赞人感叹。借“燃烧的烛光”《写给一位教师》,通过粉笔的意象《画一轮太阳给父亲》,用意都在抒发对燃烧、牺牲自己,照亮、成就他人的教师——父亲由衷的赞叹。用雕刻似的笔触《写给终年的外祖父》,生动地刻画出了外祖父坚厚、刚毅、倔强的形象,同时也满怀深情地讲述了外祖父顽强、奋斗的一生:“带着没有吃够的辛苦/带着无法享受的幸福/您完成了父母和长者的使命/在古老的传统中/欣然走了”。这已超越了对个体的描摹,浓缩出了整个一代人的形象,概括出了一个民族的品格。
  这一时期尽管也有《失意》的表白和深秋枫叶“在空中独自飘零”的《苦涩的牺牲》,但从总体上看,仍以昂扬、奋发、积极、向上的格调为主。推测其原因,与上个世纪80年代蓬勃热烈的时代氛围,以及诗人正值青春年少、清纯阳光密切相关。
  第二个时期,1991年至2000年。从有明确创作时间标注的作品上可知,这一时期收录了9个年度的44首诗。从表现的内容主题上看,仍分三类:
  感悟人生。此类可视为上一个时期创作主题的继续。《和合》,是读画记感之作,通过对宇宙、自然、生命起源的描述与呈现,蕴涵着“和合”是万物共处相生的规律和哲理。与之近似的还有《河》。《落叶知秋》揭示生命是必然与偶然共处互动的现象,而物我既对立又统一也正是人与物两者常态性的存在关系(《餐桌上的红鲫鱼》)。借《鱼缸里的地图鱼》的自白,抒发了生命被驯化的悲哀。与之对照的是《在色块凝住之前》昭示世人:选择是自我人生的权力。《有感于韩东之(有关大雁塔〉》和《清纯仕女》发出的是现代人对古代文明失落的浩叹。虽然同是感悟人生,但从表现的具体内容上看,以上诗作远比前一个时期深广。由此也见出诗人个体人生和诗歌创作上的成熟与提高。
  表现爱情。爱情之作在前一个时期已经出现,但从数量上看以本期为多。《我就坐在你的背后》,渴望《走进爱情,我就变成你的囚徒》,《坐在四楼,你不尽地相思》遥远的乡村“麦/熟的时候……默想起心中的他”。上一时期的爱情诗集中表现渴望之心,期盼之情。这一时期在加强对这一情绪的表达之后,自然地收到了正果:在少男多情、少女怀春的《多梦的时令》,伴随着“从幽深的山谷中飘逸而来”的《五彩叶》,心爱的人终于来到《我的门》。
  感受城市。本期出现了近20首表现城市生活的诗篇,诗集的标题就是《城市的困惑》,显然,城市的话题理应是它的主题,而这也正是本文所关注的焦点,所以,此处不论,下文详析。
  第三个时期,2001年至2010年。10年间28首诗(有明确创作时间标注的),以内容可分三大类:
  记游抒怀。读《登五台山偶感》,你会很自然地联想起作于1990年5月9日的《佛语》。《佛语》中的“我”即佛,面对“香客信徒络绎不绝/许愿 叩头 上香/心诚如铁 五体投地”,佛自语到:“我并不是百般灵验的佛/你却依然不能领悟……于是我只好苦笑笑/无言以出”。从中,我们也就不难见出宗教的虚幻和信徒们痴迷的滑稽可笑。至《登五台山偶感》,诗人对物欲横流的今日的佛教(当然,也包括所有的宗教)存在的状况及信徒们沉迷的表现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疑虑:“我不知道/身旁奢华的诱惑/是否还能让僧人们/静心参禅悟道”。《古阳关感怀》和《梦中的卢山》均以古人诗意为依托,将实际的身游与联想的神游有机交织,写得虚实结合,古今映带,如梦如幻。
  睹物感怀。《藏在诗歌深处的霞》、《海梅》、《雪的逝》、《雪绒花盛开在春天的早晨》、《雪夜中盛开的梅》、《翎,从九天飘落》、《兰·萍》等都是睹物感怀之作。它们或以拟人手法刻画展现事物的情态,如《海梅》;或别开生面立意,一反前人旧作的老套,顿生新意,如《雪夜中盛开的梅》。但无论何者,都饱涵着诗人真切的情意与独到的构想。因此,写他物,就是在写自我,物我交融,自然感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