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农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农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9-06-04 14:37:51 影响了: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农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第二篇:农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第三篇:农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第四篇: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第五篇:我市农村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农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的安排,9月7日—12日,市委组织部牵头,从市人大、市委党校、市财政局、民政局、农业局、中小企业局等单位抽调15名同志组成三个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三名县级领导干部带队,深入六个县市区,对全市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调研采取听取县市区委汇报,召开由乡镇党委书记,县市区人大、农业、民政、财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村级经济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进村与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等个别座谈、发放调查统计表等形式进行。共调查24个乡镇、97个村(其中经济强村35个,中间状态村18个,经济薄弱村44个),召开座谈会30个,座谈党员干部群众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级经济发展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2014年村级经济总收入共304.3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除农业税附加和公益金)3.6亿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125个,占3.41%;50—100万元的142个,占3.88%;10—50万元的433个,占11.83%;5—10万元的421个,占11.5%;3—5万元的522个,占14.26%;3万元以下的1148个,占31.4%;经济空壳村813个,占22.2%。

总的看,我市村级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各级对发展壮大村级经济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积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把加快村级经济发展作为增强村级服务功能,保证基层组织运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议程,紧紧抓在手上。各县市区专门组织调研,分析现状,研究措施,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文件,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督促调度,推动了村级经济健康发展。岱岳区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促措施,一村一策,加快发展;肥城市落实大班子领导干部联、乡镇领导干部包、市直部门帮、经济强村或强企业带的帮扶制度;宁阳县把村级经济发展情况作为考核乡村班子的硬指标,严格奖惩,调动了乡村发展村级经济的积极性。各乡镇也都通过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等形式,教育引导他们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欲望,还通过制定扶持政策,落实年度目标责任制等措施,督促村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村级经济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各级广泛引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资本运营转变,以农为主向多业并举、一二三产业并重发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发展格局。2014年,全市村级集体收入构成中,集体经营或承包企业收入2.2111亿元,占44.28%,果园、鱼塘、“四荒”和机动地承包收入0.9095亿元,占18.21%,有偿服务收入3810万元 ,占7.63%,盘活闲置资产收入2152.38万元,占4.31%,化解、清欠债务收入1175.52 万元,占2.35%,其他收入12517万元,占25.07%。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呈现出收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的趋势。三是村级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地由于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区位优势、班子状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2014年,除农业税附加外,全市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仅占三分之一,而3万元以下的村占到53.6%。经济强村干部精神状态好,发展氛围浓,发展环境好,路子越走越宽,发展后劲十足。这些村,群众生活富裕,社会稳定(内容来源好 范文网WWw.hAoWORD.CoM),各项公益事业发展快。而村级经济薄弱村基础差、底子薄,缺资金、缺人才,村干部待遇无着落,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灵,发展难起步,增收无门路。这些村,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公益事业难兴办,正常运转难保证,村级经济及社会各项发展缓慢。

二、主要做法

在发展村级经济中,各级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1、拓宽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调查发现,有经营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不断拓展增加村级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靠企业。对原有村办企业,不断加强管理,挖潜增效,并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村级经济增长。新泰市小协镇小协村,提出了“在位子交票子,不交票子让位子”的口号,直接经营的8处企业,今年可上交村利润700多万元,5处改制企业可为村里增加收入300多万元。有的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兴办企业,通过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各类服务增加收入,有的还以租赁土地、以土地参股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级收入。肥城市老城镇杨庄村以260亩土地折价入股,与杨庄煤矿合作新上了废纸脱墨浆项目,村集体每年分红100多万元。有的村,选准项目,利用公共积累新上企业,增加村级收入。新泰市东都镇南鲍村依靠原有集体积累,先后建成了电线厂等10余家企业,2014年集体增收416万元。目前,全市有383个村靠发展企业实现了强村富民。二是靠服务。一些村在推进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围绕农户需求,通过成立致富协会、行业协会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批发市场等形式,为群众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偿服务,以服务促经营,以经营养服务,增加村级收入。宁阳县东疏镇郑庄村大力发展奶牛养殖,村里建起了养殖小区,为养殖户集中提供场地、技术、防疫、销售等服务,年增集体收入30多万元。肥城市边院镇济河堂村积极发展有机蔬菜1400多亩,通过有偿服务年增加村级收入40多万元。目前,全市农村共建立了63个批发市

素质强、致富能力强)标准,改善农村干部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肥城市王瓜店镇蒋庄村,原来的村干部观念陈旧,发展经济没能力、无路子,集体经济空壳。2014年,个体大户孟凡胜回村任党支部书记后,提出了“经营农村”的思路,仅春季植树公开拍卖树点,村集体就增加收入20多万元。为切实提高农村干部致富能力,各级认真落实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知识培训五年规划,大力实施“十百万”工程,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科技知识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双带”能力。去年以来,我市共培训农村党员干部31430名,建立县级科技知识培训示范基地37个,乡镇示范服务基地128个,培养建设科技致富示范村321个,党员科技致富带头户15908个。

三、存在问题

我市村级经济发展虽然找到了一些路子,创出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调研,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特别是经济薄弱村,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素质能力不强。一是思想观念陈旧。有的村干部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思路狭窄,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办企业、上项目,贪大求洋。有的村干部认为当前主要是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拍,过时了,以为只要群众富裕了,集体有没有收入无所谓。泰山区省庄镇安家庄村地处山区,是有名的花卉苗木专业村,村里无偿提供技术、信息、销售等各项服务,群众收入虽然比较高,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里办公用房只有两间1965年盖的土坯房,村干部也十几年未发工资。东平县老湖镇南辛庄村,群众在村里的帮助下,通过特种动物养殖走上了致富路,有的户年收入达17万元,但村里不收服务费,集体无收入,运转非常困难。二是责任意识不强。有的村干部安于现状,只守摊,不创业,怕担责任,怕冒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村虽然有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但由于原先办企业、上项目受挫,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思想,顾虑重重,不敢闯、不敢干。有的村干部虽然自身致富能力很强,但主要精力用在个人致富上。新泰市石莱镇胡家泉村的两名村干部,都是致富能手,家里有波尔山羊养殖、羊肉加工等项目,年收入比较高,但对集体发展考虑得很少,主动做工作少,只满足于完成上级任务,致使村集体无收入。三是工作能力差。缺思路,少办法,过多强调客观条件,不从主观找原因,怨天忧人。调研发现,有的村虽有近千亩土地,但一年到头只能收一季小麦和一季玉米,没有任何增加集体收入的门路,村干部畏难发愁,只等上级扶持,全村坐等受穷。有的村虽然有土地、山林、“四荒”,但经营方式不合理,一次性低价拍卖,影响了村里的稳定持续发展。

2、村级债务负担沉重。截止2014年底,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中,有债务负担的2528个,占69.07%;村级负债总额达11.76亿元,平均每个村32.13万元,有的村竟高达5800万元。负债的主要原因,既有搞道路建设、通水通电、修建学校等公益事业形成的,又有盲目发展村办企业和盲目搞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造成的,也有为完成上级任务,贷款垫付“三提五统”、农业税等形成的,还有一些村在近两年的“村村通”工程建设中,形成了新的债务。债务中既有各类金融机构的贷款,也有群众的高息借款。利息越滚越大,连年增加,有的村由最初的几万元累加到几十万元,根本无力偿还。特别是一些村,因欠群众高额借款,潜伏着很大的不稳定因素。沉重的债务负担,使这些村疲于应付,甚至有的村干部经常被司法机关传唤、拘留,根本没有精力谋发展、搞建设。东平县接山乡林马庄村因打井修渠、修路架电、新建学校等已累计欠外债284万元,积重难返,越陷越深,发展难度非常大。

3、村级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一是自然条件差。有的村地处山区、库区,土地贫瘠,耕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条件差,治水、修路、通电成本高,发展没优势,这样的村全市达315个。有些山区村,虽然林果等农副产品产量较高,但受交通条件制约,产品运不出、销不了,增产不增收。东平县老湖镇有22个村属库区移民村,村里没有一寸土地,原先集体收入全靠公益金,自去年取消公益金后,这些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的收入,并且公益金不在转移支付范围,下一步得不到转移支付资金,村里运转困难,村干部待遇也落实不了,情绪非常低落。二是政策不配套。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也使村级收入锐减,原先村级组织运转还能由“三提”来解决,现在只能靠较少的农业税附加,如果村里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运转难以保证。特别是下一步农业税全部取消后,运转将更加困难。而现在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来优化村级发展环境,拓展村级发展空间,促进村级增收。如土地政策,越来越严格,村里即使引来了项目也难以落地;税收政策,在利益分成上,村里得不到任何收入;“一事一议”规定过死,每人每年必须限制在15元以内,一些公益事业根本无法兴办,等等。三是人才、资金、信息匮乏。调研发现,我市农村许多有头脑、有技术、有本事、有门路的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干事,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尽管就业困难,也不愿留在村里,一些高中毕业生也千方百计外出找出路,致使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发展资金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对村级贷款控制过严,使村里很难得到必需的资金;上级的一些帮扶资金过于分散,对一个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不能集中财力解决发展问题。一些村对外接触少,走不出去,请不进来,信息渠道不畅,加上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关心,很少提出发展村级经济的好建议,即使村里想发展也缺门路、无项目。

4、非生产性支出大。调研发现,目前村级事权过多,支出项目多,资金缺口大。2014年,全市村级运转支出总额5.31亿元,运转资金缺口219.5万元。特别是一些非生产性开支比较大,突出表现在干部工资、计划生育和报刊征订上,基层反映比较强烈。目前拿工资、吃补贴的村干部职数还比较多,工资支出比较大。2014年,全市村级干部报酬总额8971万元,平均每村2.5万元,村干部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的村达2133个,占58.3%,有64个村只能靠贷款来发工资。计划

生育要求配备“三大员”(药管员、统计员、宣传员)、计生主任、协会会长、育龄妇女小组长和查访员(每个村民小组各一名),人员比较多,有的不允许兼职,必须专职配备,绝大多数村超过“两委”干部数,有的竟多达19人。并且计生干部的待遇标准比较高,还必须优先保证。基层普遍反映,计划生育工作检查过于频繁,重过程、重形式,培训、考试、宣传资料、档案、板面要求高,费用大,一般村用于计划生育的开支每年都在2万元以上,有的村高达15万元。报刊征订工作,尽管中央要求大村不得超过800元,小村不得超过500元,但是有的部门、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摊派报刊仍比较多,有的村征订报刊种类多达25种,个别报刊份数太多、定价过高,而且必须完成。据统计,2014年,全市征订报刊杂志的费用达到1277万元,平均每村3490元,有的高达6万元。肥城市孙伯镇岈山村共有712人,每年工资支出2万多元,计划生育经费2万多元,报刊征订8000多元,而去年村集体收入只有2.8万元。类似这样的支出,很多村依靠自身的集体收入根本无力承担。有的为了应付这些支出,甚至采取借贷举债的办法,致使村级债务负担又“雪上加霜”。

四、对策建议

1、扶贫攻坚,率先突破经济薄弱村。对经济薄弱村特别是“空壳村”,采取县乡领导干部包村、市县直部门对口帮扶、强村或强企业带动等办法,

2、大力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继续深化“递进培养工程”,解决好村级经济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结合今年村级班子换届,广开视野,扩大民主,大力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乐于奉献、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人才进班子,特别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核定干部职数,从严把握,大力推行交叉兼职,包括计划生育干部、生产组长、工勤人员等,能兼的一律兼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村里吃补贴的人数。结合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市场经济、实用技术和政策法律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和带动致富能力。加强农村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增强他们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总结成功经验,采取工资统筹、办理养老保险等措施,保证村干部待遇落实,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落实目标责任、民主评议、考核奖惩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建立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理顺“两委”关系,保证村级组织协调高效运转。

3、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市财政、农业、土地、工商、税务、金融、计生、政法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业务职能,提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齐抓共管、齐帮共扶的强大合力。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村级事权,严禁各种形式的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取消一切不符合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不得强迫村里出资兴办各种基础设施项目。严格执行中央订阅报刊的政策规定,加大查处力度,坚决杜绝除党报党刊以外的其他报刊摊派。总结县乡化解村级债务的办法,拓清底子,研究措施,积极化解村级不良债务,能挂帐的挂帐,能停息的停息,能核销的核销。同时,要求乡村量力而行兴办公益事业,严防增加新的债务负担。

4、提高民主决策和经营管理水平。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规范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制定细致的工作标准,进一步健全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对公开时间、程序、内容、形式等进行规范,加强群众监督。进一步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杜绝“跑冒滴漏”,并通过多种方式改革产权制度,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5、进一步加强对村级经济发展的领导和指导。市委制定关于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目标任务,理清发展路子,落实领导责任,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基层政权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关注基层、理解基层、支持基层,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村级收入,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和有效发挥作用。认真落实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困难乡镇,县乡领导干部联系贫困后进村和市、县直部门包村制度,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积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出点子、找路子、搞服务、引项目,协调资金,优化环境。把村级经济发展纳入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和评先树优的重要内容。加大村级特别是负债严重、运转困难村的转移支付力度,集中扶贫资金,破解发展难题。总结岱岳区实行“村村富”工程,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经验,召开现场会议进行推广。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总结各级发展村级经济的先进经验,树立一批典型,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面上工作开展。

第二篇:农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的安排,9月7日—12日,市委组织部牵头,从市人大、市委党校、市财政局、民政局、农业局、中小企业局等单位抽调15名同志组成三个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三名县级领导干部带队,深入六个县市区,对全市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调研采取听取县市区委汇报,召开由乡镇党委书记,县市区人大、农业、民政、财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村级经济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进村与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等个别座谈、发放调查统计表等形式进行。共调查24个乡镇、97个村(其中经济强村35个,中间状态村18个,经济薄弱村44个),召开座谈会30个,座谈党员干部群众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级经济发展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2014年村级经济总收入共304.3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除农业税附加和公益金)3.6亿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125个,占3.41%;50—100万元的142个,占3.88%;10—50万元的433个,占11.83%;5—10万元的421个,占11.5%;3—5万元的522个,占14.26%;3万元以下的1148个,占31.4%;经济空壳村813个,占22.2%。

总的看,我市村级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各级对发展壮大村级经济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积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把加快村级经济发展作为增强村级服务功能,保证基层组织运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议程,紧紧抓在手上。各县市区专门组织调研,分析现状,研究措施,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文件,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督促调度,推动了村级经济健康发展。岱岳区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促措施,一村一策,加快发展;肥城市落实大班子领导干部联、乡镇领导干部包、市直部门帮、经济强村或强企业带的帮扶制度;宁阳县把村级经济发展情况作为考核乡村班子的硬指标,严格奖惩,调动了乡村发展村级经济的积极性。各乡镇也都通过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等形式,教育引导他们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欲望,还通过制定扶持政策,落实年度目标责任制等措施,督促村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村级经济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各级广泛引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资本运营转变,以农为主向多业并举、一二三产业并重发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发展格局。2014年,全市村级集体收入构成中,集体经营或承包企业收入2.2111亿元,占44.28%,果园、鱼塘、“四荒”和机动地承包收入0.9095亿元,占18.21%,有偿服务收入3810万元 ,占7.63%,盘活闲置资产收入2152.38万元,占4.31%,化解、清欠债务收入1175.52 万元,占2.35%,其他收入12517万元,占25.07%。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呈现出收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的趋势。三是村级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地由于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区位优势、班子状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2014年,除农业税附加外,全市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仅占三分之一,而3万元以下的村占到53.6%。经济强村干部精神状态好,发展氛围浓,发展环境好,路子越走越宽,发展后劲十足。这些村,群众生活富裕,社会稳定,各项公益事业发展快。而村级经济薄弱村基础差、底子薄,缺资金、缺人才,村干部待遇无着落,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灵,发展难起步,增收无门路。这些村,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公益事业难兴办,正常运转难保证,村级经济及社会各项发展缓慢。

二、主要做法

在发展村级经济中,各级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1、拓宽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调查发现,有经营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不断拓展增加村级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靠企业。对原有村办企业,不断加强管理,挖潜增效,并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村级经济增长。新泰市小协镇小协村,提出了“在位子交票子,不交票子让位子”的口号,直接经营的8处企业,今年可上交村利润700多万元,5处改制企业可为村里增加收入300多万元。有的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兴办企业,通过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各类服务增加收入,有的还以租赁土地、以土地参股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级收入。肥城市老城镇杨庄村以260亩土地折价入股,与杨庄煤矿合作新上了废纸脱墨浆项目,村集体每年分红100多万元。有的村,选准项目,利用公共积累新上企业,增加村级收入。新泰市东都镇南鲍村依靠原有集体积累,先后建成了电线厂等10余家企业,2014年集体增收416万元。目前,全市有383个村靠发展企业实现了强村富民。二是靠服务。一些村在推进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围绕农户需求,通过成立致富协会、行业协会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批发市场等形式,为群众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偿服务,以服务促经营,以经营养服务,增加村级收入。宁阳县东疏镇郑庄村大力发展奶牛养殖,村里建起了养殖小区,为养殖户集中提供场地、技术、防疫、销售等服务,年增集体收入30多万元。肥城市边院镇济河堂村积极发展有机蔬菜1400多亩,通过有偿服务年增加村级收入40多万元。目前,全市农村共建立了63个批发市场、186个农村经济合作社,237个致富协会。一些村发挥劳动力比较富足的优势,积极与一些有资质、有信誉的劳务中介组织联合,组织跨省、跨国劳务输出,收取服务费,增加村级收入。全市依靠有偿服务增收的村共有207个。三是靠资源。一些村充分利用土地、“四荒”、“四旁”、山林、河砂、石材等资源优势,通过租赁、拍卖、承包、入股等方式,稳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范家庄村针对村里荒山多、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引进泰山茶苑、茶厂等项目,每年集体增收10多万元。肥城市孙伯镇庄头村在路边、沟边种植速生杨8万多株,实行村集体统栽统管,收益分成,村集体每年增收100多万元。东平县彭集镇后亭村公开拍卖河砂资源开采权,村集体年增收20多万元。有的村充分挥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栗行村、沙岭村,岱岳区下港乡木营村、肥城市仪阳乡刘台村、东平县梁林村等山区村,积极开发旅游资源,集体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全市依靠资源增加村级收入的村共有1290个。四是靠资产。一些村以明晰产权、规范管理为重点,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实现水库、机井等农业设施和闲置房屋、农业机械等存量资产合理流动,优化组合,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村级收入。岱岳区马庄镇坊子村对闲置的原麻纺厂院进行了公开拍卖,村集体收入10多万元;宁阳县堽城镇东台村利用闲置的学校院落,引进浙江一织布厂,村里以电力设施、厂房入股,每年增收近5万元。目前,全市95%以上的农村闲置资产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全市依靠资产增加村级收入的村共有354个。五是靠争取。充分利用上级在山区开发、小流域治理、土地整理开发、“村村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及物资支持。东平县大羊乡南留屯村,依托村内小流域治理项目,对上争取无偿扶持资金300多万元,把2014多亩山岭薄地整治成了优质果园,并承包到户,年增加村级收入40万元。六是靠清欠。一些村对债权、债务进行集中清查、清理。对债权,积极清收,特别是一些原先“三提五统”尾欠数额较大的村,通过清欠增收辐度比较大。同时,对债务采取清欠还债、降息减债、以物抵债、债转股、依法核销等形式,妥善处理解决,减轻村集体负担。2014年,全市村级清欠收入达1175.52万元,偿还债务6461.23万元。

2、优化环境,强化帮扶。调查发现,各地都把优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作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实行领导干部和部门包村,有力地增强了村级经济发展活力,拓展了发展的空间。泰山区、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了税收返还政策,将各村年度工商税收(包括招商引资进入县、镇工业园的项目)新增地方财力部分,按10%至50%不等的比例返还给村集体,调动了村级发展民营经济、增加集体收入的积极性。岱岳区马庄镇老宫村引进了东马石膏粉有限公司,预计年实现利税1000万元,村集体仅靠地方税收返还一项每年就可增收20多万元。同时,各级还坚持实行包村工作制度,从县市区直机关抽调精干力量常年驻村,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资金、技术、信息、物资等方面的优势,为所包村提供有力支持。两年来,县市区共安排工作组315个,抽调县乡机关干部1253名,提供帮扶资金2014万元,实施打井、调水、修路、山区开发等重点工程项目431个,引进和帮助新上项目76个,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有的县市区按照“地域相近、条件相似、便于工作”的原则,选择部分经济强村或强企业与经济薄弱村结成帮扶对子,教方法、帮资金,带动和促进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县市区和乡镇还积极为村级发展提供资金扶持。泰山区针对部分村难以运转的实际,按照“因地制宜、保障底线、体现政绩、优劳优酬”的原则,由区财政列支100万元,支付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费用。肥城市石横镇对6个集体经济“空壳”村,每年都从镇财政分别拔付5万元,以解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上来。

3、加强管理,增收节支并举。各级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开源节流并举,加减法一起算,一方面千方百计增加村级收入,一方面厉行节约,管好用好每分钱。一是减少干部职数。落实了村干部“四定”(定编制、定岗位、定职责、定报酬)改革措施,大力推行“两委”干部交叉兼职,使享受固定补贴和误工补贴的人数尽量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和范围之内,减轻村集体负担。今年,岱岳区明确提出取消编外人员,计划生育专职干部、计生小组长、村民小组长等全部由在编村干部兼任,大大减少了村干部人数。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村“两委”干部17093人,平均每村4.7人,干部总数比2014年减少7500多名。二是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普遍实行了农村财务由乡镇代理记帐、代管资金,大部分村取消了会计、现金出纳,设立一名报帐员,既加强了监督,又有效地减轻了村级的支出压力。三是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各级严格执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定,对村级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理财等工作程序和内容进一步作了规范,并坚持定期检查督导,实现了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新泰市健全完善了现金管理、开支审批、村干部任期审计、离任审计等制度,还设立了农村财务网络监控中心,与乡镇“双代管”服务中心微机联网,进行远程监控,实现了农村财务的会计电算化、监督网络化、运作规范化。

4、更新观念,选用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调查发现,各级充分认识到,用好一个人就能激活一个班子,找到一条路子,带富一个村,特别是选用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已成为各级的共识。去年以来,各级都结合实施“递进培养工程”,大胆选用政治素质好、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优秀人才担任村干部,有的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去年以来,全市共调整经济薄弱村班子598个,876名致富能手被充实进村党支部班子,其中327人担任了党支部书记。他们上任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种渠道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使这些村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东平县提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双强”(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标准,改善农村干部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肥城市王瓜店镇蒋庄村,原来的村干部观念陈旧,发展经济没能力、无路子,集体经济空壳。2014年,个体大户孟凡胜回村任党支部书记后,提出了“经营农村”的思路,仅春季植树公开拍卖树点,村集体就增加收入20多万元。为切实提高农村干部致富能力,各级认真落实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知识培训五年规划,大力实施“十百万”工程,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科技知识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双带”能力。去年以来,我市共培训农村党员干部31430名,建立县级科技知识培训示范基地37个,乡镇示范服务基地128个,培养建设科技致富示范村321个,党员科技致富带头户15908个。

三、存在问题

我市村级经济发展虽然找到了一些路子,创出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调研,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特别是经济薄弱村,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素质能力不强。一是思想观念陈旧。有的村干部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思路狭窄,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办企业、上项目,贪大求洋。有的村干部认为当前主要是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拍,过时了,以为只要群众富裕了,集体有没有收入无所谓。泰山区省庄镇安家庄村地处山区,是有名的花卉苗木专业村,村里无偿提供技术、信息、销售等各项服务,群众收入虽然比较高,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里办公用房只有两间1965年盖的土坯房,村干部也十几年未发工资。东平县老湖镇南辛庄村,群众在村里的帮助下,通过特种动物养殖走上了致富路,有的户年收入达17万元,但村里不收服务费,集体无收入,运转非常困难。二是责任意识不强。有的村干部安于现状,只守摊,不创业,怕担责任,怕冒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村虽然有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但由于原先办企业、上项目受挫,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思想,顾虑重重,不敢闯、不敢干。有的村干部虽然自身致富能力很强,但主要精力用在个人致富上。新泰市石莱镇胡家泉村的两名村干部,都是致富能手,家里有波尔山羊养殖、羊肉加工等项目,年收入比较高,但对集体发展考虑得很少,主动做工作少,只满足于完成上级任务,致使村集体无收入。三是工作能力差。缺思路,少办法,过多强调客观条件,不从主观找原因,怨天忧人。调研发现,有的村虽有近千亩土地,但一年到头只能收一季小麦和一季玉米,没有任何增加集体收入的门路,村干部畏难发愁,只等上级扶持,全村坐等受穷。有的村虽然有土地、山林、“四荒”,但经营方式不合理,一次性低价拍卖,影响了村里的稳定持续发展。

2、村级债务负担沉重。截止2014年底,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中,有债务负担的2528个,占69.07%;村级负债总额达11.76亿元,平均每个村32.13万元,有的村竟高达5800万元。负债的主要原因,既有搞道路建设、通水通电、修建学校等公益事业形成的,又有盲目发展村办企业和盲目搞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造成的,也有为完成上级任务,贷款垫付“三提五统”、农业税等形成的,还有一些村在近两年的“村村通”工程建设中,形成了新的债务。债务中既有各类金融机构的贷款,也有群众的高息借款。利息越滚越大,连年增加,有的村由最初的几万元累加到几十万元,根本无力偿还。特别是一些村,因欠群众高额借款,潜伏着很大的不稳定因素。沉重的债务负担,使这些村疲于应付,甚至有的村干部经常被司法机关传唤、拘留,根本没有精力谋发展、搞建设。东平县接山乡林马庄村因打井修渠、修路架电、新建学校等已累计欠外债284万元,积重难返,越陷越深,发展难度非常大。

3、村级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一是自然条件差。有的村地处山区、库区,土地贫瘠,耕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条件差,治水、修路、通电成本高,发展没优势,这样的村全市达315个。有些山区村,虽然林果等农副产品产量较高,但受交通条件制约,产品运不出、销不了,增产不增收。东平县老湖镇有22个村属库区移民村,村里没有一寸土地,原先集体收入全靠公益金,自去年取消公益金后,这些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的收入,并且公益金不在转移支付范围,下一步得不到转移支付资金,村里运转困难,村干部待遇也落实不了,情绪非常低落。二是政策不配套。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也使村级收入锐减,原先村级组织运转还能由“三提”来解决,现在只能靠较少的农业税附加,如果村里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运转难以保证。特别是下一步农业税全部取消后,运转将更加困难。而现在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来优化村级发展环境,拓展村级发展空间,促进村级增收。如土地政策,越来越严格,村里即使引来了项目也难以落地;税收政策,在利益分成上,村里得不到任何收入;“一事一议”规定过死,每人每年必须限制在15元以内,一些公益事业根本无法兴办,等等。三是人才、资金、信息匮乏。调研发现,我市农村许多有头脑、有技术、有本事、有门路的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干事,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尽管就业困难,也不愿留在村里,一些高中毕业生也千方百计外出找出路,致使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发展资金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对村级贷款控制过严,使村里很难得到必需的资金;上级的一些帮扶资金过于分散,对一个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不能集中财力解决发展问题。一些村对外接触少,走不出去,请不进来,信息渠道不畅,加上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关心,很少提出发展村级经济的好建议,即使村里想发展也缺门路、无项目。

4、非生产性支出大。调研发现,目前村级事权过多,支出项目多,资金缺口大。2014年,全市村级运转支出总额5.31亿元,运转资金缺口219.5万元。特别是一些非生产性开支比较大,突出表现在干部工资、计划生育和报刊征订上,基层反映比较强烈。目前拿工资、吃补贴的村干部职数还比较多,工资支出比较大。2014年,全市村级干部报酬总额8971万元,平均每村2.5万元,村干部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的村达2133个,占58.3%,有64个村只能靠贷款来发工资。计划生育要求配备“三大员”(药管员、统计员、宣传员)、计生主任、协会会长、育龄妇女小组长和查访员(每个村民小组各一名),人员比较多,有的不允许兼职,必须专职配备,绝大多数村超过“两委”干部数,有的竟多达19人。并且计生干部的待遇标准比较高,还必须优先保证。基层普遍反映,计划生育工作检查过于频繁,重过程、重形式,培训、考试、宣传资料、档案、板面要求高,费用大,一般村用于计划生育的开支每年都在2万元以上,有的村高达15万元。报刊征订工作,尽管中央要求大村不得超过800元,小村不得超过500元,但是有的部门、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摊派报刊仍比较多,有的村征订报刊种类多达25种,个别报刊份数太多、定价过高,而且必须完成。据统计,2014年,全市征订报刊杂志的费用达到1277万元,平均每村3490元,有的高达6万元。肥城市孙伯镇岈山村共有712人,每年工资支出2万多元,计划生育经费2万多元,报刊征订8000多元,而去年村集体收入只有2.8万元。类似这样的支出,很多村依靠自身的集体收入根本无力承担。有的为了应付这些支出,甚至采取借贷举债的办法,致使村级债务负担又“雪上加霜”。

四、对策建议

1、扶贫攻坚,率先突破经济薄弱村。对经济薄弱村特别是“空壳村”,采取县乡领导干部包村、市县直部门对口帮扶、强村或强企业带动等办法,

2、大力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继续深化“递进培养工程”,解决好村级经济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结合今年村级班子换届,广开视野,扩大民主,大力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乐于奉献、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人才进班子,特别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核定干部职数,从严把握,大力推行交叉兼职,包括计划生育干部、生产组长、工勤人员等,能兼的一律兼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村里吃补贴的人数。结合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市场经济、实用技术和政策法律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和带动致富能力。加强农村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增强他们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总结成功经验,采取工资统筹、办理养老保险等措施,保证村干部待遇落实,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落实目标责任、民主评议、考核奖惩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建立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理顺“两委”关系,保证村级组织协调高效运转。

3、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市财政、农业、土地、工商、税务、金融、计生、政法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业务职能,提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齐抓共管、齐帮共扶的强大合力。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村级事权,严禁各种形式的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取消一切不符合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不得强迫村里出资兴办各种基础设施项目。严格执行中央订阅报刊的政策规定,加大查处力度,坚决杜绝除党报党刊以外的其他报刊摊派。总结县乡化解村级债务的办法,拓清底子,研究措施,积极化解村级不良债务,能挂帐的挂帐,能停息的停息,能核销的核销。同时,要求乡村量力而行兴办公益事业,严防增加新的债务负担。

4、提高民主决策和经营管理水平。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规范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制定细致的工作标准,进一步健全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对公开时间、程序、内容、形式等进行规范,加强群众监督。进一步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杜绝“跑冒滴漏”,并通过多种方式改革产权制度,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5、进一步加强对村级经济发展的领导和指导。市委制定关于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目标任务,理清发展路子,落实领导责任,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基层政权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关注基层、理解基层、支持基层,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村级收入,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和有效发挥作用。认真落实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困难乡镇,县乡领导干部联系贫困后进村和市、县直部门包村制度,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积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出点子、找路子、搞服务、引项目,协调资金,优化环境。把村级经济发展纳入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和评先树优的重要内容。加大村级特别是负债严重、运转困难村的转移支付力度,集中扶贫资金,破解发展难题。总结岱岳区实行“村村富”工程,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经验,召开现场会议进行推广。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总结各级发展村级经济的先进经验,树立一批典型,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面上工作开展。

第三篇:农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的安排,9月7日—12日,市委组织部牵头,从市人大、市委党校、市财政局、民政局、农业局、中小企业局等单位抽调15名同志组成三个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三名县级领导干部带队,深入六个县市区,对全市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调研采取听取县市区委汇报,召开由乡镇党委书记,县市区人大、农业、民政、财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村级经济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进村与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等个别座谈、发放调查统计表等形式进行。共调查24个乡镇、97个村(其中经济强村35个,中间状态村18个,经济薄弱村44个),召开座谈会30个,座谈党员干部群众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级经济发展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2014年村级经济总收入共304.3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除农业税附加和公益金)3.6亿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125个,占3.41%;50—100万元的142个,占3.88%;10—50万元的433个,占11.83%;5—10万元的421个,占11.5%;3—5万元的522个,占14.26%;3万元以下的1148个,占31.4%;经济空壳村813个,占22.2%。

总的看,我市村级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各级对发展壮大村级经济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积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把加快村级经济发展作为增强村级服务功能,保证基层组织运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议程,紧紧抓在手上。各县市区专门组织调研,分析现状,研究措施,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文件,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督促调度,推动了村级经济健康发展。岱岳区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促措施,一村一策,加快发展;肥城市落实大班子领导干部联、乡镇领导干部包、市直部门帮、经济强村或强企业带的帮扶制度;宁阳县把村级经济发展情况作为考核乡村班子的硬指标,严格奖惩,调动了乡村发展村级经济的积极性。各乡镇也都通过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等形式,教育引导他们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欲望,还通过制定扶持政策,落实年度目标责任制等措施,督促村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村级经济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各级广泛引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资本运营转变,以农为主向多业并举、一二三产业并重发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发展格局。2014年,全市村级集体收入构成中,集体经营或承包企业收入2.2111亿元,占44.28%,果园、鱼塘、“四荒”和机动地承包收入0.9095亿元,占18.21%,有偿服务收入3810万元 ,占7.63%,盘活闲置资产收入2152.38万元,占4.31%,化解、清欠债务收入1175.52 万元,占2.35%,其他收入12517万元,占25.07%。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呈现出收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的趋势。三是村级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地由于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区位优势、班子状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2014年,除农业税附加外,全市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仅占三分之一,而3万元以下的村占到53.6%。经济强村干部精神状态好,发展氛围浓,发展环境好,路子越走越宽,发展后劲十足。这些村,群众生活富裕,社会稳定,各项公益事业发展快。而村级经济薄弱村基础差、底子薄,缺资金、缺人才,村干部待遇无着落,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灵,发展难起步,增收无门路。这些村,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公益事业难兴办,正常运转难保证,村级经济及社会各项发展缓慢。

二、主要做法

在发展村级经济中,各级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1、拓宽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调查发现,有经营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不断拓展增加村级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靠企业。对原有村办企业,不断加强管理,挖潜增效,并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村级经济增长。新泰市小协镇小协村,提出了“在位子交票子,不交票子让位子”的口号,直接经营的8处企业,今年可上交村利润700多万元,5处改制企业可为村里增加收入300多万元。有的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兴办企业,通过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各类服务增加收入,有的还以租赁土地、以土地参股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级收入。肥城市老城镇杨庄村以260亩土地折价入股,与杨庄煤矿合作新上了废纸脱墨浆项目,村集体每年分红100多万元。有的村,选准项目,利用公共积累新上企业,增加村级收入。新泰市东都镇南鲍村依靠原有集体积累,先后建成了电线厂等10余家企业,2014年集体增收416万元。目前,全市有383个村靠发展企业实现了强村富民。二是靠服务。一些村在推进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围绕农户需求,通过成立致富协会、行业协会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批发市场等形式,为群众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偿服务,以服务促经营,以经营养服务,增加村级收入。宁阳县东疏镇郑庄村大力发展奶牛养殖,村里建起了养殖小区,为养殖户集中提供场地、技术、防疫、销售等服务,年增集体收入30多万元。肥城市边院镇济河堂村积极发展有机蔬菜1400多亩,通过有偿服务年增加村级收入40多万元。目前,全市农村共建立了63个批发市场、186个农村经济合作社,237个致富协会。一些村发挥劳动力比较富足的优势,积极与一些有资质、有信誉的劳务中介组织联合,组织跨省、跨国劳务输出,收取服务费,增加村级收入。全市依靠有偿服务增收的村共有207个。三是靠资源。一些村充分利用土地、“四荒”、“四旁”、山林、河砂、石材等资源优势,通过租赁、拍卖、承包、入股等方式,稳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范家庄村针对村里荒山多、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引进泰山茶苑、茶厂等项目,每年集体增收10多万元。肥城市孙伯镇庄头村在路边、沟边种植速生杨8万多株,实行村集体统栽统管,收益分成,村集

多村依靠自身的集体收入根本无力承担。有的为了应付这些支出,甚至采取借贷举债的办法,致使村级债务负担又“雪上加霜”。

四、对策建议

1、扶贫攻坚,率先突破经济薄弱村。对经济薄弱村特别是“空壳村”,采取县乡领导干部包村、市县直部门对口帮扶、强村或强企业带动等办法,

2、大力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继续深化“递进培养工程”,解决好村级经济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结合今年村级班子换届,广开视野,扩大民主,大力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乐于奉献、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人才进班子,特别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核定干部职数,从严把握,大力推行交叉兼职,包括计划生育干部、生产组长、工勤人员等,能兼的一律兼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村里吃补贴的人数。结合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市场经济、实用技术和政策法律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和带动致富能力。加强农村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增强他们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总结成功经验,采取工资统筹、办理养老保险等措施,保证村干部待遇落实,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落实目标责任、民主评议、考核奖惩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建立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理顺“两委”关系,保证村级组织协调高效运转。

3、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市财政、农业、土地、工商、税务、金融、计生、政法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业务职能,提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齐抓共管、齐帮共扶的强大合力。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村级事权,严禁各种形式的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取消一切不符合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不得强迫村里出资兴办各种基础设施项目。严格执行中央订阅报刊的政策规定,加大查处力度,坚决杜绝除党报党刊以外的其他报刊摊派。总结县乡化解村级债务的办法,拓清底子,研究措施,积极化解村级不良债务,能挂帐的挂帐,能停息的停息,能核销的核销。同时,要求乡村量力而行兴办公益事业,严防增加新的债务负担。

4、提高民主决策和经营管理水平。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规范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制定细致的工作标准,进一步健全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对公开时间、程序、内容、形式等进行规范,加强群众监督。进一步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杜绝“跑冒滴漏”,并通过多种方式改革产权制度,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5、进一步加强对村级经济发展的领导和指导。市委制定关于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目标任务,理清发展路子,落实领导责任,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基层政权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关注基层、理解基层、支持基层,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村级收入,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和有效发挥作用。认真落实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困难乡镇,县乡领导干部联系贫困后进村和市、县直部门包村制度,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积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出点子、找路子、搞服务、引项目,协调资金,优化环境。把村级经济发展纳入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和评先树优的重要内容。加大村级特别是负债严重、运转困难村的转移支付力度,集中扶贫资金,破解发展难题。总结岱岳区实行“村村富”工程,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经验,召开现场会议进行推广。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总结各级发展村级经济的先进经验,树立一批典型,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面上工作开展。

第四篇: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寒口乡返乡助农工作队:何晓林 近年来,随着推进城乡一体化,“三个集中”进程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特别是组级集体经济有较大发展,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仍然较慢。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实行的是三级所有、组为基础的体制,村级只是一个行政管理机构,绝大多数村(社区)没有经济实体。最近县委、县政府从县直机关抽调了一千余名由县直各单位有农村工作经验干部组成的“县直干部返乡助农工作组”,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深入基层解难题,支持帮助促发展”作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正式启动,分别从县城进驻到了全县的每个乡镇。工作队进村后与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等个别座谈、发放调查统计表等形式进行。 一、目前状况 上东村地处桂东县城西北部,距县城 9 个公里,海拔高800 余米,总面积为 15965 亩,耕地面积 1568 亩。全村 1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为 384 户,总人口为 1480 人,其中有低保、五保户有 55 户。2014 年人平纯收入为 1350 元,村级经济全年总收入为 1.45 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上东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自然环境差等原因,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目前,集体经济收入的 1.45 万元的来源中,除在本村电站有点股份外,只靠村茶场和村部综合大楼门面出租的租金收入来维持村级工作的正常运转。 2、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发展的资金和资本。从目前本村经济现状看,在全村全年收入 1、5 万元的资金中,只能勉强维持正常工作的运转有时候还要寅吃卯粮根本谈不上发展壮大。在 20.6 万元积累中,主要是固定资产积累,而固

定资产大部分是非经营性资产,如村委会大楼、卫生所、学校等,难以形成资本。 3、地域条件制约经济发展。由于上东村地处山区,虽然土地资源较丰富,但受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投资环境差的影响,集体经济发展的难度也较大。 4、干部开拓创新精神不够。当前村干部抓集体经济发展魄力不够,发展集体经济思路狭窄。在思想认识上有两怕:一怕担责任,创办经济实体失败后,给集体造成重大损失,遭群众谴责;二怕困难,由于村级经济薄弱,发展集体经济面临诸多问题,往往过分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资源等优势求发展。为此,我们建议: 1、该村要发展集体经济,首先要解决启动资金问题,单靠村级经济来发展十分困难,解决了启动资金,才能给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注入新的活力。 2、该村地处 s322 线附近,离县城仅有 8 个公里,与江西的高坪、本县的城关、增口相邻,交通便利,有较好的投资环境,要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积极争取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鼓励农民到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农民集中居住后,可以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土地整理、撤院并院后的增加土地,全部留作村集体统一经营或通过招商引资联营等方式,逐步增加村集体收入。 3、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同时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于支持和优惠,使该村集体经济尽快发展壮大起来。 四、对策和建议 1、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合组织。以专合组织为纽带组建经济实体,发展集体经济。各村(社区)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本地的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地理环境优势,以村

委会为主体,村社合一组建相应的专业合作社或创办经济实体。通过开展产、供、销服务和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2、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结合本村的地理条件、产业优势确定发展项目,制定发展规划。由于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环境、资源状况、干部思想解放程度等情况不同,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也应该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不搞“一刀切”要“一村一策”。要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引导各村立足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可以充分利用荒山荒地等土地资源引进业主投资,盘活非耕地资源,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化,增加集体收入;可以依靠村级成立服务组织,开展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可以集体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或收购公司,使农副产品在加工、储藏、运销等环节中实现多次增值,使集体收入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可以依托地理优势,开发饮食服务、商业流通、运输等产业,增加集体收入。 3、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民集中居住,修建农民集中居住区,通过撤院并院,新增土地由村上通过调整,集中成片统一经营,其收益在保证组级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村上参与收益分成,增加村级收入。 4、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一是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二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通过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增强他们发展集体

经济的恒心和本领。 5、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一是制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办法,盘活现有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对集体原有的厂房、设备等资产及农村“四荒”资源,要通过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等形式交付农民开发利用,以此盘活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二是加强村级债权债务清理。村级债权债务是当前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对各村债权债务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整顿,应回收的各种欠款一定要收回;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村社集体资金“社有乡管”制度。严格规定集体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原则,搞好民主理财,严格控制各种非生产性开支,管好用好集体资金。 6、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村级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改善投资环境,在交通、水利、生态环境方面加大投入,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第五篇:我市农村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

根据市委的安排,9月7日—12日,市委组织部牵头,从市人大、市委党校、市财政局、民政局、农业局、中小企业局等单位抽调15名同志组成三个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三名县级领导干部带队,深入六个县市区,对全市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调研采取听取县市区委汇报,召开由乡镇党委书记,县市区人大、农业、民政、财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村级经济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进村与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等个别座谈、发放调查统计表等形式进行。共调查24个乡镇、97个村(其中经济强村35个,中间状态村18个,经济薄弱村44个),召开座谈会30个,座谈党员干部群众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级经济发展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2014年村级经济总收入共304.3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除农业税附加和公益金)3.6亿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125个,占3.41%;50—100万元的142个,占3.88%;10—50万元的433个,占11.83%;5—10万元的421个,占11.5%;3—5万元的522个,占14.26%;3万元以下的1148个,占31.4%;经济空壳村813个,占22.2%。

总的看,我市村级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各级对发展壮大村级经济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积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把加快村级经济发展作为增强村级服务功能,保证基层组织运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议程,紧紧抓在手上。各县市区专门组织调研,分析现状,研究措施,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文件,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督促调度,推动了村级经济健康发展。岱岳区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促措施,一村一策,加快发展;肥城市落实大班子领导干部联、乡镇领导干部包、市直部门帮、经济强村或强企业带的帮扶制度;宁阳县把村级经济发展情况作为考核乡村班子的硬指标,严格奖惩,调动了乡村发展村级经济的积极性。各乡镇也都通过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等形式,教育引导他们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欲望,还通过制定扶持政策,落实年度目标责任制等措施,督促村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村级经济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

各级广泛引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资本运营转变,以农为主向多业并举、一二三产业并重发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发展格局。2014年,全市村级集体收入构成中,集体经营或承包企业收入2.2111亿元,占44.28%,果园、鱼塘、“四荒”和机动地承包收入0.9095亿元,占18.21%,有偿服务收入3810万元,占7.63%,盘活闲置资产收入2152.38万元,占4.31%,化解、清欠债务收入1175.52万元,占2.35%,其他收入12517万元,占25.07%。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呈现出收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的趋势。三是村级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地由于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区位优势、班子状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2014年,除农业税附加外,全市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仅占三分之一,而3万元以下的村占到53.6%。经济强村干部精神状态好,发展氛围浓,发展环境好,路子越走越宽,发展后劲十

足。这些村,群众生活富裕,社会稳定,各项公益事业发展快。而村级经济薄弱村基础差、底子薄,缺资金、缺人才,村干部待遇无着落,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灵,发展难起步,增收无门路。这些村,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公益事业难兴办,正常运转难保证,村级经济及社会各项发展缓慢。

二、主要做法

在发展村级经济中,各级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1、拓宽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调查发现,有经营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不断拓展增加村级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靠企业。对原有村办企业,不断加强管理,挖潜增效,并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村级经济增长。新泰市小协镇小协村,提出了“在位子交票子,不交票子让位子”的口号,直接经营的8处企业,今年可上交村利润700多万元,5处改制企业可为村里增加收入300多万元。有的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兴办企业,通过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各类服务增加收入,有的还以租赁土地、以土地参股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级收入。肥城市老城镇杨庄村以260亩土地折价入股,与杨庄煤矿合作新上了废纸脱墨浆项目,村集体每年分红100多万元。有的村,选准项目,利用公共积累新上企业,增加村级收入。新泰市东都镇南鲍村依靠原有集体积累,先后建成了电线厂等10余家企业,2014年集体增收416万元。目前,全市有383个村靠发展企业实现了强村富民。二是靠服务。一些村在推进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围绕农户需求,通过成立致富协会、行业协会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批发市场等形式,为群众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偿服务,以服务促经营,以经营养服务,增加村级收入。

宁阳县东疏镇郑庄村大力发展奶牛养殖,村里建起了养殖小区,为养殖户集中提供场地、技术、防疫、销售等服务,年增集体收入30多万元。肥城市边院镇济河堂村积极发展有机蔬菜1400多亩,通过有偿服务年增加村级收入40多万元。目前,全市农村共建立了63个批发市场、186个农村经济合作社,237个致富协会。一些村发挥劳动力比较富足的优势,积极与一些有资质、有信誉的劳务中介组织联合,组织跨省、跨国劳务输出,收取服务费,增加村级收入。全市依靠有偿服务增收的村共有207个。三是靠资源。一些村充分利用土地、“四荒”、“四旁”、山林、河砂、石材等资源优势,通过租赁、拍卖、承包、入股等方式,稳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范家庄村针对村里荒山多、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引进泰山茶苑、茶厂等项目,每年集体增收10多万元。肥城市孙伯镇庄头村在路边、沟边种植速生杨8万多株,实行村集体统栽统管,收益分成,村集体每年增收100多万元。东平县彭集镇后亭村公开拍卖河砂资源开采权,村集体年增收20多万元。有的村充分挥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增加村级收入。

泰山区大津口乡栗行村、沙岭村,岱岳区下港乡木营村、肥城市仪阳乡刘台村、东平县梁林村等山区村,积极开发旅游资源,集体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全市依靠资源增加村级收入的村共有1290个。四是靠资产。一些村以明晰产权、规范管理为重点,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实现水库、机井等农业设施和闲置房屋、农业机械等存量资产合理流动,优化组合,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村级收入。岱岳区马庄镇坊子村对闲置的原麻纺厂院进行了公开拍卖,村集体收入10多万元;宁阳县堽城镇东台村利用闲置的学

校院落,引进浙江一织布厂,村里以电力设施、厂房入股,每年增收近5万元。目前,全市95%以上的农村闲置资产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全市依靠资产增加村级收入的村共有354个。五是靠争取。充分利用上级在山区开发、小流域治理、土地整理开发、“村村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及物资支持。东平县大羊乡南留屯村,依托村内小流域治理项目,对上争取无偿扶持资金300多万元,把2014多亩山岭薄地整治成了优质果园,并承包到户,年增加村级收入40万元。六是靠清欠。一些村对债权、债务进行集中清查、清理。对债权,积极清收,特别是一些原先“三提五统”尾欠数额较大的村,通过清欠增收辐度比较大。同时,对债务采取清欠还债、降息减债、以物抵债、债转股、依法核销等形式,妥善处理解决,减轻村集体负担。2014年,全市村级清欠收入达1175.52万元,偿还债务6461.23万元。

2、优化环境,强化帮扶。调查发现,各地都把优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作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实行领导干部和部门包村,有力地增强了村级经济发展活力,拓展了发展的空间。泰山区、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了税收返还政策,将各村年度工商税收(包括招商引资进入县、镇工业园的项目)新增地方财力部分,按10%至50%不等的比例返还给村集体,调动了村级发展民营经济、增加集体收入的积极性。岱岳区马庄镇老宫村引进了东马石膏粉有限公司,预计年实现利税1000万元,村集体仅靠地方税收返还一项每年就可增收20多万元。同时,各级还坚持实行包村工作制度,从县市区直机关抽调精干力量常年驻村,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资金、技术、信息、物资等方面的优势,为所包村提供有力支持。两年来,县市区共安排工作组315个,抽调县乡机关干部1253名,提供帮扶资金2014万元,实施打井、调水、修路、山区开发等重点工程项目431个,引进和帮助新上项目76个,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有的县市区按照“地域相近、条件相似、便于工作”的原则,选择部分经济强村或强企业与经济薄弱村结成帮扶对子,教方法、帮资金,带动和促进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县市区和乡镇还积极为村级发展提供资金扶持。泰山区针对部分村难以运转的实际,按照“因地制宜、保障底线、体现政绩、优劳优酬”的原则,由区财政列支100万元,支付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费用。肥城市石横镇对6个集体经济“空壳”村,每年都从镇财政分别拔付5万元,以解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上来。

3、加强管理,增收节支并举。各级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开源节流并举,加减法一起算,一方面千方百计增加村级收入,一方面厉行节约,管好用好每分钱。一是减少干部职数。落实了村干部“四定”(定编制、定岗位、定职责、定报酬)改革措施,大力推行“两委”干部交叉兼职,使享受固定补贴和误工补贴的人数尽量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和范围之内,减轻村集体负担。今年,岱岳区明确提出取消编外人员,计划生育专职干部、计生小组长、村民小组长等全部由在编村干部兼任,大大减少了村干部人数。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村“两委”干部17093人,平均每村4.7人,干部总数比2014年减少7500多名。二是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普遍实行了农村财务由乡镇代理记帐、代管资金,大部分村取消了会计、现金出纳,设立一名报帐员,既加强了监督,又有效地减轻了村级的支出压力。三是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各级严格执行村务公开、**管理规定,对村级**管理、**决策、**理财等工作程序和内容进一步作了规范,并坚持定期检查督导,实现了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新泰市健全完善了现金管理、开支审批、村干部任期审计、离任审计等制度,还设立了农村财务网络监控中心,与乡镇“双代管”服务中心微机联网,进行远程监控,实现了农村财务的会计电算化、监督网络化、运作规范化。

4、更新观念,选用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调查发现,各级充分认识到,用好一个人就

能激活一个班子,找到一条路子,带富一个村,特别是选用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已成为各级的共识。去年以来,各级都结合实施“递进培养工程”,大胆选用政治素质好、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优秀人才担任村干部,有的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去年以来,全市共调整经济薄弱村班子598个,876名致富能手被充实进村党支部班子,其中327人担任了党支部书记。他们上任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种渠道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使这些村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东平县提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双强”(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标准,改善农村干部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肥城市王瓜店镇蒋庄村,原来的村干部观念陈旧,发展经济没能力、无路子,集体经济空壳。2014年,个体大户孟凡胜回村任党支部书记后,提出了“经营农村”的思路,仅春季植树公开拍卖树点,村集体就增加收入20多万元。为切实提高农村干部致富能力,各级认真落实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知识培训五年规划,大力实施“十百万”工程,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科技知识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双带”能力。去年以来,我市共培训农村党员干部31430名,建立县级科技知识培训示范基地37个,乡镇示范服务基地128个,培养建设科技致富示范村321个,党员科技致富带头户15908个。

推荐相关文章:

全市村级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全市村级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

关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调研报告第二篇: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调研报告第三篇:关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调研报告第四篇:xx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调研报告第五篇:【2014】9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调研报告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环境整治事关农业的持续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和谐稳定,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在12月31日发布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协调推进并尽快改变农村生产、生

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探索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县政协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县农村环境开展调研,并到全省农村环境整治示范县攸县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县农村环境的状况

近年,省委、省政府开展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各级政府组织力量对农村环境卫生进行了集中整治和连片推进,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治理,为改善农村环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基数的增加,农村综合开发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农村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生活污染越来越多。

历来我县农村以群居的形式发展,农村建设缺乏规划,环保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环保意识淡薄,生活污水乱流乱排,到处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生活垃圾乱堆、乱丢、乱倒、乱放,农药瓶、塑料袋、泡沫、煤渣、烂衣烂鞋等生活废弃物随处可见,遍地开花,不少垃圾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边,有的还成了垃圾山、垃圾河。另外,由于农村天地广阔、管理松散,城市生活、建筑、工业、医疗垃圾往往也向农村转移,更加快了垃圾围乡围村现象的形成。我县农村每年约产生生活污水约万吨,生活垃圾近3万吨,大部分得不到有效处理,严重影响农村环境卫生。

(二)面源污染越来越大。

农村面源染主要来自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使用不科学和处置不妥当。据统计我县化肥使用量为65582吨(226公斤/亩),农膜的使用量为1178吨,农药使用量为801吨,一般来讲,化肥、农药只有少部分利用,而其他的部分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给农村空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带来不小危害;不少农膜及各种塑料废弃物,没有及时收集处理,散落在田间地头,破坏了土壤结构,影响了农作物的品质。农村小规模和散养的畜禽粪尿大多直排或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导致水体环境污染,过去清澈的溪水已不存在,“70年代淘米洗菜,80代年勉强灌溉,90年代垃圾覆盖”已成为了真实现状。据统计,我县规模化养殖业已有28家,喂一头猪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10个人的污物排放量,养一头牛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35个人的物污排放量,一只鸡、鸭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3个人的污物排放量。另外,秸杆焚烧是一个新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我县每年要产生60多万吨的秸杆,至少有一半以上就在田间地头焚烧,产生大量烟雾浮尘,不仅浪费了资源,破坏了土壤结构,还污染了农村和城区的空气和环境,还影响了公共交通安全。

(三)企业污染越来越重。

全县现有的乡镇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排放总量极大,据统计so2(二氧化硫)年排放量487吨,cod(化学需氧量)年排放总量3328吨,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少数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惜以身试法,有的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有的企业甚至私设排污口,偷排现象严重;不少锅炉、窑炉、生活大灶烟尘超标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村的环境质量。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和根源

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因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大,人们对“什么是环保,为什么要环境,怎样才能环境”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认知,导致部分领导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政绩,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把环境和生态优先考虑,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广大群众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有些根本就没有环保意识,没有想过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部分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

(二)传统习惯难以改变。

我县农村生产技术较落后,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几千年来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譬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农药;生活垃圾随处扔、污水随便排;稻草、秸秆一烧了之等等,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人们身上根深蒂固,难以根治。

(三)资金投入严重

第二篇: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环境整治事关农业的持续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和谐稳定,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中央在12月31日发布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协调推进并尽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探索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县政协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县农村环境开展调研,并到全省农村环境整治示范县攸县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县农村环境的状况

近年,省委、省政府开展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各级政府组织力量对农村环境卫生进行了集中整治和连片推进,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治理,为改善农村环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基数的增加,农村综合开发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农村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生活污染越来越多。

历来我县农村以群居的形式发展,农村建设缺乏规划,环保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环保意识淡薄,生活污水乱流乱排,到处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生活垃圾乱堆、乱丢、乱倒、乱放,农药瓶、塑料袋、泡沫、煤渣、烂衣烂鞋等生活废弃物随处可见,遍地开花,不少垃圾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边,有的还成了垃圾山、垃圾河。另外,由于农村天地广阔、管理松散,城市生活、建筑、工业、医疗垃圾往往也向农村转移,更加快了垃圾围乡围村现象的形成。我县农村每年约产生生活污水约万吨,生活垃圾近3万吨,大部分得不到有效处理,严重影响农村环境卫生。

(二)面源污染越来越大。

农村面源染主要来自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使用不科学和处置不妥当。据统计我县化肥使用量为65582吨(226公斤/亩),农膜的使用量为1178吨,农药使用量为801吨,一般来讲,化肥、农药只有少部分利用,而其他的部分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给农村空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带来不小危害;不少农膜及各种塑料废弃物,没有及时收集处理,散落在田间地头,破坏了土壤结构,影响了农作物的品质。农村小规模和散养的畜禽粪尿大多直排或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导致水体环境污染,过去清澈的溪水已不存在,“70年代淘米洗菜,80代年勉强灌溉,90年代垃圾覆盖”已成为了真实现状。据统计,我县规模化养殖业已有28家,喂一头猪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10个人的污物排放量,养一头牛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35个人的物污排放量,一只鸡、鸭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3个人的污物排放量。另外,秸杆焚烧是一个新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我县每年要产生60多万吨的秸杆,至少有一半以上就在田间地头焚烧,产生大量烟雾浮尘,不仅浪费了资源,破坏了土壤结构,还污染了农村和城区的空气和环境,还影响了公共交通安全。

(三)企业污染越来越重。

全县现有的乡镇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排放总量极大,据统计so2(二氧化硫)年排放量487吨,cod(化学需氧量)年排放总量3328吨,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少数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惜以身试法,有的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有的企业甚至私设排污口,偷排现象严重;不少锅炉、窑炉、生活大灶烟尘超标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村的环境质量。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和根源

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因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大,人们对“什么是环保,为什么要环境,怎样才(请继续关注好 范文网Www.haOWORd.COM)能环境”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认知,导致部分领导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政绩,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把环境和生态优先考虑,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广大群众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有些根本就没有环保意识,没有想过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部分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

(二)传统习惯难以改变。

我县农村生产技术较落后,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几千年来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譬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农药;生活垃圾随处扔、污水随便排;稻草、秸秆一烧了之等等,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人们身上根深蒂固,难以根治。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全县338个村(居)中除几个城中村和乡镇镇区村省市县乡财政安排了少量环境治理资金,其它大部分村几乎没有投入,村中缺乏基本的环保设施,也没有环卫人员。近年组织实施的一些示范村由于治理资金不足,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没能配套建设,后续管理跟不上,也出现了脏乱差反弹现象。

(四)科技推广尚欠到位。

因科技在农村中没得到根本的重视,尤其在农业生产中,测土配方施肥,合里使用农药、除草剂,作物病虫防治,畜禽养殖场合理设置和规范运营、水产养殖与农村饮水安全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科技普及不到位。

(五)监管体系还不健全。

农村环境治理的范围广,涉及部门多,目前我县农村环境治理缺乏统一管理,出现多头管、重复建设、存在死角的现象。

三、农村环境整治的建议

面对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开展城乡同治,统筹城乡发展。

(一)要形成统一认识,以强大的合力组织整治。

环境整治不像项目建设那样创造财富、不像城市建设那样立竿见影,但事关未来发展、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必须要有高度的认识和强大的合力组织实施。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

形成治理共识,环境整治涉及范围广、人口多、投入大、任务重,全面开展难度非常之大。但当前开展城乡环境整治逐渐成社会的热点和各级政府工作的重心,因此,我们要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站在为民谋福祉、谋健康的高度,用抓项目建设、生态建设的力度抓环境整治工作,上下齐心,统一认识,全县“一盘棋”推动环境整治工作的实施。

二是组建高规格班子。

环境整治牵涉的职能部门多,为统一指挥调度,县委、县政府要组建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高规格领导小组,设立常设办公室(或与“三创办”合并设立城乡环境同治办),由一名处级干部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全县环境整治工作的组织实施。

三是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在县委、县政府的组织下,各单位和各乡镇要迅速将行动统一到工作安排上来,全县动员,全民参与,全力投入,下定决心,坚决打赢环境整治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二)要深化宣教形式,以浓厚的氛围推动整治。

环境综合整治,政府是主导,群众是主体。要以营造环境保护氛围,提高环保意识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环境整治宣教力度。

一是注重宣教媒介立体化。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资料等媒体,制作丰富多彩的视频、画册、读本等广泛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让广大民众明白“什么是环保,为什么要环保,怎样才能环保”。

二是注重宣教内容多样化。

要科学归纳宣传的内容,突出宣传的重点,如将环境整治的政策、环保带来的效果、环境污染的影响、垃圾分类处理、文明习惯等内容制成内容丰富的宣传资料,向广大居民广泛宣传,让广大居民积极投身到环境整治行动中来;要结合县城建设、新农村建设、三创工作,引导农民群众正确处理好政府扶持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动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搞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正反典型案例向居民、群众说明“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对生活环境的危害,增强居民群众爱护生活环境的自觉性,促进广大居民观念由“要我环保”向“我要环保”转变。

三是注重宣教形式广泛化。

要积极搭建参与平台,充分发挥工共妇、义工、协会等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企业、学校、居民广泛参与以城乡环境治理为主题的活动,引导群众积极投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形成全民参与、携手共建的社会氛围。

(三)要强化工作举措,以有力的措施开展整治。

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用科学的理念、创造性的工作,持之以恒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才能组织开展,推动深入,达到效果。

一是抓住治理重点。

要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立水源保护牌,切实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力度,消除养殖废水污染,实施雨污分流,确保饮水安全。

垃圾的治理要出台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方案,制定对现有垃圾和今后产生垃圾的处理措施,如攸县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集运、县处理”处置流程,每家设“四筐三桶”,户处建焚烧池,能回收的垃圾就回收,可以焚烧的焚烧,有机垃圾田土中填埋转化有机肥,剩下不多的收集处理。同时,进一步加快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和保洁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城乡生活垃圾清运处理体系,形成垃圾清运处理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污水的治理要坚持区域统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技术可靠、经济适用的原则,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厂、村级污水集中处理池、人工湿地、沼气池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配套完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有序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加强日常运行管理,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和标准,提高企业污水收集处理率,减少废水废气废料排放,确保达标排放;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积极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加强农药、化肥控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继续实施生态绿化攻坚,加快路边、水边、山边生态建设,美化居住环境。陋习的破除要加强文明礼仪宣传教育,着力破除随地吐痰、乱扔乱放、乱写乱贴等顽症陋习,营造“洁、齐、美”的城乡环境。

二是着力多元投入。

城乡环境整治是一项只有投入、惠泽于民的民生工程,要拓宽筹资渠道,形成多元投入路径,逐步建立政府保障、项目带动、居民尽责、社会参与的投入长效机制,保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开展。财政预算投入就是县乡两级财政要加大环境整治投入力度,有计划地用于“三清四化五普六改”和垃圾池、垃圾站、垃圾车、污水管网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治理有基本的资金保障。县财政还要建立“以奖促治”的管理机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争资立项投入就是县乡两级政府要整合项目,如:新农村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废水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农村饮用水的安全和保护和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资金,聚集资金,集中整治,整体推进;职能部门要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资金投入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争资立项力度,争取更多地项目资金,用于乡村环保规划编制、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态文明创建等工程建设,确保农村环保投入稳定。投资捐助投入就是拓宽融资渠道,用积极有效的政策吸引和鼓励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业主投资、捐资支持城镇、乡村建设,带动环境配套设施建设。制定奖励政策,鼓励在外的工商业主、民营企业家以及有良好社会影响的代表人士联系,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争取外援,推动农村环境治理。

三是严格监督考核。

加强督查监管,建立健全舆论监督制度,报刊、电视台、网站设立城乡环境治理曝光栏目,对治理不扎实、整改不到位和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推进整治的开展。严格考核考评,将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实行年终考核与日常考核、单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做到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并依据考核结果严格奖惩,对治理工作开展得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公开表彰,并作为年度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对治理工作中不履行职责、失职渎职和治理效果差的单位和个人通报批评,并严肃追究责任。乡镇参照考核办法实行到村考核,考核结果全镇公开,村考核到组,组评比到户,形成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的竞争氛围。

(四)要建立长效机制,以科学的模式持续整治。

环境整治是一项多部门、多人员的全局性系统工程,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长期性、艰巨性工作,因此,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考核监管,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坚持认识的高度。

明确一把手负总责、具体要求抓,落实年度目标考核“一票否决”,筑牢打攻坚战、持久战的思想基础,确保人力、物力、财力,促进全县环境保护工作的平衡发展。

二是坚持管理的密度

把管理内容具体化、管理指标区域化、管理责任网格化,推进治理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真正形成城乡环境治理联动机制,推进无缝隙管理。

三是坚持发展的速度。

把整治工作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国际宜居城市建设等结合起来,统筹思考、协调推进,逐步实现城乡环境治理的全覆盖。

四是坚持问责的力度。

建立健全城乡环境整治的领导机制、考核机制、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能和干部职责,探索建立问责制,强化督促检查,做到奖惩分明。职能部门要加大日常环境监督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要坚决严厉查处,决不姑息迁就。

五是坚持健全的制度。

按照城市和市容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和条例规定,健全和完善政策和规章、制度,推进依法治理步伐。相关部门和乡镇要大力推广农村环境保洁,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处理”和“组保洁、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办法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建立农村生活垃圾,道路、水塘、河道保洁制度;要积极探索自我管理的保洁机制,增强居民的自主保护环境能力,促进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关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期,根据领导指示,我们组成调研小组先后对大晁、刘后、小后晁、魏楼等4个村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调研工作,召开了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座谈会,并先后走访群众30余户,仔细分析了当前农村环境的基本情况,广泛地征求了群众的意见,对环境综合治理的可行性进行了认真评估,研究讨论了具体实施办法以及整改措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各村环境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镇进行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强了垃圾池等基础设施建设,部分村庄实现了垃圾集中清运处理模式,取得了明显效果,得到了市、区的肯定和表扬。一段时期以来,全镇不少村庄出现农村卫生环境下滑趋势,农村柴草乱堆乱垛现象抬头,农户居住区环境卫生条件差,村道两侧重现乱搭建、乱堆放、乱倾倒的情况,综合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随着我镇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从调研情况来看,各村大部分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对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非常欢迎和期待。刘后村村民刘光明认为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关系到本村整体形象的大事、好事,环境综合整治对于改进本村的村容村貌,逢年过节亲朋走动,村内青年人的结婚、 1

出嫁都非常重要。大晁村村民晁永利也认为环境整治能够对促进村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维护村民健康,提高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代表们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的三堆”问题、“四化”问题、经费问题及建立长效机制等困难表现出一定的忧虑。针对上述困难各村代表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意见以及行之有效的建议,同时表现出克服困难的决心。

二、农村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

1、生活垃圾处理效率低,居住生活区环境卫生差。除由镇政府投资试点的垃圾集中清运村能够实现使用垃圾池对瓜果皮、烂菜叶,纸屑、包装袋(盒)等日常生活垃圾集中进行存放集中处理外,其他村依然存在生活垃圾随手倒在自家门口、村沿街沟渠、河湾、池塘的现象。一到起风的日子垃圾到处乱飞,造成河流污染、苍蝇乱飞、臭气熏天的恶性反应,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及村民生活健康。

2、基层组织力不强,人员、制度、设备缺失。有的村干部工作搞形式、走过程,缺乏主动性,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难以深层次推进。在走访的10个行政村还没有组织建立固定的、长期的保洁队伍。没有建立健全科学全面的环境卫生村规民约和卫生保洁管理制度,一旦卫生检查只是临时组织人员打扫卫生,环境卫生整治反弹率高,不能形成长期有效机制维护村庄环境卫生工作日常化、规范化,此外各村的垃

圾池、环卫车辆、卫生工具的配备也不齐全。

3、农村生活陋习依然存在,农民环保意识薄弱。虽然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极大的冲击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但农民群众传统生产生活陋习的依然长期存在,部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依然薄弱,对这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能够足够重视,个别村户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个人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差,严重制约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成效。

4、清理“三堆”仍是各村整治的重点问题。虽然有的村已经使用上了沼气、液化气,但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难以改变。多数村存有多年未烧掉的麦秸垛、玉米秸垛。特别是三秋生产收获以后,村里有沿街、小巷、自家门口、墙角等处堆放玉米皮、玉米秸秆现象。此外部分村路边存有粪堆、草垛,同时随着农民建房数量的增加,石碓、沙堆、瓦砾以及建筑垃圾也越来越多地堆放在路上,影响农村交通出入及村容村貌。

5、综合整治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调研中发现,除了有市、区卫生局、交通局等单位帮扶的村路面硬化较好,基本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净化”,建立了较好的路面交通设施外,大部分村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村内主干道、临街巷道路面没有硬化,排水、排污下水道建设不到位,有的村虽然拥有下水道但存在排水排污

不彻底,堵塞情况严重。部分已经实现亮化、绿化的村不能够对相关设施进行有效的维护、保护。部分村没有建立垃圾池,不能实现镇垃圾清运处理。村队经济薄弱,工作经费短缺等资金问题成为困扰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问题。

三、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长效机制。各村要提高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认识,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综合保护村规民约,推行基层干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基层领导环保责任意识,强化落实村民责任,建立各村维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划定环境卫生责任区,农户房前屋后由各家各户自己负责打扫清理,保洁队伍对村主要干道进行打扫和绿化带的维护,加强对村主要区域、主要河道巡查,层层落实责任,形成长效机制确保环境综合整治的大众化、长期化、制度化、常态化,

2、加大资金投入,实现经济来源的多元化。一方面要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保洁队伍的资金帮扶力度,加大项目的申报力度,多方面多渠道增加农村环境治理资金牵线搭桥。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动人民群众,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各村队可以以集资、募捐等形式获得更多的资金和物力的支持,同时也可采取村队或政府出钱,农户出力等灵活多变的形式,加大对农村环卫基础设施

的建设,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3、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农村落后生活习惯,引导农民树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在全体村民广泛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宣传教育,使环境卫生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努力营造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左邻右舍的相互影响激励不断提高村民的维护村队清洁的意识。村队可以在村外划定固定区域堆放柴堆、粪堆、沙石堆来解决“三堆”问题,其最根本还是大力增加农田玉米机收作业面积,大力发展沼气、煤气等清洁能源,改变农村燃烧秸秆的原始生活方式,彻底消除三堆在村内的存放。

4、建立奖惩机制,落实监督检查体系。各村队可以根据实际出发开展“四化”模范一条街奖励活动,以模范的力量感召人,每年在村内评选出若干模范家庭、文明街道予以物资奖励,提高临街农户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同时可以发动老干部、老党员、群众代表等成立环境综合治理监督小组,对农户及清洁队伍进行监督,负责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村队主干道、亮化绿化设施设施的日常检查和维护,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断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水平。

第四篇:xx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调研报告

xx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

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和实事工程。xx镇委、镇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着力打造人居新环境,建设优美新村镇,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镇农村环境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庄布局规划滞后,村容村貌不容乐观。

一是有的村由于历史等原因,村庄布局规划滞后,整体布局散乱,没有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存在抢占、乱占现象,给农村综合整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二是绿化、美化不到位。大部分村没有一个统一的绿化方案,借用自然绿化,没有体现农村生态特色。三是部分村存在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现象比较突出,且不同程度存在乱倒生产、生活垃圾现象,影响了整治效果。

(二)工作进展不平衡,长效管理机制执行不到位。

从我镇总体看,试点村好于相对偏僻的村,经济条件好的村好于村级经济薄弱村,村级班子强的村好于班子涣散村。虽说村村设立了垃圾点,添置了垃圾箱,全镇还统一设置了两个简易垃圾填埋场,但有的村长效管理机制执行未全部落实到位。

(三)综合整治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一是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镇绝大部分村的主干道虽然已硬化,但有的村村内的道路硬化的不多,且排水、排污设施不完备,存在垃圾、污水乱倒乱泼现象,农村垃圾难做做到无害化处理。二是大部分村经济薄弱,工作经费短缺,保洁人员工资无法落实,极大地影响了环卫人员的积极性。

(四)宣传教育亟待加强,群众环卫意识急需提高。目前,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县镇两级重视,工作力度大,但有的村干部积极性不高,还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不足、等待观望态度,工作敷衍塞责,搞形式,走过程,缺乏主动性;广大农民群众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难以改变,随意将建筑垃圾堆弃河道、生活垃圾乱扔乱倒现象普遍存在,对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缺乏足够认识,“创卫靠大家”群众性、基础性工作难以深层次推进。

二、针对上述情况,对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

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快新村规划。

高度重视新村规划工作,加快新村规划编制进程。编制新村规划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结合我镇当地农民群众发展养殖、堆放柴草及农机具等生产生活实际,综合考虑道路、水沟、公厕、公共场所、公益事业设施、绿化美化等多种因素,注重体现人文特色和生态特色,做到高标准又实用,一村一特色。

(二)健全长效机制。

一是进一步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开展“文明卫生家庭”评选等方法,引导广大群众增强爱护环境意识,养成按时定点投放生产、生活垃圾的良好习惯。二是建立三级联动工作责任体系。加强环卫人员、垃圾清运车、保洁员的日常管理,明确岗位职责,细化考核目标,做好垃圾清运处理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三是各村要聘请清扫保洁监督员,监督本村卫生保洁员清扫情况和农户门前“三包”落实情况。

(三)扩大野花组合种植面积。

针对交通要道路边杂草丛生,清理难度大、清理难彻底的情况,建议扩大野花组合种植面积,既清洁了环境又美化了环境。

(四)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落实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农村环境

卫生综合整治的关键所在,应建立完善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分级负担资金筹措投入机制,确保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持续长效运行。建议:一是县政府继续积极争取省、市政府对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资金支持补助。二是县政府每年在编制财政预算时专门切出一块资金作为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专项资金。三是要支持有条件的镇、村成立民间环保机构,并设立环保专项基金账户,向社会募捐,多方筹措环卫经费,以保障工作运转。四是村民委员会要形成合理的环境卫生保洁费筹措机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方式,确定每个村民、每间店铺、每家企业每月交纳的环境卫生保洁费标准,使群众自觉参与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规范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费的征收和使用,做到专款专用,收支公开。

(五)加强宣传教育。

提升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工作水平,人的素质是根本。因此,各级政府要致力于正面的舆论宣传,通过各种媒体和方式,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大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影响面,努力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增强公民“讲文明、讲卫生,保护环境、洁我家园”的思想意识,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第一要以发放宣传单和广播、墙报、宣传栏等形式,进村入户,加大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目的意义措施方法的宣传教育力度,有针对性地开

展卫生和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引导群众自觉保护环境,增强卫生观念;第二要通过制定卫生公约等村规民约,规范约束个人家庭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行为,对不卫生、不文明行为给予批评教育或一定的经济处罚,并给予公开曝光,有效促使群众规范个人卫生行为,以巩固垃圾处理成效。同时,要通过开展评选“优秀保洁员”、“十星文明户”、“文明卫生户”等活动来扩大群众的参与面和受教育面;第三把“讲文明、讲卫生,保护环境、洁我家园”纳入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从小树立环境卫生良好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第四要注重树立和推广典型,对在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的工作经验、工作成效、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加以宣传推广,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五篇:【2014】9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调研报告

@@@@镇@@村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调研报告

@@@@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根据《中共@@县委关于深入推进领导干部下基层“五联系五提升”活动的通知》(丰委发[2014]36号)文件要求,对我镇@@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了专题走访调研,现将有关情况形成以下报告。

一、@@村基本情况

@@村位于@@镇西片,由@@和徐楼两个自然村合并组成,共有11村民小组,总人口3129人。近年来,@@村始终把加强村级基层建设和农村经济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使全村两委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群众民生、计划生育等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村被确定为试点村。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惠民工程和实事工程,@@村按照镇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摆上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着力打造人居新环境,建设优美新村镇,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 1 -

二、当前环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村庄布局规划滞后,村容村貌不容乐观。由于历史等原因,村庄布局规划滞后,没有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存在抢占、乱占现象,给农村综合整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绿化、美化不到位。借用自然绿化,没有体现农村生态特色。存在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现象比较突出,且不同程度存在乱倒生产、生活垃圾现象,影响了整治效果。

二是综合整治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主干道虽然已硬化,但排水、排污设施不完备,存在垃圾、污水乱倒乱泼现象,垃圾难做到无害化处理。工作经费短缺,保洁人员工资无法落实,影响了村保洁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宣传教育亟待加强,群众环卫意识需要提高。有的村干部积极性不高,还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不足、等待观望态度,工作敷衍塞责,搞形式,走过程,缺乏主动性;广大农民群众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难以改变,随意将建筑垃圾堆弃河道、生活垃圾乱扔乱倒现象普遍存在,对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缺乏足够认识,基础性工作难以深层次推进。

三、继续深入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对策 一是加快村庄规划。重视村庄规划工作,加快村庄规划

编制进程。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结合当地农民群众发展养殖、堆放柴草及农机具等生产生活实际,综合考虑道路、水沟、公厕、公共场所、公益事业设施、绿化美化等多种因素,注重体现人文特色和生态特色,做到高标准又实用。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是落实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关键所在,应完善分级负担资金筹措投入机制,确保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持续长效运行。一是镇政府继续积极争取省、市、县政府对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资金支持补助。二是镇政府每年在编制财政预算时专门切出一块资金作为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专项资金。三是自筹资金,引导村里能人及在外做生意的大户积极为家乡建设做奉献,多方筹措环卫经费,保障工作运转。四是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方式,确定每间店铺、每家企业每月交纳的环境卫生保洁费标准,向村民每人每月征收一元垃圾处理费,使群众自觉参与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同时规范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费的征收和使用,做到专款专用,收支公开。

三是健全长效机制。一是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即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的运作机制。农户要负责自家垃圾收集后早七点晚五点投放到指定的垃圾房,村环卫人员每天7点到9点对放在各家门口的垃圾集中收集,统一拉到

镇垃圾中转站。各村负责将垃圾房内的垃圾及时清运至垃圾中转站,再由镇中转站负责把垃圾运往县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二是建立长效的保洁制度。村保洁员负责对村庄、道路、河道清扫保洁,保持道路、河道、村公共场所保洁常态化;村主要道路做到两侧可视范围无暴露垃圾,无污水横流,无露天粪缸;河道要定期疏浚,做到江河溪沟无漂浮物,达到底清、面洁、岸净。三是建立长效的考核激励制度。建立考核制度,村每周一次自查,镇每月一次检查,严格考核,并开展评选表彰集体、家庭、个人先进活动。

四是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工作水平,人的素质是根本。加强正面舆论宣传,通过各种媒体和方式,全方位开展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大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影响面,努力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增强公民“讲文明、讲卫生”的思想意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素质。在镇区各中小学开展“我为美好环境做奉献”活动,通过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zfl小编推荐访问其他文章: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前期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环境整治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调研报告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农村调研报告第二篇:新型农村调研报告第三篇:农村调研报告第四篇:农村调研报告范文第五篇:农村调研报告 -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农村调研报告

农村调研报告

农村调研报告

按照县第十期青干班的计划安排,xx镇调研组一行五人通过走访和座谈等形式对xx镇的农村工作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xx镇农村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2014年xx镇与b乡、a乡合并后,现有行政区域面积1396.44平方公里,全镇总户数9482户,共有人口34600人,其中农业户数6104户,23880人,农村调研报告。全镇辖47个行政村,67个自然屯,18个镇直单位,22个州县直单位。全镇有耕地面积6397公顷,镇党委辖65个党支部,968名党员(农村党员731名)。全镇共有致富能手和大户339个。2014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16500万元,其中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16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900元,财政收入达到370万元。

xx镇在合并后,区域面积的增多,人口数量的增大,使整个农村工作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经调查表现在:

1、机构庞大,人员众多,对村屯的指导力度加大,但也相应存在人浮于事的不足。新组建的xx镇政府共执行行政编制58名,现有在职人员55人,其中副乡(局)级领导共有 人,事业单位各站所共有人员107人。这些人员中行政编制工作人员是按照原乡镇合并的三定方案进行安排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只是将原先的各部门按照行业隶属进行了合并,没有进行机构改革。由于合并后,原本相同的工作由三套人马来运作,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力量,虽然所辖面积增加人口增加了,但是一些基础工作由于已经完成,虽然对村屯、基层的指导上力量得到了增强,但是由于工作量有限造成了人浮于事的现象的存在,忙的人总是在忙,清闲的人总是清闲,有些人甚至无所事事。

2、经济发展和村屯建设的互补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乡镇合并前,b乡和a乡在整体经济上与xx镇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局部上却各有长处,如:b乡的养殖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农民对养殖的认可程度远远超过其它两个地区。a乡的人参市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对小沙河以至周围地区的幅射效用已形成。xx镇的小城镇建设以及它独特地理优势,长期以来已形成了这个三角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物产品的集散地。这些在合并前都是较为突出的特色。合并后,由于新一届xx镇党委、政府及时调整视角,树立全局观念,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三个地区的资源进行整合,既发挥各自的条处,调动其积极性,又注意从全局出发,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使资源和优势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更好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三大主导产业的定位,使整个xx稳步向农业大镇的方向迈进。xx镇党委、政府通过对全镇整体形势的分析,将xx镇总体发展定位为:以药材、畜牧、特色经济三大产业为主,以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旅游、商贸、土特产品加工为辅的生态经济强镇。号召全镇人员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一条主线,促进两个转变,实现六个突破,加快一个进程。这样的定位及发展思路,我们认为是完全符合xx实际情况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xx虽然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产业兴镇的氛围,但由于xx造纸厂及一些企业的陆续下马和破产,导致xx镇的财政税收完全依靠于农业。如何在农业上大做文章,通过农业增效来实现农民增收,经济发展,这应该是作为乡镇当家人考虑的事情,虽然我们现在是需要跨越式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并不是要我们本末倒置,完全抛开农业的基础地位,一味地去空喊口号,空谈跨越,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调查报告《农村调研报告》。 xx镇把自己定位于一个生态经济强镇,是符合农业乡镇的情况的,作为一个粮食的主产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地质量高,农民对于在土地上耕作有着无比的亲切感,对于他们来说与其去刮风式的种这种那,不如踏踏实实的种粮食这样安全放心。

4、实现六个突破为镇域经济的增长找准了切入点。

药材业的突破,是实现农民增收落脚点之一。xx镇在药材业的突破上用建设药材大县的理念来谋划全镇的中药材发展,通过依靠科技提高产品的质量,依靠大户拉动形成群体规模。他们注意到大户的典型带头作用是发展整个药材业的关键,今年上半年共为大户协商资金达430余万元。这方面xx镇从技术革新着手,发挥科技能人李洪洲的力量在全镇推广人参重茬技术,解决人参种植业发展资源不足的问题。另外,由于xx镇附近没有工业污染源,土壤质量高,生态环境优良,适于种植道地药材,因此把发展药材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方面,在稳步发展粮食作物生产的同时,通过附加值高的药材业的突破可以为经济增长奠定基矗

畜牧业的突破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落脚点之二。xx镇现有牛24645头,50头以上的大户有8个;猪16942头,50头以上的大户有34户;鹿969头,大户发展5个;蜂5285箱,大户有22户。由此可见,xx镇畜牧业的基础有一定的基矗今年以来,xx镇党委政府把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一是加快牧业小区建设步伐,计划兴建一个投资100万元,养牛300头的规范化、科学化的牧业小区。培育三道村的暖棚养猪产业,引导他们建立养猪协会,实行科学养猪,规模养猪,变一家一户的单独养殖为全村一个品种,不同梯次出栏的整村化养殖,尽最大努力提高农民养猪的效益。二是抓好模式户、标准户和专业户的培育工作。通过各方面的扶持,一些大户的示范标准得到了提高,邻里效应开始产生。如:王连红有养牛已达到300多头,出栏270头;郑兆梅养猪达到300多头,出栏240头,带动周围9户人家进行生猪养殖。王德清的养鹿已发展到110多头,今年共接待参观达600多人次。正是由于这些标准户和模式户的带动和影响下,xx镇的畜牧业才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的突破提供的保障。

“一村一品”建设的突破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切入点。在xx镇的调查中,我们对“一村一品”的建设颇为赞赏。在现代农业中,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是站稳脚跟,就得在规模上、科技含量上达到一定的层次,这既利于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也利于对其进行科学的跟踪指导,一家一户的单兵作战在现代农业中是形成不了气候的。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认可程度不同,搞全面的统一也是不可行的。如何处理这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xx镇党委政府在这方面就坚持了一个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发展特色农业,一个村屯或几个条件相似的村屯发展一个适合本村(本地区)的品种,即“一村一品”。这个作法非常符合当前我县农村的形势,更符合“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即不搞“大一统”,又避免单而薄的处境,提高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现在“一村一品”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其中:“土豆村”有三道白河村和木条村,面积达到300公顷;“瓜果村”有胜利、杨木和德化村三个,种植面积达到120 公顷;“蔬菜村”有四合、xx屯、东风村等三个,种植达到80公顷;“葵花村”有山后和东南村二个,种植面积达到200公顷。“养猪村”有三道村,养殖生猪达到3000头;另外,如“苏子村”、“白瓜籽村”、“细辛村”等也都相应地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品牌。这些“一村一品”的建设,经过预测计划收入4950万元,人均收入900元,同比增长9.8%,可见只有农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农业的增效才能有大幅度的提高,农民才有抵御自然灾害,抗击疾病的能力,否则只依靠一个单一的粮食作物,一旦遇上灾年,摊上疾病就会很容易返贫,给自己和亲人以及社会带来负担。

股份制农业和劳务输出工作的突破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结合点。xx镇党委、政府通过搞活经营机制,放开经营主体,镇机关干部直接与农户联系,发展股份制农业,机关干部共出资354万元,投入到药材业、畜牧业、林业和第三产业上来,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注入的资金,使农民一些想干没钱的事业得以实现,而且由于机关干部的出资,也相应地增加了机关干部对农业关注程度,对产业发展的前景预测和中期监控以及后期的销售和管理都有很大的好处,形成了干部与农民经济利益一体化的格局,提高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劳务输出工作方面,如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xx镇党委政府也有了很好的尝试。针对镇里土地相对集中,一些种、养、加工业的大户需要一些季节性用户的现状,引导农民成立劳务市场,鼓励一些土地不多的农户靠为大户打工的形式来增加收入,这样既促进了一些大户的发展,又相应地为小户、散户创造了收入,使镇内资金的流转合理化。

培育市场功能,增强经济调节能力是发展经济的一个着力点。xx镇原为老县城,是这一带经济中心,对平衡三地之间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xx镇党委政府从兴办xx“万人大集”着手,打造xx在整个乡镇经济中心的地位。引建和扩大建xx中心市场,整治市场流通环境,使其成为了区域性的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使xx地区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得到了良性循环。

第二篇:新型农村调研报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研报告

一、我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现状

本次调查主要对xxx村、马圈村、清和堂村等5个村进行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到村、组座谈、查资料,全面了解我镇新农合运行的现状。从视察调研情况看,绝大部分农户认为新农合是一项惠民的好政策,有效缓解了农民就医难的问题,农民就医有了最基本的制度保障。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宣传不够深入细致,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人口数据不实,政策惠及面窄,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等因素,致使这一政策在落实中打了折扣,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群众满意度较低,参合积极性不高,干部垫钱较多,乡镇合疗办机制不健全等。在政策宣传方面,被调查的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一定的了解,不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乎没有,但对政策大都是一知半解,不知道参合、报销等一些运行程序和细节。在参合方面,被调查的农户中,占一半的农户认为是自愿参合的,30%的农户认为是上级政府规定要参加才参加的,还有20%农户认为是乡村干部硬压才参加的。在看病就医选择上,一半以上农户想在乡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看病,一部分农户反映身体健康,一般不住院,住院也自己掏钱看,认为合疗报销手续繁琐、医药费高、少数人反映报销的钱不够车费。还有一部分农户不看病,能拖 - 1 -

则拖,能扛则扛。在合疗政策受益面上普遍偏窄,实际受益的农户不多,受惠程度不高。由于本次调查农户的样本量较少,实际各村组参合农户的受益面更小。

二、我县新农合在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宣传不够深入细致。

一是宣传的主体不明确。在调研过程中镇合疗工作人员反映,镇、村两级主要任务是按县上下达的收缴任务筹资,一些具体的合疗政策如报销的病种,报销比例,报销程序他们自己也一知半解,所以他们在农户收钱时也给群众说不清楚。然而实施合疗的主要“窗口”——医院,对合疗政策的宣传更少,只是按照上级有关文件执行有关政策,因此导致了看似都在宣传,可效果并不理想,使老百姓对合疗政策一知半解、含糊不清,给合疗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二是宣传口径不统一。在合疗证和参合发票上,明确写着群众有参合自愿的权利,但在执行上要求90%以上的参合率,这种参合自愿和高参合率之间的矛盾使乡村两级在工作中处于两难境地,甚至村干部在收钱时挨骂,说是政策在下面走了样,给基金的收缴带来了阻力。在宣传口径上,收钱时说的农民交10元钱看病可以报销,但乡村干部讲的又根本兑现不了。

三是宣传的形式单一,力度不够。走访时农户普遍反映,只是在收钱时才给他们宣讲合疗政策,其次就是王县长致广

大农户的一封信,再没有其他宣传途径和形式,造成老百姓对合疗政策抱过高的期望值,这种高期望值与以农村大病统筹为主的合疗制度之间的矛盾、加之基层干部政策宣讲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二)配套政策不够到位。乡镇合疗办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全是其他工作岗位的同志兼职,无办公场所,无办公经费,无信息化设备,但合疗涉及千家万户,工作量大面广,在如此情况下,很难完成县合疗办按政策下达的各项任务。

(三)报销范围窄,农民受益面小。农民交10元钱,他们希望每一分钱都要得到回报,而目前实施的农合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合疗制度。调研中,群众反映,一是住院补偿比例总体偏低,补偿的范围过窄,而由住院产生的次生费用很大,加上路费、餐宿费、误工费等,一些人认为花了冤枉钱,就算得到了一定补偿,仔细算算反而不划算;二是缺乏对合疗医院有效的监督机制,高收费、超范围检查、超范围用药的行为无法监督和控制,降低了农民的实际受惠程度的量和面;三是贫困人员虽由民政代交了合疗基金,但是由于无子女照顾,或者是因为交不起医院起付线以下的费用和补偿后的自付费用,导致难以享受到合疗优惠政策;四是普遍反映农村患胃病、风湿关节炎、结核、妇科等慢性病的人多,而这些病又没有纳入合疗范围,交了钱也享受不到合疗优惠政策。

(四)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弱,不能满足农民的就医需求。

一是基础设施不足,条件一般。二是医疗设备不够,镇卫生院医疗设备根本无法最大的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缺乏部分急救设施设备,病人不放心在这样的医院就医。三是人才缺乏,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个别科室缺少专业骨干,群众对基层医院不信任,只能舍近求远。四是医德医风建设要加强。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在乡村医生那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一些比较常见的小病,医生却要病人作各种检查,小病大看现象时有发生。另外,部分定点医院的医生服务意识差,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了解太少,给患者开一些可用可不用的药品,增加了医药费用,有的医院存在空挂床现象,有套取合疗资金的嫌疑。

三、对我镇新农合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正确引导,提高农民互助共济意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是一项新政策,让农民真正拥护和认可,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和落实的基础。依靠行政手段,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加办法、参加人的权力和义务以及报销程序、报销标准、管理办法等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和体会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和好处,树立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自觉自愿地参

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推行的基础和保证。为此,在工作中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农民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尤其各村组要扎实做好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扩大宣传途径,正确引导农民积极参合,要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给农户宣讲政策上,公开、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个参合患者,让他们相信合疗制度,从而提高他们参合的积极性。

(二)核实人口,消除疑虑,据实征收。对人口进行一次清理,该登记的要登记、该注销的要注销。要对各村组人口空挂垫资情况进行一次摸底,弄清事实,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以免产生新的债务,同时为下一步合疗基金征收奠定基础。

(三)明确职责,完善制度,提高农民参合积极性。镇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完善制度措施,保证这一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一是要明确镇合疗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落实一定的经费,并积极探索创新合疗基金征收新路子。二是扩大报销范围,调动农民参合积极性。农民的风险意识相对较差,更加关注眼前的利益,对大部分农民来说,仅实行住院医疗费用补偿,难以调动他们参合热情。因此可以考虑将报销范围扩大,提高核销比例,并督促医院落实好门诊报销政策,征对农村常见病较多的实际将一些病种纳入合疗补偿范围,增大农户的受惠面。三是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基金既

不沉淀过多,也不出现透支。从调查情况分析,一方面报销比例低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确实也出现了基金过多结余现象。在已掌握一定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县情实际,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以提高农民的受益程度。四是要简化办事程序,让农户少跑路,增加农户对合疗政策的信任度。

(四)整合资源,加强管理,不断改善农村医疗机构基础条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农民是主体、政府是关键、医院是平台。要准确定位,理顺关系,明确责任。一是要调整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加快改革,完善服务功能,提供优质服务。二是要增加农村卫生投入。政府要在政策、资金、和管理方面加大投入,逐步解决医疗设备简陋、技术能力低下的问题。三是解决专业人员短缺的问题。一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二要充实队伍,适时招录卫技人员;三要鼓励优秀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卫生院工作;四要经常开展卫生下乡活动,不断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更多村民能在乡、村就诊医治。四是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要严格执行报销直通车,规范用药,减少次生费用,做到热情周到服务。

(五)创新工作,用活政策,确保合疗工作健康运行。要大胆创新工作方法,用足用活惠民政策,积极向上级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扩大单病种范围,力争将较为普遍的慢性

病纳入合疗补偿范围,降低起付线,落实好门诊报销政策,提高住院报销比例,逐步使我镇的合疗政策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加符合实际。

第三篇:农村调研报告

xx年12月4日早晨,我带着组织部发给的报到函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到了xx镇政府,向党委副书记报到。副书记看了函后,随即吩咐了一名文员带我去上班处,xx阵东蔡村。不一会儿就到了村办公室。东蔡村的办公室设在原来的小学办公楼里面。各种设备都在新建,如会议室的桌子、凳子、电视机等都是新办的。文员向村长、书记说明情况后,两位村领导就开始帮我安排办公室。村里的各位干部都对我很热情,也很关心。这使我做好以后的工作有了更大的信心。我们新东蔡村是有原东蔡村、羡塘村、大坑村合并而成的。村长为吕培鑫,书记是张文平。

12月6日

市、镇人民代表将在12月28日进行换届选举。村里正为做好选举工作忙碌着。如核对选民,上报选民,如何推荐初步侯选人等。同时另一方面在进行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居村民反映,村里虚报田地现象严重。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国,但山地多,耕地少,人口却是多之又多。设想,全国每个村都多报一亩田,那全(敬请期待好范文网推出更好文章:WWW.HAOWOrD.cOm)国会虚多出多少田地来?其实又何止会只多报一亩呢?这样将严重影响国家领导人的决策、战略部署。此问题如不重视起来的话,若干年后,中国发生粮食危机不是不可能的。

12月10日

这几天来,我常会去村里走走,看看,和村民聊聊。一方面可以了解村里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与村民之间的感情。我们村里最近在筹备造路(在老街上)。据说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在老街一带,有许多危房、旧楼。关于这方面的事,上次一名村代表向我细细的讲述过。他说,曾经村里召开过一次村民代表会,商议关于危房的事。因为村里危房实在太多了,有些都要塌下来了,严重影响了大家的行路。当时会议结果是,村里首要工作为拆除危房,以60元/平方米的拆除价赔偿给户主,取得村民的一致同意。可惜的是,过不了多久,村领导没有首先拆除危房,而是毅然决定在老街修建马路。(没经过会议商讨)因为危房、旧房都在老街一带,以后万一拆除,这条路造的不定会有价值。更为严重的是,因为建路而拆除掉了一个小小的平房,村里居然赔给了他9000元(据说靠的是关系)。自此事发生后,那些危房户主都跳了起来,再也不愿意接受60元/平方米的拆除价。听完这些,我的内心很沉重,不知道以后的工作该怎么做,那些危房还怎么拆。而拆除危房又是迫不及待的事。一方面为了保证村民安全,另一方面为了改善村容村貌。(村里的危房旧楼至少有七十间以上。)

有位专门负责写字的老大爷对我说:“现在的官啊,不行啊,私心太重。哪有毛主席那时候好啊,毛主席专门从整治干部下手。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农村弄不弄的好就看干部怎么样,我们村民是不会干对村里不利的事的。你看看,干部的房子造的多好啊,用了这么多田地又不交钱。干事情么这边是朋友,那头是亲戚,不工正啊,私心太重。像你们这样的来了最好了,没有私心嘛。”我心里在想,我不一定能做到大公无私,但至少我会先公后私。这位老大爷的一番话,是对是错,我不敢枉加评论。听起来还或有些忤逆之嫌,但不也值得我们去好好思考吗?

有人说,村里其实不是那么团结啊。有好几派别的。为了争干部当,争代表,勾心斗角。你来了就好了,你是没私心的,以后他们就不会吵了。听完后,我的心更沉重了,觉得只能沉默,凭我的力量,行吗?说村民关系,我这里人生地不熟,说权力,我只是个助理。所以,对于这种问题,我只能听听,想想,藏在心里罢了。

12月7日上午

xx镇政府召开会议,介绍关于选举人大代表的注意事项。

12月8日

下午,村里召开两委、组长会议。商议推荐初步会议候选人的方法。结果:各组负责人上门,由户长负责选举。

傍晚,商讨老年协会有关事项,主要是如何确定总会长。会议决定先有会员推荐,再由村领导最后确定。

12月9日

上午,跟随村长一起到高番参加初步候选人选举工作。其他几个村也同步进行。高番村里在造高速公路,涉及到了高番村里的道路问题(高速公路横穿马路)。另一条路是东蔡村通往高番村的主要通道,然是一条泥路,比较坑洼,又狭窄。村民反映比较强烈,希望能解决高速公路横穿马路的问题,因为造成了不能行车走人的局面,并同时希望能填好坑洼的泥路,多照顾他们这个小小的自然村。(这个高番村原本就属于东蔡村,只有20来户人家)

下午,有几位村民来村办公室吵了,他们觉得我们推荐初步候选人的方法不好,不民主,不够透明。当时村长不在,只有书记。书记只好好言向他们解说。可惜他们听不进,后来只好依他们,使用票箱,重新再去进行初步候选人推荐。我们分派五个小组,各组拿着票箱到村里做初步候选人的选举工作。我分到第三小组。经过一个下午的努力,工作终于顺利完成。各小组都到村会议室集中。接着进行唱票。工作一直进行到晚上8点左右,才圆满结束。得出了初步候选人名单。当时大家都还没吃晚饭。

这次市人民代表的选举,在东片(xx镇划分为东片和西片,以江为界限)东蔡村的竞争最为激烈了。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就两位,一位是服装厂的老板娘,当过前两届的市人民代表;另一位就是我们的先任村长。他们两位似乎对这次的市代表是志在必得。我们江东片的市代表名额只有一个,所以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了,他们两个谁都不甘落后,就像是崩紧的弦,一不小心这根箭就会射出去。但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两位主要竞争对手都没有成为正式候选人。当然,这也好,至少免了一场风波,东蔡村可以安定些了。

12月9日下午

村里召开了东蔡村民代表会,由吴叔林(片长)主持。

目的为协商镇代表候选人。后来由村民代表投票产生候选人。结果:吕培鑫、金忠水、马纪生、陈亚平四位为东蔡村镇代表候选人。

晚上,召开羡塘、大坑村民代表会议。用同样的方法产生了羡塘、大坑两村的镇代表候选人。结果:张小青、赵婉芳、蔡宏良、张砍夫得选。

12月21日

再次召开东蔡村民代表会议。吴叔林主持。张文福(羡塘联村干部)、陈丽萍(大坑联村干部)到席。

先前选出的三位东蔡村候选人(吕培鑫、金忠水、陈亚平)不知出于何种原因,都坚决要求退出。所以不得不再次召开会议来重新推荐候选人。当时,村民代表的情绪非常激烈,认为村领导人不该退出,无理由退出。(吕培鑫——村长、金忠水——书记)会议僵持了很久,最终吴叔林决定由上一轮选出的名额中,票数从高到低来确定候选人。结果:马纪生、张志锋、张立奎、张明龙四位为东蔡村镇代表候选人。

12月26日上午

公告栏上出现了惊人的一幕。上面贴有一张大纸,写着一些内容,题为申请书,是由四位东蔡村候选人之一的张明龙所发表。主要内容是:他无资格参加候选,因为在第一轮选出的13个人中没有他的名字。村里让他当候选人是让他好看、出丑,所以要求退出。村领导人不肯当候选人是有内情有阴谋的。还说了些关于村领导人的不良行为,等等。他的所述是否属实,我未经证实。

听说村里在占用粮田造房,而且是别墅型的造法。私自占用粮田造房是违反国家政策、法规的,我们应该予以坚决制止。而且别墅型的造法是大大浪费土地的,不符合我过国情。我们应该向农村型社区方向发展。希望通过努力我能慢慢改变这一现象。]

今天是28日,市、镇两届人大代表同时选举。一个月忙忙碌碌为的就是今天这个日子。我们东蔡村实行了最严格的制度。市内一律不得代票,见人发票,一人一票制。市外须三证齐全。别的村都比较混乱,都可以代写,有的村甚至是工作人员把余下的票填好投进票箱的,可谓一点规章制度都没了。我想这样选出来的代表含金量到底会有多少?整个选举过程基本比较顺利,只是中途稍微有个别人瞎吵了一下。当然,有些人提出来的,认为村里把市外人员代票的必须三证齐全的公告张贴的太迟,25日才出来,他们根本来不及办理。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是村里的工作失误。以后这一点应该注意起来。

关于我今后的工作方向。一、搞好稳定团结。我们新村分为东蔡村、羡塘村和大坑村。只有东蔡比较乱,村民不是很团结,党内也分派别。几乎每选一届干部,主职干部就要换一届。羡塘、大坑都比较稳定。所以,得着重从东蔡村下手,搞好村里的团结工作。不团结,东蔡村永远富不起来,工作永远都很难开展。二、进一步做好村里的水利工程。村里水利工程基本完成。但我觉得应再改进、再完善,做到最大的扩大面。三、梯度型逐一拆除旧房、危房,改善农村面貌,消除危险因素。四、重点治理好污水,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五、有步骤、有计划、有方向的逐步种植花草树木,几年后希望能绿化东蔡村。六、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率先达到小康水平。

我们东蔡村只有四、五家私营企业,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村里本来几乎是没什么钱的,幸亏前段日子高速公路造到了我们村,因被征用田地而赔来了不少钱,这才有了点存款。我想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没什么经济来源,光靠这点钱支撑是迟早要花完的。没钱村里就不好办事,办不好事就改善不了村民的生活,完成不了建设新农村的任务。所以,我觉得应该先经过调查研究,然后办个集体企业,但投资要适当,不宜过大。产品应该是农民所需的为好,企业面向农村。当然,还要动员村民,提高村民的积极性,因为集体经济是大家的嘛,所以搞好集体企业要靠大家,而不是干部个人的事,干部做的主要是把关。

市场调研报告 ·安全生产调研报告 ·社会调研报告 ·会计调研报告 ·产品调研报告

决心:自从进入该岗位那天起,就已抱以必成的决心,住下来的安心,努力做好每样事的用心。决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和信任。我以百姓的身份融入农村这个大社会,而不是官,但亦不失高校毕业生的应有素质,更不能失作为一个村官的作风和原则。作为一名助理,虽然我不可能做多大的事,为村里做出多少的贡献,但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尽力协助领导做好事,为领导减轻压力,以回报上级领导的栽培。

感想:村里每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时总会有一些跟村干部、联村干部拗,或者平时开展什么工作时,也会有人闹。当然这个闹并不完全是无理取闹的闹,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这虽表面上看来我们东蔡村不够稳定,村比较混乱。但我觉得从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出东蔡村的村民是比较有觉悟有思想的,这是非常可喜的。至少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对有些事情敢于直言不讳。这才是真正的现代农民。不像有些村里,上面村干部说什么就做什么,对也好错也好,都没什么反应,几乎真的是麻木的。更可悲的是,即使有什么想法也不敢说。为什么?怕得罪干部。

我认为作为一个干部只要真心为村民,诚诚心心为大家办事,出力,而不是为了自己有利可捞而去争个干部当,相信总会得到绝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和赞扬的。当然,总会有那么几个人跟你唱反调的。对于这批人,我们不应与之争锋相对,更不能去跟他们吵。我们要做到以理服人,安抚好这些人,也就便宜了以后的工作。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对于那些违反原则,事态恶劣的事件,我们应予以坚决打击,决不手软。否则今后的工作将难以继续,麻烦会不断袭来。常所谓凡事都有个度嘛。

处理事情我们要讲究原则方法,同时我们也要分清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相信用自己的一颗心去办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这个任务一定将早日顺利完成。

第四篇:农村调研报告范文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程及其评价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农村信用社组建和发展阶段(1951-1959),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农村调研报告范文。二是反复和停滞阶段(1959-1980)。农村信用社下放给社队,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筹资和分配的主要渠道。三是农行代管阶段(1980-1996)。信用社归农行管理,两套编制,两本账薄。农村基层信用社入股组建县联社,信用社与县联社为两级法人体制。四是1996年至今。1996年信用社脱离农行,开始恢复合作金融性质。1996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信用社正式脱离与农业银行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步改变为“农民自愿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理顺外部关系、明晰产权、强化内部管理的改革。

从1996年以来迄今为止的改革实践看,我国信用社有三种形式: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合作社。尽管农村信用社经过一系列改革,但无论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制银行,还是信用合作社,离完善的产权制度仍有一定距离。县联社统一法人形式,沿袭了原有的信用社产权结构特征,仍存在所有权缺位的问题,民主管理有名无实,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使信用社离农民越来越远,对信用社的参与程度越来越低。在信用社扩大规模和信贷业务高度专业化以后,信用社的民主管理更加难以实现,调查报告《农村调研报告范文》。 在省联社与县联社之间,在组织形式上,省联社是行业自律组织,承担着规范与管理县联社的职责,而实际上,县联社是省联社的股东,作为一级法人,它有合法经营的自主权,省联社对县联社的管理成了法人管法人,会出现县联社不服管的局面。就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募集的股本中,中小股东所占股本比例太小,而法人股东尤其是政府股份占较大比例,可能造成内部人控制或者是政府对信用社的行政干预,为信用社偏离其经营目标埋下了隐患。合作制银行的改革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合作制中,自然人股东多,股本小,农民的无知和对合作社的不关心,使信用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无法落实。而且,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使大股东也没有对合作银行的实际支配权,而成了行长说了算。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农信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使地方政府与信用社的关系从行政干预到对其负责。

农村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一方面有利于落实管理责任,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帮助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和发展业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管理信用社后,直接承担了信用社的盈亏责任,这样,地方政府会加大打击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的力度。这样,就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营造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事实上,由于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和支持信用社的发展,各地纷纷出台了支持本地信用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开始得到改善。

2、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经济发达地区,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值和农业就业的比重都日趋下降,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种合作金融组织,逐渐失去了服务对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及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量大,信用社已不能满足其需要,所以,成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3、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后,能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农村信用社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农村信用社加强了管理,节约了成本和费用,资金调节能力增强,业务范围得到扩展。同时,由于税收减少及一些优惠政策的实行(无息再贷款,呆坏账分期进入成本核销,成立信用社风险补偿基金),使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增强了,信用社有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授信额度增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的较大额度的资金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满足;由于统一法人后,县联社统一提取准备金,统一核销呆坏账,过去的风险社支付压力减小,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更有可能得到金融支持。

第五篇:农村调研报告 -

八里村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八里村全村村域面积1.3万平方米,有耕地720余亩,其中水田约480亩,旱地200余亩,山林面积约400余亩。有村两委班子五人,其中村委三人、支委三人(一人兼两职)共有5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30人,有党员38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截止2014年底有人口624人,283户,有暂住人口约20人,村内有企业10家(含来料加工),村内有五保户五户五人,有低保户四户,低收入户1户。该村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为主,村集体收入主要依靠村公房的出租和零星土地的收缴,本村所有的土地都进行了土地流转,目前有种植大户七户,本村村民很勤劳,在承包本村农田耕种外还承包了临村以及东阳溪水镇的许多农田,是远近闻名的农业种植村。

二、八里村经济现状和今后的展望

1、农业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思路

八里村地处吴溪畔,赤毛公路有穿村而过,因此交通和自然条件较好,土地大多处于低丘缓坡,适宜发展农村经济和多种经营,从水利角度看,本村有二处一万方以上的山塘,加上部分农田吴溪可以自流灌溉,用水条件也较好,通过土地流转后,目前该村有种粮大户七户,主要从事葡萄和毛芋、甘蔗、水稻的种植,种植上广泛采用了轻型栽培技术和塑料大棚等科学管理方法,如葡萄、毛芋、甘蔗等产品在临近乡

镇都较出名,有一定的产品优势,如加以科技引领,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人分析上吴村的农业生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高。

(一)提高农业产品的知名度,俗话说“酒香还须勤吆喝”。上吴村农产品可以说是无污染产品,在目前最主要是加强宣传、推广,从而增加产品销路,以利于规模发展和增加经济收入,更于致于造成丰产不丰收的局面。

(二)组织农民走出田头跑市场,尽可能形成市场——农户的经营模式,这样既在市场信息上更为灵通,同时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了经济收入。

(三)培育品牌关念,有条件的可以争创自己的品牌。

(四)加强科技含量,提高生产效率,如水稻种植,有种粮大户反映由于土地多收种季节跟不上影响经济效益。这个问题要从提高机械化和调整种植结构两个方面入手解决。

(五)要求政府加强生产指导,总之通过一系列措施上吴村的农业生产将会更上一级台阶。

2、工业和来料加工业的发展问题

八里村由于地处义西南和临近其他村一样,发展工业要从自身条件入手,我认为在现有工业的基础上多发展来料加工行业,通过发展来料加工来消化农闲时节的富裕劳动力,在这一方面八里村两委在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一幢占地200多平方米的来料加工大楼正在建设中,我们以此为发展契机,宣传鼓励广大农户发展和引进来料加

工业。

在走访企业中也有农户反映用电问题,说用电负荷不够,要增容,目前供电部门正在筹建配电房和开始进行线路改造,从而为上吴村企业和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其它方面的意见

1、走进八里村第一个感觉是清爽、整洁,虽没有高楼大厦,到是路面整洁,水平清洁,墙面靓洁。该绿化的基本已绿化,但是走进村庄深处破旧房仍然还较多。

该村去年进行了第一期空心村改造,第一期工程,4000多平方的旧房得到改造。村两委也正在抓紧落实第二期空心村改造工作,但是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工作的难度也将增加,应该投入更大的人力和精力,按规划搞好第二期三期的建设,把美丽乡村建得更为美丽。

2、八里村依山畔水,同时拥有齐美堂、顺义堂等古建筑,同时土地上四季时鲜水果、蔬菜不断,可以通过发展农家游,如采摘葡萄、梨,冬季可以利用本村有红糖加工优势等发展旅游,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

好范文网推荐访问其他精彩范文:

农村调研报告

某镇当前农村问题调研报告

大学生农村调研报告

“行知农村”调研报告

农村的调研报告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