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在情感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
 

【在情感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

发布时间:2019-06-16 04:40:19 影响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伯恩斯坦),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教师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过程,更是教师利用情感培养学生对学科产生心理愉悦——兴趣的过程。
  《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所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是非常成功的,他之所以能成功地上了“最后一课”,是因为他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爱国情感,突出“最后一课”的重大意义,韩麦尔运用自己满含悲痛的语言、只在特殊日子才会穿戴的服饰,才会有的手势表露的情感等来表示这一课的不寻常,表达了国土沦陷的不能讲法语的痛苦,引起了贪玩逃学、不谙世事的小弗朗士在课堂上的共鸣,激发了他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使这堂课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认为,情感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情感,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首先,语文教师应活用教学语言中的语态、语调、节奏表露情感,感染学生。就朗读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教师可以借助语态、语调、节奏的变化来表达对课文的审美感受,使书面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和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更能表达出课文的内涵和感情色彩,从而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激发探究学习课文的强烈兴趣,这种效果是简单地说、教所无法比拟的。课文《苏州园林》是一篇图文并茂的极具代表性的优秀说明文,课文的作者从欣赏的角度出发,用高度概括的语言,综合说明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又用生动具体的语言,从各方面勾画出一幅画面:具有自然之趣的亭台轩榭,重峦叠嶂的假山,“入画”的池塘等。教师如果能在范读时充分发挥有声语言的表现力,恰当地运用语调、节奏、停顿等技巧,把苏州园林那种“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演绎出来,那么,对学生产生的感染力必然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其次,利用形体语言来表露情感,感染学生。教师的形体语言主要是指服饰、手势和表情。《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非常注意这一点——一套整洁的礼服、领结、礼帽,再加上严肃的表情,无言中奠定了这堂课的庄重的感情基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服饰表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把握文章感情,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很难想象一个衣衫不整、表情呆滞的教师,在课堂上是怎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此外,教师的情感还可以表露在手势、眼神上,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无不在无声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来,围绕教师的思路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利用自身的形体表露情感,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教师营造氛围,利用氛围来感染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这个氛围是指课堂的气氛和情调的设置。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当然,创造这个氛围的顶梁柱,它需要教师把握教材的情感基调来设置氛围,使学生引起共鸣。譬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先启发学生对着景象的观察、回忆,再用广东音乐《柳堤春晓》作背景音乐来朗读,藉此营造一种春光明媚、万物竞长,百花吐艳的清新优美的情调,学生们在这种情调中体味着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勃勃生机和给人类带来的蓬勃朝气,深究课文的语言,从而领悟到文章的内在含义,激发向上的精神。另外,诗歌的教学在这方面最具优势,教师可通过诗人的经历、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再用范读、录音、多媒体等手段,激发学生急于学习此诗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精心设置氛围,把情感融入氛围中,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
  第四,在情感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质疑,通过设计各种层层递进的问题,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他们有话可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写的《不朽的失眠》,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张继失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张继用何种方式为自己疗伤?(3)张继所见的景物有何特点?外界景物激发了张继什么样的内心感情?(4)小说的最后两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在质疑过程中灵活地给课堂留下一些恰当的空白,让学生有所思、有所虑、有所感、有所悟来诠释,给学生一片思考的空间,使他们获益良多。
  上述四种教师利用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如果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和提高自身的修养,并且深入细致备课,认真吃透教材,就能表达自我,表达文义,成为作者的代言人,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