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玉米大斑病与玉米螟虫病的防治对策_玉米螟虫
 

玉米大斑病与玉米螟虫病的防治对策_玉米螟虫

发布时间:2019-06-22 04:13:41 影响了:

  玉米大斑病是由突脐蠕孢属引起的,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的常见病害,给我国玉米种植业造成严重损失。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和栽培制度的变更,大斑病危害一度得到控制。但由于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多,变异速度快,我国部分地区大斑病危害有所回升,而玉米螟是世界性大害虫,为害寄主种类多达150种以上,其中玉米为害最重。每年可造成产量损失5~15%。
  一、玉米大斑病
  1、发病症状
  玉米大斑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可能发病,但在自然条件下,苗期很少发病,到玉米生长中后期,特别是抽穗以后,危害加重。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能危害苞叶和叶鞘。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叶片上形成大型的梭状病斑,病斑初期为灰绿色或水浸状的小斑点。几天后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大。病斑的大小、形状、颜色及反应因品种抗病性不同而不同。植株感病后先从底部叶片表现症状,逐渐向上扩展蔓延,病斑呈青灰色梭形大斑,边缘界限不明显。
  2、发病条件
  (1)不良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玉米大斑病多发生于温度较低、气候冷凉、湿度较大的地区。
  (2)不适当的耕作栽培制度
  玉米大斑病菌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株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病残体组织内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来源。
  3、防治对策
  根据病情,先摘除植株基部黄叶、病叶减少再次侵染菌源、增强通风透光度,然后喷施杀菌剂。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600倍液,或75%百菌清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 d喷1次,连用2~3次。
  二、玉米螟虫病?
  1、危害特点
  玉米螟以幼虫危害,可造成玉米花叶、折雄、折秆、雌穗发育不良、籽粒霉烂而导致减产。初孵幼虫为害玉米嫩叶取食叶片表皮及叶肉后即潜人心叶内蛀食心叶,使被害叶呈半透明薄膜状或成排的小圆孔,称为花叶;玉米打包时幼虫集中在苞叶或雄穗包内咬食雄穗;雄穗抽出后,又蛀人茎杆,风吹易造成折雄;雌穗长出后,幼虫虫龄已大,大量幼虫到雌穗上为害籽粒或蛀入雌穗及其附近各节,食害髓部破坏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雌穗发育不良,千粒重降低,在虫蛀处易被风吹折断,形成早枯和瘪粒,减产很大。
  2、形态特征
  卵:玉米螟卵块由20~60卵粒呈不规则鱼鳞状排列,单粒卵椭圆形扁平,出产时乳白色(似蜡滴)渐变淡黄色,虫卵孵化前中央有黑点(俗称黑头卵)。
  蛹:玉米螟蛹15~19毫米,纺锤形、黄褐色、体背密布细小波状横皱纹,臀刺黑褐色、端部有5~8根向上弯曲的刺毛。
  幼虫:玉米螟幼虫初孵时体长1,5毫米头壳黑色,体乳白色半透明,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头壳棕黑色,体污白色,体背毛片明显。
  成虫:玉米螟成虫体长13~15毫米,体黄色(?雌)或黄褐色(雄)前翅内横线暗褐色波纹状,外横线暗褐色锯齿状。
  3、发生条件:
  玉米螟发生的轻重和为害程度与越冬基数、气候、天敌及寄主植物的种类、品种、生育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幼虫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卵量和被害率就?高。如果百杆越冬活虫量在50头以下发生轻;在50~100头发生中等;在100头以上幼虫死亡率在10%以下发生较重。
  4、玉米螟综合防治:
  (1)灭越冬幼虫:在玉米螟冬后幼虫化蛹前期,处理秸秆(烧柴)机械灭茬、白僵菌封垛等方法来压低虫源,减少化蛹羽化的数量。白僵菌封垛的方法是:越冬幼虫化蛹前,把剩余的秸秆垛按每立方米2两白僵菌粉,每立方米垛面喷一个点,喷到垛面飞出白烟(菌粉)即可。一般垛内杀虫效果可达80%左右。
  (2)灭田间幼虫:可用自制颗粒剂?投撒玉米心叶内杀死玉米螟幼虫。第一玉米心叶中期,用白僵菌粉0.5公斤拌过筛的细砂5公斤制成颗粒剂,投撒玉米心叶内,白僵菌就寄生在为害心叶的玉米螟幼虫体内,来杀死田间幼虫。第二在心叶末期,用50%辛硫磷乳油1公斤,拌50~75公斤过筛的细砂制成颗粒剂,投撒玉米心叶内杀死幼虫,1公顷1.5~2公斤辛硫磷即可。第三用自制溴氰菊酯颗粒剂、杀灭菊酯颗粒剂投放在玉米心叶内,每株1~2克。第四在玉米心叶期,用超低量电动喷雾器,把药液喷施在玉米植株上部叶片,杀死为害心叶的玉米螟幼虫。可用药剂为:40%氧化乐果加4.5%高效氯氰菊酯(或2.5%氟氯氰菊酯)。30%速克毙等菊酯类、有机磷类杀虫剂30~50倍液。
  (作者单位:156331黑龙江省建三江管局前进农场十八管理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