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试析牟宗三先生的“圆善”观]在牟宗三先生看来
 

[试析牟宗三先生的“圆善”观]在牟宗三先生看来

发布时间:2019-06-24 04:18:45 影响了: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宋代儒学大家朱熹的诗,此诗多次被牟宗三先生引用以印证了"圆善"和"圆成世界"的一句诗,牟宗三先生认为"今言圆成世界,则融有向于无向,即将其向反而融之于本体之自身,而单自本体之如如处以言和。此和即圆成。立于礼,成于乐之谓也。万物皆在理(当然之理)中立,皆在乐中成。成者圆成也。"(牟宗三:《认识心之批判》(下)《牟宗三先生全集》第十九卷,第719页)这个圆满是人的圆满,这万紫千红的圆成世界即是儒家的终极目标。一花一世界,我们可以是从此诗入手结合牟氏的其它著作分析其圆善观。"等闲识得春风面"与"万紫千红总是春"是一体两面。孔子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张载曰"为天地立心",当"识得春风面"时,也就见到"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圆满地实现全乎在人,这万紫千红不仅是纯粹的自然,其中还有天道有至善有超越的伦理价值。这里"总是春"是因为这有终极的善,所谓终极就没有所谓对立,好像基督教的爱,佛教的慈悲,只有有没有是不是,没有相反的存在,有相反就"落"了一层就不是终极。这里甚至可以说不是善,因为这是真善美的合一,是无向之向,善也是一种向,亦可说不是一种境界,因为境界有界此无界。这里的"识"绝不是知识论层面地认识,亦不是哲学上的认识,而是一种涉及终极的宗教体认,所识的是天道是超验的终极价值和本体界的物自身和人心,不是概念和名相,是上达天道。因为天道是善的所以与之相合的物自身和人心都有终极价值,是不二的。这种识是于物和我中体认天道,"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为诚,乐莫大焉。"识天道即见本心和物自身,这个过程是二而一的。所谓识是一种"觉"和"成为"的过程。"识"背后包含两个含义:其一:此"识"是人在识,人能否达到圆善的关键在乎于人。虽然在此天是一个必要条件和最终根据,但是因为天道永存所以已经存有较为静态,不是动力因。"识"亦是可以"识得"的,唯有如此成就圆满才有可能,儒家成仁的追求才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二:"春风"和"万紫千红"的天堂是本然的存在,是从不觉到觉是发现复性,不是从无到有的生造。对成就的人是从潜在模糊到发现澄明,不是由没有天道而硬生生建立一个天道,是归复天道,人心不是从无心变为有心。道不远人,儒家认为天堂本来就存在于此生此世,成为圆满的人虽"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亦非遥不可及。"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儒家"上下而求索"的目标。这一境界对牟宗三先生看来是全然的善全然的美亦是真实的存在,它是一种体认自有其神秘性,但又有着儒家的道德理性,这一终极状态是有限的人将生命投注于契合于无限的天道。纯然天道与人相合便是天堂,安身立命于天道时便寻到了天堂。如果说伊甸园中人是人从天上堕落到地上,牟先生所认为的儒家的人则是要从地上达于天道天人合一。
  圆善之境存于何处?牟宗三先生认为世间有"万紫千红",因为天道即在世间,人心天道可以相契。这背后还有一个原因:儒家只有此一个世界,如果有天堂必只能存于此生此世。且儒家的最终是要对现世价值和人的价值进行肯定的,人的价值要在世事中得以实现。所以人的圆满必在此生此世,天堂必由人所见于此生此世。但是在此世就要受现实制约,怎能由人决定?这其一有一个背后的保证:天。其二,人虽在此世但价值追求却可超越经验(此超越不是否定,是给现世价值一个超越的根据是一种更高的肯定)。所以颜回可以安贫乐道,可以君子固穷。
  圆善自有其根据和逻辑: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在此可以理解为人能与天相通,天俱有终极的善,天道存于万物和人。人能在自觉和道德心性修炼后贯通天道与人心,人达于天道从而体认成就至善。因为天人合一,天道人心相通,天是善的,所以与之相通的人必也是善的,在儒家思想中恶是不进入人的根本规定的,人有恶但这种恶绝不是不能化育的恶,所以才可能:"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以致"性外无物"。牟宗三先生表述为"道德秩序即是宇宙秩序,反过来说,宇宙秩序既是道德秩序,两者必然通而为宜。"(《中国哲学十九讲》34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版)因为宇宙秩序存于现世存于世间的人,所以人才能在此生此世与天道合一,天道是至善的是圆满的,人通过与天道合一实现实中有缺憾的人达到无限的的圆满。这也可以试将其理解为人可以进入本体界有全然的自由能拥有终极价值和俱有"智的直观"达到无限的的圆满。不过康德是不认为人有"智的直观"之能力的。且人与天道合一不仅是上通的过程还要有下达的过程,不仅是要在人世间体认天道还要在体认后替天行道。这样现世人生的价值便落实了,天何言哉?天道要由人发现并要由人实现,所以仅仅"修身"是不够的,还要用之于"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牟先生认为儒家的圆满和天堂不仅在此世间且最终要肯定现世价值,并予以一个超越的根据。但是现实中的人毕竟是有限的存在,有限怎能保证无限?康德认为:"一个理性的世界必须借一个条件,才能成为至善,那个条件就是最高独立的善(神的存在)"(《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135页),所以儒家有天,在人之上还是要有一个更高的存在。基督教则在乎上帝。但是如果这些能完全保证,那么人也就不会不圆满不幸福了,所以人虽不能保证却也不可能说安全没有作用,否则人生无意义为人无希望,且不能说明人不圆满的问题。即使是上帝的挽救也要人自己接受,天道,真谛更是要由人修行求索。在这里,圆满的根据又落到了人。那么人的圆满根据有两个么?最终的根据是否可能有两个?且如果高于人的存在之目的的实现还要人保证是否还是高于人的存在?这里有一处大不同:基督教中的神是人格神,所以是一个动因。儒家的天更偏于静态,因而人是变量动力因更强。也因此儒家和佛家的人承载更多的价值背负了更多的责任。
  儒家是在天道人道相通这个理念下认为:现实有限的人存在的意义有三:其一,人本身就体现了天道,就承载了天道。人是有天命的。其二:人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圆满的追寻求索和彰显中,在于达于天道在宏道实现内圣外王。其三:天道本存于人间,所以现世即有超越价值,人要在此世间替天行道。所以儒家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其中不仅是对个人修养和集团利益的追求,这里更有着深切的终极关怀。以此统一现实有限和圆满无限,不过这对儒家可以说根本不构成问题,因为儒家认为这本是不二的。现世中就有终极价值,终极价值本存于日用伦常,如果脱离此世的人,便无价值可言。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