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毕业设计范文|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范文|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19-06-24 17:17:16 影响了:

毕业论文主要内容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 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1. 书写格式要求:填写项目必须用碳素或蓝黑墨水钢笔书写;

2. 文稿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版面整洁,便于装订。Word文稿A4纸打印。

3. 图纸要求:图面整洁,布局合理,线条粗细均匀,圆弧连接光滑,尺寸标准规范,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

4. 曲线图表要求:所有曲线、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得简单徒手画,须按国家规范标准或工程要求绘制;

5. 公式要求:所有公式不得徒手书写,利用Microsoft公式编辑器或Mathtype编辑。

6.毕业论文份量要求:毕业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1.5万字或相当信息量。外文文献阅读量的具体要求,由指导教师量化。

毕业设计范文篇一

----路口红绿灯电子警察系统分析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状况迫切需要更为先进、有效的交通管理方式。以通信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道路交通系统—电子警察系统应运而生,成为了前公路交通管现的发展方向。

现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建设并完善着自己的电子警察系统。路门电子警察系统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抓拍违章车辆,它对对于路口交通配时调控、此路口到下个路口的车流衔接、区域的交通流控制、整个城市新建道路的规划、老路的修缮,甚至对整个城市路口的重新布局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电子警察系统在国内的发展并不完善。在路口监控系统布设中,通常存在着车牌抓拍灵敏度过高、因施工时间过长而阻塞交通、信号灯配时不合理,拍摄废片率高,识别率差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待电子警察系统的进一步完善。电子警察系统在现代交通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高质量的电了警察系统是交通管现方面的迫切需求,交通管理自动化也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八十年代后,全世界各国开始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智能交通系统的研发。目前而言,its在日本得到最广泛的应用,如日本的vics系统已经相完备和成熟,其次美国、欧洲等地区也普遍应用。在中国,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也已广泛使用。

美国目前在智能交通系统领域同样处于领先水平。9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对its研究开展投资。1998年,其签署的“面向21世纪运输权益法案(transportationequityactofthe21thcentury)”赢得了公路系统的重建与继续发展的大笔投资。现今而言,its对美国交通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

日本对its的研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进行。日本现今成为its实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日本对交通控制、出行信息提供方面都十分健全。欧洲在its研发应用方面与美国相似。目前全欧洲计划打造专门的交通无线数据通信网。

我国在its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也在逐渐加快智能交通系统的研发步伐。科技部安排的“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及“智能交通系统标准和检测技术开发”项目就是对适合国情的智能运输系统发展模式和技术进行研发的范例。我国鼓励优秀的示范工程并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开发,这对我国的its发展事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3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1.3.1论文的主要工作

论文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描述了系统的建设背景;
然后对电子警察系统及其相关技术做了详细的介绍;
论文核心章节重点介绍了电子警察系统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论文最后结合目前市场中电子警察布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电子警察路口布设方式的改良措施。

1.3.2论文的主要内容

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其中:

第一章:绪论。介绍电子警察的发展现状及论文的研究背景,概述了论文的主要工作安排和重点内容。

第二章:电子警察系统介绍。分别介绍了电子警察系统的构成情况,并对电子警察系统的相关技术,如车辆检测技术、线圈技术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第三章:电子警察系统设计及工作原理。详细论述了电子警察系统设计的原则及设计过程中应参考的相关标准,分析了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针对电子警察系统的总体功能和特点做了详细论述。

第四章:电子警察路口布设方式改良研究。从降低电子警察抓拍灵敏度、 提高施工作业时效及节约线材方法以及车检器线圈布设位置等角度提出了改良策略。

第五章:结论。对论文总体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展望。

第二章电子警察系统介绍

2.1电子警察系统的构成

电子警察系统从系统结构上划分,由路口前端数据采集系统、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组成。目前,外部与其相关联的系统有车管和驾管系统,向上还有可能关联智能交通集成系统。具体如图2.1所示。图中所示设备为组成系统所需,可以与现有电子警察系统设备共用或与其他系统设备共用。

在整个电子警察系统中,路口前端数据采集系统是整个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其主体设备包括:路口主机、摄像部分、车检部分、led辅助照明部分和通讯部分。其组成如图2.2所示:

图2.1电子警察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2闯红灯抓拍系统结构示意图

2.2系统相关技术分析

2.2.1车辆检测技术

目前在交通检测及采集系统中,集中应用了许多高新技术。如电磁传感、视频雷达、超声波通信等,均被应用到交通控制中。常用的交通信息检测器主要有:电感量检测器(环形线圈检测器)、超声波检测器、红外检测器、雷达检测器。按照安装方式的不同,交通信息检测器可分为埋设式和悬挂式。就目前而言,由于性价比和可靠性上的优势,环形线圈式车辆检测器仍占据市场的大部分额。

(1)环形线圈检测

环形线圈检测是目前世界上使用量最大、最广泛的一种检测方式。当车辆通过埋设于车道内的环形线圈时,感应线圈利用切割磁感线原理对车流量进行检测。远端的战略车检器统计总车流,近端的战术车检器统计停车线前各方向车流。检测器可根据需要,获得车流量、行车速度、车辆通行密度、车辆排队长度等数据,并提供给中央控制系统。中央控制系统对数据可以进行有效的提取利用,使得交通向最为通达顺畅的方向发展。环形线圈检测方法具有施工工艺纯熟,施工手段简雄易行,以及成本低廉等优点。

(2)波频检测

波频车辆检测器多以悬挂式检测系统的方式呈现。波频车辆检测器的工作原理为:检测器向车辆发射微波、红外线等电磁波,接收反馈信息对车辆产生感应。

波频车辆检测先划分出一个同定长度的区域,假设各种车辆的车长。运作时,检测器用车辆驶出的时间减去车辆进入的时间,以计算出车辆在一定长度内行驶的时间差来计算出车速。目前常见的波频车辆检测器有微波车辆检测器(rtms),它是一种性价比相对高的交通检测器。

(3)视频检测

视频车辆检测是通过视频摄像机进行拍摄,先在监控范围内划分出虚拟线圈对车道进行监控,背景灰度值会在车辆进入检测区时产生变化,以此原理可检测出车辆的存在,同时可根据需要来检测车流量和车行速度。

检测器的安装位置不固定,车行道的侧面或是正上方均可安置,视频检测的优势很明显,它利用动态视频监控的方式使得交通检测工作更加直观,在对违章判别时可以提供现场的视频录像,同时可根据路口扩建、改造、施工等具体情况,重设检测线圈。

2.2.2线圈检测

(1)线圈检测原理介绍

环型线圈检测利用的是电磁感应原理,它利用环形线圈来感应车流,环形线圈的规格一般为:行车道2m×2m的口字型线圈,路口处2m×1m的矩形线圈。环形线圈工作时,因为有电流的通过,会在线圈周围形成电磁场,车流经过线圈上方时,根据切割磁感线的原理,线圈回路电感量会发生变化。这又会引起电路的振荡频率以及相位出现变动,环形线圈依此原理可以对是否有车辆通过做出检测。车辆检测器对检测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向工控机发送信号,工控机根据信号的不同,相应的做出闯红灯抓拍(见图2.3),电子警察超速抓拍,车流量统计等对应操作。

图2.3闯红灯抓拍系统原理图

(2)传统线圈检测工作流程

当路口绿灯长亮时,系统判定是否有车辆通过检测区域且这种判定有一定的延续性,同步于信号灯状态(图2.4)。

当路口红灯亮起,有车辆靠近停车线并压上第一个线圈时,系统监控功能启动。在整个红灯周期内,若是车辆没有继续前行而只是停留在第一个线圈内,系统判定车辆并不违法(图2.5)。

图2.4绿灯长亮时,线圈检测是否车辆通过

图2.5红灯亮时,车辆压上第一个线圈

若是车辆在红灯周期内继续前行,车辆越过第一个线圈而压上了停车线,此时系统判定违法事件发生,电子警察主机拍摄第一张视频照片(图2.6)。

图2.6车辆压上停车线,判断违法

当车辆压上第二个线圈,系统拍摄第二张违法照片,同吋拍摄特写照片,启动违法车辆的录像监控,将车辆越过停车线前后5秒内的活动进行录制,之后对视频录像进行收缩存储,为后续的违章处罚提供佐证,减少争议(图2.7)。

图2.7车辆进入第二个线圈,拍摄第二章违章照片

车辆最终离开第二个线圈时,拍摄第三张违章照片(图2.8)。为了避免抓拍相邻方向的左转车辆或是对象来车,系统必须对车辆压线圈的顺序进行逻辑判断,与正常闯红灯压线圈顺序相反的车辆则不拍摄,但在抓拍违章调头车辆时,逻辑顺序则相反。

图2.8车辆驶离线圈,拍摄三张违章照片

第三章电子警察系统设计及工作原理

3.1设计原则与设计标准

3.1.1设计原则

本着“技术上的先进性、使用上的实用性、经济上的合理性”的原则,结合交警部门交通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进行设计。系统在具有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可靠性、规范性、开放性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升级、扩展能力。

系统设备的选型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要综合考虑性能指标和性能价格比。其具体原则为:

(1)先进性:充分借鉴、吸收国内外最新技术和成功经验,选择技术先进、实用的软件和硬件设备,采用符合当今it技术发展潮流并且代表当今计算机、图像处理、通讯技术发展方向的技术,使得研究设计的系统易于升级更新,确保其先进性。

(2)实用性:全面分析未来需求与现有条件,充分考虑现时功能要求与整体人员技术素质,力求实现系统建设与使用同步,使开发设计的系统充分满足交通管理部门的实战需求,并且易于操作。

(3)经济性:充分利用成熟的先进技术,采用性价比较高的产品。

(4)可靠性:采用主流的技术和产品,确保系统的稳定和可靠。只有力求系统安全、可靠、稳定地运行,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真正体现系统的价值。

(5)可行性:设计建设方案应具体可行,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公安交警交通管理实际工作的需求。

(6)规范性:应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并充分考虑公安部已经制定和正在制定的标准,适应实际情况,确保各子系统间的协调配合。

(7)开放性和兼容性:接口开放,提供二次开发接口,易于各类交通管理系统的集成。

(8)可扩展性和易升级性:面对中国智能交通行业的飞速发展,系统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设备应具有非常好的可扩充性。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主干网络设备应能平滑升级。因此,在设计中,保证系统结构模块化,采用积木式拼装,以增强系统的延续性。

(9)良好的可管理性和易维护性:本系统是由多种设备组成的复杂系统,因此选择产品时应着重考虑它的可管理性和易维护性。

3.1.2设计标准

公安部交管局《全国城市道路畅通工程总体方案》;

公安部《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国家技术监督局《测量、控制和试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

《工业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

公安部《公安交通指挥中心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意见》;

公安部交管局、建设部建设司《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

国家技术监督局《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3.2系统工作原理

前端路口数据采集系统作为闯红灯电子警察的核心部分,直接对违法车辆生成可作为执法依据的违法记录。其取证原理如图3.1所示:

图3.1闯红灯抓拍工作流程图

当红色信号控制灯处在亮的状态时,中央控制模块将采集卡当前跟踪画面自动切换到由已亮红色信号灯所控制的车道全景画面,线圈检测器不间断地对感应线圈进行扫描,当检测到有车辆进入线圈时,立即由中央控制模块进行逻辑判断是否为闯红灯行为,若不是则放弃对该车辆的跟踪,若是则通知中央控制模块调用图像采集过程,此时前端设备系统将对违法车辆自动采集四张图片,其中三张是记录车辆闯红灯动态过程的全景图片,一张是牌照特写图片。采集来的牌照特写原始图像被发送至牌照自动识别模块进行分析并解读出车辆牌照,然后系统将图像压缩成jepg文件格式,并在其下方以相同格式粘贴上闯红灯地点、车道编号、方向、时间(年、月、日、时、分、秒)、红灯已亮时间等相关信息。由于牌照相机、全景相机清晰度高,并且图片处理算法先进,所以图像上违法车辆的车牌号码、车牌颜色、车身颜色、车型等信息清晰可见,最后将图片存入指定路径,将违章信息添加到违法记录数据库。以上过程就完成了路口单次闯红灯行为的检测、数据生成和数据存储。

第四章电子警察路口布设方式改良研究

4.1降低电子警察抓拍灵敏度研究

为了降低电子警察抓拍灵敏度,提升拍照的合理性,本文采用将线圈向停车线后方移动的方式,如图4.1所示。

图4.1改进后线圈布设方式

图中线圈移至停车线后方30cm处,线圈位置考虑因素如下:线圈不能紧挨停车线,一方面切割线圈容易破坏路面标线,而路面标线翻新也会破坏线圈,另一方面浅埋于地下的线圈必须承受车辆加速或是制动的累积破坏效应;
线圈也不能远离停车线,否者会造成过松执法。根据现场实验与经验积累,确定为停车线后30cm处。30cm尚为初探值,随着实践经验的累积与反复的实验测试,才能找出线圆布设的最佳值。线圈布设技术要求为:切缝槽中敷设地磁线,车辆检测器与线圈之间使用双绞线,每米节点数不少于20个。线长度一般不超过50m,引线与线圈连接后必须做防水处理。线圈离路面伸缩缝距离应大于200mm,同一水平线上两组线的最小距离为1000mm。线槽宽度不大于10mm,深度在100mm左右,线槽四周不得有锐角。电子警察所有电源线和屏蔽线不得敷设在同一电缆保护管内,电源线和屏蔽线应分别套管敷设。

改进后的线圈布设可以有效的降低线圈检测的灵敏度,当车辆越过第一个线圈时,若为红灯时间,电子警察判定其违章无争议。这就使得对于违章车辆的抓拍更加合理,减免了一些因车辆制动操作失误而引发的不必要争端,提高了照片的可利用率。线圈设于停车线之后,汽车的制动和起步对线圈的损害明显降低,延长了线圈的寿命。同时,切割路面埋设线圈的施工操作对于停车线之前各种路而标识没有任何破坏,提升了路面美观度。

4.2提高施工作业时效及节约线材方法的研究

由于线圈的切缝埋线工作是在路口标线画完并已经开始通车后才开始进行的,怎样尽快完成路口施工,并尽早解除对道路的封堵,关系到市民的出行和正常交通秩序的维持。对于线槽合理的切割应当在不影响线圈灵敏度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切割长度,以达到节约施工时间的目的。

改进后的吕字型线圈如图4.2所示。此方法主要是对切线槽的方式进行了改良,从而变更拉线方式。前后线圈全部从中间进行分边拉线,缩短了切缝长度,也有利于线圈定位。改进方法的线圈切缝理论值为

7×4+(3+0.5×2+3.5+0.5×2)×2=45m,

对应的地磁线埋设长度理论值为:

(2.5×2+1×2)×7×4+(0.5×2+3.5×2+0.5×2)×2=214m。

改进后的方法与前两种方法对比,切缝与接线的理论值都达到了最小,从而节约了施工时问和线材量。

图4.2改进后的吕字型线圈切缝和接线方法

此种线圈布设方式、切缝、拉线的施工方法在后续的现场试验阶段迅,已经验证了其可靠性。在不影响其检测灵敏度的前提下,能够提高抓拍车辆照片的合理性,减小汽车的制动和起步对线圈的影响,避免对路面标志的破坏,延长了线圈的寿命,同时节约线材,缩短了施工时间。

4.3车检器线圈布设位置的改良

在安装战术车检器时,因注意将其设于车辆变道位置之前,如图4.3所示,车检器线埋设在理论变道位置后的位置,车检器此吋不仅可以精确的统计出车辆变道各方向的车流量,而且减少了因司机未及时变道而引起的对车流走向的误判。

特别是在交通高峰时段,因车辆拥堵而使得变道不及时的时候,将线圈设于变道之后就可给予信号灯配时以更准确的数据提供。

图4.3精确统计车辆行驶方向的车辆检测线圈布设

第五章总结

如今,电子监控系统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新的技术,新的算法正在不断取代着过去。电子警察系统不论从外部硬件配置、整个系统配合紧密性、车牌识别算法上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很多问题都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1)线圈检测以其稳定、廉价等优势在车辆检测方式上仍处于主导地位,但诸如视频检测这样的高新技术方法正在蓬勃的发展中。高新技术取代传统工艺是一种趋势,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

(2)车牌识别率目前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算法改进对识别率的提高效果不算明显。应着力于研发和利用可靠度,分辨率、实时性等性能更加优越的硬件设备上。特别是在夜间,车牌识别的准确率和有效照片抓拍率比起白天有明显的降低,这对电子警察、补光设备和线圈之间的配合提出更高的要求,应加强整个电子警察系统之间的配合与联系。

参考文献

[1]苏雷.车牌识別技术在电子警察系统中的应用研究[i].青岛:中国海洋大学.XX.

[2]刘勇,吴勇,周芳.对我国智能交通系统(its)发展的讨论[j].交通标准化,XX,1:48-50.

[3]张国伍.智能交通系统研究导论[j].电子工业出版抖,XX:5-8.

[4]肖斌.基于视频的流量及排队事件检测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XX.

[5]马英,王显,张志远.环型线圈车辆检测器在电子警察系统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XX,264:184-186.

[6]姜良维,张铿.电子警察系统的观论基础[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XX,(8).

[7]于莉洁,吕英华,孔俊.基于饱和信息和人工神经网络的汽车牌照定位[k]:东北师范大学,XX.

[8]罗彬,游志胜,曹刚.基于边缘直方图的快速汽车标志识别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XX,(06):150-157.

[9]王强,宋京民,胡建平.一种快速模板匹配目标识别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XX(6):67-69.

[10]胡小峰,赵辉.matlab图像处理与识别使用案例精选[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XX.

[11]雪松.基于视频检测的车牌识别系统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XX.

[12]姜达.基于矢量水听器自适应本舰噪声抵消技术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XX.

[13]卢雅琴,莫玉龙,陈泉林.特种车牌识别方法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XX.

毕业设计范文篇二

一、 选题背景

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不仅是学历的竞争,而且是学力的竞争,掌握国际通用的英语将成为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众所周知,初中教育是人生基础教育阶段,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而其中英语教学则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笔记记满一大本,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在知识传授方面有容量大、花费时间少等优越性,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束缚着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制约着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亟需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合作学习。

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创立并使用的一种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二、 选题意义

(一)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并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一些问题放手让小组合作讨论,这时的学生已主动参与了学习。在合作讨论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得到一些结论,即使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对方法、结论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其中有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主动参加学习的这一过程,必定会带来成绩提高的结果。

(二)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交往能力

人类今后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个人力量已很难实现。因此,当代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加重了缺少形成这种意识的氛围,而合作学习无疑是这种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社会越发展,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也就越明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拥有了合作意识,同时也增强了交往,形成了初步的社交能力,小组互助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此过程促进了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既能“忘情”投入,又能规范、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课堂行为。

(三) 建立师生角色的科学定位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主体的参与与发展,需要教师的外在激励和培养。因此,合作学习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极其重视教师的作用,但教师的作用只能用在“导”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立足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关键在于激励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动机。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情感相通、亲密无间、心理相容的朋友性关系。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入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美国是合作学习的发源地。无论在合作学习的理论成果还是实践经验方面,美国都为各国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验提供了启示和借鉴。然而,有关合作学习理论的概念表述不一,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 (D. W Johnson & R. T Johnson)认为: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Slavin,R. E.)教授认为: “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有约翰兄弟在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互赖理论以及皮亚杰学派的代表观点发展理论。

纵观美国当代合作学习三十余年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这其中依然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其基本理论过于庞杂,模式策略也显得繁琐。因此,合作学习理论的系统化是其主要发展趋势。

(二)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20世纪xx年代末、xx年代初开始,我国才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成果有:《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王坦.学苑出版社,20xx)、《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裴娣娜.学科教学,20xx,2)、《主体合作学习:教学影响方式的结构性改变》(周林.四川省主体教育文集,20xx.9)、《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曾琦.学科教育,20xx.6),分别从合作学习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目标意义、基本要素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或系统的研究,旨在探讨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问题。这些研究成果,为合作学习建构起完整的理论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但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一些突出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1.教师缺乏合作教学的能力与技巧;

2.研究者与教师缺乏密切合作;

3.忽视教师与家长的合作。能否有效地在我国实施合作学习,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

四、 研究方法

(一) 资料收集法

通过各种形式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的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以备后用。并登陆相关英语教学网站对该选题进行资料收集,为论证选题做足充分准备。

(二) 分析归纳法

对已经查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总结出在合作学习领域具有突破性的理论——社会互赖理论及发展理论,以支持本研究。结合自己所了解及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相关问题,归结出自己的见解及想法: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并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交往能力,同时还可以重新建立师生角色的科学定位。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Classroom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classroom can not only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cooperation and improve their results of English study, but also rebuil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refore, it will develop students’ language practicing activities and enhance their language using competence. I. Introduction

II. Cooperative Learning

A. The Content

B. The Principles

C. The Significance

III. The Roles in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 The Different Roles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1. The Role of Teachers

2. The Role of Students

B. The Relationship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1. Teachers and Students

2. Students and Students

IV. The Implemen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 The Premise of the Implement

B. The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

V. Conclusion

Working Bibliograghy

Education Press,1997

参考文献

刘福泉,我国合作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xx(12):30-32

仇忠海,王敬,中学教育教学案例[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xx 盛德仁,英语教与学新模式[Z],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xx

王慧,中学教学模式与方法[M],河北教育出版社,20xx

王敬民,全脑激发的高效课堂教案实施[M],中山大学出版社,20xx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xx

张景川,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方式的设计[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8)156-158

郑显亮,方兴武,李晓侠,中小学学习方法理论与实践[M],合肥工业大学出社,20xx

周成平,外国优秀教师是如何教学的[M],南京大学出版社,20xx

毕业设计范文篇三

【摘要】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环境问题也热点问题,人人关注。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气候、环境、水土等具体情况,以建设生态林业为重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新农村。

  【关键词】生态林业;生态新农村;经济;持续;平衡;发展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美中不足的是,环境问题也愈演愈烈。伦敦曾有雾都之称,但也仅限一城,中国近段时间都可以成为“霾国”了,雾霾多日不散。老百姓对蓝天白绿水的渴望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对生态建设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中国在经济腾飞的时候,绿化建设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受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而城市因地域限制和人口密度越来越大,高楼林立,无论如何绿化,都远远达不到生态绿化的标准,城市的不足,只有通过广大农村来平衡,所以生态农村的建设就成为了中国生态平衡的重中之重,成为区别旧农村的重要标志。而建设生态新农村,又是以建设生态林业、农业、畜牧业、工业为重点,尤其是生态林业的建设,决定了生态农村的成败。只有通过生态林业、生态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逐步改变整个中国的生态环境,实现我国农村山青水秀、绿树成阴、鸟语花香;城市空气清新,蓝天白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

  一、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的概念

  生态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是生态林业的建设,但又不单单是绿化问题,生态农村,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经济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和生态的自我恢复呈现达到完美的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生态新农村。

  1.生态平衡早已是人类共识

  早期的人类发展,是人类与天不断抗争的过程,从大禹治水,都江堰,大运河,还有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无不带给人类以巨大的发展;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发展却是为了小集体利益或者只顾眼前利益的鼠目寸光,比如农村的部分砖厂、黑煤窑、水泥厂、金属矿厂、化工厂等,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发展,以蓝天白云、土地贫瘠换来少部分人的富裕,是以子孙后代的明天换来的今天短暂的繁荣。早在春秋时代,我们的先哲们就意识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吕氏春秋》提出“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的警示性名言,体现了对更新资源持续利用的朴素思想。林业的发展也由早期的破坏和一味索取过渡到现在的有序砍伐,及时补植、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模式。时至今日,生态平衡的观念其实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利益面前,却被抛到了九霄云外,雾霾中,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重新认识生态发展的重要性。

  2.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建设的条件已经成熟

  在农村还饿肚子的时候,谈什么生态发展,不太现实,因为在威胁人类生存面前,一切都是枉然;现在,农村有很多地方已经比较富裕了,建设生态林业和新农村的物质条件已经成熟,作为周期较长的生态林业、生态新农村建设,人们有余粮支撑到丰收果实的时候,而且恶劣的生活环境也迫使人们从内心愿意通过建设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来改变环境,他们唯一欠缺的的就是技术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帮助。

  而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国家已经在多个地方试点建设成功,尤其是一些旅游胜地的农村,建设的生态林业生态新农村越好,旅游经济越发达,两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达到一种动态的生态平衡。不具备旅游的农村,依靠自己现有条件,也形成了许多林牧农村、果木生态农村、林渔生态村、宜居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等,形成了樱桃沟、桃园、黄河湿地等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现在到了有组织有计划地去推广的阶段。

  二、建设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的保障

  1.必须有政策保证

  只有有了好的政策,才能有一定的持续性。因为生态新农村不是一天建成的,它是一个持续投资的过程,周期较长,甚至数十年,所以必须统一思想,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才能在若干年后享受喜人的果实。

  2.必须有制度的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制度的约束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职责分明,包干到户,责任到人,对破坏生态农村建设的人或事以惩处,生态村的建设才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生态村的发展才有可能得到维护,才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3.必须有技术的支持

  没有技术的支持,一切都是水中月,画中饼,劳民伤财,最后好心办坏事,一切都成黄粱一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用在生态农村的建设上在合适不过。所以,建设生态新农村,要引进生态建设的技术,通过林业局、园林公司、林业农业大学、国外先进的生态农村等地方学习有关的技术,同时培养村里自己的技术力量,在学习和建设中不断成长,做好了人才储备,才算得上是成功的生态农村,否则就像只会代工没有核心技术的南方的很多企业,在金融危机来临之际濒临破产。

  4.必须有先进的经营理念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同样的道理,建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不算太难,难的是可持续的发展。没有一个好的经营理念,不能自负盈亏,不能为人们带来财富和经济的发展,那么就等于宣告生态林业和新农村的失败。所以,建设生态林业和新农村,离不开人才,除了引进人才外,还要培养自己村里的经济经营人才,制定合理的生态村利益分配制度,做到人建、人享、人爱,和社会经济大发展接轨、融合,而不是独立特行,超然世外。

  5.必须有科学的生态评估制度

  生态村建好后,是否成功,是否实现了生态平衡,还应当有个评估制度和标准,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评估制度,最好由国家来评估,或者成立第三方评估公司,使生态村的建设呈良性循环,不断纠偏,让生态新农村的建设变得有序、有目标、有标准,杜绝盲目性,减少浪费,提高效率,早日实现全国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的推广。

  三、建设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

  1.绿化的概念和含义

  绿化是十分宽泛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绿化的释义是“种植树木花革,使环境优美卫生,防止水土流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蒋爱娟提出的“绿化是一种栽种植物以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的活动”,所以说绿化具备生态和美观的双重作用。要想鸟语花香,先要给鸟以家,那就离不开绿化种树,离不开生态林业的建设。

  生态林业包括新农村人居环境的绿化和经济发展有关的林业绿化。生态新农村人居环境的绿化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内容和手法,对新农村居住环境进行的美化活动,包括农村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化和农村建设用地之外的对农村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的环境绿化。前者主要包括农村街道绿化、庭院绿化、宅旁绿化、公共体闲空间绿化(农村公园绿化),后者主包括村庄外缘绿化,如河涌、山坡、荒地等绿化。主要集中在农村的人口居住地和外围,改善人们居住的环境,使人生活愉悦,吸引外来人口观光、旅游、休闲、农家乐餐饮、慢生活体验甚至是心里疾病、精神疗养等,从而提高当地经济收入。而经济林业绿化,则是根据当地气候、土质、环境以及参考社会需求,为了经济发展,为农林牧加工企业奠定绿化的基础,提供原料,支持企业和生态村持续发展,是经济来源的重要渠道,必须经过科学调研,才能确定如何绿化发展,同时还要有计划地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进行不断调整,以便适应市场的需要,不断进步。

  2.生态林业的分类

  生态林业建设在我国起步晚,研究时间不长,尚未形成生态林业科学的权威理论体系。目前主要集中于学习和吸取国外生态林和生态村的先进经验,研究我国生态林业和生态村适合的模式。许多专家也写出了很多宝贵的理论和经验,李昌来通过法国农业发展经验给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一定启示;张晋石通过分析荷兰的乡村景观规划与土地整理过程的关系,学习荷兰乡村景观规划的先进经验,总结出荷兰的乡村景观规划逐渐从服务于农业生产等经济因素发展为注重有效的土地利用与景观品质、生态进程的保护和发展相结合的模式,给我们建设生态农村指明了方向。在国内,结合一部分试点,吴云霄等从农村绿化类型及农村庭院建设的生态模型方面对农村庭院绿化的模式进行探讨,提出了不同庭院类型的绿化模式。根据自然理条件和城乡一体林业建设实际,提出村庄绿化水网和路网景观防护型模式、镇村景观环保型模式、住宅新区景观保健型模式、村镇企业生态文化型模式、农区生态观光园休闲型模式及丘陵岗地生态经济型,都给我们建设生态农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3.生态林业树种的选择

  生态林业树种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发展的持续性。刘安宏等将村庄绿化分为进村道路、村内街道、休闲广场、庭院和村庄周围绿化5部分,并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功能建议选用不同的具体树种。进村道路的绿化体现的是生态新农村的特色和风格,既要独特,又有大气,适合选择高大乔木类;村内街道,适合选择身材修长的乔木,绿化同时又不影响行走;休闲广场适合选择较名贵具有观赏性的树种,同时应当较丰富,供人们休闲之余的欣赏;庭院树木建议选择能够体现农户人家特色的树种,每个人喜好不同,风格迥异,形成大环境下的小特色,表达主人的爱好和品位;村庄绿化则一定要体现生态村共同的诉求目标,生态村设立之初想要达到的整体的效果和风格。具体树种根据当地气候、土质、环境和市场需求具体判定。

  4.绿地的选择和分类

  在生态新农村建设中,绿地必不可少,选择很重要,根据绿地的位置或者功能不同分类不同,选择自然也有区分。绿化用地分类的研究中,笪红卫等参照城市绿地分类系统,根据农村土地实际利用情况,将农村村庄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包括村庄外围以及大水库周围设置的防护林,附属绿地包括宅旁、河滨、街景、道路绿地,生产绿地即农田林网,包括平地农田、丘陵梯田茶林以及各种经济林地和布置其中的防护林带。金兆森等将村镇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范宁将乡村聚落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其他绿地,将乡村聚落绿地布局依照所形成的绿色空间环境分为乡村聚落外围绿色空间、乡村聚落内部绿化、乡村聚落内外绿色纽带3个层次。骆中钊等将乡镇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为9大类、28小类.绿化用地单独列为1大类,下分为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2个小类。公共绿地为公园、街巷中的绿地、路旁或临水宽度不小于5m的绿地;生产防护绿地指提供苗木、草皮、花卉的圃地,用于安全、卫生、防风等的防护林带和绿地。农田、菜地、园地、林地等被划入“水域和其他用地”大类中的“农林种植地”;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和仓储用地均有其附属绿地。根据绿地分类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植物种类,适合的草种进行绿化。

  5.立体绿化

  科学配置植物群落,充分展现植物功能特点,形成立体的空间绿化效果.植物群落是绿色空间的基础,而植物景观是绿色的主体,因此应以乔木、灌木、草本花卉、藤本植物等通过有机结合、科学搭配构成合理的绿色景观.根据它们的种类和习性的相似性组成层次丰富而不芜杂、适合生态村自然环境条件的人工生态植物群落,从而发挥出最佳的生态效益。科研人员从园林植物改善环境的功能和叶面积指数关系入手.换算出最佳绿色效益结构为乔+灌+草(含地被、绿篱)模式。这种种植模式既节省土地.又在环境生态效益上产生最佳的效果。如道路两旁挑选分枝点高、树干端直、少病虫、耐修剪、耐旱、耐旱等特性的树种作为行道树;绿篱就挑选分枝点低、萌芽力强、四季常青的树种;在窗台、阳台、墙面、屋顶这些地方进行绿化时就选择防尘、防燥、防污染功能较好的植物,适合立体绿化的植物合理配置。同时还要考虑一年四季的不同时期植物的生长状况,做到一年四季各有千秋、各有风景、各有特色,春夏秋冬季节分明,美景怡人,避免一年四季无变化的引起审美疲劳的绿,或者秋冬无比的萧条。

  四、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的前景

  国内关于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不过20年,主要集中于完善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探讨,重点区域的典型研究和应用实践。刘黎明认为乡村景观规划是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理论,目标是创造一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乡村生态系统。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虽然起步晚,但随着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各地农林部门设立了新农村绿化科室开展新农村绿化理论和实践专项研究,新农村绿化研究正逐渐趋于科学化、规范化。随着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生态农村的发展就会更加规范、更加科学,经济效益也会越来越好。不久的将来,神州大地将遍地都是生态林业、生态新农村,处处都是蓝天白云,鸟语花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人与自然、动物、植物和谐相处,中国将真正实现梦想,崛起于地球!

  参考文献

  [1]杨培红,姜效雷.园林工程绿化种植施工组织管理探析――以黄河风景名胜区一线绿化种植施工管理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8卷13期

  [2]丁彦芬,马存琛.中国新农村绿化建设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江苏农业科学,2010年第6期

  [3]李鹏.加强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的建议[J].湖北农业科学,第2012年51卷第22期

  [4]冯燕,闰玉民,周园,郭福厚.地被植物在城市河岸带绿化中的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第39卷第4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