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保育村寨文化]傣家文化村寨
 

[保育村寨文化]傣家文化村寨

发布时间:2019-07-06 04:06:13 影响了:

  2002年,音乐人陈哲去云南剑川采风,偶遇兰坪县普米族县长,受邀去到兰坪,当地普米族的口弦表演及其他一些保存完整的民间文化让他大为震撼。如何保住这些民间文化成为他眼中的一个大问题。“到底有多少问题?我不知道,只能在这里试。压力、刺痛、黑暗,试进去之后才能拆解它们变成经验,这就是我们在做的事情。”
  “2002年,我和一批人去云南剑川进行一次专门的采风。这时候普米族的县长正好过来做客,他过来跟我握手,说,陈哲老师,我是普米族的县长,我们有四套班子,热情欢迎你,有时间到我们那看看。”
  对音乐人陈哲来说,他生命的节点就在这一时刻。
  1986年因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血染的风采》作词,陈哲一时名声大噪,次年他又因歌曲《黄土高坡》成为“西北风”代表人物。而后的1990年代,中国音乐史的每一年几乎都写上了陈哲的名字:1990年在香港创办中国最早的独立音乐制作机构“CZ音乐制作”,推广本土原创音乐;受中央电视台特约,发表《同一首歌》;1991年推出极具中国色彩的《黑月亮》,引发关注内地创作的“黑月亮”运动;首创“中国本土原创、海外率先出版”模式,推动中国独立唱片业的最初形成;1991年-1993年开创中国新生代摇滚乐的唱片系列,推行“摇篮文化”;1996年创办中国第一个网上音乐站点;提出“不重穿长袍马褂,也不COPY西方!”的文化观点及口号
  这是一条闪亮的音乐发展轨迹,后来很多参与者都在急速的商业流行音乐圈获得了名利。而陈哲却在2002年,转身来到了普米族人的身边,走上了少数民族乡村文化保育的道路。他发起创立“土风计划”。
  在土风计划项目组最新撰写的回顾文件集中这样介绍“土风计划”:“旨在抢救与保护濒临消失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探索良性发育……其显著成果是从原土山村真实成长起来一批‘具主人翁意识’、能歌善舞、懂传统、会耕织的新型‘民族文化传承使者’,除在国内外舞台、讲坛频频呈现赢得各界广泛赞誉外,还负担回村推动本土传承的任务。”
  “您前半生一直在做音乐。”本刊记者问道。
  “现在也是,不过是以音乐作为切入口。”他答,声音低沉却带一丝活泼。
  缘起·音乐
  1989年陈哲来到香港,惊愕地发现全世界不听中国音乐。“在所有的唱片货架上竟然没有中国唱片!在香港、英国、台湾、美国都是这样!在全世界的唱片货架上中国唱片占不了位置,有的话也是梅兰芳、京剧之类的!”陈哲一改平时的低沉,音调高了八度。
  起初,他想做带有中国元素的世界音乐。在百度百科词条里,世界音乐有时又称民族音乐。广义的世界音乐可以泛指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音乐。当全世界的唱片货架上出现了各种民族元素的世界音乐、各种多元的流行音乐时,陈哲不禁要问:我们中国的世界音乐呢?
  “我想搜集一些具有中国民族色彩的音乐元素,整合起来之后通过一批音乐家输送给全世界。”陈哲有了新的想法,轻描淡写地说着,事实上,和别的音乐人不一样,他把流行音乐当做一个与国家精神导向相关的大事,为此,制定了一个亚历山大大帝式的庞大拯救计划——“中国新音乐计划”,内容囊括民谣、摇滚、民歌、世界音乐等几乎所有中国流行音乐可能实践的音乐样式,计划全面铺开。
  面对一幅中国地图,陈哲手执香烟抬头思考,指着面前一面中国地图上的西南山区说:“纵观中国民族发展史可以发现,横断山脉的大皱褶地带是汉藏之间的一块地区,是民族学、人类学、全世界关注的地区,现在被称为三江并流大峡谷地区。大皱褶地带还存在非常生动的、多样性的文化,它是汉藏文明的缓冲带,受汉藏文明的双重挤压,很自然就衍生出很多支系,这是民族文化的宝地。”
  1994年,陈哲踏上了采风之路。这一走,问题一个个冒出来。
  近年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创立了很多民族歌手班,然而这些歌手“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在生活好转之后并不愿意回到乡村。陈哲看到承载村寨文化的老人们一个个相继离世,村寨中的音乐和他们的乡土文化逐渐失传。“当我们有钱建世界上最精致的博物馆时,却只能哀悼死去的民族文化。”
  而外来者则成了“盗猎者”。
  “花长在这儿,你把花儿摘下来,你闻一闻走了,花儿明天死不死不管了。当然,采风也可以拍些照片,帮你把这个传出去,就像蜜蜂了,但是我不满足于这个。”
  文化、音乐失传的背后,是更深的社会现实问题,陈哲难以释怀。政府不重视,市场诱惑,主流价值观压迫,打工潮带走了农村里的人口,农村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少数民族教育不鼓励地方化、不鼓励民族化等等系列问题,让陈哲的角色,慢慢发生改变。
  隐退·村寨
  2002年去云南剑川采风,陈哲偶遇兰坪县普米族县长。受邀去到兰坪,当地普米族的口弦表演及其他一些保存完整的民间文化让他大为震撼。
  但是,如何保住这些民间文化着实是一个问题。“到底有多少问题?我不知道,只能在这里试。压力、刺痛、黑暗,试进去之后才能拆解它们变成经验,这就是我们在做的事情。”
  陈哲慢慢地吐出“压力”、“刺痛”、“黑暗”几个字眼。
  “土风计划”在这些尝试和思考中,慢慢产生出来。 “褶皱地带因为交通的不方便导致了历史的缓慢进展,如今反而因祸得福。但我们要正确对待这个现实:你不能让它保留落后来完成我们的文化完整性、学术研究,但你也不能说让它向现代化看齐就是它的发展的方向。这两种我都反对,两种想法都极其霸道!”
  这个计划首先要有严密逻辑。
  在陈哲眼中,文化是一棵大树,树根、树干、树冠相互支撑,构成完整的存在。最基础的根文化,强势的主流文化,以及充满创新色彩的时尚文化,构成社会文化鲜活的分布形态,它们有各自功能,又命运相连,共同构成文化的持续、完整与繁荣。
  就民族文化的社会生态来看,从保护到发展也呈现多层分布:维护基因属性,整合培育壮大,开花结果繁衍,看去分属不同层段却是生命统一体。“违背系统的一刀切政策,缺乏求实精神的功利主义态度,都是粗暴而幼稚的,对文化有害而危险。”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