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快速学会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快速学会小学数学

发布时间:2019-07-08 03:51:56 影响了: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四个学会”,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与发展。这“四个学会”的要求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必须具备的能力,而这些都应从小培养。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进行“终身学习”,接受“终身教育”。因而,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只是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我们教师应从以前重点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学生如何学”。
  一、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会数学
  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学习的一些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而,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高,才能使所学知识快速转化为能力。所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是学生学会数学的前提条件。
  例如,在教学探索食物搭配的规律时,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平时早餐喜欢吃什么?如果给你提供汉堡、稍麦和包子这3种点心,你准备选什么?如果只选1种点心,共有几种选择?再给你提供牛奶、果汁2种饮料,如果让你只选1种饮料,你有几种选择?如果请你选1种点心搭配1种饮料做早点,你打算怎么搭配?(多让几个学生说说搭配方法)接着谈话:看来我们有多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请你猜猜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然后让学生动手验证,用写写、画画的方式表示出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都在想办法验证结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学到了猜测——验证——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这样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数学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加强学法指导,促使学生会学数学
  1.新旧联系,促进迁移
  数学新旧知识之间往往有着紧密的联系,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学会迁移,学会学习。让学生不仅学会新的知识,还学会探究新知识的方法,促使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先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综合算式计算,再让学生讲讲这两种算式的实际意义。因为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相同,把这两条算式写成等式:(65+45)×5=65×5+45×5。再出示两道在○里填“>”、“<”或“=”的题:(3+7)×5○3×5+7×5、(72+28)×9○72×9+28×9。学生通过计算后填写。让学生发现以上三组算式的相同点,再自己写出几道这样的算式。提问学生发现了什么规律?多请几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的规律,再让学生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a+b)×c○a×c+b×c。这样一来,就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新旧知识之间很容易联系起来了,使学生学会数学学习方法,学会自己发现规律,从而“会学”数学。
  2.指导看书,学会自学
  要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不仅要强调学习的结果——学会了什么,更要强调学习的过程——怎么学。让学生学会看书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学会了独立看书,才能学会自学。可现在一般来说,学生阅读数学课文的习惯和能力普遍比阅读语文课本要差一些。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研究圆的特征时,教师先出示自学提纲,请一学生读自学提纲,再让学生围绕自学提纲上的要求,带着问题独立看书,看完书后完成交流提纲,并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问题,最后对自学情况进行检测。这样有条不紊地指导学生看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生看书的效果又能得到及时反馈,从而引导学生“会学”数学。
  3.动手操作,帮助理解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知识的学习常借助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因此,在课前教师应准备大量的直观教具和学具,通过动手操作,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这样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动脑思考,学会了探究新知识的方法,从而“会学”数学。例如,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中,例题:把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多少根?让学生先独立分一分,然后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让几个学生上台边分边说。学生中有3种分法:(1)把52根小棒都以单根的形式平均分成2份,得到每份26根;(2)先把5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剩下1捆;然后把1捆散开,平均分成2份,每份5根,再把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1根;最后得到每份26根;(3)先把5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剩下1捆,再把1捆散开,和2根合起来再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最后得到每份26根。再引导比较3种分法,哪种比较好?很显然第(3)种方法较好。这样就为教学52÷2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很自然地明白了52÷2的算理。让学生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然后教师根据情况适当点拨。这样借助于动手操作,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自学能力,从而“会学”数学。
  4.独立思考,提高能力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应从“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给学生导思路、导方法、导规律、导创新,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只有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提高学习能力,才能学会自学, 从而达到“今天教是为了将来不教”的目的,也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一学生问:为什么2+2=22,a+a≠a2?我先表扬这位同学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精神,但没有直接解答,而是将这一问题抛给全班同学讨论。接着,一些同学抢着回答22=2×2,2+2=2×2,而a2=a×a,a+a与a×a表示的意义不一样。a+a表示2个a相加,a2=a×a表示2个a相乘,所以2+2=22,a+a≠a2。经过这样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学生理解了a+a(即2a)与a2的区别,印象更深刻。经常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学生便会学会数学学习方法,从而“会学”数学。
  三、教学适当“留白”,引导学生会学数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适当“留白”,从而引起学生大胆联想和想象,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积极地再创造,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数学课堂巧妙地“留白”,可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余地,留给学生自主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充分经历、参与数学活动,会学数学。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先创设篮球场上打篮球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提问题。(体育老师沿篮球场走一圈,走了多少米?或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让学生上来指出篮球场的周长。要求这个篮球场的周长(也就是长方形的周长),怎样求呢?我给学生“留白”,放手让学生先自己动手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算法,再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算法有以下4种:(1)28+15+28+15=86(米);(2)28+28+15+15=86(米);(3)28×2=56(米)15×2=30(米)56+30=86(米);(4)28+15=43(米)43×2=86(米)。得出几种算法后,我再追问:你喜欢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再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在长方形的周长计算这一重点内容上,我给学生“留白”,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学会了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在计算方法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就行了,不作统一要求。通过适当“留白”,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数学学习方法,从而会学数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