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中国画山水 [中国画形与神的特征探微(上)]
 

中国画山水 [中国画形与神的特征探微(上)]

发布时间:2019-07-09 03:53:18 影响了:

  引言:“形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画千百年来奉行的一条艺术真理,它明确地、简练地概括了中国画的造型原则。本文从中国画论中的以形写神、形具而神生、神在形似之外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画的形与神之特征。
  艺术不是直觉的产物,艺术强调“转换”,深入理解中国画形与神的意象特征,才能获得中国画形与神之意象“转换”中相融合的思维方法。而目前重形式、轻神韵的现象还较普遍,应引起关注并加以探讨。
  一、“形”的概念
  形与神对中国传统画论发展的影响是自始至终的,特别是“形”这一概念,“形”是泛指客观物象,造型艺术存在着东方写意型与西方写实型两大艺术传统。西方写实型追求美与真的统一,把有关的科学知识如透视学、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甚至数学、几何学等都运用到绘画中,造型方法是“以面塑形”,强调客观地再现。东方写意型,主要是以中国传统绘画为主,排斥科学语言,力求艺术性的表现,造型方法是“以线界形”,中国画造型的最高境界是“形在似与不似之间”。“似”属具象范畴;“不似”属抽象范畴;“似与不似”属意象范畴。意象性的造型,看上去“形”并不完美,其艺术精神在于启示,追求的是透过事物表象,使画家情感和事物内在的精神本质心与神会,从而达到以形写神、以神尽意之境界。
  二、“神”的概念
  中国“神”的概念始由《易传》提出,意思却由《老子》的“道论”而来。《老子》四十二章阐述道生发宇宙万物的过程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一”指混沌之气,是道生万物的最初变动形态。一生二的“二”指一静一动,即一阴一阳,由一分裂而成相反的二。二生三的“三”指每一事物内部都有两种势力或阴阳二气,通过对立和消融而达到统一。“三生万物”指万物在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中生发演化出来。《易传》就是根据老子这种关于阴阳变化而生万物的不可名言之妙的特征而提出了“神”的概念。《系辞上》说:“阴阳不测谓之神”。事物的变化不测谓之神,而人的精神、思维较之人的形体来,也是变化莫测的,故也谓之神,都是说明思维活动的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即不可测知。继老子“道论”之后,庄子提出了“使其形者”的概念。其《德充符》写了一位卫国极丑的哀骀它,可“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之妾者”,且如此者,“十数而未止也”。为什么这样极丑的人,还如此招人喜爱呢?“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使其形者”,王先谦注云:“精神也”,哀骀它的精神,是与道相一致的。
  三、“形”与“神”
  那么,中国画中的“神”与“形”之间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在中国画论中基本有两种观点,其一是“形具而神生”的观点,指对象的“神”通过“形”而存在,准确、真实地描绘客观物象,“神”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其二是“神在形似之外”的观点,指表现对象某种特殊的神采、神韵,突出对象的某种形象特征,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按照画家的艺术创意改变对象的形态。战国著名思想家荀况言论的《荀子·天论》中写道:“形具而神生。”意谓形体具备了,精神、神韵随之产生。南朝著名思想家范缜在《神灭论》中写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宋代著名学者韩琦认为:“观画之术,唯逼真而已,得真之全者绝也;得多者上也,非真即下矣。”意谓观赏绘画作品的方法、标准,只是要求逼真的效果这一点而已,画得完全符合对象形态,绝对逼真的画是绝品;画得基本符合对象形态,基本逼真的画是上品;画得不符合对象形态,不逼真的画就是下品。可见,韩琦的看法属于自然主义观点。当时有些画家、画论家所说的:“以似为工”、“照你所见的样子画”等观点,是比较普遍的、重视画形的。宋代苏轼对当时的势态提出的论画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表明了他重“神”的观点和态度。与“形具而神生”观点相对立的是“神在形似之外”的观点。如唐代著名画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六法》中写道:“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意谓古代的优秀绘画作品中,有的改变对象的形态而强调对象的内在精神、风采神韵。按照形体肖似以外的标准来衡量绘画作品,这种观点是一般人很难理解的,张彦远认为:“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是一种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的高深艺术。出自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写意》唐志契认为写意画“若笔笔写到便俗。落笔之间若欲到而不敢到”便是稚嫩、怯懦。最佳效果应该是“神到写不到”。笔笔写到是过,神到写不到是笔迹虽然疏略而神完气足,无过与不及,恰到好处。这是写意画最难的境界。
  关于形与神的问题是长期影响中国画学思想发展的基本概念和核心问题。南朝宋画家宗炳说:“又神本忘端,栖形感类”意谓神是无形的,精神本来是没有具体形象的,在绘画中要表现它,就只有通过对具体可视形象的再创造才能实现。宗炳说:“……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后畅,孰有先焉!”这里“畅神”的“神”,一部分是指“栖形感类”的神,即客观事物的神;另一部分是“万趣融其神思”的神,即作者主观意识的神。
  (未完待续)
  (责编:魏佩)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