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透视与应对_如何应对心理与行为压力
 

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透视与应对_如何应对心理与行为压力

发布时间:2019-07-20 03:48:56 影响了:

  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管孩子的兴趣与天分,让他们上重点、考名校,逼他们绘画、跳舞、弹琴…… 然而,这样的方式往往使得孩子压力过大,造成心理困扰,性格内向的孩子可能会产生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而性格外向的孩子则可能形成逆反心理或反抗性格。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固然重要,但了解孩子难以捉摸的心理、解决孩子令人头疼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更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王秀园老师的《儿童心理魔法书》从行为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不良生活习惯等方面对35种常见的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探讨,全面透视了儿童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针对每种问题,本书都先以魔法故事的形式展示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典型案例,让读者了解儿童问题的表象,然后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并针对不同原因给出不同的处理方式。魔法故事向读者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案例,对案例原因进行了探寻与分析,以使家长与教师知道,“即使表象看来相同的问题行为,其潜在的因素亦不尽相同,每个做出这些行为的孩子,其心态、原始动机也不相同,所以解决之道也会有所不同”。只有了解了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应对之道。
  一、成长的烦恼
  现在的儿童和成人一样,每天面临着成长与学习的压力。然而儿童所承受的压力常常被成人忽视,加之其自身缺乏释放压力及求助的能力,导致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异常现象增多,且表现形式日益多元,或脾气急躁、爱哭爱闹,或叛逆心强、喜欢闯祸,或容易受挫、缺乏自信……
  本书作者王秀园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将儿童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归纳为以下五大类:侵略性的行为问题,如偷窃、暴力、说脏话、破坏他人物品等;情绪问题,如爱哭、胆小、缺乏自信、对上学的恐惧等;人际关系问题,如自私自利、单亲家庭问题、不愿与人分享等;不良生活习惯,如做事拖拉、偏食、赖床、过度依赖、晚睡等;学校生活方面的行为问题,如上课爱讲话、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作弊等。
  面对孩子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许多家长都很紧张,害怕孩子学习成绩差,害怕孩子交友不当……正因为紧张,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比较极端,在学习上,采取诱惑、恫吓等策略;在交友上,采取严管、跟踪等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不但徒劳无功,甚至导致亲子冲突不断,最终使得家长陷入无助、无奈的困境。
  面对孩子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许多教师也不知如何是好。管严厉一些,学生会怕你,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管松一些,学生又会不理你,不利于课堂纪律的管理。一些教师束手无策,选择放弃对这类学生的教育,甚至公开宣布他们“朽木不可雕”。这往往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二、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应对之道
  王秀园老师告诉我们,对于孩子出现心理或行为问题的现象不必太过担忧。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曾有过不同时期的叛逆,有时为了掩饰自己的过失撒谎,有时因心情不好乱发脾气,有时为了发泄情绪故意摔坏别人的物品……只凭着一些单独、偶发的行为事件,并不足以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变成问题少年。有时仿佛就像录影带倒带一般,孩子会把你小时候所做的陈年糗事一件件翻新重演出来,让你体会一下,教养子女、培育学生的历程就是如此麻烦不断。
  本书不但有助于家长和教师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认知发展特点,使其能够准确看待孩子的问题,还能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使其能帮孩子打开心结,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书中所述的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应对之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很多人都知道郭橐驼的种树之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实,“树人”也是这个道理。家长和教师需要了解儿童的天性,并根据其成长规律因时制宜地去实施教育。
  王秀园老师依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四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论等心理学经典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对儿童发展阶段进一步细化:将3—6岁这个发展阶段细分为6个阶段,每半年为一个阶段;将6—12岁这个发展阶段细分为5个阶段,每1或2年为一个阶段。书中详细描述了每个阶段的儿童在身体律动、手眼协调、语言能力、认知学习、情绪社交、心智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对发展阶段的细分以及对儿童在每个阶段特点的分析,让家长和教师不但可以对儿童上述各方面的发展形成更实际、更确切的认识,还可以通过观察与对比了解儿童在某方面是超常还是落后。
  只有了解每个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家长和教师才能分清对于孩子的哪些行为可以泰然处之,哪些行为需要成人立刻寻求解决之道。比如,不少家长和教师一旦发现孩子偷别人的物品,就给孩子贴上“偷窃”的标签,认为孩子品行不端。本书对儿童发展特点的分析告诉我们,5—8岁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价值观念模糊不清,偷窃的行为较为常见。家长和教师不必大惊小怪,只需适时给孩子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并让他们承担行为结果,随着年龄增长偷窃行为通常会自然消失。然而,如果10岁的孩子依然存在偷窃行为,家长和教师就需要立刻了解情况,找出具体原因,并寻求处置之道。
  2.察其言,观其行
  王秀园老师在书中所阐述的一种重要观点是:“孩子每天无时无刻都在用行为与你分享他的内心世界,告诉你他的所愿所求。只要你肯用心观察,一定能找出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因此,在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还需要察其言、观其行。那么,家长与教师应该如何观察孩子呢?未受过专业训练的家长和教师往往会被问题的表象迷惑,被自己预设的原因牵制,难以找到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和处理问题的最优方法。
  为了方便家长与教师了解如何对孩子进行观察,书中各种模式的问题都附有《家长在家观察表》《教师在校观察表》。通过系统、有条理的观察记录,家长和教师就能够找出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最常发生的时段、可能引发问题的情境、周围的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应对态度等,由此探寻预防和应对之道。家长与教师还可以根据在家、在校不同的观察表,分享彼此观察和记录的结果,分析孩子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是家庭因素所引发的还是学校同伴适应、课程安排等原因所诱发的,以便对症下药。
  3.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王秀园老师认为“成人有时会把自己成熟完整的生理、心理、认知加诸在看来刚会说、会跑、会跳的孩子身上,以为孩子的道德观、自制力、判断力、认知能力都已能与自己并驾齐驱。其实,不仅孩子小小的身体还在努力地成长,他的脑神经也在努力地建构、吸收、成长中。不要被孩子的伶牙俐齿所蒙蔽,他毕竟还是一个需要教育、需要学习、需要你用爱来浇灌和培育的孩子”。的确,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或教师习惯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的许多行为被当做是顽劣的、不可理喻的。例如,有的孩子是天生的冒险家,任凭家长和教师再三告诫“不可以”,还是兴致勃勃地想要亲自尝试,于是小错大错不断。如果家长和教师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体会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可能不但不会认为孩子顽劣,还会欣慰于他们有着勇于尝试的胆识和强烈的好奇心。
  王秀园老师建议家长与教师“试着以孩子的立场陈述事件,以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用宽容关怀的心看到孩子心理与行为问题背后隐藏的、言语无法表达的内心世界”。用童心去体验孩子的情绪,以孩子的视角看待孩子的行为,就能读懂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三、结语
  《儿童心理魔法书》凝聚了作者数年的临床工作经验以及对我国家长与儿童特征的透彻分析,凝结了千百位家长、教师以及许多儿童心理、教育专家的经验与智慧,是教养子女、教导学生,充实儿童心理知识、预防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恶化的智慧宝典。看完本书后,你会发现,原来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应对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其实并不难。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林静)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