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北京:北京值得去玩20个地方
 

北京:北京值得去玩20个地方

发布时间:2018-12-29 04:00:17 影响了:

  老北京      三千年建城史,一千年建都史,几经历史变迁,沉积了今天的北京城。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如牛毛,多少坎坷故事,书写了不朽的传奇。   
  还有那珠联璧合的大城墙和城门楼子,那四世同堂的大宅门,那鲁迅的呐喊,梅兰芳的清唱,侯宝林的逗相,骆驼祥子的人力车……哪一个不在讲述着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在伊和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眼中,北京奥运是“绿色,科技、人文”,这与伊利有着一脉相承的品牌主张,北京在伊利成为奥运会乳制品赞助商一周年之际与刘翔游北京,完成他们共同的约定。
  他们在北京的游历故事就从老北京开始,胡同,城门楼子,大宅门、城南,什刹海,京剧、话剧,茶馆……越醇厚越有味。
  
  老北京/胡同
  
  很难设想,没有了狭长而优美的胡同,北京是否还是北京,哪怕摩天大厦鳞次栉比。
  胡同血管般维系着北京的生命,延展着北京深邃的文化。
  北京城的许多胡同,都是因人而出名的,不管这人是胡同的主人还是客人。人与事,才是胡同潜在的主题。
  
  名人故居/四合院
  
  一位名人,就是一本大书;一座故居,就是一段历史。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之多,全国鲜见。
  “老舍和北京分不开。没有北京,就没有老舍。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死在北京,他的一切都属于北京……北京有很多老舍的足迹。”这是老舍夫人胡挈青《老舍在北京的足迹》序言中的一段话。
  四合院的故事就从这个“老北京”开始吧!
  1899年,一个最冷的冬日黄昏,小羊圈8号(现在是小杨家胡同8号)的舒家诞生了一个小男孩――庆春。
  他的父亲属“正红旗”,是镇守皇城的旗兵,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死于战乱。14岁以前,舒庆春一直住在小羊圈。它是一个很普通的院落。他后来在许多作品中都有叙述。他写道:“院里一共有三棵树:南屋外与北房前是两株枣树……两株枣树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当夏初开花的时候,满院都是香的,甜梭梭的那么香。”
  对于自己在贫穷中度过童年的地方,老舍怀有至死无法割舍的感情,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小羊圈胡同的影子,更有一些作品几乎完全是把小羊圈胡同作为地理背景和活动舞台,比如30年代写的小说《小人物自述》、60年代初写的小说《正红旗下》等等。这个小院更成了《四世同堂》里位于“葫芦肚”五号的祁家大院。在他的心中与笔下,小羊圈胡同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象征着一段历史,一段人生,一种感受,一种挚情。
  这个生在长在北京的老北京人写了一辈子北京,《骆驼祥子》、《正红旗下》、《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全是以北京为地理背景的。
  在同辈作家中,老舍的作品被译成外文最多,连瑞典文的也有。老舍在1968年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从几百人中筛选再由评选委员秘密投票,那次第一名就是老舍。
  但那时盛传老舍已经去世,瑞典驻华大使几番寻访老舍下落,都没有得到答复(老舍死于1966年8月24日),于是断定老舍已经去世。由于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已故之人,所以评选委员会在剩下的4个人中重新选,条件之一是给一个东方人。结果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川端康成。
  
  
  小杨家胡同8号
  如今老舍出生地小羊圈胡同已改名为小杨家胡同,基本还保持着老舍所描写的样子,尤其是那窄小的“葫芦嘴”,想一下子就找到还真不容易。
  窄小的胡同仅容一人通过,而且走不上几步就会“撞墙”,难怪许多人会以为这是一个死旮旯。其实走到头就会发现可以左拐,再一拐,“忽然眼一明”,看见了一块空地,这大概就是老舍所说的“葫芦的胸”了,空地右边,就是胡同的南侧那扇小门门牌上写着“小杨家胡同8号”,那就是老舍童年时的家了!
  
  老舍故居
  “丹柿小院”是1950年老舍旅美回国后购置的,是一座北京旧式小院,小小的黑门坐西朝东,进门为一小院,只有两间南房。向西是一座三合院,这是故居的主要部分,这里曾聚会过很多文化名人,周总理也曾三次到此做客。从1950年到1966年的16年中,老舍在这写出了《龙须沟》、《茶馆》等大量作品。
  老舍喜爱养花种树,院中的柿树是他亲手栽下的,绿叶丛中缀满红柿,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小院因此得名。
  
  鲁迅故居
  1919年鲁迅兄弟买下了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的大房子,以安置绍兴过来的鲁老夫人及朱安,还有周作人、周建人两家。望着门上锈迹斑斑仍在使用的旧式门把手,想着某天下午鲁迅就是拧开这个门把手,“比进西厢”,刚想说什么,就被勒令他“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的周作人迎面掷过来一个铜香炉,差点砸中额头。风波据说就是起自这镶着大玻璃窗的两边厢房下。走出八道湾后,鲁迅和周作人再也没有相见。
  鲁迅在北京的最后居住地,位于已经建成鲁迅博物馆的西三条。
  
  宋庆龄故居
  位于西城区后海北沿46号。原是清康熙年间大学士明珠宅第的一部分,乾隆年间为和�的别墅,嘉庆年间为成亲王永星的府邸。清光绪十五年为醇亲王新府邸。
  1912年8月孙中山二次到北京时,曾在9月10日到醇亲王府,在大书房宝翰堂会晤载沣(清醇亲王),51年后的1963年,宋庆龄搬到原醇王府的花园居住,直到去世。
  
  其他名人故居
  从宋庆龄故居出来沿湖边往东走,便到了后海北沿一座坐北朝南的小四合院,这就是有“时代鼓手”之称的著名诗人田间的故居。从1954年至1985年,诗人在此生活了31年。
  沿后海北沿过银锭桥头折而向南,经前海东沿,就到了白米斜街清末军机大臣张之洞旧宅。大宅院坐北朝南,后临什刹海,院内亭台楼阁布局严整,建筑十分讲究。张之洞很喜欢什刹海,并自称其宅为“最胜桥东第一宅”。
  出张府由东向西穿过前海广场,就到了一代文化名人郭沫若晚年住过的前海西街18号。1963年秋天,郭沫若告别居住了14年的西四大院胡同5号,在什刹海西畔这座庭院式的四合院里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在什刹海西侧,以德内大街和护国寺街、定阜街组成的十字坐标系里,更是散落着众多的名人故居,民初护国运动首领蔡锷、著名社会人士溥杰、京剧大师梅兰芳、著名史学家和教育家陈垣、著名学者梁漱溟、大收藏家张伯驹、著名画家周怀民故居等均在此居留。此外,这一地区还有郭守敬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
  
  恭王府/大宅门
  
  大宅门开始时只是一种建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逐渐衍生成了一种文化。
  《大宅门》的作者郭宝昌有这样的评价:“它体现出来的东西独具特色,不雷同于过去任何豪门的、显贵的、官宦或平民的,它吸收了很多皇家的东西。又具备了浓厚的民间色彩,是两者的结 合,所以这些人物很特殊,除了感到一种贵族气,也感到一种平民气,这两种文化的交合才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
  “府”和“大宅门”除在政治地位上的差别外,人员结构和经济生活都比较接近,因此老百姓就把他们合并为一类,通称“大宅门”。
  
  城墙未拆除以前,北京城的格局是大“口”里面包小“口”,最中心的是故宫,外面的第二层是皇城,为政府衙门,第三层是内城,为清代八旗王公贵族集中居住的地方;最外面的第四层,才是汉人和其他民族的集中居住地。今天在北京内城漫步,还能时时看见深宅大院。
  “宅”又分三档,高档的宅里,有几进几套院子,住的是一个大家族,无论是面积、房间还是人口,都配得上个“大”字,因此人称“大宅门”;中档的宅里只有一个院子,住的只是一个家庭,所以一般称为“独门独院”;低档的宅是不能称之为“宅”的,因为这个门里只有后半部分是住宅,而前半部分则是店铺,所以称为“铺面”。
  恭王府坐落于北京什刹海旁柳荫街,是北京王公府邸中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曾评价说:“一个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始建于1776年的恭王府因曾经换过三代主人而留下了多元的文化遗迹。
  如果你看到深宅大院的门口耸立着石狮,你马上就可以判定大院的主人是不低于五品的官员:如果你再仔细数一数石狮头上的卷毛疙瘩,你就会进一步认定品极:皇帝门口的石狮上有13排疙瘩,亲王12排,爵位越低,数量递减。
  房屋的形式、屋瓦的颜色也是不能替越的。恭王府以前的主人是和�,他修建了庆颐堂,模仿了皇帝的宁寿宫“皇帝”加恩赐令自尽“时,这是其中的一条罪状。”
  
  恭王府
  恭王府占地约6万平方米,其中花园面积2.8万平方米,园内环山衔水,曲廊亭榭,山石古木,曲折掩映,步步为景,融北京建筑格局与江南造园艺术于一体,堪称王府园林之冠。传说恭王府花园即《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
  西洋门、福字碑、室内大戏楼并称王府三绝,其他景观包括流杯亭、安善堂、后罩楼、独乐峰、邀月台等。
  
  可园
  可园位于东城帽儿胡同9号,是清末大学士文煜的住宅和花园,五院并联,占地达11000平方米,被认为是晚清北京私家园林中最有艺术价值的花园。
  文煜是清满洲正蓝旗人,光绪10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精心修筑了自己的住宅和花园,花园落成于1861年。这座宅院曾几易其主,历经沧桑。北洋政府时,冯国璋代理大总统,由南京来北京就任时买下了这座宅院。日本占领北平时,冯家将这所房屋卖给伪军司令张兰峰。解放后,9至11号院曾做过朝鲜驻华大使馆。
  
  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地区极为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的历史遗存。成为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
  这里是最有京味的胡同,许多旅行者把其列为在北京的必游景点。
  南锣鼓巷南北走向,长约800米,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富人区”,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北洋政府总统到国民党总裁,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留下历史的痕迹。
  
  南锣鼓巷帽儿胡同就走出了一个末代皇后婉容。1922年婉容从帽儿胡同迎入宫,盛况空前。
  荣源府原只是较普通的住宅。婉容被册封为“皇后”后,其父封为三等承恩公,该宅升格为承恩公府。作为“后邸”,加以扩建。宅门由原来的一问改为三启一式,两侧是坎墙棂花隔扇,中间的大门装有镀金门环,此处府第后来被民间称为“皇后府”。府第大修之时,婉容住在天津别墅,度过了她少女时代的最后一段悠闲日子,完工之后,她以未来皇后的身份回到了帽儿胡同。
  婉容帽儿胡同旧居现在门牌号为35号和37号,为民居。临街的门口内还留有以前的旧门,门头有精镂细刻的雕花、门簪,垂花柱饱满圆润,纹路优雅,门墩上的石狮满目已经模糊,大门上右边的铜门钹却因住户长期出入,棱凸处被磨得黄橙橙的,异常夺目。
  整条南锣鼓巷都让人感觉很幽雅,道路不宽也不窄,里面参差着一些比较高的古木、老建筑和围墙,两里路不到的巷子里洋洋洒洒布着一些清吧、慢摇吧,放着些清音乐或者Jazz,有人坐在靠窗的桌子聊天,很闲适,有种闹中取静的感觉。比如红人坊、过客餐吧、齐园民俗馆、载巷、老伍、胡同儿、古巷廿号,名字也胜在独特。
  过客是南锣鼓巷里比较老的餐吧,因为在南锣鼓巷的中段,所以很多朋友就把这里当作地标标在地图上。走进小门,里面还有个小院子,也许这就是南锣鼓巷和拥挤的后海不太一样的地方。可以尽情地享受悠闲,这里的外国客人非常多。主要经营西餐,沙拉和比萨都非常有味道,配沙拉的面包也烤得很好。
  南锣鼓巷的1号,就是当地时间了。老板李铁更愿意把这里称做自己的工作室。“来南锣鼓巷的人更多的是有一种艺术情结”。在当地时间可以感受到一种源于艺术的气氛,慵懒地在角落里的沙发上坐下,再让铁哥为你调上一杯爱尔兰咖啡,你肯定会觉得这里就是北京的艺术中心啦。
  
  古巷廿号
  南锣鼓巷不乏风格各异但却不离精巧、复古的餐厅小馆。惟独这古巷廿号把自己包装成了神秘豪华的会所,经营官府菜和粤菜海鲜,是带着客户和外国友人领略胡同会所的首选。
  
  老北京/《城南旧事》
  
  两人不知不觉来到城南,“潘总,您那个年代的人对《城南旧事》一定印象很深吧?”来到城南。刘翔认真起来,
  “是啊,当年一个小英子,一首《送别》,一部《城南旧事》,宛若一颢宝石在不断远去的“旧”里,散发着宁静而不炫耀的光芒,” “现在才发现,没去过城南啊,就等于没去过北京,城南是北京的另一半,它象征民间的北京,土著的北京,老北京。它的特色在于老,老而不朽,是一种沧桑美,在于有许多老故事。”
  两人走在城南小胡同,都不自觉哼起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出,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有许多人都是听着或者唱着这首歌长大的。1982年,电影《城南旧事》风靡中国,不同年龄的观众们在林海音抚摸疼痛的“旧事”里认识了小英子,从而在心灵里为小英子留出了永久的位置。
  真正的“小英子”林海音,是从城南走来的,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人物”。她5岁时随父母由台湾来到北京,并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代。当时,她主要生活居住在北京城的宣南地区,这里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林海音19岁时担任《世界日报》记者,21岁与编辑夏承楹(何凡)结婚,成为当时北京 文化界一大盛事。林海音将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城南旧事》,深受读者喜爱,这本书后来拍成电影,也改编成儿童连环画。
  20年后,该书被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若干年后,林海音在公众场合见到导演吴贻弓时说:“我向您鞠躬,因为你使我的名字在大陆变得家喻户晓,所以我得向您脱帽三鞠躬!”
  
  2001年林海音去世,有评论认为,她的去世,是台湾文学一个时代的结束。现在南柳巷40号晋江会馆,就是林海音的故居。
  
  菜市口
  戏文有唱 “推出武门斩首”,其实是拉到菜市口“出红差”,砍头犯人被杀后,尸体被人运走,血迹即被黄土垫盖上,尔后便有人在此卖菜,菜市口由此得名。
  一般人认为城南菜市口是清代杀人的法场。当时从南方各省来的人,从官宦仕绅到贩夫走卒,过卢沟桥,进广安门,进入北京内城,大都要经过这里。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刘光弟等戊戌六君子在此被害更让这里因血腥而有名。谭嗣同死得壮烈、辉煌、大气。据说谭嗣同一路上在站笼中从容自若走向菜市口,鹤年堂前早已搭好监斩的官棚,他突然叫住监斩官刚毅,还有几句话要说。刚毅示意快斩,慌乱之中把案台的朱笔都带落到地上。谭嗣同向四周微笑一下,大步走向菜市口中央。
  康有为在弟子梁启超等的陪同下曾寻访“戊戌变法”故地,走到鹤年堂门前,康有为放声痛哭:“找到鹤年堂,就找到了六君子的遇难地!”
  鹤年堂是中国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药铺,比同仁堂要早二百多年。老北京流传一句歇后语:“鹤年堂讨刀伤药一死到临头。”这话有二层含义:一是刑场就在鹤年堂药店门前,二是鹤年堂曾自制“鹤顶血”一实际上是一种麻醉药。“戊戌六君子”行刑前,掌柜王圣一对他们十分敬重,取“鹤顶血”分发“六君子”,然“六君子”并无一人接受。
  
  老北京/什刹海
  
  有人说,什刹海是北京最性感的所在。它与香山的雕刻时光和北京夏夜嘉年华一道被称作是北京最浪漫的地方。在这让人心动的什刹海,市井的喜气与飘香的红酒相安无事,古老的院落与时尚的潮流各得其所;“银锭观山”时,再听船上二胡悠悠,最是销魂滋味,更有水上蜡灯,伊人倩影,令人心醉……
  北京的湖常以海相称,仿佛大得没边了。其实,什刹海之所以称之为“海”,是源于元朝的蒙古族以“海”的称呼表示对水域的珍惜。
  什刹海历史悠久,早在13世纪,蒙古灭金,被称作金中都的金代北京城的宫殿毁于大火,忽必烈决定另建一座新都城:全城自北向南的中轴线紧傍积水潭,大都城四面的城墙位置依积水潭东南岸的距离而建。从这个意义上也许可以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
  什刹海曾经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南来运粮的船队在这里停歇,带着江南的稻香。银锭桥将什刹海分为前海和后海,往南去,一路水面相连着北海、中海、南海,后两个圈在一起就是现在著名的中南海。后海往西去,还有一个西海。后来,北海被公园圈住,中南海成了心脏,只有什刹海没有围墙,不用门票,海边的居民推开院们就可以坐在它的旁边。湖边,纳兰性德曾居的府院现在是宋庆龄故居,两株她亲手植的夜开昼合花依旧年年随风将细碎的花朵洒满湖面。
  银锭桥虽小,却鼎鼎大名,是什刹海景区的神来之笔。它位于小石碑胡同南口、银锭桥胡同北口,南北横跨在什刹前海与后海连接的细脖处,长12米、宽7米。
  这座桥,始建于明代,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由于其地风光旖旎,最是风雅去处,历来对其的称颂不绝于史。
  由于银锭桥在葫芦腰处,因此,站在桥上往西望去,越往西水面越宽阔,直到烟水苍茫,尽头现出青翠的西山,所以,此地又称“银锭观山”,是小燕京八景之一。
  
  清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住在后海北沿醇亲王府(北府),银锭桥是他每日进宫的必经之路,1910年3月31日,汪精卫在此桥下埋藏炸弹,欲谋刺载沣,因行踪被发觉而失败,银锭桥因此更为出名。1984年,原桥拆除重建,桥身正面镌刻着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老先生题写的“银锭桥”三个大字。
  新兴起的酒吧群落也成了什刹海可观可赏的一景。其实如果熟知什刹海这片地区的历史,就不会对酒吧在这个地方的兴起感到意外。翻开萨兆沩先生的《净业觅踪》,这一带在元朝时就已是“饼铺饭馆云集,酒旗绵延数里”了。
  在北京,一片方寸之地可以讲述无穷的历史故事。仅仅是什刹海,就有明代的文人袁崇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在此结社,饮酒赏月,也有1978年10月在什刹海鸦儿胡同组成的“野草诗社”。而在什刹海旁大名鼎鼎的烤肉季吃过烤肉的,不仅有老舍、溥杰、梁实秋,还有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鲁迅也在著作中记录了四次去荷花市场的情形。
  
  酒吧街
  后海的酒吧,多数以静吧为主,偶有几家有乐队表演,但是音乐都不是很激烈。可能对于爱蹦的爱闹的新新人类,这里显得有些太安静了。这里更适合朋友来谈天,来聚会,来寻找那种靡靡的氛围。
  走过七月七日晴电影馆时,靡靡的灯光和软软的靠窗沙发看起来十分慵懒,勾引人走进去。酒吧的女主人正在吃外卖晚餐,不是想象中的很难接近的精致浪漫女人,多了一些生动的气息。走进一个小小包厢,纱帐上坠着纱蝶,隔出一个幽静的小空间。暗暗的灯光映得人的脸隐约而笑意浅浮,很适合情侣约会,可以隔着咫尺的距离说上几个世纪也说不完的话。这里每天都有大家喜欢的法国电影,偶尔也可以点播。
  躲在胡同里的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弥漫着红尘和喧嚣的都市酒吧。这里不仅有普通百姓破旧的小院,达官贵人辉煌耸立的红墙丽宫。什刹海就在这样不同文化、不同地位、不同肤色的相互撞击中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
  日薄西山。看一眼什刹海,看到了一个世界的北京。
  
  烟袋斜街
  过什刹海的银锭桥,就可以瞅见京城最有名的烟袋斜街。管它叫烟袋斜街,主要是由于这条街道的形状像过去老人们抽烟用的大烟枪,什刹海就好比是那烟袋锅子。
  当时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斜街上一户一户开起了烟袋铺。街上的烟袋铺,大都是高台阶,门前竖一个木制大烟袋当幌子。黑色的烟袋杆儿,金色的烟袋锅儿,这样的标志真可谓生动形象至极。
  清政府倒台后,王公贵族没了依靠,纷纷破产,靠变卖家藏古董来维持生活,在烟袋斜街形成了古玩商的根据地。
  现在的烟袋斜街大多被酒吧和特色小店占据,只有两家还保留了原来卖烟袋的遗风,一家卖的多是木雕的烟斗,还有一家比较成气候的烟袋店,叫“兄弟烟斗”,说是两个兄弟开的,经营各种类型的烟袋、烟草,一进去满屋子的烟 草香味,撩人心肺。
  烟袋斜街有几个特色酒吧,有道观里的酒吧,比如古迹广福观里的“温室咖啡”酒吧。从漂亮的道观门口进去,沿着曲折的厅堂迂回,每一间厅堂都有着独特的那样一种景致那样一种情调,甚至天井。温室咖啡,再附上一个温柔而美丽的名子,无法让人拒绝。开业以来就不断有时尚杂志的美女们来这里拍片。
  还有给人深刻印象的就是“藕”和“莲”了。
  
  “藕”的风格是一种情调的糜烂,轻艳,铁艺的沙发椅,斑斓的坐垫,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隔世的没落贵族的芬芳与感伤。楼上还有一个阳台,可以静观这条街上的一切。“莲”在斜对面,老板是同一个人。“莲”是2002年6月8日开的酒吧,“藕”是2002年9月9日开的食肆,其实是一回事。无论是“莲”还是对面的“藕”,每次去给人的感觉都不同,每次都会有新发现。
  
  老北京/《钟鼓楼》
  
  钟、鼓两楼相距百米,气势雄伟,作为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钟楼与鼓楼一直是北京这个古老都市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从烟袋斜街信步就走到钟鼓楼。
  钟鼓楼位于北京号称“龙脉”的中轴线的最北端。
  北京城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城,整个城市都是以中轴线为中心完全对称的,这条中轴线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前门箭楼、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紫禁城、神武门,景山、地安门、后门桥、鼓楼和钟楼。
  比老舍整整晚一辈的刘心武因长篇小说《钟鼓楼》而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他和老舍一样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的作品讲述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北京钟鼓楼一带的故事,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场景,在风俗、观念开始发生巨变的迷人的北京老城……俨然一部洋溢着浓浓京味的现代《清明上河图》。
  从清末到解放前,北京市井中广为流传着鼓楼“司槌狐仙”之说。传说每天敲鼓报时后,司槌官必须要把鼓槌子随手一扔,第二天鼓槌子会自动到大鼓前的鼓架子上,如果认真把鼓槌子放在鼓前架子上,第二天一定找不到鼓槌子。这种传说,让这古老建筑有一种神秘之感。其实作为北京城的象征,钟鼓楼的主要作用是报时,清代最初的报时规定钟楼昼夜报时,后来乾隆改为只报夜里两个更时,而且由两个更夫分别登钟楼和鼓楼,先击鼓后敲钟。钟鼓楼每到定更(19点-21点)先击鼓,后撞钟,城门关,交通断,称“净街”。1924年,钟鼓楼的报时功能废止。
  
  鼓楼从2002年元旦起,正式对外开放。如今的北京钟鼓楼,虽已失去司时的作用,但每到年节,依然能听到宏厚有力的钟鼓声,成为京城著名的一景。
  
  马凯餐厅
  位于北京中轴线上,与钟鼓楼相邻的马凯餐厅因经营湖南风味菜而著名。对于老北京人来说,对湘菜最早的印象可能就来自这马凯餐厅。
  到马凯餐厅,不说吃饭,光欣赏名人墨宝就不枉此行了。1953年,开张之时,梅兰芳先生为其剪彩,著名学者和艺术家周谷成、董寿平、田汉、齐白石、启功、欧阳予倩、卢嘉锡、关幼波等均为座上客。袁世海、刘雪涛、许姬传等大师的圣宝挂在店堂内。周谷城题写的“交朋满座盛友如云”的条幅为大厅增辉。至今这里仍保留了典型的国营餐厅的风味,坐在这里仿佛时光倒流。
  
  老北京/大栅栏・老字号
  
  在北京人的眼中,前门大栅栏是一条古老又别具一格的街市。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老字号都坐落期间。造这历史与现代的交界之地。隐藏着众多故事。
  这里有许许多多的老字号。比如内联升,瑞蚨祥,同仁堂等等。旧北京曾有“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腰缠四大恒”的顺口溜。现在除四大恒不复存在外,其他依然北京的代表性商号。
  你可以在同仁堂里看到一部比电视连续剧《大宅门》还要精彩还要惊心动魄的发家史,那是一部和我们民族的荣辱兴衰密切关联的国药发展史。
  同仁堂药店的创办人姓乐,原籍浙江宁波府,最初,乐家先人以摇串铃走街串巷行医、卖小药维持生活。清朝初年乐尊育时进了清宫的太医院,乐尊育的儿子乐梧岗在前门外大栅栏内开办了同仁堂药店。
  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同仁堂药店初具规模,更大的发展,是从雍正年间,它为清宫御药房供应供奉开始。
  同仁堂的成药中以牛黄清心丸、再造丸、活络丹、女金丹、安宫牛黄丸、舒肝片、藿香正气片、祛暑片、虎骨酒最为著名。
  同仁堂在炮制方面,一贯遵循“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有些药燥气盛,存放的时间越久,燥气越少,药味就越纯,药效也就越高。如虎骨酒要在缸里存两年再卖,再造丸要密封好,存一年卖。这种作法,不仅积压成本,而且还要多占用设备及库房,小药铺没条件,自然疗效无法与同仁堂比。
  同仁堂有一味叫“紫雪丹”的药。按史料记载,制造紫雪丹的古配方要求使用“金锅银铲”煎制,对于这一苛刻的要求,多数医家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因为在炮制紫雪丹的过程中就是免了“金锅银铲”这道工序也无人知晓。但同仁堂没有忘记创始人的家训,那就是堂上高悬的“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上世纪初,乐氏家族曾经为制造紫雪丹发动各房将金银首饰拿出来,放入锅内与药同煮,使金银元素在药中发挥作用,确保了古方紫雪丹的制药质量,此事流传百年成一段佳话。
  同仁堂有一尊镇堂之宝,是铸于公元1027年刻有针灸穴位的铜人,据说这尊铜人原是同仁堂的创始人乐氏家族的传世珍宝,1669年,同仁堂的肇始之祖乐显扬先生在拟定店名时,正是取“铜人”的谐音定“同仁”二字――实际上“同仁”源于《易经》,有无论亲疏远近均一视同仁的和爱思想意蕴其间。
  北京在街巷设置栅栏,是在明代弘治年间,当时是为了防止盗贼,并便于追赶。到了清代继续保留了这些栅栏,并又有增加。光绪年间,北京内外城设置栅栏达1700余处。后又对不少栅栏进行了重修。由于当时的廊房四条是商业的一个集中地,商贾富户深怕那些巡视的官兵“巡历不周”,盗贼作祟,于是修了一座较别处大的栅栏,从此这条街成了大栅栏。
  大栅栏成了商业中心以后,一些著名的店铺相继开设于此。有明代即已开业的六必居酱园;清代康熙年间开业的同仁堂;嘉庆年间开业的马聚元帽店、内联升鞋店,以及后来拥有四个门面的八大祥之一――瑞蚨祥绸缎皮货庄等。另外,旧北京的一些金店,银楼、钱庄、银号也多集中在这个地方。北京最初的戏园、茶楼也大都建在大栅栏。
  今天,前门大街和大栅栏正紧锣密鼓地修茸中,不久将以新容亮相。
  
  内联升
  在“爷不爷,先看鞋”的老北京,脚蹬内联升曾经是身份的象征。
  内联升创建于1853年。创始人赵廷,因早年曾在一家鞋作坊学得一手制鞋手艺,又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就思量着自己开一家铺子。当时的北京,为官员制作朝靴的专业鞋店很少,赵廷意识到,在这官员众多的天子脚下,“想赚大钱,就得打这些坐 轿人的主意”,“内联升”就此诞生。“内”喻意宫廷,“联升”的谐音连连高升。因为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都天天盼着“连升三级”、“平步青云”。鞋店的取名,寓意顾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官运亨通。
  内联升布鞋之所以出众,是因其制鞋工艺与众不同。今天的内联升依然保持传统的制鞋工艺。步入内联升店铺,你依旧可以看到有制鞋师傅现场手工制鞋。
  
  内联升制作的朝靴,鞋底厚达32层,厚而不重,从鞋底到鞋面,最少有30多道工序。黑缎鞋面色泽黑亮,久穿不起毛。鞋子打理起来相当方便,仅用大绒鞋擦轻轻刷打,就又干净又闪亮。民间百姓曾称内联升的鞋为千层底,穿坏两双帮,穿不坏一双底。
  毛泽东生前爱穿内联升布鞋,晚年的毛主席穿内联升鞋更是成为一种偏好。
  
  琉璃厂
  从琉璃厂东西街慢慢走来,总笼罩在一种文化、艺术的气氛中,这种气氛是琉璃厂所特有的,将近二百年之久。在过去平常的日子里,没有今天的潘家园,琉璃厂是人们淘宝和寻古旧书籍的最佳选择地。道光年间曾有杨静亭写下一首竹枝词:新开厂句值新春,玩好图书百货陈;裘马翩翩贵公子,往来皆是读书人。
  琉璃厂有许多著名老店,如槐荫山房、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一得阁、李福寿笔庄等,还有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以及西琉璃厂原有的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而琉璃厂最著名的老店则是荣宝斋。荣宝斋的前身是“松竹斋”,光绪年问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更名为“荣宝斋”。著名书法家陆润庠题写了“荣宝斋”三个字。清末,文人墨客常聚此地,而民国年间老一辈书画家如于右任、张大千,吴昌硕、齐白石等也是这里的常客。
  
  老北京/红楼・高校
  
  红楼,这座北大校舍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在当时是很有名气的。它坐落在北京故宫的东北角、被称作沙滩的地方。红楼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它是1918年8月建成的,8个月之后就爆发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当年反帝救国的学生队伍,就是从红楼北门的民主广场集合出发,到天安门广场再转东交民巷,而后去火烧赵家楼,痛打曹汝霖的。
  如今北大、清华、国际关系学院及人民大学等等,都集结于海淀,海淀因而成为北京的学院区――又有学生之城的称法。查阅地图,也常能从这一带发现“学院路”之类的地名。历史与现实相互映照着――海淀,凝聚着北京的大学梦,也凝聚着中国的大学梦。山外青山楼外楼,海淀是北京城外的另一座文化都城,是城门之外的大学城。
  
  老北/京话剧
  
  过去有句话叫“说书的嘴,唱戏的腿”。说书的嘴快,一拍醒木“春去冬来”,四个字儿,半年过去了。唱戏的腿快,甭管这地方离这几万里,几个人在台上一转弯,就算到了。戏曲表演、曲艺表演必须有它的虚拟性。但是,有一种艺术形式却强调了它的真实性,这就是话剧。
  中国百年话剧史始于“春柳社”,1906年底中国留日学生成立的一个团体,被公认为中国话剧创始期的奠基者,主要成员有才智过人的李叔同。1907年2月,春柳社在东京尝试性地演出了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李叔同男扮女装饰演了茶花女,这是中国人用汉语演出的第一个话剧。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刚刚成立时,没有自己的剧场。后来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1956年7月,北京市第一座最宏伟的剧场落成。9月24日,北京人艺新排的曹禺名著《日出》在自己的剧场进行了首场演出。
  1957年,老舍先生创作了《茶馆》剧本,由北京人艺搬上话剧舞台,半个世纪来几度重排复排,被誉为“戏魂国粹”,成就了于是之、英若诚、黄宗洛这些真正的大师。
  1982年林兆华导演的话剧《绝对信号》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中国小剧场戏剧掀起话剧革命浪潮。2007年,除了是中国话剧百年诞辰外,也是中国小剧场话剧25周年。
  
  人艺小剧场
  近两年最火的小剧场当属人艺小剧场,它挟首都剧场之地利、小剧场话剧兴起之天时,更借《切・格瓦拉》等一批在戏剧界乃至思想界极有影响的剧目而吸引了一批忠实的观众。
  著名的“孟京辉话剧”经过10年苦心经营。几乎成为小剧场话剧的代名词,孟家班的作品也成为“小资”追逐的经典流行产品。
  
  现在,北京渐渐形成了一批以年轻人、大学生为主体的观众群,看小剧场话剧在今天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很多年轻人把走进小剧场看先锋戏当作一种时尚,话剧演出消费开始列入工薪族的开支。
  
  老北京/茶馆
  
  清末的茶馆,种类颇多。最高档的是清茶馆,早晨供纨绔子弟遛鸟后休憩(棚顶有挂鸟笼的位置),中午供商贩们谈生意。还有书茶馆(有说评书、唱鼓词的艺人演唱助兴),棋茶馆(茶桌上画有棋盘,供顾客对弈),酒茶馆(兼而售酒)等等。总之三教九流皆寻找到符合自己趣味的乐园。老舍著名的《茶馆》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前门的大碗茶鼎鼎有名。骆驼祥子喝的就是这种茶。用碗而非用杯喝茶,也算老北京百姓生活的一大特色。大碗茶,何其慷慨、豁达、朴素。
  老舍茶馆始建于1988年。在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环境里,客人每天都可以欣赏到来自曲艺、戏剧等各界名流的精彩表演,同时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细点和应季北京风味小吃。老舍茶馆的老板尹盛喜自己就会唱京剧,他还给包括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内的不少外宾和领导人表演过。
  
  老北京/戏园子
  
  去北京,不能不看京剧。
  最近讲述京剧艺术大家故事的电影《梅兰芳》开拍,人们再度将热情投向京剧这个中国百年国粹,京剧的故事、谭鑫培、梅兰芳的故事被一说再说。
  徽班进京后,19世纪末,老生演员谭鑫培在表演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梁启超盛赞:谭鑫培“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载轰如雷。”后有许多人以谭为宗,人称谭派传人。此后,京剧在武生行、旦行、净行都有不少演员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时至20世纪20年代,京剧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起。老生行中有余叔岩的余派、马连良的马派、言菊明的言派、高庆奎的高派、周信芳的麒派、杨宝森的杨派、奚啸伯的奚派等。20年代余、马、言、高有“四大须生”之称。旦行的流派发展也很迅猛,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发起评选旦角演员的活动,梅兰芳、程砚秋、苟慧生、尚小云获得前四名,被人们称为“四大名旦”。
  从平民休闲成为旧日皇胄或是城市富贾的娱乐的京剧,即使是京剧黄金时期的梅兰芳,他的美到了现代也成了有距离的经典。直到梨坛掀起“于魁智现象”,其中界线逐渐消融。
  于魁智现象跨越两岸三地,遍及欧美各地,张学良的95岁大寿都邀请他前往祝寿,遑论其率领的中国京剧院场场高人气的票房。 打小就进京剧专校的于魁智先天嗓子条件好,之后又习练声乐的发声方式与位置让音域更臻极致,曾受教于数位大家,承李派、杨派老生,加上三十多年的扎实磨练与数不清次数的排演,专擅文武老生,能翻跌扑跃,也做文旋舞。
  
  实际眼见、耳听于魁智那不温不火、利落畅快的唱念做打,那够味儿的嗓音、从容自如的宽广音域直叫人起鸡皮疙瘩地不住叫好,尤其在《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中分饰鲁肃和关羽,跨越须生的行当,精彩呈现关羽的红生拔尖儿般且有力的高亢唱腔,加上杨赤所饰的白脸曹操、江其虎的周瑜等黄金组合,在京剧迷之外,越界且成功唤起单纯感动与赞叹。
  他马不停蹄地从事新编史剧的尝试与制作,甚至和业界众多大师通力合作一部现代京剧史诗作《梅兰芳》,自然柔美的举手投足、风范以及所具的文人秀质演活了四大名旦梅兰芳,连梅派传人梅葆玖都称赞其演功。
  去北京,在中国京剧院,听于魁智,在快急、徐慢相继序生的胡琴弦声,以及于魁智那清亮高亢却又气韵内藏的嗓音中,看京剧两百多年岁月里沉浸蕴育的风华。
  北京现在主要有九家以戏曲表演为主的戏楼,其中像天桥乐茶园、正乙祠戏楼、恭王府戏楼、梨园剧场、湖广会馆、东方茶楼、大观园戏楼,都是建于清代,绵延至今不表的老牌戏楼。建于1937年,又于几年前重新翻建成豪华会场的长安大戏院,是北京目前最高档次的戏楼,票价最高800元,以表演京剧为主。
  夏天的荷花市场,总有一些爱好京剧的人们在这里唱戏。这里的京剧不如舞台上的光鲜,却是生活的朴实。一把二胡,一张马扎,几个老友聚在一起就可以开戏。
  当京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渐渐远去的时候,它又以一种生活的形式继续在民间生根发芽。
  
  老北京/香山名人墓
  
  北京地域文化丰富,历史名人墓便是独具特色的景观。历史名人墓主要集中在西郊,其中香山脚下就长眠着四十余位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香山万安公墓是历史名人墓最多的地方,在苍松翠柏间有一座青砖围砌的小园,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长眠于此。
  出陵园向右数十米,有一座墓地,青石的墓表,绿色水刷石的墓碑,显得十分简朴。这就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陵墓,他的散文被世人所熟悉和欣赏,其中《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脍炙人口。距该墓不远长眠着现代文学家戴望舒,一首《雨巷》使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名声大振。由此往西不远,长眠着传奇式的人物――抗日名将马占山,“9・18事变”后,马将军在东北奋起抗日,血战江桥,打响了武装抗日的第一枪,蜚声中外。
  香山的另一处历史名人墓群位于碧云寺西侧,在苍松翠柏环绕的平台上,安葬着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距此百尺之内,还长眠着多位京剧界名人,其中有马连良、王小楼、言少朋、周和桐等,同时胡琴圣手梅雨田和徐兰沅也葬于此,生、旦、净、丑又相聚一起,仿佛在为人们演出一台永不消失的好戏。
  香山南麓长眠着西部歌王王洛宾,其墓背靠青山,远眺京城,墓表上镌刻着600余字的《民族音乐家王洛宾墓志铭》。
  在香山脚下还安葬着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戊戌变法的主导者梁启超,北洋军阀时期内阁总理、著名慈善家熊希龄,以及曾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名流一时的北洋军阀直系首领吴佩孚,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北洋直系军阀孙传芳、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渠、大军阀张宗昌等。
  西山是北京西郊连绵山脉的总称,香山是这一带典型的山峰。相传乾隆出游香山,过青龙桥,见山坳中一片洁白,酷似积雪。待走进细看,方知是十万杏树,迎风轻拂,摇曳多姿;加上杏花幽香沁人心脾,令久居深宫的乾隆皇帝心神荡漾,不能自已。于是,触景生情,欣然御书“西山晴雪”。
  香山香炉峰南麓有一条幽静的山坳,明代曾是采石场,这里地质结构主要是砂页岩、页岩和火山岩,构成理想的蓄水层。因此在这山坳里山青水绿,草木繁滋。松树、柏树、枫树、黄栌、山桃、刺梅、酸枣等几十个科目上百种植物遍及山中。“潘总,您一定听说过北京厉家菜吧?”“是啊,早就听说北京有个羊坊11号,冰岛总统,拳王阿里,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洛克菲勒,各国驻华大使都曾是厉家菜的座上宾,真的很了不起。”潘总,伊利金典也不落其后啊,今年3月俄罗斯“中国年”中国国家疑上普京就对伊利金典有机奶厚爱不已啊!
  
  “是啊,任何品质的东西能被人喜爱,都是因为出品人的一种责任,就像厉家菜是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伊利集团是中国大型乳品企业中唯一没有外资进入的民族品牌,从根本上决定了伊利区别于其它乳品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责任。”
  
  老北京/满汉全席・卤煮火烧
  
  厉家菜/羊坊11号
  逼仄的后海羊坊胡同里一张简陋的桌子不经意间成就了厉家菜的传奇。
  一个除了门牌号外无任何标志的小院里,“厉家菜”的招牌挂在墙上,题字者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一个餐馆做到如此“霸道”,想来也别无二家了吧。冰岛总统、拳王阿里、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洛克菲勒、各国驻华大使都曾是厉家菜的座上宾。中国名人来此的虽不多,但也有溥杰、梅葆玖等,葛优更是这里的常客。港台明星梁咏琪、郑伊健、成龙、汪明荃、周星驰对此地亦不生疏。
  厉家菜馆的主人厉善麟是正宗八旗子弟一正白旗人,祖父是清末慈禧时期的内务府都统,官拜二品。
  大学时厉善麟曾经学过好几个专业,最喜欢的课程是非专业的数学。退休前,厉善麟是首都经贸大学数学系教授。但真正让他在世界上出名的,却是因为业余爱好――做菜。厉家菜不用任何味精和鸡精。受他的影响,三个女儿一个儿子都成了厉家菜的传人。
  1985年4月,厉家菜馆在自己家里开张了。厉家菜只有套餐,共十几套,每套从18至22种菜不等。
  开张后的厉家菜馆,每天只摆一桌晚餐,还得提前近一周。餐馆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规矩,就是不准点菜一厨房做什么你就吃什么。1986年,美国默克石油公司总裁到中国谈项目,专门吃了一次厉家菜。他是第一位吃厉家菜的外国人。
  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在此也曾预订过位置,就餐前一个小时因另有安排与此失之交臂。老克一定很遗憾。
  九门小吃 从什刹海宋庆龄故居往西北(直走)300米路左右。“九门小吃”的牌子在路边。这里有12家老北京传统小吃,包括月直斋、恩圆居、德顺斋、爆肚冯、茶汤李、年糕钱、羊头马、奶酪魏、豆腐脑白、小肠陈、褡裢火烧、张一元。
  南池子天地一家 两年前,天地一家在北京悄然落户,青砖素瓦的四合院,很快成为京城名声显赫的时尚场所。领导人在这里宴请客人,跨国公司的CEO们到此品尝美食,坐着专机慕名而来的客人更屡见不鲜!京城最高档的社交晚宴频频在此举行。
  天地一家招牌幕有清酒鹅肝、神户牛肉卷、黄耳烩 时蔬、六头南非网鲍。该店更是以穿越古今的餐厅设计,让餐厅变成了一次艺术的观摩和设计的视觉享受。
  东华门夜市 酸的甜的苦的辣的成的,要什么就有什么!凉粉、扒糕、莲子粥、酸梅汤、红果酪、杏仁豆腐、烤肉串、烤龙虾、烤鱿鱼、炸蚂蚱、炸蝎子、炸蚕蛹,又多又全又卫生。从新东安市场到东华门大街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护国寺小吃店 从庙会中的“碰头食”传下来的北京小吃,经过改良得精细起来,没了过去的“个儿大、经吃、一个就饱”的粗糙:墩儿饽饽、枣卷果都小巧可爱;姜汁儿排叉、糖耳朵可谓是百般玲珑。
  
  新北京
  
  “潘总,您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每次来北京,感觉都有新变化,北京永远能给人带来最新鲜的感受。”
  “的确,新北京,新奥运,北京天天都在变!牵手奥运,使我们的已拥有一个机会。将全民健康的理念迅速带到大家身边,也使得我们有机会,为国人的奥运梦想倾力奉献。”
  
  国家大剧院
  历时9年多建设,2007年,举世瞩目的国家大剧院浮出水面,亮出了曼妙的身姿;绿树掩映、碧水环绕。一个半椭球形、光洁的壳体在阳光的爱抚下,大大方方地迎接着世人惊喜的目光。
  入夜,国家大剧院壳体上的506盏“蘑菇灯”亮起来了。星星点点映照夜空、北侧广场上的586个照树灯、花池灯和小地灯也同时点亮。一座诗一般的建筑就此绽放。
  正如设计师法国人安德鲁的想法,若身在剧院之外,玻璃幕墙内人影幢幢,犹如正在上演的舞台剧:若身在大剧院以里,透过玻璃幕墙,可以看到繁华的长安街和对面的绿树红墙。正是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
  “鸟巢”若襁褓中的天才,一出世就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犹如树枝织成的“镂空”的“鸟巢”点燃了北京的暖色,颠覆了世界对中国建筑特有的刻板印象。
  “鸟巢”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的东侧,能容纳观众10万人,其中临时坐席2万个。
  这座总投资50多亿元人民币的体育场,因承担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等任务而受到举世瞩目。
  中央电视台新址、北京、电视台新址、北京财富中心、国贸三期等一批超高层建筑将在近几年内迅速崛起于CBD区域内,“中国的曼哈顿”将展示在大众面前。
  北京CBD的中心是朝阳区东三环路与建国门外大街交汇的地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建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已日益成为北京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区域内众多顶极高档写字楼、公寓、豪华酒店及商业、服务、文化及娱乐等各种生活娱乐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形成北京市内最繁华的区域之一,吸引了世界500强等众多国内外如名企业落户。
  按规划,位于“金十字”东北角面机约30公顷的地区被确定为CBD核心区,主体建筑的高度均在100米以上,部分商务建筑高度在150米至300米之间,一座标志性建筑将达300米。
  
  金融街
  1992年7月北京批准恢复在西二环东侧建设金融一条街。在西二环阜成门至复兴门一带,建设国家级金融管理中心,集中安排国家级银行总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总部、北京金融街应运而生。
  现在这里已经建成的国家银行总部有中国工商银行大埂、中国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光大银行、华砭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中国证监会等十余家金融机构的总部,起着调动国家金融力量的作用。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