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狄更斯的儿童情结及其笔下的儿童形象剖析_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
 

狄更斯的儿童情结及其笔下的儿童形象剖析_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

发布时间:2019-01-18 03:47:59 影响了:

   [摘要] 狄更斯,19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以精湛的艺术手法,敏锐的洞察力,结合自己童年时期的遭遇,为我们真实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叶整个英国的社会现实,绘制了那个时代众多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画卷,尤其是一系列栩栩如生颇具特色的儿童形象,更使其作品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关键词] 狄更斯 童年 儿童形象 剖析
  
  一、狄更斯采用儿童视角进行艺术创作主要归因于其童年时的经历
  狄更斯的作品中有一类值得我们永远记住的形象――“在伦敦迷雾、盗窟贼窝、暴君学校、后母家中众多的孤独可怜、游荡迷惘、挨打受辱、危险濒临、惊悸不安”的孤儿、苦儿、弃儿、流浪儿、低能儿、小乞丐。他们衣食无着,备受虐待,过着非人的生活,他们的命运与遭遇催人泪下。是什么原因使得狄更斯精于表现儿童生活和心理,习惯于以理想化的儿童视角进行创作呢?这与他个人的身世和童年时的经历密不可分。他在给朋友的一篇自传中写道:“我默默地忍受着痛苦,我极力地忍受着痛苦,除了我之外无人知道这一点。我究竟受过多少苦已无法说清。”尽管后来狄更斯事业有成,但童年的苦难经历始终萦绕在他心头,这使得他对英国贫苦儿童的痛苦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深切的同情;而在他为生存奋斗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凌辱,又使他对当时得道的中产阶级的伪善深为反感。从那时起,对儿童的关注便贯穿了狄更斯的整个创作过程。狄更斯的目光及思想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英国儿童,他善于将儿童纯洁的心灵,敏锐的直觉和微妙的心理置于复杂和矛盾的社会环境之中,准确地展现了作者的精神世界,同时完整地表达了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和憧憬。这不是矫揉造作,而是他个体生命的创作本能,是他表达自我的最佳方式。
  二、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在其作品中的典型反映及分类
  1.缺失了家庭亲情关爱的孤儿形象。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对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孩子物质和精神上的关心是和谐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十九世纪的英国,这却成了贫苦儿童遥不可及的奢望。我们可以从狄更斯的作品中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大卫•科波菲尔》中,狄更斯借用“小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在这部作品中,狄更斯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大卫在学校受欺压和在工厂受剥削的情景,其中很多事情都可以在作者的生活中找到原型,特别是前几章反映大卫童年时代的不幸遭遇同狄更斯早年的生活经历十分相似。这部小说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揭露了英国统治阶级对贫苦儿童的迫害。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最成熟的作品之一,其间包含了他经历了丰富的人间生活后对人对事的深刻认识。小说主人公皮普自降生起就处在冰冷可怕的世界。小说的第一章描写了小皮普眼中的环境:阴森森的沼泽、荒凉的乡村教堂墓地、长眠于墓地的父母及5个兄弟。小皮普曾说:“我不能指望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姐姐来救我。她只会把我拒之门外,从来没有给过我帮助。”不止是凶狠的姐姐,那些她请来的贵宾和亲戚也是竭力伤害可怜的小皮普。有这样的悲惨童年遭遇,我们也就不难想象皮普后来的发展过程及性格上的懦弱和多愁善感了。
  《董贝父子》是狄更斯一部结构严密的小说。董贝和他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整部小说的基础。小保罗虽生在富贵之家,但出生即丧母,父亲董贝自私贪婪,冷酷无情。在董贝先生看来,“世界是为了董贝父子经商而创造的。”他教导儿子金钱是生命之源,有了钱可以买到一切。然而小保罗渴望亲情,渴望温暖,但他感受不到真正的家庭欢乐和来自家人的关爱,在不近人情的绅士学校里因不堪繁琐严厉的教育而夭折。至于女儿弗洛伦斯,在董贝先生眼中,不过是“一枚不能用来投资的劣币”罢了。
  2.缺失了社会人道关怀的孤儿形象。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直接、准确、有力地体现了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他们是作家精神世界的忠实代言人。这样的思想可以在《雾都孤儿》中窥见一斑。在这部小说中,狄更斯塑造了一系列孤儿群像。他们的命运是“要么在济贫院里慢慢地饿死;要么在济贫院外很快饿死。”在济贫院里孩子们只能依靠低劣得不能再低劣的食物中少得不能再少的一部分维持生命。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少孤儿饿死了,能幸存者十之八九由于贫穷而堕落为妓女(南茜、蓓特)、杀人狂(比尔•赛克斯),更多的是成为小偷。他们的劣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因为当他们面临堕落和饿死的抉择时,社会没有向他们提供人道关怀,眼睁睁地把他们抛进无底深渊。《雾都孤儿》反映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与道德问题,暴露了当时的英国慈善机构是如何虐待儿童以及伦敦贼窝及黑社会是怎样把一个个本性善良,甚至机智可爱的儿童引向歧途的。
  狄更斯在他的另一部小说《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中揭露了贫民学校制度。这部小说中全是貌似老人,肉体和精神都受到创伤的儿童形象。学校的当权者残暴愚蠢,“按便宜的价格”购买死牲畜的肉给学生吃,经常侮辱虐待孩子。教师们崇拜财富,欺凌穷人的孩子,狂热地甚至丧心病狂地追逐暴利,参加黑市投机生意,把学生当作能轻易牟取暴利的源泉。“这些儿童眼光暗淡、呆滞,他们的儿童美过早地枯萎了。还有一些孩子们的脸上印着恶习的印记,眼睛像犯罪者一样溜来溜去,闪现着厚颜无耻的光芒……他们带着残酷的心参加生活,他们心里的伟大善良和温柔的感情被连根拔除了,他们心里所有幼稚的、美丽的东西,在萌芽时被摧折了,他们心里除了灼热的仇恨之外,什么也容纳不了。”这就是狄更斯笔下的缺失了社会人道关怀的学校教育出来的儿童!
  三、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的实质
  在十九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儿童的抚养、福利和教育,堪称当时普遍而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当时一般的资产阶级作家对儿童题材,尤其是贫困儿童题材,不屑一顾。在这种情况下,狄更斯以独特的儿童视角,开拓了一条表达自己人道主义精神批判社会现实的新路。狄更斯通过揭示社会对儿童的摧残和儿童对社会的认识以达到对社会的批判,其锋芒直指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唯利是图的资本家、贪得无厌的拜金主义者;直指英国十九世纪的腐朽黑暗、缺乏仁义的社会制度。
  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思想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狄更斯以历史为经,现实为纬,全面而又生动地展现了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的社会本质和生活现实,使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对世界文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曾经这样说:“文学应该忠实于人民,应该热情地提倡人民的进步事业、幸福生活和繁荣昌盛,这样做一点也不过分。”或许这就是狄更斯盛名不衰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狄更斯.尼古拉斯•尼克尔贝[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2]狄更斯.雾都孤儿[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3]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4]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胡磊.从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看其人道主义思想[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1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