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民族地区教师反思情况调查 教师个人情况反思
 

民族地区教师反思情况调查 教师个人情况反思

发布时间:2019-01-18 03:47:27 影响了:

   [摘要] 通过对海南五指山民族地区和三亚民族地区教师对课改的态度和教学现状的调查,了解民族地区教师教学反思情况和水平。发现五指山民族地区教师更注重群体本位,三亚民族地区教师更在意学生成绩。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课程改革 教学反思
  
  一、研究背景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对自身活动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因此,教学反思被视为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更新自己教学观念的过程。民族地区教师的教学反思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和教师在课改过程中的适应情况。了解课改中民族地区教师的教学反思情况是本次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择了海南五指山民族地区和三亚民族地区的3所农村中学。这3所中学的学生92%以上是黎族,黎族教师占全部教师的46%。参加本次调查的教师中21~29岁和30~39岁的教师各占27.9%和46.5%,其余为40岁以上教师。从年龄上可以看出,这是一支层次分明,形成了合理梯队的教师队伍。其中,本科学历以上教师占51.2%。教师教龄在1~3年的新教师占29.3%,7~15年的教师占26.8%,16~20年的教师最多,占29.3%,还有12.1%的教师教龄在21年以上。
  2.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采用了东北师范大学王春光在博士论文“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中所编制和使用的问卷,辅助以观察访谈,旨在了解黎族地区教师对课程改革和培训的态度、教师教学现状、教师教学的自我评价和教师反思的时间、方式及问题等,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对课改和培训的态度
  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对新课改的推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把课程改革落实到课堂教学,把教学改革的理念转化为现实至关重要。从问卷显示结果可以看出,三亚民族地区的教师对课改的态度比较消极,只有38.5%的教师表示对新课改全力支持或基本支持,五指山地区持这两类肯定性评价的教师比例较高(87.1%),其余的教师对课改的结果表示担心。在课程教学改革中,三亚地区教师们感觉自身不足的主要方面是对课改理念理解不深(53.8%)和缺乏课程开发能力(38.5%);五指山地区教师认为自己主要欠缺专业素质(38.7%)、对课改理念理解不深(29.0%)和缺乏课程开发能力(25.8%)。从培训内容上看,教育教学技能培训(50%)和学科专业知识培训(29.5%)是民族地区教师最关心的两个方面,而注重反思性教学实践培训的教师只占11.4%。
  2.教师的教学现状
  从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教师最关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47.7%);其次,是发展学生个性(25%)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22.7%)。虽然只有4.5%的教师选择了“提高学习成绩”,而这一比例却比王春光在内地的调查高出了3.5个百分点。民族地区中学生普遍较低的学习成绩是教师们最感困惑和无奈的事情,对教师和学生都形成了较大的压力,使教师缺乏成就感,学生丧失信心,难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调查显示,在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时,教师主要选择了“启发学生解题思路”(79.5%)和“提供参考资料”(11.4%),然而有12.9%的五指山地区的教师会直接给出问题答案。五指山民族地区位于海南省中部,周围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处于原始状态,学生接受信息有限,思维单一。由于学生视野狭窄,思想不活跃,缺乏探索的能力,教师只得采取最原始、最直接的给出答案的方法。调查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出现错误,学生或同事指出时,有61.4%的教师表示高兴;有31.8%的教师表示不好意思;在五指山地区的中学,有9.7%的教师表示反感,这可能与山区民族教师自信心较弱,自尊心较强有关。在教学中遇到困惑时,选择“深入思考,总结经验指导今后实践”的教师占63.6%;在回答如何对待同事提出的教学建议时,81.8%的中小学教师选择了“关注并采用”,比王春光在长春的调查低了12个百分点。其他消极的态度,如“关注不采用”和“不关注不采用”两项之和接近百分之20。从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看,民族地区教师的上进心和压力均比内地教师的弱。在教学中,教师对新教学方法探索的态度是,有59.2%的教师选择的是“经常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有38.6%的教师选择了“有想法,但怕影响考试成绩”,在这个选项中,三亚地区教师比例明显高于五指山地区教师,说明考试对三亚地区中学的影响要比五指山地区中学大得多。通过访谈了解,由于三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形势,家长和学生见多识广,对学生的升学和前途比较重视。而五指山黎族地区的家长对孩子和学校都比较宽容,如果孩子学习不好,大多数家长认为是孩子贪玩,对学习不感兴趣造成,很少迁怒于教师,给教师留有较大的空间。
  3.教师教学的自我评价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在抗拒学习时,有90.9%的教师选择了“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加以调整”,然而,有近百分之10的五指山地区教师会感觉自尊心受伤或“习以为常,不做任何努力”;当教学能力被人否定时,有84.1%的教师表示,不会因此而失去信心;民族地区教师认为,学生、同事和教学主管对自己教学欣赏的比率分别为29.5%、25.0%和25.0%,每一项都比王春光的调查低大约40个百分点。从这些方面来看,表明多数民族地区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没有信心。其中,三亚民族地区教师同事间的欣赏程度较低(15.4%)。三亚作为一个旅游开放城市,教师视野开阔,对事物的欣赏与判断能力和水平较高。但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努力还不够,同事间在团结合作、相互促进、团队协作等方面还配合的不够密切。“在对自己教学评价的出发点”选项中,大多数教师选择“从学生发展的角度”(59.1%),在不同地域间差别不大。然而,从其他的选项中看差别较大,比如,五指山地区的教师更多“从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角度”(19.4%),三亚地区教师侧重于“从教学方法运用的角度”(23.1%)。选择“从伦理、道德及价值观角度”的为11.4%。
  4.教师反思的时间、方式及问题
  调查显示,在回答以何种形式反思自己的教学时,选择“观摩教学与分析案例”“参与同事反思小组”和“写教学日记”的比率分别为34.1%、27.3%和20.5%。选择“参与网络研究、写博客”的比率仅为2.3%,这说明,民族地区教师利用网络开展反思教学的比率较低。海南课程资源和教育基础都很薄弱,要承担新课程实验的任务,专业支持力量严重不足,网络平台是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一个有力支持和补充。海南省教育科学培训院在网络教研建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与北京今日园丁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了“新思考(CERSP.COM)”网络平台,率先创建了“成长博客”等新课程教研网站,为教师发表观点、交流经验、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跨时空的网络平台。然而,民族地区教师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外界的变化,网络利用率较低。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和技术资金方面的支持,使民族地区的教师更多地受益。在问及反思是个人独自进行还是小组合作更好时,有68.2%的教师选择了“小组合作”,比王春光调查所得比例82.6%低了近14个百分点。民族地区教师对“小组合作”形式的期望不强,主要是民族地区教师文化中的学习探索气氛不浓,缺乏专业引领和学科带头人所致。在反思的时间上,81.8%的教师把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集中在课后;关于反思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障碍,三亚地区教师选择“标新立异,容易受到孤立”(38.5%)和“教学任务重,没时间反思”(30.8%);五指山地区教师选择“批判性反思,可能会影响同事关系”(38.7%)和“标新立异,容易受到孤立”(22.6%)。从调查中发现,民族地区教师仍保持着民族地区固有的群体本位思想,重视人际关系。“群体本位”意识可以增强凝聚力,却不利于人的个性发展。在与同事合作的教学反思中,教师应该相互批判,相互促进,过于顾及个人礼貌和与同事的关系,就会使反思失去应有的意义,不利于反思教学的有效开展。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
  1.三亚民族地区的教师对新课改的信心不足,持忧虑态度;
  2.民族地区教师更重视教学技能培训,对反思性教学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业成绩偏低,给教师造成了更多的困惑和巨大的压力;
  4.三亚地区教师比五指山地区教师更担心新课改会对学生成绩造成影响;
  5.民族地区教师与内地中学教师相比,自信心相对较弱,自尊心较强;
  6.民族地区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不够,参与网络教研进行反思教学的比例较低;
  7.五指山地区中学教师更看重教师间的人际关系,不利于教师间的合作反思。
  反思能使教师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是“专业”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帮助教师随时把握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学会反思,重视教学反思是民族地区教师新的挑战和使命。
  
  参考文献:
  [1]王春光.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陈慧.民族地区课改中教师适应问题研究[J].广西师范大报,2009,(5):83-86.
  [3]陈夫义.以课改激活科研,以科研支撑课改[J].中小学管理,2008,(1):34-35.
  [4]陈慧.黎族隐蔽文化与英语教育互动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3):146-149.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Hj200788)。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