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通识教育背景下受助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模式研究]通识教育是什么意思
 

[通识教育背景下受助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模式研究]通识教育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9-01-19 03:56:45 影响了:

  感恩教育是培养受助贫困大学生自立意识、自尊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的基础教育,是一个人完善自身生命和道德人格的需要,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提升自身道德境界的需要。通识教育极为重视道德教化、价值传承和良知哺育、既关注道德教育的理性层面,也关注道德教育的情感层面,既关心道德行为的理性分析,也关注道德行为的习惯化,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开展受助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有利于提升受助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值得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一、高校受助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分析
  1.国家资助政策日益优惠,却难尽助学管理初衷。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范围不断扩大,资助力度不断加强,期望贫困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刻苦学习、综合素质提升等物质以外的意识、情感和可能的行为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国家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但在实际的资助过程中,资助政策与感恩教育脱节,“做事”取代“做人”教育。资助多停留在经济层面,忽视对大学生情感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一些受助贫困大学生,违反学校规定,用资助的钱买名牌衣服、玩网络游戏,或者用于挥霍浪费,全然没有感恩学校、回报国家的意识和情感。
  2.高校感恩教育效果不容乐观,受助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提升缓慢。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总体较好,能对国家、社会和学校赋予感恩情感和回馈心理,但与学校感恩教育倾注不成比例,感恩意识提升缓慢,这与高校更多致力于经济解困,缺乏精神扶持和道德教育不无关系。对贫困大学生在受助后出现的不感恩表现,高校管理松懈.监督不力,助长了部分受助贫困大学生只知索取而无感激奉献之情的风气。同时,高校感恩教育内容相对枯燥、形式相对单一,感恩教育活动不成体系,不能带动全体受助贫困大学生怀着感恩的心回报学校和社会。高校要充分挖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挖掘和焕发学生的爱、信任和感恩的种子,实现自我感恩教育的效果。
  3.感恩回报缺乏教育点播和引导,实质性感恩行动少。一些受助贫困大学生不知何为感恩,更不知如何感恩.甚至空有感恩意识,没有感恩行动。资助背后鲜见贫困大学生自力更生的信念和决心,更鲜见受助贫困大学生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资助和激励换来的是部分受助贫困大学生的长期依赖和情感冷漠,这些表现辐射了受助贫困大学生感恩心理的缺失和感恩意识的模糊。
  4.校园感恩氛围不浓,受助贫困大学生缺乏自觉和主动感恩回报。高校重专业教育,轻道德教育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校园鲜见受助贫困大学生自发的、主动的感恩行为,校园感恩氛围不浓。很多受助贫困大学生得到资助后想表达感激之情,或者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学校发展做些事情,由于缺少感恩回报的环境,羞于表达自己的感恩情感,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这不利于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也难以使他们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情感丰富、能够面对各种社会挑战的合格的社会公民。
  二、高校受助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模式构建
  高校现行感恩教育仍有很多问题需要克服,教育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高校大力推行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学新生群体单一,规模庞大,辅导员力量薄弱,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引导、控制和管理作用,构建一种以学生组织为引领的、自主教育为主导的感恩教育模式。通过加强对学生会、学生社团的感恩教育指导,实现教师指导和学生自我教育的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发挥“一体两翼”的合力效应,建立在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间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的,承载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内容的五维感恩教育体系,让大学生在互相交融、互相激励、互相感染中赋予感恩行动。
  1.第一个维度――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引导受助贫困大学生明白父母生活的艰辛以及对自己无私的养育之恩,要用一生去珍惜、去回报,学会正确处理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懂得珍惜亲情、热爱生活,让受助贫困大学生自觉地去爱父母、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并付诸行动。勤工助学,朴素节俭,与父母共担忧愁;刻苦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省心;汇报学习生活情况,与父母共享快乐,让父母放心:与父母发生矛盾,心平气和地沟通,倾听彼此心声,让父母感觉贴心。要把握感恩教育的恰当时机,让受助贫困大学生从情感或心灵上产生共鸣,将对父母的感恩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其学习、生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第二个维度――感恩老师。老师呕心沥血,把自。己的一生都默默无闻地奉献到教育事业上,感恩老师.是慰籍老师的最好方式。引导受助贫困大学生回顾老麻在讲台上、书桌旁,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兢兢业业付出的辛劳和甘苦。开展“尊敬老师,热情问好”、“报答师恩,做学习的主人”、“铭记师恩,祝贺教师节”、“感谢师恩,帮老师做点事”等主题活动,让受助贫困大学生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尊重老师的劳动,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见到老师微笑致意.轻声问好;课间帮助老师擦黑板,准备教具:按时上课,认真听讲;发奋图强,争取优异的成绩等,用最真诚的心来感恩老师,让老师感受到学生的敬意。
  3.第三个维度――感恩同学。同学是生活中互相帮助的伙伴,学习中共同激励的朋友,工作中团结协作的助手,校园里到处都是同学的美好情谊和美好回忆.要把感恩的种子播撒在同学之间。引导受助贫困大学生养成坚强奋进的意志、乐于助人的品质,激发内在学习动力,使受助贫困大学生成为校风、学风建设的排头兵和促进者。安慰情感、心理有困难的同学,设身处地进行坦诚交流,让他们重燃斗志;照顾和陪伴身体不适或生病的同学,尽己所能热情帮助,让同学间充满温暖和关爱;鼓励和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找回自信,渡过难关;谦让宽容、不以自己的言行伤害同学,凝聚团结班级力量,建立深厚的同学情谊,让灿烂的笑容、诚挚的热情、无私的包容、可贵的信任、纯洁的心灵、善良的品质洒满校园。
  4.第四个维度――感恩学校。培养受助贫困大学生主人翁责任意识和感恩学校意识,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学校做出积极的心理回应和行为回报。动员受助贫困大学生爱护学校桌椅、电教设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擦玻璃,让教室窗明几净;捡拾散落的纸屑、饮料瓶,让校园整洁干净:爱护图书,阅毕摆放整齐,让图书室永远清新:文明礼貌,排队买饭,让餐厅更加温馨;爱护校园植物。不践踏草地,让校园环境更加幽静。让受助贫困大学生在感恩学校的氛围中,走进美好的大学生活,走过人生最绚丽的青春年华,永远铭记抚育他们成长的学校。
  5.第五个维度――感恩社会。引导受助贫困大学生提高其“自尊、自强、自爱”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立志成才,把国家的未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通过自身努力来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的建设事业。鼓励受助贫困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用“恩”来启迪心灵,转化思想,陶冶情操,用“与人为善”的思想照亮内心的灵魂,健全人格,培养感恩意识和报恩情感。适时开展感恩宣传,贬斥背离社会主义道德准则的忘恩负义现象,弘扬高尚的感恩情操,褒扬先进的感恩行为,让受助贫困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升华对国家、人民的热爱,增强受助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相互关爱、体谅、宽容、和谐的高尚社会情感,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三、受助贫困大学生自主感恩教育的意义
  1.促进受助贫困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受助贫困大学生成立一定的机构或社团,以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一定的范式、一定的规则和制度,对自身进行价值引导和行为规范教育,能深入到学生个体心理世界,利于感悟奉献与索取、施恩与受恩之间的辩证关系,全面了解感恩涵义,将感恩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成为自身选择美好的一种心理倾向。同时,在感恩过程中使受助贫困大学生养成平等交往:善于沟通、乐于分享、甘于奉献的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把自己塑造成自强不息、自力更生、懂得爱和奉献的大学生。
  2.促进通识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受助贫困大学生自我感恩教育,在行动中将感恩意识、个人情感和回报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使受助贫困大学生主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宽阔的胸怀和宽容的心态,自觉产生感恩行为。同时,’增强受助贫困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受助贫困大学生主动承担未来社会公民的责任,以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投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为实现国家振兴努力学习和工作。一3.促进校园浓郁感恩氛围的形成。通过受助贫困大学生自我感恩活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校园感恩环境,感染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热爱学校、奋发向上的情怀,让学生在活动中蓄情、在生活中践行、在文化中熏陶。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