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让课堂提问更加艺术化】 课堂提问的艺术
 

【让课堂提问更加艺术化】 课堂提问的艺术

发布时间:2019-01-27 03:48:12 影响了: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问本身就是一门诱导学生跳一跳摘知识果子的语言艺术,故此,提问艺术的根本问题时要富有启发性,在于如何帮助学生,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投石激浪,启开学生的思维闸门,以收到提问的最佳艺术效果。
  1.揭示矛盾,引进教材。揭示矛盾,形成一种冲击,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例如,《背影》这篇叙事散文,从记叙的内容看,文章的题目是否可用《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父亲》这个题目明白如话,既通俗,又朴实,那么为什么作者不用这么好的题目,而偏偏用《背影》呢?再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散文,可不可以把题目改为《冬天的济南》?这两者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的提出,对中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在阅读课文和讨论问题时,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得以充分发挥。
  2.由浅入深,连贯提问。对于课文的关键处要抓住不放,提出一组互相连贯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认识是由浅入深。如《三颗枸杞豆》,可以在学生们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设计以下的问题:(1)这是什么样的三颗枸杞豆?(2)这三颗富有深刻意义,催人奋进的枸杞豆征服了“我”,但在之前“我”是什么样的人呢?之后又变成什么样了?从哪里可以看出来?(3)“我”与三叔的两次相遇,两次对话中你获得怎样的体会?这些问题把分析、概括、想象连贯组合,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发展思维,又能强化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3.纵横展开,促进迁移。纵向深入,析清思路;横向展开,品味语言。如《鼎湖山听泉》一文,就可以从写作思路和语言品味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纵横交错的问题:(1)题目中“听泉”二字是关键,贯穿全文的是“听”字,还是“泉”字?(2)课文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请用“泉”组一个词概括各部分的大意。(每空限填一字)(3)朗读课文开头,开头交代鼎湖山的背景有什么作用?(4)在听泉的过程中,作者分别听到了哪些?文中哪些语言可以表现出泉的美?(5)精读第八段,作者分别听到了哪些不同的泉声?他领悟到了什么?等等。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其读书能力。
  现代文教学中提问要具备艺术性,文言文亦然。文言文比较难懂,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所以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尤其要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启发式提问。“启”是为了“发”。问题的提出要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要“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教《〈论语〉六则》时,开篇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时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点燃人们思想的火花,那么谁是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曾组织评选世界十大思想家,如牛顿、哥白尼等,你们知道排在第一位的是谁吗?”“这个人就是距今两千年的孔子,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就是谈学习的思想观点。”这一启发,不仅使学生对孔子产生敬意,而且有一种民族自豪感,自然对课文内容掌握得比较好。
  2.对比式提问。有对比,才能有鉴别。有些知识,通过互相对比,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曹刿论战》中有这么一个句子“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教到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里的“牺牲”和“我可牺牲不起啊”、“刘胡兰光荣牺牲了”这三个不同语言环境里的“牺牲”含义相同吗?这一对比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同学们思考后争相回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太一样,前一个人“牺牲”是专指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第二个“牺牲”是“舍弃、丢掉”的意思;第三个“牺牲”是指为了正义的事业献出生命。这样的对比提问,不仅使大家正确理解三个词语的含义,而且知道中国文字的丰富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浓厚兴趣。
  3.设问式提问。成功的课堂教学,总要向学生不断提出新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能力的目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卖炭翁》,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卖炭翁”身上“衣正单”,为什么还要“愿天寒”。同学们迅速进入了积极的思维状态,在老师的点拨下,认识到一车炭是他维持生活的希望,这种矛盾的心理,是卖炭翁生活陷入绝境的反映,同学们还在不知不觉中收到思想教育。
  当然,激发学生思维兴趣的提问方式还远远不止这些,且无论是在现代文还是文言文中都极为重要,这是检验我们教师智慧,追求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黄玉峰.寻找语文的最佳突破口[J].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