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磨一节课磨一个团队 磨一节课
 

磨一节课磨一个团队 磨一节课

发布时间:2019-01-27 03:59:23 影响了:

  作为一名教师,我自认为与那些淡定从容、口若悬河的教师相比,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些先天不足,需要反复准备方可成事。因此,“凡事预则立”变得非常重要。“预”,实际上就是教学设计,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课堂教学立体空间的全部。
  只有反复思量准备的课,在教学实施时才会有灵光和快乐产生。仓促而就的课,就会有忙乱和遗憾。做教师已经19年了,只是为教学而准备的时间,未曾因经验增多而减少,反而耗时越来越长了。
  2010年底,我接到市教研员分配的任务,在2011年初为骨干教师做一节课,内容自选、借班上课。有近两个月的准备时间,照理说时间很充裕。但当时恰好没有带班,试讲就成了问题。而且,选什么内容呢?一时间我陷入纠结当中。
  群英聚议
  最初构思的是一节展示技术魅力的课,企图用“分组活动”和“自主学习”两招破解技术应用中的难题,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技术视野,一方面“显摆”一下俺这特级教师的教学积累。于是,在准备了两天之后,在组里开了个集体备课的“群英会”,看同事们能不能帮我理清头绪,确定教学内容。
  “群英会”一开,我抛出的“玉”引来一堆“砖”,竟生生地把我的构思给否了。同事甲说:“前两年你曾经做过一堂讲PowerPoint的课,给我印象特别深,其实你就讲那个挺好,你现在准备的这课涉及复杂软件,可别忘了你是借班上课。”同事乙说:“你对人家机房情况、学生情况都不摸门,这分组技术活动好像对学生要求比较高,你觉得好把握吗?”同事丙说:“你平常的课,仔细整理出一节就可以做示范了。你现在的想法显得乱。你若试讲,就用我的班吧。”
  概括下来,做一节公开课,不宜选偏难的课题,既要有一些专业技术上的示范性,还要能展现个人教学风格。好吧,俺就拾自己“牙慧”,讲PowerPoint。
  试讲遇挫
  我一向不喜欢重复以前的课,这是有根据的。教学本应与时俱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更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而且自己每一年都有新的经验增长,所以即便是讲过N次的课,每一次再讲还是要从头准备,重新开始。我所理解的教学求新是多元的:内容不新,素材新也可;技术不新,角度新也可;课不新,导入新也可。
  先确定这节课的课题“使PowerPoint作品艺术化的技巧”,再确定教学线索“创意设计个性书展”,即以PowerPoint为展台,展示推介一本书,PowerPoint各页功能不同――首页为封面页,次页为目录页,第三页为内容页,并能利用PowerPoint软件自身的技术设计各页的版式、利用技术合理布局,等等。教学思考的逻辑起点是,在掌握基础操作的前提下,挖掘软件的创意功能,品味学习技术、制作作品的创造情趣。
  接下来确定教学策略。以往开展教学都是借助发布在教师机上的“信息技术时空”网络平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达、资源下载、作品上传、作品评价等均是基于该平台完成的。此番借班上课,网络平台似不便用。广播授课、系统提交作品虽不成问题,但怎么实现交互呢?时下流行学案,其他学科用得正热闹,于是我自鸣得意地设计了一个导学案,目的有两个:一是以纸质文档形式承载整节课的师生交互,如传递教学框架、简易教程等;二是收集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学生信息,如评价文字、学习结果反馈等,部分内容见图1。
  重点备战的当然是教学内容,包括教学素材、技术讲授内容等细节。另外,分别做好了教学设计文档、导学案以及配套的教学课件等。试讲将在两个班进行。当我拿着打印出来的漂亮导学案走进机房时,内心是既信心满满,又有些忐忑的。
  结果试讲却失败了。宏观分析,原因有三个:一是学情了解不足,二是教学内容多,三是导学案使用不当。事后仔细进行微观分析,导致失败的课堂细节还历历在目:导入环节原本设计的是3分钟,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虽言之有物却慢条斯理,以致拖延了时间。技术热身环节原本设计用时2分钟,但学生对PowerPoint基本操作的陌生导致几个简单操作就用了5分钟。再如,使用导学案是有一些限定条件的,需要整齐划一的节奏,而学生思考与书写速度不等,互相研究着写,时间被可怕地消耗了。教学过程中我发觉不妙,刻意减掉了近一半讲授内容,但仍于事无补,离下课还有8分钟,才开始让学生制作作品。最终,导学案根本没有完成使命,甚至成为负担。
  重整旗鼓
  试讲失败,打消了我的自信,警示我教学不能好大喜功,更不能想当然。于是,有了第二版教学设计、又有了第三版、第四版……开启了后面漫长的磨课经历。
  这是一节以技术学习和制作为主导的课。由于只有一课时,必须提供足够的制作素材,才能使学生专注于技术和创作。我的教学主题是“创意设计书展”,因此选择书籍就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素材选取的范围如何、内容给到什么程度,则既要考虑导向性,又要考虑趣味性,还要考虑男生与女生的差异。反复选择和取舍,历时一周才最终精选了包括漫画在内的9本书,每一本书都包括:原书封面、书籍目录、内容概要、与主题相关的图片素材等一系列图文资料。
  试讲中不成功的导学案尝试,使我决定放弃它,转而重新制作网络教学平台。于是,修改代码、美化界面、发布相关教学素材等,甚至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的无谓操作时间,我逐一注册了50个学生账号。为了防止网站出现意外故障,还特别嵌入了一个无组件上传类,以方便最后的作品提交。基于Web 2.0技术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如图2),有着强大的教学环境营造功能和教学交互支撑功能。特别是,它可以真正实现“分层教学”和“自主学习”。例如事先上传的教程等可便于认知能力不强的学生观看和模仿,而拓展教程则利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自主拓展学习。借助网站的上传与跟帖评价功能,则能形成作品制作上传、在线互评这样良性而有特质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素材已定,网站已成,备课重点转为磨课,磨细节。
  计时磨课
  彼时已近寒假,没有信息技术课可以用来试讲了。情急之下,抓住上六年级的儿子充当学生,供我试讲,同时还负责充当“活”的计时器为我计时。
  这个编外的“计时器”在听讲过程出了个插曲,倒引起了我的深思。当时正进行到讲解PowerPoint艺术化的若干技术,刚讲了三四分钟,儿子举手示意:“老妈,能不能停一下,我实在想练习一下您刚讲的那个。”――他要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自然是讲究讲授中知识的连续性,讲究技能的前后关联与逻辑顺序等。但听课的学生一方若被激发起了强烈兴趣,必然是非常渴望动手操作的。这个小插曲,让我反思良久。在以后的教学里,我必当时时提醒自己,控制好讲授的欲望,控制好讲授与操作的转换,尽可能多地把时间留给学生。
  家里的机械计时器,又在许多个夜晚为我服务过:怎样将导入的指向性简明扼要地阐释出来、怎样用最简洁的语言点明操作的要义、怎样启发学生技术学习与运用的举一反三……一次次检查素材、网站、笔记本电脑和教学课件,一次次重复演习讲授的技术内容,一次次磨合教学的各个环节。
  万事已俱备。
  掌声响起
  教学过程没有意外,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直到我完成了所有的讲授,宣布下面该孩子们动手了。这时忽然响起了掌声――一直全神贯注听讲、默契配合着的学生们,竟然鼓起掌来。我一定会终生记得那掌声,因为那恰是全力以赴、全心全意想要得到的东西啊!这群可爱的、陌生的学生们,他们应该是体会到了技术的魅力,听懂得了我所要表达的内容,用掌声给予我奖励吧。
  于我而言,当时的心情是复杂的。因为课尚未结束,我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有深刻的感悟,还有更重要的是学生实践操作的成效。学生鼓掌之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制作当中。我注意到那些精心准备的素材被不同的学生选用,我观察到有的学生在模仿刚才的教学,我还捕捉到一个学生正在举一反三地尝试使用各种技术……偷看时间――预计的下课时间快到了。我几乎没有太多犹豫,就决定延长下课时间。那天已经放寒假了,这些孩子们是特意从家里赶来学校配合我上这节课的啊!拖堂18分钟之后,我依依不舍地做了小结,宣布结束。此时,教学网站共上传了26件学生作品。
  悠长回味
  怎么回事呢?惊异于那磨练过无数次的关键技术讲授部分,无数次的计时都是8分钟,为什么现场还是超时了?我脑海中回放起当时的情景,忽然意识到,所有学生无一例外地用亮晶晶的眼睛盯着我,那些目光无言地鼓励我倾囊相授,就像一个好的倾听者能让人产生更多倾诉的欲望一般,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话多了。唉,我是有这个“恶习”,如果学生课堂听讲特别专注,我往往会讲授过度。
  不过,话说回来,在规定的下课时刻到来前,我是知道有许多方法可以合情合理地“结案陈词”,然后便可顺理成章地下课。然而,我没有那么做,是因为当时恰好看到前排的两个男生在努力进行非模仿的创作活动,实在不忍心打断他们,直到他们提交作品。总是不能做出完美的优质课,在理智上也还是有些遗憾的。感谢学生们给予我无限的包容。
  教学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我的愿景中,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在和谐快乐的信息技术氛围里,带着创意和挑战的激情,体验信息技术内在的创作力和外显的视觉艺术之美!这节课教学形式上没有更多的创新,没有自主学习,没有分组活动,没有作品展示与评价,但是课后评课的同行们纷纷表示:感受到了技术的魅力,对PowerPoint软件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是的,即使是我,在教学准备的反反复复中,也对PowerPoint有了更多的认识与思考,对信息时代的表达方式有了更多的思考,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有了更多思考。
  其实,不使用双重导入可节省时间。但我的两个导入是有明确指向的。暖场的视频只有1分30秒,其内涵直指“创意”;酷闪的动画也不过1分钟,意在充分展示“技术魅力”。我一直觉得,学科教学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唤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所有的学习,都是以兴趣为根基开始生发的,而对创意的唤起,是信息技术学科独有的特质。我经常跟学生说,再没有什么学科可以在课堂上享受创意、学习创意并动手实践了。所以思量再三,觉得哪一个导入都不能舍弃。
  在回味中反思,在反思中回味,我一次次享受着这磨课之后的心智提升。用两个月的时间磨一节课,在记忆中留存了清晰完整的过程。教学设计若是一个大工程的话,那天籁般的学生掌声,应该是这工程竣工时的剪彩。这个工程与其他工程不同,它是施者与受者共同的成长。磨课的过程,是教师操控下教学设计与教学生成的共舞。也许,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若能不时经历磨课,职业内在的价值就能更多地显现;若能时常有如斯磨难,百炼成钢的机会就更大吧。
  
  (作者单位:天津第二南开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