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法

发布时间:2019-01-29 04:11:27 影响了:

  〔关键词〕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认识;设置;实践 能力;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23.5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7(B)―0077―01
  
  以计算机为龙头的信息技术反映着新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高科技水平,它将驱动人们加入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行列中。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计算机教学,对此,提出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教师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认识
  “任务驱动”是一种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入门阶段会发现陌生词多,容易产生畏惧情绪,失去学习信心。这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出一个明确的要在电脑上完成的“任务”,比如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一段文字。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没有必要全面了解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的知识,我们可以直接按照几个步骤,进入某个文字处理软件的编辑环境,使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文字就可以了。“任务驱动法”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其他的可以先不涉及,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一个“任务”完成了,就会产生新的“任务”。
  二、教学中“任务”的合理设置
  “任务驱动”教学法,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指导,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任务”设计得当与否,是“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而任务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趣味性与成就感的统一。任务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其出发点、主观愿望和最终目标是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会使课堂教学失败。任务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使学困生和那些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跟得上,不掉队,有成就感。
  2.安全感与探究欲的结合。任务的设计应多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操作问题,尽量在操作前给予提示,将主题集中在设计好的几个任务上,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实践,在强调尽量不出现错误操作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而不要一味地批评,应就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并给予解决。
  3.灵活性与具体性的关系。计算机以操作为基础,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固化所有步骤,任务的完成是以结果为目标,中间过程允许学生出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设计任务时,在关键的步骤上必须加以强调,特别是特定的操作、不可回避的步骤一定要给出,否则学生不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对任务的完成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学习“WORD的功能和使用”这一模块时,教师会要求学生制作一份精美的电子报刊。此任务中隐含着几个知识点:(1) 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的图形功能;(5)WORD的表格功能。把这5个知识点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还可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教学内容而统筹安排。
  三、利用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学生完成设置的任务后,利用机房的“局域网”或者控制系统,让学生互相浏览,通过交流和小组内外的竞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激发创造力。
  凡是在活动中成绩斐然的学生,他们都会感到很自豪,因为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肯定,因此,这些学生会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而对于那些没能获得表扬的学生,他们会在表现好的同学的影响和启迪下,在相对落后的窘态刺激下,争取在下一次活动中能有好的表现。
  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接合点,达到最理想的教学目的。
   编辑:郭裕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