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浅议完全学分制下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分制下的班级建设
 

[浅议完全学分制下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分制下的班级建设

发布时间:2019-02-04 04:17:19 影响了:

  【摘要】班级是学校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最直接、最集中的群体。完全学分制高校的学生工作,打破了传统高校以班级、年级、院系为框架的垂直管理模式,在班级的凝聚力、执行力、活动效果、管理制度等方面产生了不少新的问题和困难,学生工作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入学教育、班级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干部建设等环节采取更积极加措施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班级建设;问题;对策
  
  班级是学校的社会功能与教育功能都最直接、最集中地基础群体。传统高校学年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以班级和年级为单位,同一班级的学生按照专业事先安排好的授课计划共同上课、学习、考试,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完全学分制则是实行了彻底的选课制,准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任课教师、上课时间、修业年限。完全学分制下的院校由于学生选课的分散性,班级、年级的概念越来越弱化,系和专业的界限也不断被打破,对学校的班级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各高校的在读学生逐渐以90后为主,他们多为独生子女,一方面自我意识更强,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另一方面却又表现为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明辨是非的能力都有所欠缺,容易随波逐流。面对学生出现的这些新的思想、行为特性时,要认清其发展的规律和轨迹,进行积极地引导,让其朝着有力于班级建设的方向发展,提高班级建设的实际效果。
  
  一、完全学分制下班级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对班级认可度偏低,班级凝聚力不高
  由于选课制度,即使同班同学也较少一起上课,见面沟通交流的时间较少,极大地影响了同学情谊的建立和深化,班级的概念淡化降低了学生对班集体的归宿感,从而导致大学班级缺乏较强的凝聚力,有的班级更是一盘散沙,班会无人参加,活动无人问津,从而使得班级工作难以开展。
  (二)班级活动效果差
  以组织参加学校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为例,由于课余时间不一样,使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参加的情况也难以掌握,活动后取得的效果及学生是否满意也无法统计,长期下来会造成学生对班级的活动甚至连班会都兴趣索然。而大学学生社团组织大量涌现,对大学生的班级观念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大部分活跃的学生会参加各级学生组织,使这一情况更加严重。
  (三)班级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
  班级的制度建设对于班级建设至关重要,但缺少了班级教室这一宣传阵地,班级制度通常是老师或班干等在班会上提出,与全班同学达成口头约定等方式来建立的。这类的班级制度由于没有明文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对班集体成员的约束力低,降低了班规的使用效度与力度,班干在班级管理上也增加了工作难度。
  (四)以寝室为单位的小团队代替了班级大集体
  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由于选课的不同导致班级成员很少有共同生活、学习的步调,一定程度上造成班级成员的集体感不太强烈,以寝室为单位的几个人经常在一起生活、学习,形成了小团队。如遇到班级民主选举,通常是选自己寝室的同学;班级开展活动或者节日聚会,同学们通常也是以寝室为单位形成小团队一起去活动,很少和同班级寝室以外的同学地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的情况女同学尤为明显。这样以寝室为单位的小团队意识的强化,对整体班级建设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五)各个班级之间发展不均衡,甚至出现“两极分化”
  高校里每个学院同年级的班级少则几个多则达十多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班级在凝聚力、荣誉感方面都出现了差距,获得荣誉多的班级凝聚力会加强,获得荣誉少的班级风气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或者共同努力奋发图强,或者一盘散沙随波逐流。
  
  二、解决班级建设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抓好入学教育和初期管理是关键
  利用新生军训和入学教育是加强班级建设的重要时机。学生工作者要用身边的典范激励新生,增强班级成员齐心创建优秀集体的信心与勇气。另外,适时开展适合新生特点的集体活动,如以增加班级团结为目的的新生团体辅导等各类素质拓展活动,增进同学间的接触,满足新生对交往的渴望,彼此通过近距离的接触拉近同学间的感情。通过集体活动,使班级中的每个成员对班集体充满期望,给成员创造为集体出力的机会,从而可以增强同学们的主人翁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成功的集体活动,会大大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使班集体在学生心目中成为值得信赖的组织。
  (二)加强班级文化管理是核心
  一种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可以有效地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使班级成员自觉地约束自己,增强对集体和学习的认同感和归宿感。辅导员及学习导师是班级文化的设计师和主导者,对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起着关键作用。班级文化建设作为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视觉层面
  班级文化的视觉层面是班级文化中的浅表文化,是班级精神和班级制度的外化,是班级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内容。班级视觉文化、主要包括班服、班徽、班歌等代表班级的符号等。一般情况下,大学生班徽、班服等,都是由班级成员亲自参与设计,选择最后确定,在院系的集体比赛中,班级成员穿着整齐划一的班服,与其他班级成员明显区分开来,能给班级成员一个强烈的集体视觉效果和心理暗示,增强班级成员的身份属性认同从而有利于增强集体荣誉感。
  2、制度层面
  班级文化制度层面是班级文化中的中层文化。它规定了班级成员在共同学习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班级中存在的一些带普遍意义的学习、生活管理制度以及各种责任制度。如班级会议制度、行为规范制度、考评奖惩制度等等。班级管理操作必须有一套明确公平的制度。要根据班级发展目标,建立岗位责任制,层层落实职责,赋予相应的权限,互不交叉,使每个学生都有权有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制度,这样,既能使每个同学都站在班级主人翁的立场,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同时,又能使他们体验到管理者的艰辛,消除接受管理时的对立情绪,使同学之间的关系得到融洽,并大大加强自律能力。
  3、精神层面
  精神层面主要包括班级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为班级成员所认同的文化意识等。精神层是班级文化中的深层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无形教育力量和巨大影响,影响和制约着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规范和约束着每个学生的行为。在实际的工作中可多途径加强班级精神层面的建设。例如在新生入学初期,利用头脑风暴法,集体讨论设计班级口号;适时回顾班级成员共同度过的难忘时刻,将照片或视频等材料制作成电子杂志,在每学期初的第一次班会,共同分享回过班集体共同度过的大学时光,通过回顾班级成员共同成长的点点滴滴,能有效地增强同学间的情谊维系,更总要的是增强班上每位成员的集体归宿感,有利于互助互爱的良好班风的形成。
  (三)班干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是保障
  班干部是班级建设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对班级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个班级,总是依靠班级干部传达、贯彻、组织实施,依靠骨干队伍宣传带动、以身示范。因此,在班级建设目标确定之后,首要的任务是建设一支能独立工作的班级学生干部队伍。然而从目前各高校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重点都放在团学干部的培养上,对各班干队伍的建设关注较少,导致“班干部也是院系层面上的重要学生干部一员”的意识被忽略。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发现,许多班干部在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或活动时,因为班级成员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出现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班干部的现象。这样不仅活动的开展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导致班干部产生挫败感和干部身份的自我认同感。要扭转这局面,应该从院系领导的层面上,加强和重视班干部队伍的建设,参照学院团委通过举办团校培训等方式加强对各系团学干部培养的方式,建立系级班干队伍培养机制。同时,辅导员应因势利导,首要的是干部意识的强化,把每个班的班干当做团学干部来打造,对班干部进行传、帮、带,各班干除相互配合完成各项上级工作任务外,在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也能有效践行班干职责,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能力、增长才干。例如明确各班干职能,改变过去班干等老师分配工作任务的状态,创造班干能发挥才干的平台,各职位班干各司其职。习委员的职责:负责每两周收集汇总同学们对各任课老师授课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反映给辅导员、学习导师和任课老师;通过老师和网络等途径,收集适合本专业学生参加的各类专业比赛、展览和讲座信息等等,让班干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践行为班级同学服务的承诺,在实践中逐渐建立班干的威信。此外,对班干也应有更高的要求,促使其增强自身文化知识,加强道德修养,提高组织能力,严格自律,率先垂范,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发挥好“领头羊”的作用。
  (四)持续有效的激励措施是动力
  对于学生工作者来说,班级管理要注意点与面的结合,在宏观层面上把握和引导班级建设方向,也要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解决班级成员中独特的个体问题,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应该及时、主动的引导学生,要引导学生分析当中的原因,并给他们提供有益的建议,通过给予有层次的激励措施,不断地激励学生自我超越,特别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的能力。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在班级学风建设方面,对旷课情况较严重的艺术生教育和管理,除了常用的的谈话教育以及与家长共同教育引导外,还可以从学生的特长方面入手给与一定的惩罚,若旷课达到10学时,就上交某一特定人物的画像,若旷课超过20学时,则需上交一份班级电子杂志或一个动画作品等。对表现良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敷衍塞责的则给与批评。这类教育方被学生广为接受,绝大多数因旷课而需上交特殊作业的同学,在上交作业后都没再旷课现象。
  (五)善用“羊群效应”,以点带面
  羊群是一种相对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后来,当一只领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鲜嫩的野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人们通常把羊群这种“一窝蜂”的从众行为称作羊群效应,并用它来专指某个集体内人们相互影响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小群体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有些情况下,他们宁可违反组织纪律,也不愿违背朋友圈子中的约定俗成的规范。例如,有的同学本有自己的打算,不想参加班级某一活动,可是害怕大家责怪他没有集体荣誉感,不参加班级活动,也会勉强参加。而在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努力学习,学习成绩优良的状况下,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如果害怕在班级评优评先时被大家责怪拖班级后腿,也会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向其他同学看齐。
  如果能够在班级内选出优秀的领头羊,将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因而学生工作者应在班级建设中利用羊群效应的积极影响,在日常工作中,就要重视培养先进典型,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对于班级内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奖励和肯定,强化良好的定势;对学生错误的言行,就应及时的批评、制止,以此规范班级内成员的日常行为习惯。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增强主人翁意识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实践证明,“参与”是有效增强人的主人翁意识的有效方法,因此在设计班级团体活动时要注意全员性和活泼性,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加强成员价值观的培育,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发挥同学的潜能,使班级成员在参与活动中受到陶冶和熏染。因而在班级建设中,还应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文体活动、主题班团会、各项评比竞赛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展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引导同学们走出课堂,培养班级同学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并且要及时总结好班级活动中的经验教训、体会收获,使活动一次比一次组织得好。让班级成员享受参与活动的喜悦,在集体活动中获得主体地位的认同感,从集体活动中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所在,感受集体的温暖。
  
  三、结语
  
  作为“新生事务”,完全学分制目前还只在一些新兴院校开始实施,它们大多存在办学时间较短、文化积淀少、文化底蕴浅的“先天” 不足。同时,由于完全学分制打破了传统高校的班级、系和专业的限制,出现班级观念淡化等现象,使得传统班级所承载的管理和教育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也对学生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工作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既要重视言传,又要重视身教;既要用渊博的知识教育人,又要用高尚的品德感染人,还要用积极的心态带动人。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根据学校和院系的要求,结合班级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建设计划,创建一个健康的班级心理环境,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心理健康的充满温暖和友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使班级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曾准.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基于管理系的视角[J].经济师,2008,5.
  [3]王政书.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7,8.
  [4]郝亚勤.浅议辅导员与高校班级建设[J].现代企业教育,2009,5.
  
  作者简介:
  龚秋月(1982-),女,学士,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数码媒体系政治辅导员。
  杨翔(1985-),女,学士,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数码媒体系政治辅导员。
  徐向春(1974-),男,硕士,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数码媒体系政治辅导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