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音乐课堂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名词解释
 

音乐课堂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9-02-05 03:40:29 影响了:

  【摘要】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知识、技能的训练、掌握过程,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相对单纯的知识性和技能性之外,更多地体现的是对艺术的美的意识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的教育贯穿着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对增强音乐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理解音乐、表达情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审美教育 思想 意境 情感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音乐美,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在音乐教育中,如何体现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课程的重要理念。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音乐教学很容易产生与音乐审美相悖的现象,很多理性、机械的操练,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学生对于外面的歌曲演唱很投入,富有感情,而对于课堂上的歌曲演唱时声音低沉面无表情,提不起兴趣,这种现象很多原因应归结于教师在课堂上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思想感受与情感表达。而新课程的要求是把这种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训练有机地渗透在歌曲情感教学中,从而唤起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如此可见,新课程下音乐课堂的审美教育是当前音乐教学的重点。
  一、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一1)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就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音乐的美妙,让音乐永驻孩子们的心中,从而与音乐终身为伴的教育。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
  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的演奏,歌曲的演唱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电影插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从孤独的失去母爱的孩子口中唱出,曾使千百万个孩子和电影观众奉陪着流下同情的泪。大型音乐组曲《长征组歌》,以优美壮阔的旋律,再现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不畏艰险的英雄性格和光辉形象,讴歌着伟大军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革命情操,官兵情、军民情、民族情、英雄情催人泪下,使人沉思,使人奋发。所以,中学生在自我参与式的艺术薰染中,不但受到审美、情感、思维的培育,还能逐渐培养起健康的艺术兴趣和爱好。在不断学习音乐的实践中,通过耐心专注地训练音乐技能和技巧,培养中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艰苦努力的顽强个性。同时,培养出坚强的意志与刻苦学习的毅力。如演奏乐曲或表演节目,能表演出色,必须一丝不苟,热情积极,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与演出。音乐的集中性、精微性、表现性及形象性,要求学生具备非智力因素的诸要素,从而形成一种坚韧不拔的情意品质,这种品质会赋予他们对学习的高度自觉性和责任心,使学生会思维、会求知、会生存,对他们以后事业和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二、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在美学界流行着一句话:“趣味无争辩”这就是说,一个人喜欢什么音乐,不喜欢什么音乐是因人而已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们都有相同的爱好。相反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引导和教育。因为低年级儿童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美趣味是狭窄的。教师有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的审美趣味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扩展,以开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当代的音乐作品比较熟悉,因而倍感兴趣。然而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在人类历史长河下创作极为丰富的音乐作品,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小学音乐教学富有不断扩大大学生音乐审美视野的任务,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逐渐欣赏,喜欢。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课外音乐教学活动低年级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因而感到兴趣。然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样式。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家的。”这正是音乐教学较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从审美规律来看,人们本来就是有寻求新颖,向多元化发展的审美倾向。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我们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乐曲,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喜欢外国歌曲和乐曲。
  三、提高审美品位,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许多哲学家和音乐大师对音乐的这一功能作用都作出了充分的估量,给予高度评价。或曰“浸润心灵”,或曰“净化灵魂”,或曰“改进德行”。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具有如此巨大的魔力?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当前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在相当范围内主旋律不响亮,优秀民族文化不占主导地位,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渗透到各个角落,学校也不例外。低年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而好奇心与模仿能力却特别强。他们居然也跟着哼起了“哥呀,妹呀”、“情呀,爱呀”,他们居然也不谈四大天王呀,XXX呀,成了儿童追星族。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心态扭曲,迷失了人生奋斗目标,严重地危害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影响他们健康成长。音乐老师应从中省悟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内外活动,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同时教给他们必要的音乐知识以促进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音乐审美的品位;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操。
  “美”在音乐课堂中无处不在,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的美感,从而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只有这样,音乐课堂才会被学生吸引,音乐教学才更有意义。
  总之,音乐课堂要始终渗透审美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目标,使学生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音乐素质得到发展,这才是音乐课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①音乐新课程标准
  ②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与语言艺术实用手册
  ③2007年瑞安优秀论文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