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读出“未尽之意” 语意未尽
 

读出“未尽之意” 语意未尽

发布时间:2019-02-05 04:08:25 影响了: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阅读是学生吸收古诗文丰富语文素养的有利途径。笔者认为《醉翁亭记》的教学必须重视运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出语感、美感和真意,真正领会它的“未尽之意”。
  关键词:语感 美感 真意 未尽之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古圣先贤对“读”的推崇。叶圣陶先生也告诉我们:“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文章读透了,读通了,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这也给我们中学语文教师一个启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突出“读”的重要地位,要有一种“读你千遍不厌倦”的精神,运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读懂读透美文。我在《醉翁亭记》教学中对读也有深刻的感悟,现写下来与诸同仁商榷。
  一、朗读出语感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敏感的程度,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比较直接的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它往往容易意会而难以言传。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意会,也能言传。朗读是有一个过程的,一遍、二遍、三遍……反复不断地读,意会就会加深,感觉就会渐渐明晰,最终达到对语言文字理解的目的,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
  《醉翁亭记》全文连用21个“也”字,在教学中我先请学生去掉“也”“而”字来朗读课文,然后按原文来朗读,让学生仔细体味文章两种读法的不同语言风格。学生普遍觉得“也”“而”的反复运用,回环往复,读起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却无单调重复之感,有一种美的享受。而去掉“也”“而”字来读,虽说也能读通,意思也没什么大的改变,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缺的实际就是语感,学生能意会,却不能言传。我认为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决非朝夕之事,一定要假以时日,要教育学生常读不懈,持之以恒,发扬古人滚雪球式的背书方法,来增强自己的语感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指导朗读时,我还重点让学生知道“也”字表达的几种不同语气:有肯定(用于介绍人名);有陈述(用于描绘景物);有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要求学生朗读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朗读到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在反复朗读中领会蕴含在文中深远的意境、高妙的立意。
  我还对学生进行技巧的指导,如重音、停顿、缓急、语气等,学生在掌握技巧后,便能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质量,学生通过语气还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可以说,朗读有利于学生从篇章中去领会文章的主旨、意蕴,能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读的过程中锻炼他们表情达意的能力。
  二、诵读出美感
  文言文诵读是指朗读和背诵这两个环节。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也没有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读”摆在首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突出诵读教学。许多文章学生初读不懂,教师一词一句的讲解会使文章变得淡而无味,削弱文章的意境美。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意境,领悟到雪后初霁、海市蜃楼等佳境,在诵读中领会文章的美,提高自己审美鉴赏的能力。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他散文创作中最杰出的名篇,在精妙优美的景物描写中抒发了他磊落超俗的政治气度和人格魅力。欧阳修笔下独特的山、水、林、亭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具多样统一的山水相映之美:“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的朝暮变化之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的四季变幻之美……在教学中,教师可着重突出一个“美”字,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些优美的文句,在诵读中感知美,在诵读中自然受到美的熏陶,感知课文风光绮丽的图画美。
  语文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特殊工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醉翁亭记》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受到美的教育。因而,教师要通过语言文字的反复诵读,将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三、默读出真意
  情是古诗文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一篇好文章,是作者内心情感涌动的产物。我们读一篇好文章,心中的琴弦总能被文章拨动,学生同样如此,他们有想倾吐感情的冲动,可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严肃紧张的课堂氛围压抑着他们,久而久之,使他们阅读的冲动逐渐衰退。由此可见,营造课堂阅读的氛围至关重要。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强化默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默读中将学生引入文章的境界之中。
  例如,在《醉翁亭记》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配乐诗朗读中感受作者巧妙的用词,再结合诗人被贬的经历,要求学生反复默读课文,在脑中尝试再现历史,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写出独特的情感体验;也可用书画来描绘出作者的喜与悲、爱与憎。这样学生通过多渠道、多方位的立体体验,就能深入体会作者借山水所抒发的与民同乐、乐民之乐的思想感情。
  然而在反复默读课文后,我们就又会有新的感受,作者在“与民同乐”的同时,却也暗含着一份悲凉、无奈。如“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中的“苍颜”“颓然”,正是表明了作者在欢乐的宴席上的另一种黯然心境。这是因为作者有被贬的政治背景,内心不免有些许抑郁之情。作者这种愉快闲适与抑郁不欢的矛盾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也”的警句,也正表明了诗人内心的悲凉,远不是用美酒就可以消除的。从文字表面来看,颇像色彩绚丽的照片本身;而其情感底蕴,则如底片一样阴郁黯淡。在默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验作者的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此中意境才能真切地感悟出来。
  萨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阅读就是自由的梦。”可以说,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是一种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提倡“多角度的、创意的阅读”,运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正读透《醉翁亭记》的未尽之意。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陈文.《醉翁亭记》教学杂谈.语文网.
  (责编 张敬亚)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