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牧区教育跨越式发展_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牧区教育跨越式发展_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9-01-29 04:13:46 影响了:

  在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背景下,我们要抓住当前大好时机,认真分析牧区教育发展的现状,总结牧区教育发展的经验,探讨促进牧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以期推动全省民族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牧区教育的新变化
  牧区教育是我省民族教育的主阵地。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各级政府从牧区实际出发,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牧区教育发展的特殊政策措施,把牧区教育作为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为牧区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保障,牧区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全面完成了“两基”攻坚任务。牧区实现“两基”目标是全省“两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各级政府把实施“两基”攻坚作为当地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四个到位”(认识到位,责任到位,奖罚到位,行为到位),确保“四个优先”(指导思想上优先、议事日程上优先、经费投入上优先、工作措施上优先),实行“一票否决制”,全力推进,取得了历史性进展。2010年,随着玛曲、碌曲等4个县顺利通过省政府 “两基”验收,民族县(市)全部实现了“两基”目标,标志着全省全面完成了“两基”目标,是全省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长期以来,改善牧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一直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牧区教育由过去的马背学校、帐篷学校逐步发展为适合牧区实际,有规模、有特色的寄宿制学校。近年来,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援藏资金支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等一系列工程项目的实施,加大了对牧区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快了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目前,全省牧业县已经实现了每县有一所较高标准的寄宿制中学,每个牧业乡都有寄宿制小学的目标,基本解决了集中寄宿办学的问题。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为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
  (三)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得到全面落实。省、州(市)、县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把减轻农牧民经济负担、保证农牧区适龄儿童全部接受义务教育,作为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义务教育普及进程的重大举措,高度重视,全面落实。从2008年春季开学起,免除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杂费、提供了免费教科书、落实了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资金。特别是省政府提高了甘南州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和公用经费标准。肃北县、阿克塞县、肃南县政府自筹资金配套国家财政资金实施“四免一补”,不仅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学生的学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住宿费和住宿学生的生活费,还免除了幼儿园和普通高中学生相应的费用。国家财政还给牧区下达专项取暖补助资金。这些惠民政策,为牧区寄宿学生提供了生活保障,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调动了广大农牧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为控制学生辍学,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保证牧区顺利实现“两基”目标创造了条件。
  (四)“双语”教育模式不断完善。全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主要集中在牧区县,是我省民族教育的重要特点,也是牧区教育的特色。多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积极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不断完善“双语”教学课程设置,“双语”教学模式有了很大拓展,为学生进入高一层次的学校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师资队伍不断壮大。这些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牧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通过对等协作培养计划、“特岗计划”以及各类教师培训计划的实施,教师队伍从量到质发生了很大变化。2010年,民族地区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为98.84%、初中为96.20%、高中为83.88%,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1.38、5.04、27.97个百分点。
  (六)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我省牧区县实施国家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进牧区教育信息化,基本实现了中小学远程教育“三类”模式的覆盖,部分城镇中小学建成校园网,实现多媒体教室班班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步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为提高农牧区学校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平台。
  从牧区教育发展情况来看,有一些新的发展变化值得肯定和借鉴。
  一是群众教育理念的新变化。1998年,我们在肃北、阿克塞、肃南县召开了全省牧区教育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三个县率先在民族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做法,认真总结了河西牧业县教育发展的经验。当时,三个县的牧民为了孩子上学,房子围着学校建,呈现出由逐水草而居向逐教育而居转变、由让我受教育向我要受教育转变的喜人局面。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观念发生更进一步的变化,牧民由逐教育而居变为追求发达城市教育,由我要受教育变为选择更优质教育。牧民群众教育观念的重大变化,促进了牧区教育的飞跃式变革。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不断提高牧区人口的文化素质,酒泉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民族县教育发展。其中把肃北、阿克塞两个牧区县的高中异地办在敦煌市的做法成为一大亮点。让牧民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体现了酒泉市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心和各民族共同进步的优良传统,值得全省各地学习、借鉴。
  二是牧区办学模式的新变化。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牧区县办学体制逐步发生了新的变化。许多牧业县通过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逐步探索传统办学模式的改革,通过一校两部、十二年一贯制、异地就读等有效措施改革办学模式,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合理扩大学校规模,取得很好的效果。阿克塞县利用县城搬迁的有利时机,把原来的民族中学和县中学、民族小学和城关小学、民族幼儿园和县幼儿园分别合并为县中学、县小学和县幼儿园。肃北县通过布局调整把原来的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合并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民族学校。实践证明,这些做法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扩大了学校规模,促进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办学效益,推动了各民族师生的和谐相处和共同进步。
  三是牧区“双语”教学的新变化。近年来,大部分牧区县在进一步加强母语教学的同时,已从小学一年级开设汉语课程,并加授英语。阿克塞县大胆尝试在民族中小学开展以加强汉语文授课比重为中心的“双语”教学试验改革。从1991年开始分段实施,小学1-2年级,使用全国统编教材,用汉语授课加授英语; 从小学3年级开始,加授哈语文到初中毕业;高中全部使用统编教材,使用汉语授课。实践证明这项改革符合“双语”教育规律,使学生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为学生日后异地学习、生活和工作创造了条件。
  二、牧区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
  我省牧区县地域辽阔,山大沟深,高寒阴湿,信息闭塞,交通不便,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以及欠发达地区的所有发展特点和困难。牧区教育在这种特殊环境条件下办学,发展慢、质量不高、效益低,办学模式传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加复杂、更加特殊。虽然牧区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新变化,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未来改革和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全面提高牧区办学质量的任务相当艰巨。
  (一)继续改善办学条件任务艰巨。随着“两基”的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学校校舍紧张、设备短缺等问题进一步显现。采暖期长,办学成本高的特殊困难仍未完全解决,百人以下小规模学校运转更为困难。信息技术教育起点低,缺乏设备和师资力量,教学内容单一,发展还很缓慢。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及应用水平低,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大。尽管国家加大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但仍不能满足牧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求,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仍面临严峻挑战。
  (二)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迫在眉睫。近几年由于牧区县“两基”攻坚任务艰巨,教育人力、财力主要集中于“两基”攻坚。牧区学前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发展学前教育的任务十分迫切。全省牧区县有幼儿园24所,其中农村幼儿园6所。甘南州每县仅有1所幼儿园,且幼儿园规模较小、条件简陋,“双语”幼儿园几近空白,学前“双语”教师培训体系尚未建立,学前教育“双语”师资缺乏, 90%的牧区幼儿无法入园。
  (三)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势在必行。牧区县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偏小,办学条件差,发展不协调,质量低。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投入严重不足,教学手段落后,实训基地和设施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紧缺,缺少牧区特色专业教师和教材,与牧区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有一定差距。
  (四)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繁重。由于教师编制短缺等因素,牧区寄宿制学校专职生活教师和保健人员少,大部分工作仍然由专业课教师兼任,造成教师既要承担教学任务,又要承担照顾学生生活的责任,工作量大,对教师教学有一定影响。教师培训任务还很艰巨,提高牧区教育质量已经成为重中之重。老百姓需要的优质教育资源,首先是优秀教师资源,建设一支高质量的牧区教师队伍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三、努力开创牧区教育的新局面
  我省牧区聚居着藏族、裕固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民族,占全省人口的3.7%,占民族地区人口的30%。牧区教育不仅肩负着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历史责任,还担负着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定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教育观念,打破常规,创新办学模式,更加注重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逐步建立起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效益高、质量好、功能完善,适应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牧区教育发展格局,促进牧区教育跨越式发展,开创牧区教育新局面。
  (一)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加快发展牧区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科学规划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路线图,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明确了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任务。纲要特别提出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这对牧区教育发展来说,更是一个历史性机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努力增强加快牧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前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教育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本地区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把全省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具体化为本地目标,把纲要的思路细化为具体的行动纲领,把别人的成功经验转化为本地的有效举措。同时要与地方各部门积极协调,出台一些地方性政策措施,支持教育优先发展。二是抓好各项目标的分解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现有政策进行梳理,搞好总体设计,抓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要把落实本地区纲要与“十二五”规划、年度计划紧密衔接起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出台具体措施,分阶段、分步骤地抓好落实。三是要组织本地区干部职工和教师通过举办专题学习会、交流座谈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新起点、新理念、新发展”的学习、讨论,组织有声势、有深度的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报纸、网络、宣传栏等宣传媒体,营造重教、兴教、支教、乐教的良好氛围。
  (二)认真学习借鉴酒泉经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育对口支援机制。近年来,酒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民族教育,肃北、阿克塞两个民族自治县在全省率先实现“两基”目标,基本完成布局调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民族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扶持民族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发展牧区教育、边境教育和移民少数民族乡镇教育,深化民族教育改革作出了明确规定,采取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措施,营造了良好的民族教育发展环境。特别是在酒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肃北、阿克塞两个民族自治县高中在教育发达的敦煌异地办学,同时,酒泉其他各县市中小学也积极接受两个自治县学生就读。这些做法不仅使民族地区的学生接受优质教育、享受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也使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充分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兄弟县市的深情厚谊。
  酒泉市重视和支持发展民族教育的经验,深刻揭示了扶持帮助民族教育发展的内涵,对加快民族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认为有几点非常突出。一是形成了好传统。长期以来酒泉市及各县区党委、政府一贯地支持帮助民族教育发展,不断积累经验,对民族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措施不断创新,每届政府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有延续、发展和升华。二是建立了好机制。酒泉市支持发展民族教育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要求统一,任务细化,责任明确,考核到位,确保了工作统筹有序、落实到位。三是采取了好措施。酒泉市为提高对民族教育帮扶工作取得实效,每年召开现场会,动员各级各部门,根据需求合理安排扶持项目和资金,使对口帮扶工作受到民族地区的积极支持,得到各族群众的衷心拥护。四是营造了好氛围。酒泉市确立了党委领导、政府组织、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对口帮扶民族地区教育工作格局,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民族教育、支持民族教育的生动局面。五是取得了好效果。酒泉市创造了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教育工作领导的新举措,形成了帮助民族地区教育加快发展的新模式,树立了向民族地区负责、为民族地区服务的新形象,取得了显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总之,酒泉市重视和支持发展民族教育的措施,工作实、力度大、办法多,动了真格,出了实招,见了成效。
  从全省而言,近年来,我们在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方面采取东西部教育对口支援、省内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高校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对口支援、“三位一体”、“一县一策”以及各地举办民族高中班,兰州市、定西市支持帮助舟曲一中灾后异地借读、白银市会宁县支持玛曲学生异地借读等很多行之有效的对口帮助支援措施,使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受益匪浅,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和民族地区广大家长的广泛赞扬,值得我们继续发扬。
  (三)提高牧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开创牧区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工作重点凝聚到落实中央和省委制定的政策上来,以完善教育体制、机制和保障体系为基本前提,以加强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双语”教育为切入点,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服务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为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管理水平为支撑,以促进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为保障,推进牧区教育跨越式发展,到2015年,牧区教育发展水平达到全省平均发展水平,到2020年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发展水平。
  1. 以“国检”为契机,提升牧区教育发展水平。国家即将对我省“两基”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验收,时间紧,要求严,责任重大。大部分牧区县实现“两基”时间短、工作基础薄弱,各项指标波动性大,全省能否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牧区县责任重大。全省教育工作会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省政府又召开全省“两基”迎“国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全省进行了总动员,对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普及水平、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全面提升“两基”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最近,省教育厅召开了全省“两基”迎“国检”义务教育监测工作培训会议,进一步作了安排部署。这就需要我们齐心协力、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弥补差距,以这次“国检”为契机,全面提升牧区县教育发展水平。
  一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两基”工作检查验收,是国家依法对“两基”工作的整体评估确认,也是对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全面检查和考核。我们必须以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两基”迎“国检”作为各级教育部门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责任,精心组织,积极配合,确保全省“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绝不能有丝毫轻视。
  二要明确目标,认真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使所有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必须抓好的紧迫而艰巨的基础性任务。要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努力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和完成率,在校生年辍学率要控制在国家要求的指标内,确保流动就业人口子女、留守儿童都能够按时接受义务教育。要坚持把巩固提高扫盲成果与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工技能培训、城镇就业培训等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牧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
  三要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提高办学水平。按照符合实际、集中发展、满足需求、保证质量、实现跨越的原则,坚持“四个集中”的总体思路,以培育和建设优质学校为重点,集中加强薄弱学校改造与建设,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使薄弱学校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区域内教育资源更加趋于均衡,政府资金投入得到重点倾斜,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更加完善,努力办好硬件达标、保障有力、管理规范、质量合格的“标准化”寄宿制学校,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共同学习进步,推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沟通,实现各民族安定团结。
  2. 建立和完善“双语”教育体系,特别是加强学前“双语”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的不断深入,各民族语言文字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国家依法保障在学校教学中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各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目前,少数民族“双语”地区根据当地实际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双语”教育模式,为增进各民族之间广泛交流交融、继承和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要认真总结经验,正确处理好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关系。民族语言文字是少数民族内部交流的重要工具,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国56个民族加强广泛交流的重要工具。大力加强“双语”教育是保持发扬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根本保障,是全面增强各少数民族参与国家建设能力的根本大计,是全面加强56个民族广泛深入交流、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
  我省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主要集中在牧区县,“双语”教育是牧区教育的主要特色,加强“双语”教育是提高牧区教育质量的关键。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遵循“双语”教育规律,稳步推进“双语”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我们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和实际,以确保少数民族学生达到“双语”兼通为基本目标,建立和健全有利于在少数民族“双语”地区和民族学校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双语”教育体制和课程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和校本课程为补充,各学段教育相衔接,教学模式与学生能力发展相适应的“双语”教育体系。要加强“双语”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建设,坚持使用国家开发教材为主,注重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符合牧区实际、适应素质教育要求,重视发扬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双语”教材和教学资源。在加强和完善中小学“双语”教育的同时,积极推进和普及学前“双语”教育,结合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统筹利用闲置出来的土地、校舍等资源,鼓励和支持举办“双语”幼儿园和学前班。力争到2015年,肃北、阿克塞、天祝3个牧业县普及学前“双语”教育,甘南州普及学前一年“双语”教育。要建立健全“双语”教育督导评价机制,加强“双语”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指导,促进“双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3.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改革和完善“双语”教育,提高“双语”教育质量,推进牧区教育跨越式发展,教师是关键。要把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知识扎实、教学能力强的“双语”教师队伍作为推进牧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大培养培训力度。要把政治可靠作为选用教师的首要标准,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切实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并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制度,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实施特岗教师计划,要向牧区县支持倾斜。各自治州、县还可以制定政策,建立健全区域内教师定期轮岗制度,推动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优化城乡学校教师队伍结构。积极支持“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依托省内外师范院校拓宽“双语”培训渠道,着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牧区实现“两基”后面临的另一个迫切任务就是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我们要从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出发,以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帮助广大农牧民通过职业教育更好地就业、创业和增加收入,特别是要帮助弱势群体解决接受职业教育的问题,使之能适应社会,有能力创造美好生活。要统筹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统筹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解决好初中毕业生升学问题,将上不了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全部吸纳到职业学校,杜绝青少年流入社会。同时,适度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积极支持牧区县普通高中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牧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15年,牧区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比例大体相当,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0%以上。
  5. 进一步加强牧区教育对口帮扶工作。各地要继续发扬教育系统对口帮扶支援工作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工作的力度。要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举办牧区高中班和中职班,面向牧区县招收学生。要创新专业设置,帮助发展面向牧区现代农牧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及民族特色产业的精品专业建设,尤其是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的特色专业建设。兰州、白银、天水、金昌、武威等市要按照省委发[2010]7号文件精神,创造条件,加大对藏区教育的支持力度,面向藏区招收高中学生,举办藏区高中班,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友好交往。继续办好西北师大附中等高中民族班。要继续采取中小学校长挂职学习交流的办法,每年安排若干名牧区县中小学校长到省内各市优质中小学挂职学习。各市也要派中小学校长到牧区县挂职锻炼,承担基层培训任务,帮助牧区县中小学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更新教育理念。要加强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间的交流沟通,进一步巩固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
  6.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牢固树立“四个认同”。深刻认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把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去年,省教育厅印发了《落实实施意见》,培训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师。从2010年秋季开始全省中小学已经全面启动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各地务必给予高度重视,进一步把工作抓扎实,切实使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四个认同”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不断增强各族青少年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铸牢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意识,为全面推进各民族团结进步、长治久安和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编辑:陈富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