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创业教育,从培养企业家精神开始】 优秀企业家精神26字
 

【创业教育,从培养企业家精神开始】 优秀企业家精神26字

发布时间:2019-02-04 04:17:36 影响了:

  【摘要】在现代企业家精神相关理论基础上,深入阐述以企业家精神培养为前提的创业教育,具体包含创新意识、承担风险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这三方面。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建议从多个方面培养,将大学生企业家精神、自主创新意识、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业人才,实现就业模式变革、创业促进就业的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企业家精神
  
  1998年10月9日,联合国科教文总部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指出:“为了利于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自此,高等教育中的创业教育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兴起以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为标志,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高校的积极推动中我国创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创业一度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然而,我国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对吃苦耐劳、努力奋斗的浅层认识上,缺乏对冒险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够承担风险等现代企业家精神的理解;而现有的创业教育也缺少对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培养,造成大学生往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创业实践成功率低,与创业教育的初衷相背离。因此,将培养企业家精神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第一环节,将自主创新意识和知识以及技能相结合,从而倡导理性、科学创业,是打破目前创业教育“瓶颈”、改善创业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企业家精神在大学生创业中的涵义
  
  (一)企业家精神的概念和要素
  “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源于法语entreprendre①,意思是“敢于承担一切奉献和责任而开创并领导一项事业的人”,带有冒险家的意思。按照熊彼特(Schumpeter, 1934)②的说法,企业家本质上是发挥管理或决策的作用的人,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其作用在于创新、或者“实现新的组合”;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则是由创新性、成功欲、承担风险、合作和强烈的事业心等要素构成的。
  (二)企业家精神对于大学生创业者的涵义
  企业家精神,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是一种将创新成果与商业风险结合起来的特质,这对教育者、创业者和社会资源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源目标,也是更高层次的目标。传统教育理念和家长、社会的期望,使得创业行为不被理解,大学生在创业筹划阶段便不受到支持,自主创业比例很低;另一方面,由于创业面临风险,许多大学生“知难而退”,创业成功率不高。许多研究表明,企业家精神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创业者如果没有勇于探索、创新和风险承担的意识,即使接受了大量创业知识培训,也必然会在挑战重重的创业之路上挫败下来。
  
  二、企业家精神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三个主要内容
  
  随着创业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创业教育的内涵可以界定为两个层面,狭义的创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而广义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可以说,创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也是素质教育,而培养企业家精神的教育过程便依据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原则,树立创新和风险意识、团队合作等企业家精神要素,引导大学生科学、理性地创业。
  (一)创新意识
  创新是企业家的工具,是他们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义务,创新也是企业家精神的根本所在。针对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培养,首先应该积极鼓励创新的意识和超前的思维,确立创新目标,发挥他们思维活跃的特点。从大学生的创业实践中可以看出,许多都拘泥传统行业模式,例如餐饮和家政服务等,经营过程中往往由于在同行业中不具资金实力,缺乏运营经验等原因,反而丧失竞争力,企业较早便陷入窘境、甚至倒闭,创业之路以失败告终。
  (二)承担风险
  现代企业发展中面临大量风险,因而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有勇于承担风险的气魄和胆略,甚至是冒险精神。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需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风险,包括认识融资、项目以及合作中的各种风险,鼓励他们积极寻求和利用和驾驭的风险和机遇,培养科学估计所能承担的风险的能力也必不可少。
  (三)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往往被大学生创业者看成是最容易掌控的,因为在大学集体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一起行动,还有很多的“第二课堂”、团学活动等等都需要有基本的团队意识。然而,企业家精神倡导的团队合作,是以商业信用为前提,在契约和互信基础上的,无论是创业团队伙伴、商业合作对象,都要抱着追求集体利益最大为目标,才能扩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凝聚力量克服困难。
  
  三、案例分析:兰大“秩序”团队的创业之路
  
  (一)兰州大学“秩序”创业团队简介
  兰州大学“秩序”创业团队(以下为“秩序”)2007年11月以歌唱组合的方式成立,其成员由2005级到2008级、不同专业背景的五名在读本科生构成。他们多次参与了校内文艺晚会节目,期间不断探索自主创业实践,以创新为主导的组织内部文化形成了很强的团队凝聚力,成为校园中最引人注目的创业团队。2009年,“秩序”组队参加了联想“想法全明星”全国大学生营销创意大赛,一路从获得校园冠军到参加省级决赛,最终获得西北大区第二名的可喜成绩。其后,“秩序”获得联想甘青宁分区经销商特许,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设立“联想兰大秩序校园专卖店”,开业之初便获得月利润过万的成功,刷新了同类校园店的纪录。
  (二)企业家精神引领“秩序”团队创业之路
  “秩序”目前获得的成功与其团队成员不断积累、培养起来的企业家精神特质密不可分。从最初参加校园文艺活动凝聚起来的团队合作默契,到后来参加创业大赛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到现在筹划、经营企业实体,承担经济风险,正是这些难能可贵的经历和素质,使得这一创业团队成为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中极少的成功案例,以下从团队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其企业家精神特点进行分析:
  1.“秩序”创业孕育期与企业家精神
  “秩序”创业孕育期,即团队创立初期的创业筹划阶段。这一阶段里,“秩序”作为校园歌唱组合,对于创业市场、项目和环境的理解都不够清晰,创业的可预见成功率比较低,此时团队成员的企业家合作精神发挥了很大作用,其私下的人际关系网络和私人关系在帮助他们调配资源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秩序”品牌的影响力在校园演唱会开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这个阶段,“秩序”成员敢于创新和冒险,不断从文艺演出过程中发现机遇并执行;同时,他们也表现出以做短期项目为主,缺乏长期目标和长期投资能力的阶段性特点,特别是在资本运用和资本结构上,投机意识强,风险意识差,此时的“秩序”缺乏应对复杂情况和对抗困难的抗风险能力,一直没有开创持久的事业。
  2.“秩序”创业成长期与企业家精神
  从“秩序”参加全国大学生营销创意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开始,到 “联想兰大秩序校园专卖店”开业首月利润过万,这一阶段,可以叫做这一团队的创业成长阶段。这个阶段,“秩序”的创业之路有了突破性进展,开创了自己的创业实体,建立了长期创业目标;基于对产品和目标市场的了解,创新性加强;团队勇于进取和开拓;初步建立了与外部合作关系,拓展了资本构成和运用模式,进一步增强了创业的信心。同时,这个阶段的校园店实力较弱,依赖性强,在市场上尚未站稳脚跟;管理制度并不健全,效率低下;客户流不稳定,缺乏战略定位,还未树立起企业形象。
  3.“秩序”创业发展期与企业家精神
  2009年10月国庆黄金周到来之时,“秩序”推出“彪悍性能,超值享乐”促销活动,取得突破性效果,超额完成计划;11月产品品牌深入人心,掀起校园内新的购买高潮。这一阶段可以看成是“秩序”创业的发展期,校园店的实力增强,创业成员积累了管理经验,品牌可度认得到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家精神的各个方面获得体现和发展,创新精神及时转化为有效的营销方式,团队协作水平提高,风险承担意识增强,考虑到企业形象建设,勇于承担售后服务的责任。“秩序”的一位成员已经毕业,他们及时地纳入一位认可团队组织文化的低年级成员,将校园店事业持续发展下去,他们的目标是将“秩序”打造成校园创业品牌,让更多的同学们参与到创业中来,将“秩序”的企业家精神传承下去。
  
  四、对于开展企业家精神培养实践的建议
  
  德鲁克认为,任何有勇气面对决策的人,都能够通过学习成为一名企业家,并表现出企业家精神。这意味着企业家精神虽然是一种特质,但其并非人格特征,而是一种行动,它的基础在于观念和理论,而非直觉。
  基于这种观点,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首先应该从培养企业家精神开始,而对于企业家精神培养的实践仍然是个现实的课题。在此,针对现阶段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企业家精神培养实践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开放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让他们认识到从掌握知识到自主创业是社会的进步,是发展经济、改善福利和发展个人事业的重要途径;其次,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让大学生走入企业,特别是民营、私营企业学习先进的创业理念,体会企业家精神在创业过程中的必要性;另外,在现有职业生涯发展课程或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将培养企业家精神纳入教学目标,使学校教育向社会、企业需求延伸;最后,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在大学生中营造企业家精神学习氛围,扩大知识面,树立创业信心。
  
  注释:
  ①1800年前后,法国经济学家、作家萨伊(Jean-Baptiste Say,1976-1832)将“企业家”一词推广使用。当时,萨伊作为新闻记者经常访问英国,早在那里他熟悉了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托马斯马尔萨斯的作品。在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中,没有对资本的所有者和对企业进行组织和经营的管理者或“承办者”进行正式的划分。萨伊注意到资本家和“承办者”的作用与职责是不同的,即使在这两种角色集于一身的情况下也是如此。萨伊不满意于以前使用的“承办者”(undertaker)和“促进者”(promoter)这样的词语,于是创造了一个新的表达方式“企业家”(enterpreneur)。
  ②约瑟夫�熊彼特(1883-1950),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1937~1941年担任美国“经济计量学会”会长,1948~1949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经济发展理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Dynamics),这一专著是他的早期成名之作。熊彼特在书中提出,由创新的企业家所引发的动态失衡是健康经济的“常态”,轰动西方经济学界,并且一直享有盛名。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美).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9).
  [2]潘秀奎.企业家精神的生命周期及企业家精神培养研究[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11).
  [3]李维安,王辉.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一个公司治理视角[J].南开管理评论,2003(2).
  [4]严毛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目标及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3).
  [5]李伟,聂鸣,李顺才.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框架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1).
  [6]王丽敏.高校企业家精神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
  [7]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