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如何做好医学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体会] 全国医学类院校排名
 

[如何做好医学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体会] 全国医学类院校排名

发布时间:2019-02-04 04:24:14 影响了:

  【摘要】如何做好高校就业工作是目前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特别针对医学类院校,通过学校各级部门的齐抓共管,建立有效的就业工作体系,坚持从源头、引导、服务、市场、激励、稳定六个方面上下功夫,切实做好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在很多高校都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大家都清楚的认识到毕业生就业状况是社会检验、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声誉和今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在校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影响高校的稳定。但是如何做好就业工作又是很多高校积极探索的一个问题。本文结合我院实际就业工作的特点,谈谈医学类院校就业工作的一些体会。
  
  1.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1.1 是强化“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各系部的积极作用。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关键是加强领导,校党政领导班子对此项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始终把这项工作摆在学校特别突出的重要位置,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院长和分管副书记任副组长的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系也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小组,选出政治思想好、业务水平高,既善于做毕业生的思想工作又熟悉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人员参加。校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就业指导中心和各系工作小组的汇报,督促检查就业工作,及时讨论和解决有关问题,协调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明确各系部在就业工作中的责权利,充分调动系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1.2 是加大投入,确保就业指导人员、机构、经费“三到位”。在2001年院内部机构改革三定方案中,就明确将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合署办公,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全院日常的毕业生就业工作,2002年成立了“蚌埠医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2003年初又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教研室,由学生处和社科部双重领导,2005年各系也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小组。在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也尽可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配齐了就业指导中心和就业指导教研室的班子和人员。由于新校区建设的巨大投入,近几年我校经济状况一直不好,学校在尽可能压缩各种开支的同时,在教学和就业工作方面的投入却在逐年增加。近年来一直按在校生所缴学费总额的2%建立用于就业工作的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并纳入学校的预算,确保了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2.管用实用的就业工作体系日趋完善
  
  2.1 是坚持从源头上下功夫,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
  高校之间的就业竞争实际上就是高校之间办学实力和水平的对决。学校在定期安排专人有计划到各地追踪就业率的同时,广泛收集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对本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意见及建议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总结,为学校找准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专业调整提供依据,真正发挥了就业的参谋、导向作用,实现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
  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公共关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证书的考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2 是坚持从引导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就业思想教育机制。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党团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帮助他们树立“凡从事合法劳动并取得相应的报酬者即称为毕业生就业”和“先就业后择业”择业理念,引导、激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这样既拓展了就业的空间,又有效防止过高就业预期所带来的失望、焦虑等情绪。
  2.3 是坚持从服务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机制。
  近年来我校加强了对就业工作队伍的培训,建立起一支由校、系、年级三个层面共同组成的相对稳定的业务精、能力强、乐于奉献的就业工作队伍。摸索出一条将就业指导贯穿与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与专业教育、德育教育相结合,通盘考虑,分段实施的工作思路。对不同年级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充分利用就业网、信息栏、校园广播、QQ群、飞信等方式,及时准确地把有效信息传递给相关毕业生,使就业指导实现了全程化、专业化、个性化、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为学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就业指导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提高授课质量。及时调整授课内容,紧跟就业形势变化,从新生进校起就对其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和能力,指导学生开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了解最新的就业形势,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
  重点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并且就业困难的特殊毕业生的,特别是零就业家庭毕业生的数据库,实行“一助一”的帮扶办法和“一对一”的个性化就业辅导,并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真正从实处、从细微处关心他们,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实际困难,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实现就业愿望,突破就业工作的瓶颈。
  把就业指导工作延伸到毕业生离校之后,做好待就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服务。在学生离校前对每个尚未签约的毕业生进行逐个摸排,找每一位学生谈话,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要求他们填写《暂未就业毕业生情况登记表》,以便他们在回原籍二次分配未能就业时,与我们联系,同时也为日后追踪、调查毕业生去向打下基础,在有用人信息时,我们除了在网站上及时发布外,还有选择、有重点地通过电话等方式与之取得联系,向用人单位推荐。
  2.4 是坚持从市场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就业市场拓展机制。
  每年校领导都带队走访省内外用人单位和卫生行政部门,加强沟通和联系,增进了解。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与省内外几百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些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都比较满意,许多单位连续多年主动与我校联系,要求我们为其推荐毕业生,还有些单位主动为我校牵线搭桥引荐其它用人单位或向其他用人单位推荐我校毕业生。
  把实习看作是毕业生融入社会的第一步,将实习与就业紧密联系起来。在建立学生实习基地时,就注意把这些实习基地培育成我们毕业生的就业基地,而不是简单服从于教学计划的安排,或者是教学计划的“填空”。在安排实习时,就有目的、有选择地选送符合用人单位录用标准的学生去实习,使医院和毕业生有时间互相了解,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达成就业意向,其他实习生也可以利用实习点的区位优势,到周边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形成一种辐射作用。
  在鼓励、引导毕业生有选择、有重点地参加周边地区医学专场招聘会的同时,注重发挥校园招聘会的作用。从2002年举办首届毕业生校园“双选会”以来,已成功举办了8届,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2009年毕业生校园“双选会”,共有省外34家和省内116家医疗卫生单位和大型医药企业参加了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近4000个就业岗位。在办好每年一次大型招聘会的同时,每年学校还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举办各种规模、各种形式的百余场专场招聘会。据统计,最近几年仅学校举办的各种招聘会就平均给每个毕业生提供了近2个工作岗位,在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同时,降低了毕业生的求职成本和风险。
  2.5 是坚持从激励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就业考核评估机制。
  为更好地评价就业工作,学校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就业工作评估体系,并逐步把考核指标细化、量化,每年在在各系部自评基础上,学校抽调专家对各系部进行评估。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与辅导员考核、各种评奖评优、干部选拔任用相挂钩,起到了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2.6 是坚持从稳定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就业安全机制。
  学校始终把就业安全和就业稳定作为硬任务来抓。要求每个第一次来校招聘或要求发布招聘信息的单位提供营业执照等相关资质证明,防止毕业生上当受骗。要求各系、各毕业年级准确掌握每个外出寻找工作毕业生的去向,教育引导他们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特别要严防招聘**和**陷阱,各系部还设置专门的毕业生求助电话,对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碰到的意外、困难和纠纷及时给予援助。
  随着就业压力和就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产生了焦虑、失望、自卑等心理问题,如果不加以及时疏导,必然会影响到学校的安全稳定。多年来我们一直十分注重对毕业生的心理疏导,要求辅导员随时掌握每个毕业生的心理动态,经常与他们谈思想、谈就业、谈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专业特长,依托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和精神医学系的专业力量,通过心理门诊、讲座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引导毕业生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就业。学校还积极组织毕业生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使这种情绪以一种健康的方式表达出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认真组织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通过形式多样的毕业教育和文明离校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爱校意识,事业意识,奋斗意识,充分发挥毕业班中学生干部和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毕业典礼、授帽仪式、为母校最后一次做贡献等丰富多彩的离校活动,使每一位毕业生都受到一次终身难忘的教育,体会到学校的关心和温暖,做到安全、文明、有序离校。
  
  参考文献
  [1]周林,吴娴娴,邱丹丹,沈懋法.提高药学专业大专毕业生就业率的工作实践与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9,16.
  [2]莫凡.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分析――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