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史记三家注 [探析庄子之“游”与屈原之“游”的异同]
 

史记三家注 [探析庄子之“游”与屈原之“游”的异同]

发布时间:2019-03-30 04:37:41 影响了:

  摘要:“游”这一概念在庄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理解好“游”字对我们准确把握庄子思想有重要意义。屈原被谗害,两次遭贬,飘荡在外,其作品中也不乏“游”、“逍遥”这样的词语。“游”这一个概念在屈原的生命和思想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而我们将二者之“游”进行比较,探索其异同,对于我们理解庄子和屈原其人其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庄子 屈原 游 比较
  “游,旌旗之流也。”[1]P140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甲骨文像飘扬的旗帜,下面有小孩,造字本义是古代学子以族旗为护照,举旗越境参观巡学。“斿” 作为单纯字件后,再加“辵”(行进)另造“遊”, 表示长途旅行。对于庄子之“游” 与屈原之“游”,我们可以从身游和心游这两个方面来理解。身游就是指现实形态之游,形体之游。心游指心理、精神之游,是精神上达到了一种境界。
  庄子创造了“逍遥游”这一范畴,并以其冠名开篇。涂光社对《庄子》书中“游”字的使用情况有一个统计,除去作为篇名的“逍遥游”和“知北游”以及作为人名的“子游”之外,“游”字在“内篇”出现32次,在“外篇”出现51次,在“杂篇”出现23次,共计106次。[2]P127由此可见,“游”这一概念在庄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理解好“游”字对我们准确把握庄子思想有重要意义。屈原被谗害,两次遭贬,飘荡在外的经历对其影响非常大,其作品中也不乏“游”、“逍遥”这样的词语。如:“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3]P34(《离骚》)“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4]P68(《九歌?湘君》)“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5]P135(《九章?哀郢》)等。“游”这一个概念在屈原的生命和思想中也同样占有重要地位,而我们将二者之“游”进行比较,探索其异同,对于我们理解庄子和屈原其人其文其思想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游”的起因:人生困境
  庄子和屈原都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生活的社会背景相似,都有自己所处的人生困境。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晚期,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于是士这一阶层的人大量出现。这种社会和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在这个时候孟子正游说各国,墨家门徒也遍及天下,而庄子却选择了无为。庄子的人生观最高境界体现在那些具有理想人格的至人、真人、神人、圣人身上,这些理想形象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超然世外,无往而不逍遥。庄子能够超越生死,如《大宗师》中:“不知悦生,不知恶死”[6]P95;能够超越世俗,“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7]P37(《齐物论》),讲究养生之道,“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8]P95(《大宗师》),这些使他能够“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9] P10(《逍遥游》)庄子认为殉名者都以相位为尊,他却拒绝了楚王之聘,并以神龟为例,表明自己宁愿活着曳尾于烂泥之中,也不愿为显示骨壳高贵而牺牲自然生命,这些都表现出庄子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
  屈原以上古帝王颛顼氏为先祖,属楚国公族。战国中期楚国已经成为但是领土最大的国家,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激烈。但到楚怀王和楚襄王时,楚国由盛而衰。在外见欺与秦国,丧师割地;在内政治越来越黑暗,贵族之间相互倾轧,奸佞专权,排斥贤能。屈原曾任楚怀王左徒,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10]P1676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嫉妒,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楚怀王死于秦后,顷襄王即位,屈原再次受到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谗害,被顷襄王放逐。终自投汨罗而死。屈原除了在郢都外,有两次飘荡在外的经历。一次是汉北,屈原遭到楚怀王疏远时,自己离开了郢都。在屈原的作品《九章?抽思》中有这样一句:“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11]P139另一次是遭到顷襄王的放逐,历经长江、洞庭湖、沅水、湘水等处,流浪江南。在长期的放逐生涯中,屈原仍不能忘怀对军国故都,内心积聚深厚的悲痛和对楚国的思念之情,他的大部分诗歌都是与漂泊生涯有关。
  与庄子相比,屈原怀有美政理想却难以报国,想有所作为却不得,是被迫两次游荡在外,对其身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则看清了人世间的残酷,无为无用,游于四海之外,达到心游的自由境界。
  二、选择“游”的方式
  面对人生困境,庄子和屈原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方式。
  庄子的人生观立足于解决人生困境,与屈原不同,他的眼光不是着落于短暂而有限的现实社会,而是企图为人类寻找一个摆脱现实困境和生命最终困境的途径。因此庄子一方面鄙弃人间的世俗道德、功名利禄,已达到逍遥自适的境界。另一方面齐生死,不悦生亦不恶死,从而超越生死,达到了真正自由的境地。庄子游于“人间世”,看到了当时的整个社会就犹如一个血淋淋的角斗场一般,认为生活在这样的人间世,若要全身就要超脱功名利禄,虚己顺物。庄子在《人间世》中用“颜回请行”等六则寓言故事阐明了这一处世原则。庄子主要选择的是一种无目的的、自然的精神之游,是一种完全超越时空、超越现实的自由的精神状态。《应帝王》中:“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说明庄子之游是自然无为之游,无功利性的精神之游。《应帝王》:“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12]P125庄子认为将心灵游于淡漠之中,和自然相融合,无为而治。庄子用出世之道,使自己在残酷黑暗的现实中能够全身,并达到超脱自由的精神状态。
  而屈原则选择了与庄子不同的应对方式。屈原认为自己属楚国公族,对楚国和楚王有着忠贞情感。面对黑暗腐朽的政治,屈原没有选择避世自保,而是实行美政,却终究被谗害。屈原虽然两次放逐,飘荡在外,但是他时刻没有忘记楚国。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写道:“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13]P1677《离骚》表现出屈原对楚国黑暗政治的愤慨和为国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之情。《离骚》中写道屈原在向舜陈述心中愤懑之后,开始“周流上下”,“浮游求女”。在最后一次飞翔中,由于眷念宗国而再次流连不行。屈原在苦闷彷徨中,“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表明他将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自己的美政理想和对故国的忠贞之情。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