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高中历史教学中“伪问题”现象举证及对策:高中历史现象本质百度文库ppt
 

高中历史教学中“伪问题”现象举证及对策:高中历史现象本质百度文库ppt

发布时间:2019-04-17 04:39:19 影响了: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历史课堂要提高效率,问题的设置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在实践中,由于教师对教材理解不够深入、课堂的控制力以及学生的了解程度不够等诸多因素,在课堂上当问题被抛出后,学生毫无反应一问三不知,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形。有的课堂热热闹闹,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教学目标没有得到有力的落实。林林总总的现象使课堂提问存在不尽人意甚或尴尬的情形。我们暂且将此种问题称为“伪问题”。历史课堂上,我们设置了太多这样的“伪问题”。
  本文就此问题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和同仁,以期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作些有效尝试。
  二、概念的界定
  “伪问题”是和真问题相对的,是教师不根据学情和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而提出的问题。它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有意设问。那么什么是历史伪问题呢?这是个非常难于回答的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专家的观点。
  著名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认为,教师提的好问题应该符合以下要素:围绕着教学的重点提出问题,使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提出的问题是明确而具体的,便于使学生领会要求;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探究;问题有一定的疑难性,能够调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又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的等等[1]。
  据此,我们认为历史教学中的“伪问题”有以下几大特点:没有疑问意义的问题,如“对不对啊”、“是不是啊”、“好不好啊”之类的提问;简单重复性的问题,同样的一个问题,在一节课中反复提问,在同一节课中,你提了两个非常类似的问题,达不到“授之以渔”的目的,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一个问题,可能我们老师认为是必要的,但如果超越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没有相应生活经验和相应的知识储备,在课堂上出现“冷场”的局面而得不到解决,这样的问题就不是真问题。题意笼统,学生抓不住答案要点,甚至不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如“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什么?”这是要问签订了《南京条约》呢?还是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还是两者都要问?学生无从回答。
  三、伪问题的举证
  1.无疑而问
  无疑而问,无难可疑,这样的“问题对话”注定是无效的。看似热闹繁华,其实是浪费时间。所提问题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没有难度,没有一点思维价值。提问成了一种装饰,白白浪费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
  案例1:《“蒸汽”的力量》一课,教师在讲解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时,她先让学生朗读P93的第一段然后设问:“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于是一学生又把P93第一段的内容读了一遍。
  这个问题在老师已让学生朗读的情况下再设问,这个问题也就成为无效设问。况且即使没有朗读,这个问题也毫无思维含量,因为答案就明确写在书上,学生无需思考就能获得,起不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
  2.自问自答
  这是一种最典型也是最常见的教师自导自演式的“生成”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所谓“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把教学目标分解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多媒体教学辅助并串之以“试题解答”式的教学步骤来构成整个教学过程。它是教师将自认为的问题及其结论硬塞给学生,使学生丧失了探究的浓厚兴趣,处于疲于应答之中,导致思维出现混乱、断裂。
  案例2:作者曾听一位教师在讲授必修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古代的服装,同时加深对中央集权制下森严等级制度的理解,老师首先展示了清朝官员服装的图案,后列出表格说明图案上的飞禽走兽,同时问:“这些清朝的官服,反映出中国古代官服有何特点?”教室里鸦雀无声。见学生无反应老师又引导说:“文官们的服装是飞禽,武官们的服装是走兽,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服装,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们的想法还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此时老师把目光移向了班里的历史1号人物姚XX,眼神里装满了期待。姚XX也低下了头,此时这位老师有些尴尬和绝望,只好自问自答,按动鼠标,点出答案——反映了清朝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学生们有点恍然大悟。
  反思这一幕,这位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几个失误,直接导致了学生该讲时不讲而鸦雀无声。第一,古代服装只作为背景资料存在,目的是为了引出近代中山装、洋服、旗袍,在这个地方可以展示图片,直接说明特点,不必设问。设问有点喧宾夺主,浪费时间。第二,问题抛出来时过于简单、生硬、抽象,问“官服有什么特点”,学生可以从表面的颜色、图案来思考,不一定能够由表及里去思考问题。设问没有分层,缺乏梯度,学生思维跳不到那么高,也跳不了那么快。
  3.请君入瓮
  教师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预案,不顾学生实际,生硬地按预设的步骤,引导对话流程一丝不差地按预定进行,水到渠成般地借学生之口得出教师“满意”的答案。
  教师要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要通过设问来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科学的认识应该是在学生激烈思想交锋后自觉构建起来的,而不是建立在扼杀学生思想火花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教师的引导应该是引起学生新旧思想的碰撞,激起思想的火花,而不是通过设圈套来“请君入瓮”。
  4.满堂发问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满堂问是一种普遍现象,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学生被教师纷繁复杂的“问”搞得晕头转向。
  “满堂问”是教师在教学上的“包办到底”,所有事情教师都给办好了,学生只需配合答问题,此类课程虽以“问题”形式展开教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积极讨论、踊跃回答,表面上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但实质上学生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讨论的结果最终还是回归到教师提供的答案上,学生的思想灵感成了教师答案的陪衬,如此教学自然难以让学生获得历史体验与感悟,历史素养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四、“伪问题”出现的归因
  “伪问题”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教学过程中,推敲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因素。
  1.提问内容“过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