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学生语感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生语感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发布时间:2019-04-29 04:00:06 影响了:

  【摘要】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教师要在古诗教学和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语感;语感层面;古诗教学;作文教学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它是从整体上直观语言对象,进而体验出一种语言模式。这种语言模式具有模糊性、意象性。当触及具体语言对象时,主体便迅速调动原有的语言模式,并融入对新对象的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体验,充实和丰富着已有的表象体系,创造出新的意象。
  由于文字语言的语义不是凝固的,所以我们在感受文字语言时,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往往是层次性的,一般要经过表象感知、理性认知和哲理探究三个层面。
  表象感知是语感的第一层面。这一层面主要是感受语言材料表达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具有什么语气?。内容、感情、语气这些属于“文面”上的东西,是语言材料的表象,对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来说,这些是一目了然的东西。比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理性认知是语感的第二层面。这一层面主要是感受语言材料的深层情境、层理关系、,内部构建。“情境”是内容背后的蕴底,是通过表象揣摩到的作者“心中的画面”。 “层理”:指的是语言材料中句与句,段与段,有着复杂的逻辑关系。“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先“出来”才能看到它的质地和颜色,这是先后关系。“构建”: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句式修辞使用的奥妙,标点符号的选用等。 “偷偷”地“钻”,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小草的机灵可爱和不屈不挠向上奋斗的性格。“嫩嫩”“绿绿”,两个形容词叠用,给人清新悦目和感受。“一大片一大片”,从空间上表现小草的长势之旺,“满是的”从心理上流露出对春草的欣喜之情:嫩绿的小草是春天到来的标志啊!
  哲理探究是语感的第三层面也是最高层面,主要是感受是语言材料蕴涵了什么哲理,语言材料给人的启迪是什么。 “小草……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段话就蕴含了这样的哲理信息:小草虽“小”虽“嫩”,但它必然要 “钻出来”,必然会“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因为它是顺应客观规律的,它是新生的,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开始很小很弱,但它必然会蓬勃发展的。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郭沫若先生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后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
  由上可见语感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下面从诗歌教学和作文教学两个方面浅谈一下笔者的体会。
  诗歌阅读不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被动接受,而是主体从诗作中汲取信息并通过体验、想象、思考来调动自身的潜能,从而获得美感享受的一种审美活动过程。就诗歌教学而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理解词句,感知蕴意
  对诗歌词句的理解,教学中应直接剌激学生的听觉或视觉器官,使其亲密接触,耳濡目染。让学生用耳朵去听,听老师的范读,磁带的录音,听同学们读,听自己读,直接获得一种或疾或徐,或低或昂,或强或弱的节奏变化,以及优美的音韵剌激,在这种充满音乐美的韵律中感知和理解;用眼睛看,从诗的字里行间“看出”意义。
  二、激活表象,创造想像
  学生从诗作中接收了语言信息,并不等于迈进了诗国的大门,语感的敏锐必须在接受语言信息后,引发学生主体的表象显现,才能审美。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放开心灵,调动生活经验,激活、创造表象和想象,进而把握诗句。
  三、解读意象,陶冶情操
  学生阅读诗歌,首先要将诗歌中的语言文字转化成诗歌意象,再从诗歌意象中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到并读懂意象,并把它作为破解诗人情感的密码。解读诗歌的意象,就要了解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的运用及诗作的有关背景知识,并调动联想和想象。当学生捕捉到诗中寓含着诗人主观情感的这些意象时,同时会唤醒学生的类似情感,并产生共鸣,以美为美,以丑为丑,获得审美体验。学生通过情感的对话,提高了审美情趣,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
  全面提高学生语感能力,不仅要在阅读中加强训练,作文教学中也要加强语感的训练。下面谈一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加强语感训练。
  一、通过积累作文素材,训练语感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通过阅读,既了解客观现实,获得间接经验,又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吟咏,得到情感的薰陶;既认识客观现实,又认识如何借助语言反映客观现实。学生的心灵在大量的阅读中逐渐充实,正如古人所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通过读书积累起来的语言材料,不是静止、孤立的,而是处于一种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不仅易于理解其含义,还可以熟悉其用法。学生读得多了,在不知不觉中内容已成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学生积累了词汇、句式,需要时就会脱口而出,落笔成文。
  二、通过范读例文,训练语感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梅拉别思通过实验提出:信息总效果=文字27%+单调38%+面部表情35%。这表明在语言学习中,从音记比从文字上获得的效果要好,如加上丰富的表情与动作,效果当然更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例文,对培养学生语感大有好处。
  三、通过口头作文,训练语感
  根据语感的实践性的特点,我们知道语感的培养必须靠学生的语感实践。学生光写不说、光听不读、光读不记都是不可行的。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说思路、说情节等做法,真正做到出口成文。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要多设计一些说文练习,练习既可以是不同文体的微型作文练习也可以是一个片断训练。
  四、通过朗读习作,训练语感
  无论是语感实践还是语感分析,都离不开朗读。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自己习作中遣词造句是否准确、生动,是否能突现出语言的无穷魅力。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自读习作的练习,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自读习作的朗读指导。
  五、通过讲评习作,训练语感
  恰当的习作讲评方式不仅能使习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而且也能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可以组织学生欣赏优秀习作,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向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学习,吸取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讲评时,整体讲评和小组评议、个别面评相结合,处理好整体和局部、整体和个别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能始终保持新鲜感、趣味感,同时学生也能在合作学习中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教师应因人而异,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培养其语感,提高其语文综合能力。
  (责任编辑:彭 洁)
  来稿日期:2012-06-2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