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_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_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思考

发布时间:2019-05-07 03:56:24 影响了:

  【摘 要】近年来,中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与此不对称的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远远做得不够。文章分析了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指出了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思考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凸显
  关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有专家断言,随着中国社会向市场化变革,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身体疾病,成为人们面临的重大危机。实际上,心理问题正向不同人群蔓延,作为“八九点钟太阳”的中学生群体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笔者在多年从教经历中,对此问题尤为关注,对其危害也有着深切感触。
  中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有的感到学业压力大、任务重,焦虑心理明显;有的自卑孤独,得过且过,消极厌学;有的感情脆弱,神经过敏,迷茫纠结;有的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存有明显障碍;有的深陷网络,沉迷在虚拟世界难以自拔……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诸多心理问题凸显,对其学习、成长影响极大,相对于身体疾病,心理健康问题因其隐蔽性、滞后性、长远性更值得社会关注。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
  中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具有其特殊性。
  1.承受较大学习压力
  为学生减负的呼声虽已听了多年,但实际上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未减轻。白天,课堂教学被安排的满满当当的,体育、音乐等“副课”随意被占用;晚上,海量的练习题等待他们去做,不得不挑灯苦熬至深夜;周末,各式各样的兴趣班、辅导班摆上日程,占尽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唯成绩论主导下的中学教育倾力将孩子们打造成学习的机器,题海战术等偏颇理念指引下的学习生活枯燥不已。孩子们疲于应付,却又不得不顺从,否则就成了另类的坏学生;家长们深有苦衷,同时倍感委屈,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谁愿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感受到当前中学生所面临的与他们成长阶段严重不符的巨大学习压力。他们的天性被压制、束缚,创新性受到制约,身心得不到全面健康发展,学习自主性较低,学习中缺乏快乐体验。累,成了中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体验。
  2.深深烙刻着独生子女的个性印记
  目前,中学生大多身处“4—2—1”型家庭,可以说是“万千宠爱集一身”,长期的养尊处优使得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个性极其鲜明。主要心理特征表现为受挫能力差、叛逆心理强、不喜欢与人协调配合、占有欲强、自私等等。“草莓心”、“玻璃人”是对他们脆弱心理、不健全个性的形象表述。他们在家庭里得到百般疼爱与呵护,一旦在学校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而在家庭中又得不到及时、有效抚慰和补偿时,就容易产生心理失衡,诱发失落、焦虑、无助等负面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到学习生活。
  3.身体、情感发展处于关键期
  中学生处于身体、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成长中的“青春烦恼”、“感情困惑”等等是他们成长中的痛苦拔节,在这个关键阶段,许多问题容易被放大、被扩散,如果问题得不到有效引导和处理,会进入恶性循环,产生负面连带效应。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极差、自我调适能力匮乏,因而,不能指望他们通过自我调整实现“涅槃”,更不可无视其严重性任由发展,学校、家庭必须要做好引导、护航的角色。
  4.深受网络影响
  随着网络的普及,广大中学生也正在成为活跃在网络阵营的生力军。通过网络,他们每天接受着海量的信息,反应敏感甚至过激。关注新闻事件,热衷跟帖灌水,沉迷游戏娱乐,沾染色情淫秽,网络世界的纷纷扰扰、鱼龙混杂,使得正处于心理发展关键期的中学生群体深受影响。网络世界,可以成为他们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天堂,也可能成为他们虚度青春、萎靡堕落的地狱;网络世界,既可能成为他们悲观消极、自卑无助心理的安慰地,也可能成为他们偏激理念、病态思想的发酵器。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目前,中学生心理问题虽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们关注,但社会各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不够。
  1.认识存偏差,重视程度不够
  社会关注不够。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学生还是小孩子,怎么会有心理问题?即使有,他们的可塑性强,随着年龄增长,也会自然得以矫正的,无需过于担忧。
  学校等教育部门关注不够。即使是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等,对此问题的认识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有些单位或个人存在着诸多思想误区:要么认为心理问题是个例,具有偶然性;要么认为情感的问题,疏忽难定,无法有效杜绝;要么认为心理问题属于个人隐私,不好介入;要么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实际困难不解决,心理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家庭关注不够。随着年龄增长,许多学生和父母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少,双方很少有机会敞开心扉开诚布公地交流,彼此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明显。父母对孩子的在校情况知之甚少,作为孩子也不愿主动向父母汇报。信息不对称,沟通严重缺失,直接斩断了某些心理问题被亲情抚慰、感化的最后一丝可能。
  2.制度不健全,难以有效防微杜渐
  在心理教育方面,有些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举办心理辅导,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等。但不少或流于形式,或无法落实,或不成系统,难以真正做到防微杜渐。究其原因,在于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没有较好的覆盖性、持续性、动态性、系统性,无法有效起到监督、预测、干预、化解的作用。这种“点状”、“分散性”、“非系统性”的教育特征,有着明显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被动等待”、“事后补救”的弊端。
  3.方式单一化,不易产生共鸣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理念,倡导启发式教学方法。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指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些教育心理学思想,告诉我们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引导、启发学生,而不是简单的单向灌输。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