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道德经》的管理思想_道德经中的管理思想
 

《道德经》的管理思想_道德经中的管理思想

发布时间:2019-06-13 04:16:46 影响了:

  在先秦的管理思想中,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枝奇葩。相传它是老子出关时在关尹的一再请求下而作。尽管它只有五千字,却在先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老子的学说从汉代起就被认为是“君人南面之术”。《道德经》立足于史,对历史上国家的成败存亡祸福强弱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属于政治哲学。它以“道”这一范畴,对天人关系进行了论证,以“道法自然”提出了其管理思想,用自然之道提供人类社会的价值准则,以“无为”阐述了原始的自组织现象,以“小国寡民”作为自组织的治理结构,在“无为而治”方面有丰富的论述,也开启了传统政治之“术”的源头。战国时期的兵家和法家,都从道家中汲取了相关思想,而道家思想和儒家、法家的交替、辩驳与制衡,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的管理走向。
  老子思想的政治主旨
  创立道家的老子,同创立儒家的孔子齐名,但是关于老子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却要少得多,作为历史上的著名隐者,他的事迹往往神龙见首不见尾,甚至连老子是谁也一直争论不休。文史专家罗根泽在主编《古史辨》第六册时,曾列举出了29种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不同说法。好在陆续出土的帛书简书,证明了《史记》关于老子的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
  老子是楚人,姓李名耳字聃,担任过周室的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者稍早,孔子曾向老子问过礼。老子的最大贡献,就是给世人留下了一部《道德经》。“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 ? 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的思想在历史上影响极大。中国有学者认为,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黑格尔在谈到东方哲学时满脸的不屑,认为哲学是从西方开始的,然而在谈到老子时却要比对孔子略微肯定一些。尽管黑格尔对孔子和老子的文献充满了误读误解,也不得不承认老子是古代东方精神世界的代表者。出于对黑格尔偏见的批评,钱钟书曾经在《管锥编》中指出:老子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哲学概念,黑格尔却要长篇大论,黑格尔关于东方思想的讲演,“数十百言均《老子》一句之衍义”;黑格尔的失误,是一种对汉语无知的“失言”。严复干脆直接在“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旁边批注道:“西国哲学所从事者,不出此十二字。”李约瑟在《中国科技思想史》中则对老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虽然关于老子的思想评价见仁见智,但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之高是无可置疑的。
  老子的《道德经》有很多传世版本,流传较广的主要是《河上公章句》和王弼《老子注》,前者是汉代河上公的注本,后者是曹魏王弼的注本。上世纪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出土有帛书本,90年代在湖北郭店楚墓出土有竹简本。出土的简帛本为《道德经》的考订校勘和训诂提供了新的资料,澄清了关于《道德经》写作年代的部分质疑,对有些字句的订正提供了新的证据,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依然以读传世本为宜。
  在《论六家要指》中,司马谈对其他各家都有批评,唯对道家高度赞扬。称:“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汉书 ? 艺文志》则简要指出了道家的渊源和主旨:“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这些论述说明,在两汉时期,人们就把道家思想看作治理国家的理论,所以,研究《道德经》的管理思想,正是回归道家本位。
  很多人初读《道德经》,往往被其高度抽象且富有辩证思想的文句所折服,把它看作典型的古代哲学文本,而忽略其史学价值。实际上,读《道德经》首先要从老子曾经是周王室史官这一事实出发。近代严复在点评《道德经》时,曾经说过:“吾尝谓老子为柱下史,又享高年,故其得道,全由历史之术。读执古御今二语,益信。”(《严复集》P1081)严复所说的执古御今二语,即“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14章)《道德经》一书,正是对古今成败存亡祸福强弱的法则性总结,它的本质是史学的,哲学不过是史学的映射而已。
  忽略老子的史学,这同人们对史学的偏见有关。很多人认为,史学就是对历史事实的记录,没有故事,没有人物,没有历史的具象,就没有历史。这种看法自有道理,但却忽视了史学的本质是思想和观念。如果只有具象没有抽象,只有资料没有思想,所谓历史不过是前人讽刺的“断烂朝报”。通观《道德经》全文,没有一处提及具体的史实,但通篇无不是对历史经验的高度浓缩和提炼。从这一角度看,《道德经》的首要价值不在其辩证法,而在其彻底的经验主义思辨。即便是高度抽象的概念,在《道德经》中也会表述为具体经验的总括,而不是纯粹的逻辑抽象。所以,《道德经》中充满了用来指导人们生活的智慧,而不是符号化的精确思辨和实证化的具体知识。老子对于史学的意义是:由史实到史学,是一个由事件到思辨的过程。史学可以很“虚”,当然,这种虚的背后要靠“实”来支撑。
  老子对历史的概括,没有具体的年代人物,而是用一个古字泛称。例如:“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第15章)“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第22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第65章)如果是需要高度肯定的统治者话语,老子也不说张三李四,不称尧舜禹汤,而是泛用“圣人”指代。例如:“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第78章)这些话是谁说的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说的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些话是否具有说服力,是否概括出了普遍性的历史经验。很有可能古人说过类似语言但文字不同,或者表述有差异;也有可能古人并未说过这些话语,是老子借古人圣人之口阐发自己的观点。对读者来说,不需要考证这些话语的原始出处,也不需要弄清楚到底是谁说的,原话究竟是什么样子。读者只需要从历史经验角度认可这种话语传递的思想,在心中引起共鸣。弄清这一点,对于理解《道德经》,进而理解中国传统史学是有帮助的。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但很少有人认识到文史不分家的真正意蕴。《道德经》正是老子以史学积淀的韵文来表达社会法则的杰作,它开创了中国史官文化的先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