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大学考试作弊容易吗_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社会心理探究
 

大学考试作弊容易吗_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社会心理探究

发布时间:2019-06-16 04:06:23 影响了:

  摘要:社会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赖以生存的社会心理背景很深厚,其原因也是多层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认知上的偏差,也有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与此同时,急功近利的社会浮躁心理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深入分析和探讨这些问题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建设,进一步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形成其稳定而科学的价值观体系是十分现实而必要的。
  关键词:作弊 诚信 德育教育 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在人们的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它是文化传统的积淀。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品德认知虽然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他们由于自身还不够成熟,缺乏相应的社会阅历和对事物的深刻认识,他们社会认知的辩证性和批判性往往带有消极的色彩,容易陷入极端。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在普遍体现出较好的意志品质和果断性的同时,也体现出他们较为欠缺的自控力和坚持性。特别是在一些情境的诱惑下,大学生群体中思想道德模式呈现出复杂的态势,他们中不少人自控力不强,考试作弊便是其中表现之一。影响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社会心理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信缺失,社会道德评价失范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诚实守信是关系到其道德修养、个人信用的大问题,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由于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层出不穷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给大学生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以很大的冲击,他们不再把作弊这种行为当成严重的问题,而是把它当成是在学习和行为方式上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这种心理和行为造成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异化和道德的堕落,造成了诚实、正直等人际通行的基本价值的毁灭。据《首都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调查与分析》资料显示,大学生对违纪问题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旷课、迟到等现象比较严重,也恰恰是在这些问题上,一半以上的人对这些现象抱着理解和无所谓的态度。
  考试作弊其实就是一个“诚信”问题。为什么要作弊?要取得好成绩,取得自己能力达不到的成绩。每个人在作弊的时候都知道这是不对的,是弄虚作假,可没有人在乎,这就是对“诚信”的淡漠。在大学校园里,作弊者最初高涨的学习热情与动力,随着对学习兴趣的衰退甚至失望,逐渐演变成一种消极的学习态度,甚至以作弊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归因不合理,挑战考试的公平性和严肃性
  考试作弊,即使作弊者本人获得了不应有的利益,也侵害了参与同一考试者群体的实际利益。因此,考试作弊从性质上看就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成绩差的同学作弊是为了及格;成绩好的同学作弊是为了拿高分从而拿到奖学金。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故意用作弊的方式来反抗陈旧的教材和僵化的考试制度,挑战考试的公平性和严肃性,他们“企图用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行为方式去影响社会,以显示他们不容忽视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存在”,这其实是一种病态型的社会人格。应试教育不一定合理,考试也不一定能够准确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但以此作为作弊的理由,或破坏考试制度或以作弊的方式对抗考试则完全是一种不合理的归因。
  大部分作弊的大学生都能意识到作弊行为的可耻,但由于心里感觉不公平,抱着侥幸心理,有了这种想跳出约束的行为。这其实体现出来的就是他们知与行的不统一、不协调。甚至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从小到大都是个守规矩的乖孩子,总希望能够叛逆一回,不守规矩一回,有一种猎奇心理。有的作弊者以作弊得逞为荣,以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为本领,甚至有的同学还为自己通过作弊取得的成绩得到教师的表扬而沾沾自喜。在这种氛围里,那些意志薄弱的同学抵挡不住因作弊成功所产生的诱惑,就往往改变初衷而纷纷仿效。还有的大学生看到别的同学平时学习一般,考试成绩因作弊而跃居前茅,就归因为考试成绩好的人都是因为作弊手段高明。在这种归因的作用下,大学生的作弊行为就多了起来。
  三、德育教育缺乏吸引力,考试观念和方式不够科学
  学校的德育教育有时片面强调意识形态,忽视了人文文化的价值,而没有把如何培育做人的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放在突出的位置,教育的方式方法还不够新颖和具有吸引力,与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需要和思想脉搏不相契合,加之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有力的、持之以恒的保障措施;教育的内容滞后于现实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容易流于空洞和陈旧;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心理特点,大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距离”。
  除了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外,大学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考试观念也同样存在着弊端。首先,在教材建设方面,部分教材内容与现实社会脱节,滞后于科技的发展,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相距甚远等;第二,在课堂教学方法方面,有的学校、有的教师对大学生们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所学的知识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是否真的有用,大学生们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却没做更多的考虑;第三,在考试观念和方式方法方面,大学教育中有的知识除了考试以外,基本派不上用场,与实际脱节。我们现在的不少闭卷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的记忆力。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过大。学生们经常被困在一些教学情境中,学着死板的步骤、僵化的思想和陈旧的知识。学生处在一种被动地位。框在每个学生四周的是一张无形的网,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试方法和监考力度,这些因素刺激了一些大学生的作弊行为,也使得他们觉得作弊算不上什么错误。为考试而教,为分数而学的氛围,给学生以较大的心理压力。分数高的学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为保持其优势,为了获取高额的奖学金而不惜冒险,选择了作弊这种看似便捷的途径;分数低的学生为了改变不利处境,为免受同学嘲笑、教师批评和家长斥责,更想通过作弊来弥补,应付了事。
  四、急功近利的心理,社会浮躁心态的渗入
  当整个社会处于道德转型和价值转型期,社会道德、伦理、观念都处于紊乱状态,导致人们道德选择更加多元化。新旧道德观念相互冲突、相互交替,道德文化和道德规范出现了失调,社会秩序时不时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教育,使青年大学生受到双重或多元标准的影响,似乎不论哪一种标准都有其合理性,这就使得道德评价失控。这种失控反过来又使得大学生的知行不统一,他们虽然知道作弊是不道德不诚信的行为,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作弊行为。在社会浮躁心态的影响下,象牙塔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桃源”。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都会深深地打上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烙印。伴随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大学的德育教育没能进一步地抓住青年大学生的心,随着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是非观念开始混淆,道德水平出现了滑坡。德育教育的理想性与现实生活中非道德间的巨大落差,往往使大学德育教育流于形式,甚至助长了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产生对德育教育的排斥和抵触,严重降低了道德教育的影响力,从而在大学生身上出现了社会道德危机——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非道德主义泛滥、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和德育教育扭曲变形。在这些道德危机表现上,道德评价失范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它牵涉到大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及行为合理性、正义性和崇高性的理解和判断。
  考试作弊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根源。“在社会大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由此产生的国家利益淡化、消极涣散、拜金主义、甚至腐败堕落等道德嬗变也不可避免地折射到高校政治理论教育队伍中来”(张孝宜,2000)。
  因此教育改革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改革。考试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寻找发现自己的不足,让学生更充分地展示自己,以便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而非一味追求成绩;对于教师来说,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和诊断教学中的问题,以利于改善教学过程和个别辅导,提供最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因材施教。教育本身应该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目的是培养出心智健全的大学生。我们需要通过考试检查、督促学生学习,同时更需要靠情感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发展。考试和情感都能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但两者是有区别的:考试是硬性的检查,它需要专门的设计、考查、评分,对被动学习十分有效;而情感是发自内心的,正向情感作用下的学习,不需要监督、奖惩,学习的效率反而会大大提高,使学生真正得到学习的解放。比如对作弊的学生,通常学校的做法就是公布处分决定,这只是让他知道不能再做了。但从更深的层面讲,到底错在哪里,并没有让犯错的学生真正意识到。有些学生因此而消沉下去。如果学校、老师对他们能多一些关心,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这个问题,让他们觉得惩罚的关键是让自己认识到错误,而不在于轻重,现在的惩罚只是让自己反省错误。同时,结合教学方式和考试制度的改革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关于考试作弊处理的一整套法规制度,依法治考,对各种形式的作弊行为规定明确严格的处理措施。做到有法可依,真正树立起考试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公正性。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铭记教训,又能振奋精神重新燃起求知的热情。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