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什么是支架式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什么是支架式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19-06-17 04:12:59 影响了:

  【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化学思维和化学能力作为教学的目的,使学生主动建构起自己的化学知识体系,形成属于自己的化学能力。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架式教学就是一种达成知识内化和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模式。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案例,对支架式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了研究,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为推动中学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最近发展区 问题支架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43-02
  1 支架式教学理论基础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铺开,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来看,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在学生智力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会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供合适的支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内化新的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学生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持续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2 支架式教学实践探索
  支架式教学促使教师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教学。教师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设立问题支架,让学生在问题阶梯中步步深入,不仅能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还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应用分类、比较、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到高二必修4中有机物时,由于高一教材中对有机物的内容教学要求比较低,当高二讲到这一部分内容,特别是讲到重要的有机物之间相互转化时,很多学生感觉知识很零散,涉及的内容多,做题目时感到很茫然,无从下手,很难形成整体的印象。因此,我按照以下步骤,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式支架,使学生对有机物的有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2.1 搭脚手架
  在讲述重要的有机物之间相互转化时,我引导学生复习:我们学过的有机物有哪些?各自的官能团是什么?有机物的性质与官能团有什么关系?紧紧抓住官能团的变化,来分析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变化,使学生的头脑中先对有机物之间的转化有简单的回顾和初步的印象。
  2.2 进入情境
  我先以一道题目入手,围绕题目,分析哪些物质能够水解,且水解产物之一可以连续氧化,各物质的类别是什么,A和C碳原子数有什么关系。
  分析各物质的类别
  X属于 A属于 B属于 C属于
  2.3 独立探索
  复习学过的主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引导学生按照以下顺序进行研究:先研究主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再研究关键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最后研究重要有机物之间转化关系,在研究重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时,让学生动手写出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归纳总结官能团变化以及反应类型。通过以上研究,学生对重要的有机物之间转化关系有了清晰的印象,教师再引导学生找出实现以下转化关系的途径和反应类型。1)从溴乙烷到乙酸乙酯2)从溴乙烷到二溴乙烷3)从溴乙烷到乙二醇4)从溴乙烷到乙二酸乙二酯。通过以上练习,让学生归纳总结如何从单官能团转化到双官能团,如何从知识网络中提取解题的相关信息。通过对问题的层层深入,对重要的有机物之间转化的反应类型以及转化的途径都有了更加完整深入的理解,从而形成知识网络图。
  重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2.4 协作学习
  化学学习应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应是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完成认知建构、发展探索与创新意识的过程。通过对例题中的转化关系的分析,反应类型以及各物质的类别的判断,学生已经对有机推断有了清晰的认识,因此,在例题的基础上,做适当的变化,让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写出各物质的结构简式,并写出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变化1:X的分子式为C3H6O2,可不可能?
  变化2:X可以发生银镜反应
  变化3:X的分子式为C10H20O2
  A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通过一题多变,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在做有机推断题时,抓住有机物之间转化过程中的官能团变化以及反应类型,学会从特殊的化学性质入手,再通过以下两道题目,进一步学会从特殊的分子式入手,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变化4:X的分子式为C4H4O4
  变化5:X的分子式为C14H12O2
  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暂时的管理者,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一直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引领学生的探究活动步步展开,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搭建了“支架”。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应逐步地将学习的控制权移交给学生。
  2.5 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评价,做到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评价重点是:是否弄清了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路线及反应类型和化学方程式,能不能学会从特殊的分子式或特殊的性质入手,推断出各自的结构简式。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小组评价重点是,参与交流和讨论的热情是否高涨,是否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自己是如何吸收他人有价值的观点的。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通过强化练习来检测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重要的是有没有掌握做有机推断题和有机合成题的方法。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不仅完成了对有机物之间转化的意义建构,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网络,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应用分类、比较、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同时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支架式教学的反思
  “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支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支架应该是动态的,教师应该随着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而逐渐撤去支架,将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转移给学生,让学生不断地缩短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因此,支架式教学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准确把握支架的内涵
  教师提供的帮助必须适合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这是支架的“放置”的地点问题。支架的出现不但要把握时机,还要设置恰到好处。其实支架有时仅仅就是一个暗示、一段话或一个简单的表格,只要我们设计得当。
  第二,准确理解最近发展区理论
  “支架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搭建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积极地建构知识过程,从而把学生的知识和智力从较低水平引导到较高的水平。
  第三,灵活的应用
  教学策略之间、支架类型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分界限。有时一个问题解决中会用到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支架式”教学通过搭建支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探索难度,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这种教学模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将学生的能力发展作为教学的主线,实现了三维一体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续润华.,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7(3):3-4.
  [3] 王春,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M].教师论坛,2005年第7-8期:33-3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