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欧式山水风景油画 [中国风景油画审美意境的形成因素]
 

欧式山水风景油画 [中国风景油画审美意境的形成因素]

发布时间:2019-06-20 04:25:40 影响了:

  20世纪90年代,中国风景油画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极具个性的艺术作品都有了鲜明特点。之前的中国风景油画只是一味地模仿西方风景构成模式,注重从材料、技法、透视、色彩、质感等因素描绘自然景观,多数为写生作品,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而随着国内政治稳定,画家独立意识增强,艺术中的民族意识,加快了风景油画的中国化程度,并在倡导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大背景下,从中国本土文化汲取营养,通过中西融合的艺术道路,将不同的美学思想、哲学观念、绘画语言进行解构、吸纳,使中国的风景油画潜意识具备了本民族的“山水画”审美意境,无论是形式、技法、精神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美学特质,标志着具有民族气息的风景油画有了自己的审美理念。
  一、中国与西方风景画的融合
  风景油画是西方架上绘画的一种题材表现形式,与中国的山水画属于同一种艺术范畴,只是名称叫法不同而已,但是两者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是分属不同的审美体系。西方风景油画始终是建立在自然写生的基础上,强调对自然环境现象的模仿,将感受到的景物通过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再现画家对描绘对象的意境。以西方两个重要的风景画派为例:欧洲19世纪法国巴比松画派的画家们聚集在巴黎郊外的巴比松村,以描绘乡村的田园风景、自然景观为主要对象,直接到大自然中寻找灵感,着重体现一种比自然美更抒情、更美好的内心感受。19世纪后半期的印象主义画派,将风景绘画推到更高的审美境界。他们彻底摆脱了传统风景画叙事性的程式化约束,在自然界中寻找瞬间的内心感受、视觉印象,其光色的变化始终是印象派画家追求的审美意境。从以上两个画派的绘画表达语言上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再现,其艺术的审美意境是客观的,虽然追求不同的审美观念、表现意识,但并没有脱离实际的写生模式。而中国风景油画家在继承了传统风景绘画技巧、观念、表现语言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单纯的写实主义,印象主义对于意境的感受、描绘很难再进行主观的超越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风景油画家开始逐渐摆脱了传统的自然写生,创作出了多种不同风格并具有中国图式的风景作品,也就是带有“国画意味”的审美意境。在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或反映出中国传统文人画寄情山水的精神内涵及审美境界,而且极富有中国古典美学特征、美学规律。
  二、审美意境的建立基础
  民族传统美学文化是中国风景油画创作的源泉。20世纪30年代,鲁迅提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美术界已经形成一种共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以儒家文化为代表兼容并蓄的各种文化形态,构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民族文化思想又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它们所具有的独特性与根源性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生的价值、人格的塑造和人生的境界,因而中国画家在美学思想上也始终流淌着一种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论是有别于西方的美学思想,西方美学却一直以来始终处在主导地位。近些年由于国家积极倡导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回归,倡导重建传统文化意蕴,提升中华民族精神,其意义是重塑中国风景油画的生存价值趋向,由此彻底摆脱“西方式”的风景画。
  地域环境是艺术观念形成的客观基础。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自然风貌、人文精神,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特点同样也造就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风貌、审美意趣,如南方的柔美湿润多情造就了岭南派、海派等艺术流派。这些画家多是立足于南方的青山绿水、红土丘岗,笔下的山石唯美柔和,意境湿润秀丽,色调淡雅温和,都体现了南方地貌上的动态、静态之美,其代表人物有王昌楷、张冬峰、黄菁、谢森等。而北方粗犷大气、寒冷干旱的气候就造就了北方海派的雄伟峻厚、风骨峭拔的画风。他们的山水画中山多是石质坚凝,水也恣意纵横,正所谓“工关河之势,山峦少秀气”。像平原画派的创始人徐白一,他笔下的东北大平原气势宏伟、连绵起伏,正是北方画派的代表。
  时代性也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不同时期的艺术必然反映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面貌。清代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正说出了艺术家的特质,所谓“聊写胸中之逸气耳”“畅情而已”不过是古时文人的矫情之语。每个时代必然有每个时代的审美情趣、表达方式,也正是这些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艺术语言才造就了艺术作品的精神与价值的不朽,就如那些流传了千年的中国画作展现了古人不灭的灵魂一样。而那些不具备时代特点,一味守旧的作品也终将被历史的车轮所湮灭。然而艺术的时代性并不是要所有艺术家的创作都遵循一个模式,即所谓的“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创作不是为了展览,不能为了迎合大众的品位,创作应该是为了灵魂的寄托,是生命之光“瞬间的绽放”,只有个体精神的永恒才能提高时代群体的人格高度。所以王伯敏在所著《中国绘画史》中说“四王山水得到清代统治阶级的最高推崇,尊为山水正宗”,而四王同时代四僧的作品虽在当时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但死后他们作品的精神却更加永恒与不朽,推动了整个时代的进步。
  三、山水画对风景油画的影响
  油画这种艺术形式一开始都是从西洋引进的,中国的油画家们在吸收了西洋油画的绘画语言后,加上中国的民族审美情趣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景油画,这其中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不论中外,所有的艺术家都得承认,艺术中的民族情感和传统趣味对艺术家来说是与生俱来的,不论艺术家是否刻意追求。中国的山水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即是强调意境之美,以神取行、以景寓意。所谓意境,是指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创作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情调和境界,是中国画的灵魂,也是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画不同于西洋画,西洋画讲究色彩、明暗、肌理、透视关系等等,笔下的景物是对自然景物忠实的再现,即使有抒情的成分也离不开现实中自然景物的参照。而中国的画家们初学时对物写生,逐渐对物写意,不仅写意画如此,就连细致的工笔画也有写意的成分。正如唐代张彦远“六法”所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大意而归乎用笔”,他认为立意在先,画中才能有变化,有新意。“意”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画家平时细致的观察,长年累月的积累以及画家本身的修养,才能做到下笔时胸有成竹。中国的画家在达到一定境界后,作画时什么都不用看,白纸对青天,胸中自有丘壑,笔下烟霞万千。中国画笔墨虚实,简洁而不简单,以墨代色,单纯而又浪漫。中国画注重用墨而慎于用色,突破了自然世界固有的约束,代之以情感的意匠色彩,用墨色的浓淡、干湿、黑白的不同变化创造出大干世界的万千景物。在构图上中国画要求“造境”,主张“意主形从”“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短短尺幅可边角小景,也可万仞高山,既可以表现万里山河,也可以一花一叶。正是有了这种意境,它超越了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到了无限的空间和时间,从而体现了画家对人生、历史、哲学的感受和领悟。中国画历来以“造境”为美,也是一幅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画面中,只有简单的山峦掩映下的山泉中几尾蝌蚪摇摆而下,自然地使人联想到流水十里蛙声伴着泉水叮咚的和鸣,正是这种耐人寻味的意境引出观者的共鸣才使得作品不朽。而当中国画特有的这种含蓄空灵的意境之美与油画艺术相结合后,使得中国当代的风景油画区别于西洋油画,产生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风景油画。与西洋油画重视现实胜于重视自然不同,中国风景油画更感性,更主观得多,当代中国的画家们在实景写生的基础上加以画家本人的想象,辅之以科学的透视、结构组成了画面的艺术语言。早期的林风眠、吴冠中等大家的油画作品中就具有浓烈馥郁的“中国味”。像吴冠中的《故乡的风景》,表现了江南水乡的宁静恬淡的境界,黑瓦白墙、水边村舍,其清新的色调,细腻的色彩既融合了西洋油画的直观性,又兼有东方审美的情趣,产生了诗一般的意境。而像肖代的张冬峰的《老地方》和《此处无声》是典型的西洋画构图,却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水墨技法。旅琼画家王昌楷的风景油画,能够充分体现中国风景油画的语言特点,最能诠释中国山水画所具备的笔墨美、意境美。其“中国式”的构图和笔法的建立,从根本上突破了西方油画的绘画语言,真正体现了中国风景油画写意精神。还有很多中国画家都运用中西结合的方式创造出了无数伟大的作品,虽然他们采用的风格形式、技巧语言各有不同,如徐悲鸿的规矩严谨,林风眠的随意自然,詹建俊的厚重华丽等等,都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暗暗相通。由此可见,中国风景油画要想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从中国传统的自然造化、形神得意、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中探索出适合当代中国油画的艺术形式。不论是传统的点、线、技法的应用,还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创造,中国风景油画已经脱离西洋油画的束缚,融合了中西艺术的各自优点,自成一体,独树一帜,创造了世界油画风潮中新的高峰。
  中国风景油画经过了艰难探索,百年沉淀,彻底摆脱了西方风景油画模式并且正处在艺术创作的高峰期。丹纳语:“一个观念好比一颗种子:种子的发芽、生长、开花,要从水分、空气、阳光、泥土中吸取养料”。确实如丹纳所言,一个艺术观念的形成,不是凭空想象而来,回归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审美标准不是走回头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为世界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当代中国风景油画艺术审美意境的建立,同样也离不开世界文化的影响,只有将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有目的地获取并加以吸纳,既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又要在传统中汲取营养,最终才能将个体的审美意识融入到世界艺术发展的轨迹中。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