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新课程改革的三大理论【日常生活理论与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三大理论【日常生活理论与新课程改革】

发布时间:2019-06-22 04:10:21 影响了:

  摘 要: 日常生活是具有两面性的矛盾体,既稀松平常又神秘莫测。它既是我们可以随时触摸、遭遇的世界,又在其中心地带具有非日常的陌生感。日常为人所塑造,却在规训着人们的生活,在无数次的循环往复中让人产生百无聊赖之感。然而在日常的平庸中,我们也可以揭示出“神话中饱含的诗意”。日常生活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就是要挖掘日常背后鲜活的本真性,促进学生个体的自觉与自醒,构建学生主体的学科课堂,使其身心得到真正充分、自由的发展。
  关键词: 日常生活理论 新课改 启示
  教育的本义是实现个人的“自我生成”,促进个性的自觉和个人福祉的完满实现。个体生活在日常之中,既作为日常而存在,同时又在不断塑造着日常。如果说课程的本质是学生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那么将课程融于日常则是教育的应然之意。然而日常本身是个悖论;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被日常所湮没而丧失自我。在广袤的日常生活理论框架中寻找课程改革的“装置”,应该成为众多教育学人一个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
  “无论它的其他方面是什么样子的,日常都有这样一个本质的特征:它不容许任何约束力的存在。它四处逃逸”。法国文学家布朗肖如是指出。日常是人们最为习以为常的。然而当我们开始深入地剖析它时,则会发现它充满矛盾的本质:平常又非平常,熟悉又不熟悉,贫乏单调又充满神秘。
  从某个角度来讲,“日常生活”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它就是指人们所过的一天又一天。起床、洗漱、吃饭、坐车、工作、闲聊、运动、喝水、看书、睡觉……日常就是这些人们司空见惯、反反复复进行的活动和行为,在“那些游客熙攘、摩肩接踵的旅途”和“那些人口稠密的空间”中构成的“和我们最为切近的那道风景,我们随时可以触摸、遭遇到的世界”[1]4-5。如果时间的脚步就是钟表的“滴答”声响,那么日常就已经在这不间断的“滴答”声中循环往复了无数遍。正因为如此,日常为人所塑造,却也一直在规训着人们过活;我们逐渐习惯于日常,却丧失了透过日常感悟生活本质的那种激情和勇气。我们忽略了在日常生活的中心地带所存在的“非日常”,也淡忘了处在日常核心周围的那种陌生感;而它们正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另一个方面——那个不为人注意也不引人注目的方面。
  当人们开始用时间来计量每一个日子时,日常生活就开始程式化。标准化的时间把每一天都分成相同的24个刻度,也给每一天规定几乎相同的“日程表”。于是,日子就开始变得整齐划一而又沉默无聊。“同一物的轮回就是日常的时间的基本特征,日常的时间性被经验为使人筋疲力尽、虚弱不堪的百无聊赖”[1]16。它成了生活中的流水线,无限延伸又似乎永远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淘空时间,在熙熙攘攘、匆匆忙忙的生活背后,剩下的就只是那难以名状的无聊与寂寞。思想大师列斐伏尔曾发出感叹:“我们到底是在走进一座欢乐的城市,还是不可救赎的无聊的世界?”绵绵无期的程式化、千篇一律、不断机械性重复的日常,逐渐让人变得懒惰和空虚。“遭遇虚无”正成为现代人所面临的巨大的精神危机。
  然而日常又绝不仅仅如它表面那么简单。它具有两面性,既与索然无味、单调乏味联系在一起,同时又是“光怪陆离和神秘莫测之物的家园”[1]7。在日常中,“百无聊赖”和“神秘”总是不断以多种形式相互反照和回响,一件稀奇古怪的事情也许只是一个人在不经意间随手造成的;同样,一个稀松平常的事物背后也许正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日常把它自身提呈为一个难题,一个矛盾,一个悖论:它既是普普通通的,又是超凡脱俗的;既是自我显明的,又是云山雾罩的;既是众所周知的,又是无人知晓的;既是昭然若揭的,又是迷雾重重的”[1]30。因而,我们需要用一种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日常的世界,既在神秘莫测的事物中看到平常,又在平淡无奇的事物中看到它的奥秘。日常生活是纯粹的生活体验,也是永远无法用意向和语词完全标识出的感性王国。它不应该只是每天的整齐划一和千篇一律,而是不断建构的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意义和人生趣味的生活世界,在无数次重复的日常循环中不断给人以新的生命体验和启蒙。在日常的平庸中,我们可以而且需要“揭示出神话中饱含的诗意”。[1]126
  二
  学生在学校中的日常生活似乎格外简单,几乎仅用一张张课程表就能安排妥当。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思品、计算机、音乐、劳技、体育……一门门的课程被一次次10分钟的课间休息分割开来,分成了块状,学生则就在这上课、下课、上课、下课的循环往复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稀松平常的日常生活。从表面上看,学生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因为每天的课程安排不同,每天上课的内容也不同。然而,微小的差别不能带来质的改变,无数次的机械重复逐渐消磨学生的好奇与激情。我们承认了学生在学校中所体会到的沉闷的百无聊赖之感,也就可以理解学生因此而产生的厌学之情。
  生活意味着留下痕迹,日常需要由差异来标记。除了周而复始的日常学习之外,学生在学校中还受到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从整个现代社会来看,各种法律、制度、戒律、规章相互综合形成体系,共同构成维持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机制。在学校中,各种守则、规范就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行的机制。制度化了的工作世界,带来制度化了的教育。学生必须在各种规范中行为和表现,于是学生的日常生活就不仅仅表现为按照课程表按部就班地学习,同时也是按照各种行为规范循规蹈矩地行事。对维持正常的学校秩序、培养遵纪守法的社会公民来说,这是必要的;然而一旦强调了,就会扼杀学生的个性与自我。无差别的学校日常生活,培养出的学生也是无差别、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强调纪律和规范的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则是呆滞的、木讷而没有激情的。
  哈贝马斯将人们的生活世界划分为三个层次:文化、社会和个性。然而当前学校中的日常世界几乎都是以社会为导向、为社会而服务的。公式化、批量化的培养模式,是要向社会输送大量的、合格的建设人才,却忽略了每个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本义是要不断挖掘和发展纯真、丰富的个性,而绝不只是培养工作的机器或工具。学校中的日常,体现的是它的政治功能。学生不应该就这样被埋没于学校的日常之中,被日常所压抑、牵制和约束。学校的教育是要让学生在看似相同的日常表象背后体会出生活充满灵性的、神圣的真谛,从而真正从日常中汲取力量,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