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留神,成就报道中埋着三颗“雷”】雷查尔斯属于什么音乐
 

【留神,成就报道中埋着三颗“雷”】雷查尔斯属于什么音乐

发布时间:2019-07-12 04:00:43 影响了:

  成就报道是新闻媒体上的常见品种。每逢年终盘点或是重大会议召开前夕,成就报道就成了报纸、电视、广播中的“头盘大菜”。然而,在这些文辞华美、情绪昂扬、纵横捭阖、展示辉煌的鸿篇巨制中,往往埋着一些大小不一的“陷阱”或是“地雷”。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说到底,是记者在完成成就式新闻报道的写作时,在主观上产生的一种疏忽麻痹,抑或是在客观上存在的一种认知上的欠缺所致。
  我们知道,新闻媒体在功能上,同样承担着社会批评和舆论监督的重要责任。每当记者在处理一些问题报道、争议报道、负面报道的时候,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定会如履薄冰,认真求证,百般在意,千般小心。下笔时会对每一个数字、每一个引语、每一个例证核实清楚准确,尽量做到无懈可击,避免被批评对象提出质疑和异议。所以,在做批评报道的时候,新闻稿件往往会更加严谨,更加禁得住推敲。
  写成就报道,大多是唱赞歌说好话,下笔时谨小慎微的写作态度,也随之悄悄地发生了改变。记者往往从被宣传的单位或部门,找来一大堆总结和资料,或是按照被宣传的单位或部门提供的采访对象进行采访,运用文字、图片、影象、表格等技术手段进行梳理,经过后期编辑制作,不惜篇幅、不惜版面地重点推出,全景式地展示该单位或部门一段时间以来最突出的工作业绩。问题是,这些连篇累牍的资料和素材,大多是由被宣传的单位或部门提供的,而记者在下笔之前,并未对这些“权威”数据和内容进行认真核实,“陷阱”和“地雷”也就由此埋设。
  把话说满了
  第一颗“雷”,就是把话说得太满了,满则溢。开弓过了头儿,容易把弓弦拉断,写成就报道也是这样。一次,某报年底接到成就报道任务,要大力宣传法院的审判工作成果。记者不仅找足了资料,还采访了法院多名不同岗位的人,既有院长、宣传处长,也有基层审判员,依此写出了成就报道。然而,文章一见报,“雷”就响了:几十名法院门前的老访户,背着铺盖,拎着网兜搬到报社来了,非要就这篇稿子和记者理论一番不可。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冲着文中的一句话来的。这篇报道引用了法院一位权威人士的话说,截止目前,近几年来的积案、旧案都已审结了。就是这句话,引爆了“地雷”。许多访户责问:“谁说旧案全部审结了?我这案子还没结哪!你们这不是说瞎话吗!”记者解释道,这个说法是法院方面提供的。访户们更不满意了:“他们说的你们就登在报上啊?你们经过调查了解了吗?既然谁的话都可以随便登,那我们的案子你们也给登登吧!”索性坐在报社里不走了。后来民警和报社办公室的同志几经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这些访户才心有不甘地回去了。
  其实在成就报道中,像这样把话说得太满、太绝对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前曾有市属媒体报道说,北京某城区的环境整治得到了根本治理,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了全覆盖,没有留下一个卫生死角。结果招得外国记者扛着摄像机到处查找,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让他们找出来好几处脏乱点。再比如有媒体在去年“走转改”报道中称,饱受污染的望京北小河将于2012年7月彻底还清。但时至今日,北小河里污泥浊水散发出来的臭味,还天天侵扰着两岸楼房里的数万居民,导致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持续下降。
  探究这些踩“雷”报道产生的原因,就是缺乏对新闻报道的审慎态度和责任意识。这样的报道出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公众质疑权利的公开挑战。而最终导致的后果是,报道的权威性丧失,媒体的公信力下降,成就报道不但没有展示出应有的业绩和成果,反而为坊间舆论所诟病,甚至出现强烈的社会质疑反应。那么,如何才能在成就报道中,提防把话说满了呢?首先记者要有一种追求真相的质疑精神,不照抄照搬被采访部门提供的资料和数据,越是具有总结式的语言,越要仔细斟酌。其次,记者在动笔时心里要绷着一根弦儿,对采访到的素材过一下筛子,把一些似是而非、大而无当、话说得太满的结论、引语,甄别一下挑出来。最后文章成型后,再来个换位思考,从读者的角度读一下,看自己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否容易发生扭曲或误解。
  把话说反了
  第二颗“雷”,就是把想要表达的意思弄拧了。原本写出来是要赞扬人家,结果读者看完之后,还以为这是在变着法儿地批评人家,结果弄巧成拙,让被采访对象也狼狈不堪。
  有记者写了一篇反映银行转变作风为储户服务的成就报道,文中写到,某银行职员时时处处为储户着想,尽量简便手续为他们办理相关业务。其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要取10万元钱急用,在其证件不全的情况下,为了让老人少跑路,该职员热情为老人办理了相关业务。文章发表后,很快有专业人士来电指出,这名职员的行为明显属于违规操作。如果不及时纠正,将来肯定会带来金融风险。因为根据银行规定,一次取款超过5万元,必须出示本人有效证件。后来,这位本来准备受表彰的银行职员,反而受到了上级的批评和处罚。
  还有的成就报道,一写劳模等先进典型,就写人家为了工作父母去世或者妻子难产也不回去看一眼,自己病得很重还坚持在第一线拼命工作,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如果不是大敌当前或是抗洪抢险,前一种就把人家写成了六亲不认的冷血动物,连自己的亲生父母妻子都不放在心上,还能指望你把谁放在心上?后一种更过分,把人家写成了对自己对工作都不负责任的工作狂,本来可以治好的病,因为忙于工作拖成了不治之症;本来只有健康的人才能胜任的工作,他却在身体状况频频告急的情况下苦苦支撑,这样的报道出来,同时也批评了被采访单位领导的漠视和无情。人物不但没有树起来,反而弄得人家“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写成就报道,不要把报道中的人或事,往读者或受众心理承受的底线上写。在人们的公共道德价值取向上,明明大家希望看到一个有情有意、有血有肉的大活人,你却无意中炮制出一个不近情理、性格偏执的工作狂,势必使成就报道变成问题报道。所以在写作成就式新闻报道的时候,必须让读者感受到报道中的人物真实可信,杜绝拔高渲染,杜绝不近人情。越是淳朴平实的文字,越有打动人心的魅力,越能增强成就报道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把话说岔了
  第三颗“雷”,就是把同样的话说成了两个版本。同样一个事、一个数据,在这篇报道中这么说,换了一篇报道,又那么说。结果自摆乌龙,弄得下不来台难以收场。
  记得有一篇成就报道文中这样写到,为了以整洁优美的环境迎接国际重大赛事的顺利举行,全市已在环境建设方面投入了40亿元人民币。一周之后,还是这位记者,他在另一篇成就报道中,又把这一数字改成了30亿元。报纸发行不久,当即有读者打电话来质询:同一座城市在同一项工作上的经费数据,为什么一周之内相差了10亿元?是多了10亿还是少了10亿?这10亿元到哪儿去了?你们的数字到底有没有准儿?
  读者一连串儿的追问,当时令这名记者既羞愧又尴尬,他只好含糊地解释道:“这种情况可能是统计方法不同造成的,我向有关部门再核实一下,尽快答复您。”读者在电话那头甩下一句话:“你早干吗去了!”
  不难发现,这类成就报道中的失误,经常出在数字上。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很多,有时并非出于记者的粗心大意或是采访不扎实。采写成就式新闻报道,需要有一种驾驭题材的能力,不是每一名新闻记者都可以胜任。一个跑口记者,往往是这个行业里的半个专家,对业内的情况比较清楚。采写成就报道也是这样,记者首先应该在采访前储备一些该领域的专业知识,起码应该对该领域的工作较为熟悉。如果记者仅仅掌握较为熟练的新闻写作技巧,却对相关报道领域一无所知,这样的成就报道写出来,只会适得其反帮倒忙。
  所以写成就报道并不容易,同样需要记者沉下心去,俯下身去,到生产一线去了解情况,到权威部门去核实数字;同时还需要记者有宏观驾驭题材的能力,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缜密构思,精心布局谋篇,这样才能写出来经得起推敲的成就报道。
  成就报道中只有上面说的这三颗“地雷”吗?如果这么武断地下结论,笔者也就踩上“雷”了。我在文中提及的这几类情形,只是成就式报道中最容易出现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误区。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会在成就报道中自觉地规避,使报道内容更加真实可信,报道人物更加生动饱满。
  (作者单位:北京晚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