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有的放矢组织语文教学_有的放矢的下一句
 

有的放矢组织语文教学_有的放矢的下一句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7:34 影响了:

  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职业模块)第二单元的主题是“责任与义务”,共安排了三篇文章,内容全部涉及责任与义务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无论职场上、社会中还是家庭里,每个人都要准备履行责任与义务这一主旨。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深切感悟、深入思考和准确领会,去理解责任和义务是每个人一生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尤其对即将走向职场、走向社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当面临如何选择职业、如何对待职业的人生重大问题时,都应将个人的前途、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未来联系起来,勇于承担起自己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责任,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教授“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课文时,我紧紧围绕以上要求,扣住小说中体现的欧·亨利式的幽默与精巧的构思,特别是小说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主题组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挖掘人文精神
  这篇小说塑造了三个人物,他们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无论是老贝尔曼,还是未来的青年“艺术家”苏艾身上都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光辉。苏艾与琼珊,两个来自不同地域,素昧平生的年轻人,仅仅因为有共同的爱好,便在琼珊重病期间,百般呵护,关怀备至;老贝尔曼更是具有传奇色彩——一个嗜酒成性,脾气暴躁,好高骛远,一事无成的倔老头,为了让素不相识的琼珊重拾生存的希望,也是为了拯救琼珊的生命,竟然付出了自己生命的代价,事件本身看似平凡,但却不能不让我们所有读过这个短篇的人扼腕感叹,啧啧称奇。人文关怀应是该篇小说的精髓所在,这也正是这个短篇小说流传广泛的根本原因。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职业模块——阅读与欣赏”的要求指出:“阅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作品,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技术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教学中,无需进行过多的说教,教师只需着意分析作品中人物的人性光辉,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并教育学生。
  二.以作品中人物对生命的理解来感化学生
  多年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使我感受到,由于市场经济和生源素质的影响,我们的部分学生对择业把握不够,对职场的理解不够深刻,在岗位上怕苦怕累,虚度光阴,职业的忠诚度不高,就业流失率较高,对社会、家庭、个人极不负责任。
  《最后的常春藤叶》则为我们讲述了一片“叶子”拯救一个生命的故事,正是这片“叶子”上所凝聚的那种对生命、对他人、对职业的责任感,使我们感受到人间的爱、光明与希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小说中以上内容的挖掘,让学生理解,人应该生活在一个充满人性的温情的环境之中,而不要像我们这一代生活在温情的荒漠之中,使学生感受一次品德的教育。
  三.从独有的艺术技巧中感受和领悟人生的真谛
  《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描写人物方面,不像中国的许多小说中好人无缺点,坏人无优点那样脸谱化。老贝尔曼,几乎满身缺点,卑微地偷生于繁华的都市中,然而,老贝尔曼却绝不卑俗,更不卑鄙,他那一个平凡的举动,只是他的心灵深处潜藏的人性的自然显现,而正是因为他的这一个闪光点,就足以让他一下子高大得让那个城市中熙熙而来,攘攘而去的芸芸众生仰视。
  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人都是有多个面具,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会选择不同的面具,面具后面的真正面孔是什么样子,人们很难识别。文学作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人们的面具卸下来,勾画面具后面的真面孔,立体地展示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乃至灵魂,在这方面,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范例。
  一片叶子,维系着生与死;一片叶子,托举起求生的希望。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承载着一个善良的谎言,闪烁着人间真情,充盈着人性的光辉。
  王海安,教师,现居安徽广德。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