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杂记文解读步骤与方法指引】 指引倒车步骤
 

【杂记文解读步骤与方法指引】 指引倒车步骤

发布时间:2019-07-17 04:15:06 影响了:

  东 轩 记         苏 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注】 ①漘: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睎:仰慕。
  一、 遵路识真,感知要义
   杂记文的写法比较丰富,有的以记叙、描写为主,即使加以议论,也多从个人的感受出发,重在就事论事;有的纯粹写景,并不带什么议论;有的“记”,一般先介绍所记事物,然后或因物设喻,或即物略发议论作结,作者的心思主要集中在写景记物上,议论只是自然吐露、连带而及,并不刻意求新或拔高。
   苏辙《东轩记》叙事与议论结合,在苏东坡贬谪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的同时,其弟苏辙因牵连罪被贬往江西筠州(今高安县)监盐酒税。正遇洪水泛滥,借部使者府开辟“东轩”,作为休息的地方。本文忠实记录一个小小贬官劳累一天,苏辙此时政治失意与生活烦乱交织,只好借笔以抒发之。我们的整体感知就要明确文本叙了几件事,每件事或每个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如何,阐发了哪些思考等。
  二、 了解指向,明确重点
   在杂记类文本选项的设置中,常有以下几种指向:
   1. 译文的判断,内容的概括。
   ①文章历叙辟轩经过与有轩难安的无奈。先点明自己的处境与身份,而后叙写到达筠州后因大雨冲毁了刺史衙门而不得不寄居在州郡官府那里,年底时才开辟听事堂之东为轩,作为宴休之所。
   或以段落为单位,依次概括;或抓住某一部分,分层分点概括。
   2. 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②苏辙初贬筠州处境可谓穷愁,际遇实属可伤,充满了失意之感,文章表达了作者谪居一隅的悲愤之情。
   “未尝不哑然自笑也”,这里的笑不正是苦笑,烦恼的笑吗?
   3. 表达方式、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的认识。
   ③这篇文章,不涉铺张,语言平淡,思想却极深刻,抑贬谪之失意,化悲伤而进德修业,又抒发谪居之苦,文风汪洋澹泊。
   4. 人物形象的分析。
   ④全文通过一天坐市忙碌生活的描述,借题发挥,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地位虽卑下而心境尚崇高的贬官形象。
   此外,选项的设置也可以将上述几种综合一起表述。
   ⑤第一段,记叙开辟“东轩”,坐市区,公务繁忙的全天生活,简明地交代了作者去筠州的原因和“哑然自笑”的无奈心情。
   从选项的设置可知,对于杂记文来说,所谓的“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概括”主要是对内容和情感的概括把握,而“分析”一般是从情感、表现手法、语言风格和思路脉络等角度展开。
  三、 细致推敲,点面互动
   明白了设置选项的指向,在每个选项的遴选过程中,我们就要寻找相关的阅读区间,把选项内容还原到原文,细致分析,揣摩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全面把握,做出准确判断。
   我们来看下面几个选项:
   A. 轩成却不能安的现实,引发了作者对自己仕途生活的反思,庆幸自己因此变故而终能分享颜氏之乐。
   B. 中间两段用自己的“勤劳盐米”与颜氏的“箪食瓢饮”作对比,才知道颜氏安贫乐道品质的可贵,对比之下,对“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的艳羡之意溢于言表。
   C. 有轩不能安的谪居生活,引发了作者对仕、道关系的思考:士大夫“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不是真正的快乐;有德者“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才是自己向往的;而达者的“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则不是读书人应该追求的。
   D. 第二段,从东轩的简陋日子联想到颜回苦学生活;表达作者对颜回“箪食瓢饮”之乐的不理解,抒发其政治失意后而又急于排遣的旷达心情。
   E. 针对身处逆境,难行大道的现实,作者抒写了自己已经归休田里的情况,亦即“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意。
   解析 A项“终能分享”不合文意,注意“宜其不可得哉”“然而非所敢望也”句。
   B项“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这是俗士之乐,苏辙并不艳羡,注意原文“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
   C项不是不应该追求,而是说“达者”境界不是一般读书人所能企及的。
   D项“表达作者对颜回“箪食瓢饮”之乐的不理解”错,作者是借颜回“箪食瓢饮”之乐,追求一种“安贫乐道”精神。
   E项 “写自己已经归休田野的情况”,应改为“抒发归休田里的情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传,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①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②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注】 ①山人:山居者,指隐士。②乾没氏:侥幸取利的人。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生是作者的朋友,他认为娄公既清廉又高洁,是一个居于闹市的真隐士,所以希望作者为娄公的“市隐斋”写一篇记。
   B. 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所,不一定非要躲到深山老林住在蓬蒿茅草之下才算隐居。
   C. 古人认为“隐”有小大之别,“小隐”因为道行不深,为避免见到引起欲望的东西扰乱内心,所以要躲到山林中;“大隐”因为道行高深,可以不被外物所诱,所以可以隐在朝市中。
   D. 作者最后说起韩伯休的故事,是以韩伯休不求显达的淡泊心性来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隐者,从而说明娄公本是要与世隔绝的,批评姓李的朋友替娄公求取书斋之记,违背了娄公本意。
   答案 D(从开头来看,求取书斋之记,是娄公本意,作者说“予意士大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是作者委婉地批评娄公。)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