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杳杳寒山道--读[寒山诗注]] 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读[寒山诗注]] 杳杳寒山道

发布时间:2019-07-20 10:53:10 影响了:

作者:好梦何曾逐水流 发表日期:2005-4-2 20:04:00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好一副“岁岁不知春”的寒山图。幽静冰凉,寂寥山谷,唯见鸟鸣,不见人行。大片的留白与淡墨,洇染着空谷若兰。氤氲的薄雾仿佛仙霞缭绕。诗情画意,空灵苔迹,远离红尘,却道人间。

这便是寒山的诗。

寒山是一位躲在历史背后,藏在文学史皱褶里的人。一如他诗里透露出的——冰冷、遁世、放达与任性。关于他的生平事迹都是些似是而非的传说。在一个一个的“大约”里,将他轮廓为初唐时一位清苦、贫穷,隐居在天台山的隐士。不知其由来,不知其所终。他几乎过着餐风饮露的生活,在石头与树木上写了六百首诗。他学习佛释,但却没有正式受戒出家。

除了“问是何等色,姓贫名曰穷”的一无所有而外,在这些传说里没有特别提到寒山之所以遁世山林间的其它缘由。所以我十分情愿将他的隐世看作性情使然。其实我这种看法也并非独特。唐中期后,寒山的诗随着禅宗一起传入日本,并大受推崇。流年偷换,千年之后,美国“疲惫求解脱的一代”中,寒山又闻知音。作家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在他《达摩流浪者》的扉页题词是“献给寒山子”。他认为寒山“过的是一种孤独、纯粹和忠于自己的生活。”我觉得美国人的感觉没有什么错误,但却似乎少了心有灵犀的意境。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感觉与情绪时常语言不能逮,表述与描写总是失之毫厘。

寒山的诗中似是有禅意、佛意、儒意、道意。细品来,却又全然不是。放下后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他的诗不工不典,韵律欠佳。所以在中国这个以诗歌为教化,将诗情格调演绎到极致的国度,如寒山一类“不烦郑氏笺,岂用毛氏解”的白话诗存在于落寞的边缘“只为知音寡”。偶尔有文人士大夫读到时,也只作山林野趣莞尔一笑。但弥漫在他的诗中,在空谷宁静里感叹人生无常时透露出的率真性情,陡然使之有了可贵之处,就像闪闪发亮的人性光芒。

率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世事让人必须接受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几乎所有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得根据规则来校正自己。当然,也有许多与现实不合作的人。如陶潜、嵇康,甚至还可以算上李白。反观他们的任自然,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抗的成分、逃避的因素。所以他们的率真有着人造的痕迹。而寒山的率真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粤自居寒山,曾经几万载。任运遁林泉,栖迟观自在。寒岩人不到,白云常叆叇。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天为被、地做床的生活状态比起田园耕作,竹林对饮可能更贴近天然。有时候寒山仿佛就像个荡来荡去猴子:“独步石可履,孤吟藤好攀”、“足蹑游方履,手执古藤枝”。

然而,猴子是无法获得人的真正羡慕的。人们羡慕的只是它的敏捷与跳跃的自由。所以寒山区别于猴子之外的人的惬意,才是引人遐想的妙处。“仙书一两卷,树下读喃喃”,树下也许没有阳光,但空气清新润肺;仙书,不必看得懂,看懂也不必真解其意。看到倦时,便枕着好梦睡在“宅中无阑隔”的“寒山宅”,任凭“岚拂纱贴湿,露沾蓑草衣”。

这难道不是神仙一样自由无羁的生活吗?

可自由无羁的副产品是——孤独。或者说,自由的代价是孤独。空寂的山谷,无人的云彩,只有自己对着自己的影子“今朝对孤影,不觉双泪悬。”凭这一句,他便落入了人间烟火。染上尘烟,让他变得不那么彻底、不那么超然了。可是一点醉后,“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问得多好!在没有人迹的山间迷失,问自己的影子:我现在何处?这是何样的寂寞,又是何样的逍遥?

这样的寂寞与逍遥足以消解喧嚣的孤独与平庸的快乐。并将沉沉下坠的消极,凌势拽起。他写“万物有代谢,九天无朽摧”。人生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如何看待。“今日扬尘处,昔日为大海。”天道有常,而人世无常,那又何必问?“天高不可问,鹪鹩在沧浪。”只须“有乐且须乐,时哉不可失。”——注脚又落回及时行乐。这也许会让在滚滚红尘里拼搏的人感到可惜。只是,一位饮山泉、宿林间的诗人,能要求他有什么样的雄心壮志,并赋予诗歌怎么的宏大主题?所以凡人的可惜,也许恰恰却是他的可贵。

因为“可贵”是一件很简单、很普通,每个人都容易做到,但每个人都不去做的事。一旦有人做了,众人便感叹“可贵”。由是,唯有这种“可贵”的性情,才能观四时变幻,看云卷云舒,写“凋梅雪作花,杌木云充叶。” 才能衣裳褴褛、食不裹腹、斜卧云石,说:“佛说元平等,总有真如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