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_中秋节:中秋节美文欣赏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_中秋节:中秋节美文欣赏

发布时间:2019-07-22 20:05:24 影响了:

篇一

时间如水,仿佛是转眼间, 春去了秋又来,一年的工夫就这样渐行渐远。大街小巷、店铺商场里,花团锦簇、琳琅满目的月饼,弥漫着浓浓的中秋味。尝试着购买多种月饼,水果的、蔬菜的、豆沙的、五仁的;
袋装的、散装的、盒装的;
红的、黄的、绿的、紫的……就是没吃出那月饼的滋味。

记得小时候,每逢中秋临近,各家各户各人都充满了向往和兴奋,尤其是忙坏了妈妈们。

首先,妈妈要早早收集晾晒盏花、葫芦花、玫瑰花、香豆叶,接着用石头“匠窝子”捣碎挞面,再托人从城里购买些红曲、姜黄。其次,在日常劳作间歇,在田间地头荒坡沙滩上,收集枯树枝烂树根、或挖或拔薅子、冰草、岌岌、艾杆子收工后背回家晒干了,或者在院墙外晾晒些牛粪块。蒸月饼比不得平常蒸干粮馍馍,必须有烧灶火的好燃料才行。

在临近中秋的前几天,妈妈将自家提前制作好的“糟子”用温水泡开了,调上浇头子,发酵了,每隔一两个小时再接续半碗干面,用适量温水搅匀成成糊状,连续接上十次左右,大概有半盆了。再按一碗面的标准加适量温水揉面,揉一次发酵两小时左右,连续揉个十次八次的,积少成多,满满两大盆,松软而劲道,用手一按扑哧扑哧的。

一大早,妈妈就和婶娘、奶奶忙起来。

首先要按照我家“八卦”蒸笼的大小、月饼的薄厚、颜料的品种,将发好的面均匀的揪成若干团。接着,一手揉一手团,揉搓十来个回合,光滑了、瓷实了、圆溜了,用手心按平;
再用擀面杖一下一下推开成半公分厚、直径四十五公分大的一张面饼,将新榨的胡麻油均匀地涂抹一遍;
黄澄澄的,清香扑鼻,再撒上姜黄,撒上白砂糖,撒上一层厚厚的白面;
最后紧紧地卷成一卷压成一团;
压实了,再擀成刚才的形状,再撒上一遍,这才是个名副其实的好底层,是最好吃的一层之一。

然后,如法炮制,擀上一层又一层,用备好的颜料撒上一层又一层,一层层撂成十公分厚。或剪开翻出五颜六色的“抓抓子”、或卷成卷拧成“马绊场”、或盖上顶层做成一色“蒸饼”。最后擀一个薄如纸的面皮儿将整块月饼完全包裹起来,双人四手抬到笼屉里,一笼屉只装一块月饼,一次蒸两笼屉或三笼屉或四笼屉。

这时,“坐卧”在灶台上的那口大铁锅里早已烧好了沸腾的开水,按顺序将笼屉次第撂在大锅上;
再用干净的碎布片或其它什么软物,将锅沿、笼屉缝隙、锅盖缝等一切可能透气的地方都塞严实了;
用枯树权、牛粪块等结实耐用的柴火一口气烧上半个钟头的旺火,防止“溜锅”。等锅盖上面热气腾飞好一阵子了就要暂时停入火;
停顿一刻钟热气稍降,再用温火烧半小时。就这样烧四次,蒸两三个钟头,一大锅水也熬干散没了,月饼也就蒸好了。

那时候,为了蒸月饼,每年我都会向老师请假担任“烧火丫头”。

月饼蒸好后,要有两人三掀两翻整体端正放稳,用木制的“点朵子”沾上红颜料,在暄腾腾的白面上点上一朵朵红花,便有了色彩,晾上一个晚上,揭掉表皮,切成十五公分大小的方块,便可吃了。新鲜时香甜美味;
晾干了酥脆可口,层层叠叠,肥而不腻,中秋后的日子就在这甜美中咀嚼着。

中秋月夜更值得一提。当皎洁的月亮爬过树梢立在屋顶时,深邃的天空澄澈透明,往日的繁星似有若无,亮汪汪的月光如水地洒落在农家宽敞的院落里,比白昼更亮堂。家家户户搬出自家方桌,端一块完整的、画着月亮的月饼,恭恭敬敬地供献在方桌中央,四周的拼盘里供奉上自家收获的水果或别的什么好吃的,叫“献月”。老人们还会讲“嫦娥”和“玉兔”的故事,举头望月,我总想从“玉盘”中看见正在舞蹈的嫦娥或玩耍的白兔。

篇二

家是中秋节的一轮明月,有家就有中秋节。

我家在农村,我的中秋节就多沾染一些露珠的清润,野草的苦香。

其实,回想在老家的生活,对于中秋节没有太多的记忆,中秋节对于农家艰苦的日子也没有太多意义。本来,人们心中有中秋节这么一个概念,若有若无的,而且我们那儿不叫中秋节,叫过八月十五。正因为处于收获的中心季节,农忙的人往往忽略它的存在。晨时早早起床,拉着地排车,车上放些包袱、绳一类的工具,带着一些干粮,一塑料桶开水,一家人前拉后推,急急忙忙地奔地里去。玉米地宽大深幽,每一棵玉米长得都比我高半头,即使这样,我仍然紧跟在大人的后面,把成熟的玉米揪下来,放在身后的包袱里.。一会儿,脸、胳膊被玉米叶子划拉得满是伤痕,天渐渐热起来,汗滴汇成细流,顺着一条条伤痕爬行,那种疼痛至今刻骨铭心。瞅一眼前面的母亲,汗水粘湿她散乱下垂的头发,身上背着的包袱越来越大,压得她身子更加矮小。就这样,一家人分散游离在玉米地里,各自忙碌,如同一家蚂蚁,围绕食物各守职责。偶尔看一眼炽热的太阳,感觉已过中午了,就默不做声地聚拢在地头,大口嚼干粮,大口喝开水,并重新分配下午的任务。

就这样忙活到下半晌,太阳快落到树梢了。我们一家人前拽后拥,把满满一车玉米棒子拉回家里。等稍稍喘口气,洗把脸,刚一清闲坐下,就看见一大轮月亮从东院的树尖上升起,不大亮,薄得像层纸,大得像脸盆。不知何时,在何地,母亲像变戏法一样拿出几块月饼。我要吃,母亲说等会。她从屋里搬出饭桌,用抹布擦干净,放上三个小碗作香炉,一个香炉前摆一块月饼。等叩拜念叨完了,她唤我过去,让我给月姥娘磕头。有时我不肯,她就问,你还吃月饼不?当然,月饼我要吃,头也得马马虎虎地嗑上一个。

中秋饭也不特殊,顶多比平时加个肉菜。孩子的心思牵挂着玩伴,没等大人吃饱就把饭碗一推,窜出门外,与在外面等候的小伙伴汇合,在月光里玩起捉藏游戏。远处,近处,“月姥娘,亮堂堂”的儿谣声隐隐约约。月光中,残破的墙壁、斑驳的树影在孩子们心里都被赋予了灵性,我躲在它们的遮蔽里,感觉它们好大好深,隐藏着小人书中蹦跳的精灵们。当然,我家胡同里还有那么一家,比断墙和树的影子让人恐惧,晚上我是断然不敢去的。大人们都说他家的西屋邪乎,有只上了年纪的黄鼠狼居住,晚上很愿意拉小孩作伴。因此,这样的晚上,我宁可绕路走,决不从他家门前经过。

一个又一个的中秋节过去了,我考学,进城,有了工作,但总觉欠了家里什么。头一年上班,第一次领工资,就赶在中秋节前。我花了一半以上的工资,给母亲买了一大包月饼,给父亲买了四瓶好酒,给姊妹买的衣服还是其他,想不起来了。父亲把我买的酒一字排开,很庄重地摆在条几上,向串门的邻居炫耀。母亲小心翼翼打开月饼包装,没舍得吃就又包上了,直到供完月姥娘,她也没舍得吃。姊妹围着我,问这问那,她们的眼睛比月光都亮堂。应该说,这是我一生最光明幸福的中秋了。

后来,一大家人各自分散。进城的进城,出嫁的出嫁。曾经贫寒,曾经快乐的小院寂寥了。好大一片被邻居种成菜地,菜地四周长满荒草,装玉米的粮囤也塌陷了,弓身在草从里。家不在了,曾经的中秋不知漂泊何处,如同我,在浮沉中茫然:家乡的晚风是否还有一轮明月 ,这轮明月能否照亮我回家的路。

但我相信,我的孩子,我的兄弟、姊妹的孩子,虽然分隔在天涯海角,但他们都会和我一样,有一轮圆满的明月在心中,在路上。

篇三

月沉碧海望重楼,谁放明灯惹梦游。

鹑火星稀萤点点,北辰途远雁啾啾。

人间每寄千般愿,天帝难平万种愁。

借问飘摇风送处,今宵热泪未东流?

临近中秋,渐渐圆润起来的月亮,勾起了幼年时故乡中秋节的回忆。

小时候,总是期盼着中秋节的来临。这天,不仅是家人团圆,吃些好吃的。更兴奋的是晚上可以观赏放飞孔明灯,尽情玩闹。

当夕阳收起最后一缕绚丽的晚霞,月亮从故乡村边的海面上悄悄地升起,乡亲们在忙碌着中秋晚宴。

那时由于经济凋敝,物资匮乏。乡亲们中秋夜吃的的菜肴,没有现时这么丰盛。只是以地瓜为主材料的,烹饪出 “时来运转”、“一团和气”之类的家乡特色“佳肴”。

那时也吃不上月饼,仅仅吃些用面粉蒸的糖粿,或者粿包等。虽然没有如今各种包装花俏的月饼精美。但是,这些纯天然粗粮制做的食品,味道淳朴,令人回味。更重要的是蕴含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晚餐后,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老家院子的石榴树枝头,皎洁的月光,温馨地洒落在老家的小院子里。邻居的姐妹们围坐在石桌边,入迷地听着母亲讲述“剪月华”故事,憧憬着美好的愿望。

我则与邻居的男孩子们悄悄地跑到路边的木麻黄树下,或捉迷藏或打打闹闹,玩得尽兴,欢乐的笑声在村庄里回荡。

最难忘的是中秋节晚上,观赏点放孔明灯。

孔明灯,又叫祈福灯。传说唐末五代时期,一个叫莘七娘的女子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时发明的,当时是用作军事的联络信号。由于灯笼的外形像似诸葛亮戴的帽子,所以取名孔明灯。后来流传下来的在中秋节点放孔明灯,人们多作为祈福许愿之用。

中秋节晚上,家乡的操场上,人头攒动,等待放飞的孔明灯整齐地摆放在空地上,大人们忙着给孔明灯添加燃料等升空前的准备工作。

当孔明灯点燃后,燃烧的热气使灯笼慢慢地鼓起来,然后腾空而起,徐徐上升。

不久,附近村庄的上空,也不断地升起了一盏盏孔明灯。当越来越多的孔明灯飞上天空后,我们拍手欢呼喝彩,高兴得手舞足蹈。

孔明灯在清朗的夜色中越升越高,逐渐地飘移到江海上空,象一颗颗小星星挂在天空中。星星点灯,群星傍月,海面波光粼粼,交相映辉。

我们伫立在操场上,凝望着空中缓缓飘摇的红色孔明灯,默默地许着美好的愿望, 祈福风调雨顺,生活蒸蒸日上。

孔明灯越飘越远,直到消失在我们的视线,融入浩瀚的夜空。

故乡的中秋夜,是如此的美妙、恬静、悠远。自己犹如置身于一幅“江上升明月,江花点美景,潮水随波千万里,夜色沁人心”的优美画卷之中,心灵变得清澈通透,令人忘却烦恼,心旷神怡。

潮起潮落,光阴流逝。不经意间,那轮中秋的月亮带着我们走进七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那些长大后的小伙伴们纷纷外出闯荡谋生、移居他乡。家乡中秋节点放孔明灯的习俗也就噶然停止,至今依旧沉寂。

春去秋来,四季更迭。那轮中秋的月亮在岁月的长河里,匆匆穿梭来回,中秋节年年如期而至。晃眼间,我已从天真的孩提,跨入知天命之年。那些渐行渐远的故乡往事,大多忘却。

然而,幼年时中秋夜的情景,却是清晰地定格在记忆深处。每每想起,都倍感亲切、倍感温馨。

那融融的月色,那婆娑的灯影。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