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白鹤梁题刻:世界水文奇观的“金钟罩” 白鹤梁古水文题刻
 

白鹤梁题刻:世界水文奇观的“金钟罩” 白鹤梁古水文题刻

发布时间:2018-12-27 04:40:55 影响了:

  位于重庆涪陵地区的白鹤梁题刻,是世界惟一保存完好的古代水文站,有着关于水文的题刻多达108处。它也是关于长江最真实的一本“回忆录”……   古代的人们经过长期观察注意到,根据石梁露出水面的高度变化,可以确定长江枯水的水位,于是他们相继采用题刻的方式,记录下了长江枯水水位的变化情状……
  
  著名的白鹤梁题刻,原本是长江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袖珍小岛,从外形上看,它和一般岛屿没有任何不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袖珍小岛,却让整个世界都为之惊叹,因为它记录下了长江水位上千年的变化。可以说,白鹤梁题刻就是关于长江的一本最真实的“回忆录”。在世界水文史上,白鹤梁关于长江的水文记载,比所有同类的记载还要早出1100多年,而石梁上和水文有关的题刻数量,更是远远超过了埃及尼罗河著名的水文题刻数量。
  早在千年以前,古代的涪陵人就利用题刻的方式,将石梁露出水面的高度变化标记下来,用以确定长江枯水水位的变化情状。这其中最让人惊叹的是:石梁上那些石鱼雕刻,水文价值非常高,上面所记录的数据,和近代科学实测到的数据相差无几。而那些关于长江水文的数据并不是没有用的老古董,它们直到今天依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曾经被用作葛洲坝、三峡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
  事实上,作为一件奇珍异宝,白鹤梁题刻不仅是在长江和中国范围内,就是放到全世界,也是让人拍案叫绝的历史文化奇观。
  
  古石鱼雕刻,最有价值的水文标志
  
  白鹤梁题刻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城北长江江心,是一道长约1600米、宽约15米的天然石梁,梁体分为上、中、下3段。而题刻区,就位于中段长约220米、宽约15米的梁体上,共有174段题刻,有着“水下碑林”的美誉。
  关于白鹤梁,在涪陵人中代代相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淹没在水下的石梁上,有一尾尾雕刻着的大石鱼,如果这些石鱼浮出水面,那么这一年的庄稼就一定会丰收。在史料的记载中,最早将“石鱼出水”看作丰收征兆的人,是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的涪州刺史郑令�。而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的《水位题记》题刻也证实了这一说法:“唐广德元年春二月岁次甲辰,江水退,石鱼现,下去水四尺。问古(故)老,咸云:江水退,石鱼现即年丰稔。”因为这个“石鱼出水兆丰年”的说法,每到冬春相交的枯水季节,人们都会喜盼石鱼的出现。
  从民间的角度来看,石鱼似乎只是人们为丰收祈求的一个对象。但事实并非如此,石鱼其实是前人陆续刻在石梁上,用来记录长江枯水水位的标志。古代的涪陵人,经过长期的观察后注意到:根据石梁露出水面的高度变化,可以确定长江枯水的水位,于是,他们相继采用题刻的方式,来记录长江枯水水位的变化情状。其中,作为最低水位标志的石鱼出现的年份,实际上就是枯水阶段的最终一年,此后的水位一般都会逐年增高。
  在白鹤梁的“水下碑林”中,有108处题刻与水文有关,从数量上来看,它远远超过了世界著名的埃及尼罗河类似的水文题刻。从公元763年到1963年的 1200年间,白鹤梁水文题刻断断续续记录了72个枯水年份的最低水位,比世界水文史上的同类记载早出1100多年。最终,它成为了世界上惟一保存完好的古代水文站。
  科学家们从这1200多年来的水位记载中得知:长江上游每隔3年或5年就有一次枯水发生;10年或数10年就会出现一次较枯水位;600年就会出现一次极枯水位……这些珍贵的水文数据,为今天的人们研究对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而在葛洲坝和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也都曾经以此为依据。关于三峡工程蓄水设定的175米水位高程,同样也是以白鹤梁1000多年的洪水纪录为依据而得来。
  在白鹤梁水文题刻中,最精美的是那18尾大多为鲤鱼形状的石鱼,它们看上去工整而精细,最长的2.8米,最短的0.3米,包括立体浮雕1尾,浅浮雕2尾,平面浮雕15尾。最长的一尾石鱼,被人们称之为“鲤鱼王”,刻画得也最为逼真。在石刻鱼群的最低处,是时间最早的两尾石鱼,刻于唐代宗广德年间。遗憾的是,因为“岁月剥落,形质模糊几不可闻”,现今仅保存一尾。在这尾唐代的石鱼上方,游动着两尾清代的鲤鱼雕刻。它们是清代涪州牧萧星拱模仿唐鱼所刻,一尾衔莲花,一尾衔灵芝,分别称为莲花鱼和灵芝鱼,这两条鱼首尾相随,溯江西上,很有些幻想色彩。
  在18尾石鱼雕刻中,以唐鱼、萧星拱双鱼水文价值最高。经过科学测定,唐鱼的“腹高”,相当于涪陵地区现代水文站测定的川江历年枯水位的平均值。清代萧星拱的“双鱼眼睛”,水位标尺相当于川江地区的水尺零点(也就是最枯水位的水尺起点)。
  
  书法题刻,文人骚客的神来这笔
  
  在过去的岁月里,每当长江水位下降,石鱼露出水面,当地的人们就会纷纷前往,争相目睹石鱼的风姿。而历代的文人墨客们,更是把观石鱼作词赋当做一大乐事。如同《李宽观石鱼记》中所说的那样:“骚人墨客,有诗有记,银钩铁画,瑗章玉句,隐江波之中,历数千载而不磨灭,盖天地间一奇迹也。”从唐宋以来,白鹤梁上留下了300多名达官贵人、文人骚客的大量遗墨,总计约3万多字,题刻内容也丰富多彩,有诗词有文章,有记事也有抒情。
  在石梁上,各代名人所书的字体也风格多样,有的遒劲,有的刚健,有的隽秀,有的飘逸……全都独具特色,大放异彩。在众多文人笔墨中,要数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题刻最为珍贵。这个题刻可以说是笔笔凝练,给人一种“意随心到,气宇浩逸,一气呵成”的感觉。
  在众多的题刻中,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孙海所题的“白鹤梁”三字,笔法上虽和其他人大不相同,但也别有一番风味,这个镌刻看上去不仅点划有神、结构端庄,而且还内含奔放、气势纵横。此外,清代著名文学家王仕祯留下的手笔也尤为珍贵――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王仕祯游三峡,在经过涪陵的时候,尽管有幸见到石鱼,但遗憾的是没能见到全貌,带着复杂的心情,他题下了以下诗句:“涪州水落见双鱼,北望乡园万里余。三十六鳞空自好,乘潮不寄一封书。”
  
  水下博物馆,石刻遗址的“金钟罩”
  
  因为三峡大坝的蓄水,白鹤梁题刻最后永沉在了长江水下的30多米处。为了保护这一见证长江历史文明的古代遗址,人们修建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水下博物馆保护方案的实施可谓一波三折,从方案的提出到最终敲定再到开始建设,整个过程历时10年之久。最后采用的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的“无压容器”方案,简单地说,这个方案就是在白鹤梁外套上一个“罩子”。而“罩子”基本上处于水压平衡的状态,负荷小,简单、经济,同时又能有效防止水库内的推移物质对白鹤梁题刻可能造成的损坏。“罩子”通过专门的循环水系统与江水相连,里面是过滤后的长江清水。“罩子”内还建有一条参观廊道,由耐压金属和玻璃窗构成,今天的游客们可以沿着廊道近距离观看白鹤梁这座“水下碑林”。
  在涪陵地区,今天的白鹤梁景点被细分为水下博物馆、连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出口处的陈列馆四大部分。当然,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水下博物馆――这座像水晶宫般的博物馆,如同一个“金钟罩”,牢牢地护着白鹤梁题刻最密集的核心部位。
  在水下博物馆里参观白鹤梁题刻,就像逛水族馆一样充满无尽的遐想。首先,乘着亚洲最长的90米隧道式自动扶梯到达水下博物馆的入口处;然后,横穿147米长的水平长廊,跨过2.5厘米厚的钢门;最后,才能进入博物馆参观廊。在这个呈U字形的参观廊道里,游客可通过设置的23个直径为60厘米的圆形玻璃观景窗清晰地看到――在敞亮的LED灯光下,那些淹入江中的珍贵历史遗迹正安静地躺在水底。如果你感觉仅凭肉眼观察仍不能过瘾,水下博物馆内还设有遥控装置,你可以通过这些装置将白鹤梁题刻拉至眼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